首页 理论教育 表演游戏的重要性和融合性

表演游戏的重要性和融合性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表演游戏,是指幼儿按照文学作品的情节,通过扮演某一角色,并模仿其动作、语言、表情等方式进行表演的游戏。这就决定了教师对幼儿的表演游戏进行指导的必要性。这样的组织、指导策略只关注和追求表演游戏的“表演性”,而完全忽视了表演游戏的“游戏性”。2.“游戏性”与“表演性”相统一表演游戏的“表演性”与“游戏性”并不是互不相容的,而是可以很好地融合交织在一起的。

表演游戏的重要性和融合性

表演游戏,是指幼儿按照文学作品(童话、故事、歌舞剧)的情节,通过扮演某一角色,并模仿其动作、语言、表情等方式进行表演的游戏。

(一)表演游戏的特点

1.表演游戏具有“表演性”

表演游戏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大致的“故事”框架,让幼儿在框架中,充分运用自己的经历和经验进行展示。“故事”情节、角色特点规范着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一言一行,约束着幼儿的行为模式和情绪变化,幼儿的表演游戏受到“故事”框架的限制和约束,具有一定的结构性。正是基于对文学作品的“再现”,幼儿在游戏中的“表演”性质就体现了表演游戏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游戏的特点。

2.表演游戏重“游戏”,轻“表演”,且具有创造性

表演游戏与传统的戏剧表演,同是依托文学作品进行表演,但两者的性质定位却不相同:戏剧表演主要是将文艺作品通过戏剧演员的表演呈现给观众欣赏,会严格遵循和尊重文学作品中的情节、细节进行表演,并希望得到观众的肯定,即戏剧表演重在“演”;而表演游戏是幼儿一种“自娱自乐”的活动,幼儿在表演的过程中,更多是关注自身在游戏活动中是否“有趣好玩”,并不是为了“观众”去表演,即表演游戏重在“游戏”。甚至为了让自己体验到更多的游戏乐趣,幼儿会将文学作品进行创造性改编,包括可以自由发挥,任意增删故事情节,改变原来的故事走向,对于同一个文学作品的每一次游戏也可能不一样,这给予了幼儿自主发挥创造性的平台。正是因为表演游戏的“游戏性”的性质,使其有别于戏曲表演,而从属性上归类于游戏这一大类,且蕴含着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

3.表演游戏需要教师的指导

首先,表演游戏的“表演性”要求幼儿以自身为媒介,运用包括语言、表情、动作姿势等在内的手段来再现特定的故事。而由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思维还处于具体形象阶段,对于一些抽象情节的描绘,并不能较好地理解、掌握。其次,由于经验的局限性,幼儿并不能完成从一般性表现到生动性表现的提升,也不能完成从目的性角色行为到嬉戏性角色行为、再到更高水平的目的性角色行为的转化。这就决定了教师对幼儿的表演游戏进行指导的必要性。

(二)表演游戏的指导原则

幼儿教师组织幼儿进行表演游戏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游戏性”重于“表演性”

一直以来,教师为了让幼儿的表演迅速地达到生动性表演的水平,通常采取的做法是亲身示范或手把手教学等控制方法,使得原本属于让幼儿可以快乐玩耍的游戏变成讨好式的表演。这样的组织、指导策略只关注和追求表演游戏的“表演性”,而完全忽视了表演游戏的“游戏性”。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表演游戏作为游戏的一种类型,究其本质就是游戏,游戏是自主自愿、具有娱乐性质的活动。教师在组织时,应该确保幼儿游戏的自主权,包括对故事的理解与表现以及表现的方式方法,而不是按照教师的指挥进行整齐划一的表现。教师更不能剥夺幼儿自由游戏的体验,充分地给予幼儿时间、空间以及自由度,让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组织相应的游戏。教师在游戏过程中,应充当引导者、支持者的角色,而不是“编剧”“导演”。

2.“游戏性”与“表演性”相统一

表演游戏的“表演性”与“游戏性”并不是互不相容的,而是可以很好地融合交织在一起的。幼儿在“游戏性”体验中,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磨合、重复,幼儿的“表演性”逐渐提高,逐渐由一般性的再现角色,向生动性的角色转变。这样的转变是需要时间的,这就提示幼儿教师需要多一点耐心,学会“等待”幼儿的发展变化,不要催促幼儿,不要对幼儿抱不切实际的期望,指望他们在听完故事以后能够立即“生动表演”。同时,教师应该思考如何在同一个文学作品的重复“表演游戏”中提升幼儿的领悟力和表现力,让幼儿在收获游戏乐趣的同时,也提高自己对于表演的兴趣。

(三)表演游戏的指导要点

1.选择适宜的文学作品

幼儿的表演游戏,题材的选择主要来源于童话、故事、寓言等文学作品。教师应该选择贴近幼儿生活且健康活泼的主题内容,具有特定可营造的场景、性格鲜明的角色形象,简洁明了的情节主线,简单熟悉的人物关系,丰富的对话语句。例如在《拔萝卜》中,每个人物角色都是幼儿生活中常接触的人群,且出现的事物也是幼儿日常生活所见,场面也是比较简单的菜地,在表演对话的同时,可同时配合简易重复的动作,故事所体现的主题是“互帮互助”,内容简单易懂,主题积极向上,适合作为幼儿表演游戏的题材。

2.提供表演游戏的物质条件,鼓励幼儿创设游戏环境

表演游戏环境在满足表演、游戏的基础上,应选择较为经济、简单、大方的方式创设。可利用平地、现成的桌椅积木玩具等实物去代替,例如对于舞台的设置,可以用两把小椅子、布帘、较大型的积木等道具将观众与演员分隔开,也可以采用在地板做标记:“台上”“台下”的方式。为增加舞台效果,教师可以鼓励幼儿运用手工制品进行布置,需要注意的是,过于繁杂的环境会吸引幼儿的注意,所以在表演布景时应该简洁大方,搭配合理,颜色适宜,经济实用。

表演游戏的服装和道具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幼儿表演角色的代入感,常常会有幼儿抱怨:“为什么公主没有皇冠?”“我的王子没有小白马。”等等。在进行表演游戏时,应为幼儿准备带有身份标示性或场景提示性的服装或者道具。教师可提前准备一些故事中常用的道具,比如各种动物头饰、一些人物的面具,带有职业象征的衣服、配饰如眼镜围裙、胡子、拐杖等。服装与道具的准备,教师不要全权包办,可以鼓励幼儿积极开动脑筋,结合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特点,让幼儿大胆地设计,或者引导幼儿想象“以物代物”,用具有相似的特征、外形的物品进行替代,并将设计的物品投放在适当的场景中。

游戏材料的准备并不一定要购买相关的高级素材,可以鼓励幼儿设计、制作,也可以让幼儿积极探索周围环境,因地制宜地利用旧物改造、旧物更新等方式,充分发挥幼儿主动性、创造性,提升他们游戏的参与性,在游戏中发展幼儿的想象力与动手能力。

图7-6 幼儿表演游戏

3.指导幼儿分配角色和表演技能

女生都喜爱公主的美貌与智慧,男生都喜欢王子的机智与勇敢,但是在每个故事里通常只会出现一个公主和一个王子,这就意味着不是每一个幼儿都能扮演大家都喜欢的角色或者主角。教师要积极引导幼儿认识到,一个故事情节的展开需要各个角色的协调配合,无论是正面角色、反面角色、主角、配角都缺一不可,及时调整幼儿的认识观念,使幼儿能够正确对待自己所承担的角色,富有热情地投入到表演当中去。

对于表演游戏角色的选择,应该尊重幼儿的意愿,在自愿的前提下分配角色。“自主选择”和“自行分配”是幼儿进行角色分配和轮换的基本原则。首先,教师应该鼓励幼儿大胆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适当地询问幼儿选择的理由,在交谈的过程中,积极回应幼儿的谈话,并适时拓展幼儿选择的理由,有助于扩宽幼儿对于角色的认识和理解。其次,当两个或以上的幼儿同时选择同一个角色时,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幼儿与同伴们进行协商分配角色,尽量让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如何分配角色。一般可采用的方法有猜拳、轮流或共同扮演,让幼儿在冲突中学习、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遇到没人扮演的角色,也可采用一人分饰几个角色或者教师扮演的方式。最后,在游戏前、游戏后,教师注意根据幼儿的行为表现,帮助、引导幼儿分析角色应承担的责任或恰当的行为举止,提高幼儿对角色的选择和胜任能力的自我评估,比如对于对话较长的主角,应推选表达能力强的幼儿首先担任,随后依次轮流替换,这有助于为能力欠缺的幼儿提供了一个可供模仿学习的具体“榜样”,但需要注意的是切忌胡乱指责、打乱幼儿游戏的进程,保护幼儿主动积极的表演态度,保证游戏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幼儿的社会生活经验较浅,缺乏感性经验,在表演游戏中常常不能较好地体现人物角色的主要特征,这就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教师可通过播放相关视频、讲解故事背景内容、日常生活观察等方法,丰富幼儿的认识。文学作品来源于我们的生活,而且表演游戏所选的题材都是贴近幼儿的日常生活,人物形象也能在生活中找到对应的“影子”,所以幼儿对周围生活的感知、理解能力会影响幼儿在表演游戏中的表现。教师应注意在日常生活、教学活动中丰富幼儿的社会经验和视角,适时提醒幼儿注意观察周围的人、事、物。教师通过幼儿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了解幼儿的兴趣、爱好和需要等,及时调整幼儿社会经验的认知偏差。只有在充分了解幼儿的基础之上,教师才能因材施教,对游戏内容、角色特点进行调整,塑造个性化,符合幼儿特点的内容和角色。幼儿能理解内容,选择适合的角色,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特长进行表演。教师也可以采用示范或是参与扮演的方式,为幼儿提供示例。教师参与扮演有三种方式:一是平行式介入,即与幼儿扮演同一个角色,经历同一个场景,做同一件事,使用同一个材料……在一对一的模式,潜移默化地为幼儿提供参考;二是采用合作式介入的方法,即教师承担某一个角色,与幼儿共同进行游戏,教师可以在游戏过程中通过交谈、提问、建议的方法,引发幼儿的思考,组织幼儿进行讨论,鼓励他们对作品的内容和角色进行创作和改编,激发幼儿的表现力;三是垂直式介入方法,即面对严重违反游戏规则的行为、激烈的矛盾争端、攻击性行为等不利于游戏发展推动的行为进行及时直接的干预,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避免问题恶化,有利于维持游戏进行的状态。

4.注重游戏后的分享、交流、评价

游戏后的分享与交流,有利于帮助幼儿丰富自己的表演经验,提升表演的认识,也可以让幼儿交流在游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引导幼儿分享解决问题的办法。分享可以在小组内进行,也可以集体进行。游戏评价的方式多样化,可以是教师评价、幼儿自评或混合型评价,也可以是个别评价与集体评价,语言评价与示范表演等。

(四)不同年龄段的表演游戏案例分析

1.小班(3—4岁)

(1)小班幼儿表演游戏的特点。

小班幼儿对表演游戏充满着极大的兴趣,在表演游戏的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表演欲望,且偶尔会有创造性的表现。但由于年龄小,小班幼儿表演的能力较弱,且缺乏对文学作品内容的理解,对扮演的角色意识薄弱,常常不能较好地体现人物角色的主要特征。

(2)小班幼儿表演游戏的指导要点。

对于故事的选择,教师应该选择小班幼儿感兴趣并熟悉的故事,且故事情节、人物比较简单,对话台词句子较为简短,可采用多次重复的句子,表演动作表现性强,简单且可以多次重复。

对于角色扮演,教师可先示范表演逐步放手让幼儿自行表演,教师在旁指导。

对于游戏材料的准备,教师尽可能选取形状逼真或带有明显角色身份的服装、道具。

(3)案例指导与分析。

案例1:

小红帽

【活动总目标】

1.幼儿熟悉故事的内容,喜欢扮演角色表演,能运用动作和表情表现故事中的角色。

2.幼儿能很好地掌握故事中的情节,并能运用故事中的对话进行表演。

3.感受与同伴一起表演的乐趣。

【第一次活动】

【活动目标】

1.能根据角色的明显特征,选择游戏材料装扮自己。

2.了解角色出场的顺序,并能运用语言对自己选择的角色进行初步的表演。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

(1)幼儿理解故事《小红帽》,熟悉并学习故事中人物的对话。

(2)歌唱活动:《小红帽》。

2.材料准备。

故事图片、头饰(小红帽、老狼、外婆、猎人)。

【活动过程】

1.布置好教学场景,利用情境教学方式开展活动。

2.教师一边讲述故事,一遍出示头饰和道具引导幼儿活动的兴趣。

3.教师提问幼儿故事的主要情节及人物对话,请能力强的幼儿示范角色的对话。教师提问:“故事里有谁?他们发生了什么事?最后小红帽和外婆怎么样了?”

4.游戏评价:

(1)幼儿自评。

教师:“你今天表演的是什么?你是怎么表演的?”

(2)幼儿互评。

教师:“请小组长来说说今天你组上谁表演得好?”

【第二次活动】

【活动目标】

1.能根据角色的明显特征,尝试用不同的语言、动作来表现不同角色的特征。

2.尝试创设、整理简单的游戏场景,收拾游戏材料。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

(1)幼儿理解故事《小红帽》,熟悉并学习故事中人物的对话。

(2)歌唱活动:《小红帽》。

2.道具准备。

小红帽、方巾若干、猎人的服饰、花和篮子、小房子。

【活动过程】

1.教师复述《小红帽》的故事,并让幼儿练习故事中角色对话。

2.教师针对平常幼儿游戏中出现的一些情况并引导幼儿本次游戏时应注意什么。如:“小红帽与老狼的对话,要流畅。”“小红帽在看见外婆变成老狼时的表情动作,和在她不知道外婆被老狼吃掉时的表情动作有什么不一样?”并请能力强的幼儿来表演。

3.教师指导幼儿表演时要有表情动作,大胆地表现自己。

4.评价总结:教师请幼儿来讲述自己扮演的角色,及在角色扮演中遇到的问题。

5.收拾整理活动材料。

【第三次活动】

【活动目标】

1.幼儿能大胆运用语言、动作、表情来表现角色的特征。

2.幼儿能用自己收集来的游戏材料创设情景。

3.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整理游戏场景,收拾游戏材料。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

(1)幼儿理解故事《小红帽》,熟悉并学习故事中人物的对话。

(2)歌唱活动:《小红帽》。

2.道具准备。

披风、小裙子、外婆的花帽子。

【活动过程】

1.复习故事的主要情节及人物对话,请能力强的幼儿示范角色的对话。

2.教师提出要求,引导幼儿本次游戏时应注意什么。如:“小红帽与老狼说话的声音有什么不一样?”并请能力强的幼儿来表演。

3.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分组进行表演,老师指导。

(1)表演时要有表情、动作,大胆地表现自己。

(2)如果和同伴发生角色纠纷,可以自己协商解决或请教师帮助。

4.评价总结。

(1)教师请能力强的幼儿上来表演。

(2)让幼儿来评价他们的表演。

5.收拾整理活动材料。

【第四次活动】

【活动目标】

1.增加故事情节,拓展表演内容,学习新增人物的动作的表演。

2.学会整理游戏的场景,收拾游戏材料。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

(1)幼儿理解故事《小红帽》,熟悉并学习故事中人物的对话。

(2)歌唱活动:《小红帽》。

2.道具准备。

小房子。

【活动过程】

1.教师与幼儿回忆《小红帽》的故事。教师提问幼儿故事的主要情节及人物对话,请能力强的幼儿示范角色的对话。

2.针对平常幼儿游戏中出现的一些情况并引导幼儿本次游戏时应注意什么。如:“小红帽与老狼说话的声音有什么不一样?”并请能力强的幼儿来表演。

3.幼儿表演,教师指导:

(1)指导幼儿表演时要有表情动作,能大胆地表现自己。

(2)引导幼儿能运用自己神态、肢体表现出不同的人物形象。

4.评价总结。

(1)教师请幼儿来讲述自己扮演的角色,及在角色扮演中遇到的问题。

(2)让幼儿来评价他们的表演。

5.收拾整理活动材料。

2.中班(4—5岁)

(1)中班幼儿表演游戏的特点。

中班幼儿能够独立进行角色的分配,但角色确定后,轮换的意识较差;在游戏中,幼儿表演的目的性不强,往往带有嬉戏的成分,需要教师提醒才能坚持把整个主题坚持下来。

(2)中班幼儿表演游戏的指导要点。

对于游戏主题而言,对话简洁、动作重复、场景少而集中的游戏主题适合中班幼儿开展表演游戏。

对于角色扮演而言,由于中班幼儿角色轮换的意识尚未形成,教师在充分尊重幼儿意愿的前提下,进行角色分组工作,适时让不同的小组轮换不同的角色。

对于游戏材料的准备,教师可以设置相对固定的一两个区域作为表演区或者小舞台,并提供几种简单容易操作的材料,鼓励幼儿自己制作、组装。

(3)案例指导与分析。

案例2:

三只小鸡

【活动总目标】

1.幼儿能根据所开展的表演游戏制作相应的道具、服装等,布置游戏的场景。

2.幼儿喜欢参与表演游戏,感受故事中角色的情感、情绪的变化,并通过语言及动作进行创造性的表演。

3.幼儿学会协商,与同伴友好合作,解决角色的分配等游戏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4.幼儿能收拾场地,整理游戏材料。

5.幼儿会根据游戏的情况进行简单的讲评,并针对相应的问题提出对下一次游戏的改进方案。

【第一次游戏】

【活动目标】

1.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初步学习故事对话。

2.幼儿喜欢参与表演游戏。

【活动准备】

录音机,磁带,小黑鸡、小黄鸡、小白鸡、老黄牛头饰。

【活动过程】

1.教师和幼儿回忆故事中的情节。

2.教师播放录音机让幼儿倾听故事。

3.根据故事内容提问:

故事里有谁?那三只小鸡向谁问路?向老牛问路时他们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小花鸡为什么能找到草地?小黑鸡和小白鸡为什么找不到?哪只小鸡做得对?为什么?

4.让幼儿讨论:有事情请求别人时我们该怎么做?

5.教师小结:因为小花鸡非常有礼貌,我们要向小花鸡学习。

6.教师出示头饰引起幼儿学习对话的兴趣。

(1)教师与幼儿一起进行对话。

(2)教师给幼儿分组练习对话,教师巡回指导。

(3)幼儿分角色进行对话,教师重点指导能力较弱的幼儿。

7.教师总结,活动结束。

【第二次游戏】

【活动目标】

1.幼儿初步学会装扮并引出不同的动作。

2.幼儿初步分组表演。

3.幼儿在游戏中学会与同伴友好合作。

【活动准备】

小黑鸡、小黄鸡、小白鸡、老黄牛头饰,布置游戏场地。

【活动过程】

1.教师和幼儿共同布置草地、牛圈场景。

2.复习角色对话并引导幼儿讨论表演程序。

3.教师引导幼儿学习动作。

4.教师给幼儿分组并分配角色,要求:(www.xing528.com)

(1)注意各组的人数,根据故事中的角色数量来定人数,自行调整本组的人数。

(2)选择适当道具进行表演。

(3)启发幼儿用不同的动作表现人物的特征。

(4)在表演时注意幼儿运用礼貌用语。

5.幼儿游戏,教师巡回指导,并启发幼儿用不同的动作、语气、表情表现人物的特征。在表演时注意幼儿运用礼貌用语。

6.游戏结束,教师点评并表扬在游戏中遵守游戏规则的幼儿。

【第三次游戏】

【活动目标】

1.幼儿能运用道具布置场地,进一步学会装扮并引出不同的动作。

2.幼儿学会游戏中如何商量,能初步分组表演。

3.幼儿在游戏中,学会与同伴友好合作。

【活动准备】

故事磁带、录音机、动物头饰、角色挂牌、黄色手套、铃铛等并布置游戏的场地。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新增的游戏材料,并向幼儿做介绍。

2.教师和幼儿共同布置草地、围圈场景。

3.复习角色对话并懂得表演程序。

(1)请上次表演好的幼儿上台表演,其他幼儿进行点评并提出注意点。

教师:“小花鸡是怎样问路的?他们说了些什么?”

(2)教师引导幼儿表演好“请”“谢谢”“轻轻地敲”“笑咪咪”这几个词的动作、表情。

(3)教师运用不同的语调、动作、表情进行示范。

4.幼儿自由分组表演并要求:

(1)注意各组的人数,根据故事中的角色数量来定人数,自行调整本组的人数。

(2)选择适当道具装扮自己并进行表演。

(3)用不同的动作表现人物的特征。

(4)在表演时注意幼儿运用礼貌用语。

5.请个别组幼儿上前表演,共同评价。

6.再次分组表演。

(1)根据故事情节表演。

(2)注意场景道具的利用。

7.游戏评价。

哪组幼儿能用道具装扮自己?哪组幼儿的动作做得好?

8.活动结束,收拾材料。

【第四次游戏】

【活动目标】

1.感受故事中情绪、情感的变化,并通过动作和表情表现出来。

2.能解决角色的分配等游戏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3.能创造性地使用游戏材料布置场景。

【活动准备】

小黑鸡、小黄鸡、小白鸡、老黄牛头饰,布置游戏场地。

【活动过程】

1.请幼儿欣赏自己布置的场地,引起幼儿表演的欲望。

2.教师先请一部分幼儿分组进行游戏,其他幼儿观看并与教师一起点评。(说出他们的优点并提出他们的不足之处,自己游戏时该怎样做?)

3.全体幼儿分组表演,教师观察指导:

(1)重点指导幼儿运用生动的语言、动作、表情表现角色特征,及时表扬能与同伴合作进行游戏的幼儿。

(2)对能力弱的幼儿给予鼓励,激发其表演兴趣,要求能力强的幼儿完整地表演,遇到困难自己想办法或找同伴协商解决。

(3)满足幼儿提出的新构思及要求,指导幼儿解决在发展情节中出现的困难。

4.评价活动:

(1)请幼儿说说自己在表演中与同伴合作表演的情况。

(2)组织幼儿讨论游戏中还缺少什么,鼓励大家一同收集制作。

(3)教师点评,表扬认真的幼儿与遵守游戏规则的幼儿。

5.活动结束组织幼儿收拾游戏场地。

3.大班(5—6岁)

(1)大班幼儿表演游戏的特点。

大班幼儿能够独立地分配角色,并逐渐形成对角色的认同度;表演游戏的目的性、计划性、表演意识逐渐提高,能根据作品情节发展有一定的计划和安排,并能根据情节的发展,调整角色的对话和动作,表演的形式更为丰富。

(2)大班幼儿表演游戏的指导要点。

在表演游戏的初期,教师应该提供足够的时间、空间以及多样化的游戏材料,让幼儿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尽量少干预;游戏中期,教师根据幼儿的表现,适时提供反馈,进一步提高幼儿塑造角色、展现故事的能力;游戏后期,教师可以组织反思性的谈话和讨论,启发幼儿根据现有故事和表演经验,再创造出具有新颖性的角色。

(3)大班幼儿表演游戏的案例分析。

案例3:

小熊拔牙

【活动总目标】

1.幼儿能够积极地参加表演游戏活动,认真扮演角色,从中理解应从小养成少吃甜食刷牙的卫生好习惯。

2.幼儿能根据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在语言、动作、表情等方面大胆表现角色的性格特征,以发展幼儿的表演和口语表达能力。

3.引导幼儿学会与同伴协商,轮流扮演角色,合作做游戏。

4.幼儿通过扮演角色,加深幼儿对角色的认识,学习角色的优良品德。

5.幼儿学习设计和布置游戏场景,学会自制简单的道具,学会正确地使用和替代游戏材料。

6.培养幼儿的爱护游戏材料的意识,让幼儿学会正确收拾和整理游戏材料。

【第一阶段】

【活动目标】

1.幼儿对故事内容感兴趣,能学习故事中各角色的对话。

2.幼儿学会与同伴协商,轮流扮演角色,合作做游戏。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

幼儿理解故事的内容,并学会复述故事,以此培养幼儿对表演的兴趣。

2.道具准备。

(1)小熊、熊妈妈、羊医生、小兔、小猪、小狗、小猫、小松鼠、红头细菌、绿头细菌、黑头细菌等的服饰和头饰。

(2)小熊家(家里有饼干、糖、蜜、果酱等许多好吃的东西)。

【活动过程】

1.引题:最近班上有很多的小朋友在换牙,换牙时要请谁来拔牙呀?哪个故事也是关于拔牙的?小熊是因为换牙才拔牙的吗?(引出《小熊拔牙》的故事)引导幼儿复述故事内容:有表情地、生动地向幼儿讲述故事,帮助幼儿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记忆、复述故事情节等。

2.练习故事中的对话,要求表情和语气要符合角色的性格特征。

3.全班进行分角色练习对话。

4.以分组练习的形式(一个角色由一组幼儿一起扮演),掌握人物的对话及注意区分各种动物的不同语调。教师重点观察幼儿表现角色特征的情况。

5.教师鼓励不善于表现的幼儿参与游戏,并表扬敢于大胆表现的幼儿。

6.评价:重点评讲幼儿表现角色特征的情况。

【第二阶段】

【活动目标】

1.幼儿能根据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在语言、动作、表情等方面大胆表现角色的性格特征,以发展幼儿的表演和口语表达能力。

2.幼儿学习设计和布置游戏场景,学会自制简单的道具,学会正确地使用和替代游戏材料。

【活动准备】

1.小熊、熊妈妈、羊医生、小兔、小猪、小狗、小猫、小松鼠、红头细菌、绿头细菌、黑头细菌等的服饰和头饰。

2.小熊家(家里有饼干、糖、蜜、果酱等许多好吃的东西)。

【活动过程】

1.教师用布偶来引题,引起幼儿的兴趣。

2.请幼儿谈谈对这个故事的理解和感受,并记忆、复述故事的内容情节等,激发幼儿的表演游戏的兴趣。

3.全班进行练习角色对话和分角色进行练习,重点引导幼儿要注意角色的表情、语气及动作,更加逼真地体现故事的思想。

4.请一组能力强的幼儿进行示范表演,其他幼儿观看并进行评价。

5.请幼儿分组进行练习,要求能力较强的幼儿带动能力较弱的幼儿进行语言和动作的表演。

6.教师与幼儿共同欣赏能力较强的、表演较好的一组的示范表演。

7.评价幼儿的活动情况,提出下回活动的要求。

【第三阶段】

【活动目标】

1.幼儿在理解文学作品的基础上,有创造性地表现角色性格。

2.幼儿会与同伴协商解决游戏中的问题。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

幼儿理解故事的内容,并学会复述故事,以此培养幼儿对表演的兴趣。

2.道具准备。

(1)小熊、熊妈妈、羊医生、小兔、小猪、小狗、小猫、小松鼠、红头细菌、绿头细菌、黑头细菌等的服饰和头饰。

(2)小熊家(家里有饼干、糖、蜜、果酱等许多好吃的东西)。

【活动过程】

1.让幼儿生动地练习对话。

2.引导幼儿一起准备拔牙的道具等,布置游戏的场景,以激发和调动幼儿玩游戏的愿望和积极性。

3.教师向幼儿介绍游戏的场地、道具的使用方法及游戏材料的摆放、收拾等,培养幼儿的良好游戏常规。

4.引导幼儿通过协商来选择所扮演的角色,不可强迫幼儿表演不愿意扮演的角色。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吸引语言发展较差的幼儿玩表演游戏,以促进他们语言的发展。

5.评价游戏情况,重点评价游戏的常规,及有所进步的幼儿。

【第四阶段】

【活动目标】

1.幼儿能根据游戏的内容进行创编。

2.幼儿体验角色的思想感情,学习角色的优良品质。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

幼儿理解故事的内容,并学会复述故事,以此培养幼儿对表演的兴趣。

2.道具准备。

(1)小熊、熊妈妈、羊医生、小兔、小猪、小狗、小猫、小松鼠、红头细菌、绿头细菌、黑头细菌等的服饰和头饰。

(2)小熊家(家里有饼干、糖、蜜、果酱等许多好吃的东西)。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几种动物头饰和道具,让幼儿说出表演游戏的主题。教师提问:“你能用这些材料来表演什么故事,你想当什么角色,准备怎样表演?”

2.教师提出游戏要求:先协商角色,选择场地,后取材料。

3.幼儿游戏,教师重点观察幼儿间的协商情况和材料的使用情况。

4.评价游戏:评价谁最认真表演故事?

【课后练习】

一、知识点识记练习

(一)单选题

1.幼儿园中的音乐游戏属于( )。

A.创造性游戏

B.规则性游戏

C.表演游戏

D.个人游戏

2.表演游戏的指导不包括( )。

A.选择表演的文艺作品

B.激发幼儿的表演的兴趣

C.准备表演的服装和道具

D.对游戏动作和情节的假想

3.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

A.音乐能促进幼儿大脑发育,开发大脑潜能

B.音乐能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激发智慧活力

C.音乐能有效提高幼儿学习的学习成绩

D.音乐能丰富幼儿心灵,促进情感与人格的健康成长

4.涂鸦期指的是( )。

A.1—1.5岁

B.1.5—2岁

C.2—3.5岁

D.3.5—5岁

5.不属于小班幼儿音乐倾听特点的是( )。

A.在三岁前获得的倾听经验是比较丰富的

B.幼儿会按教师的要求,仔细地倾听各种声音

C.逐步养成注意倾听教师、同伴的歌声和琴声伴奏的习惯

D.对日常的声音不敏感

(二)简答题

1.幼儿音乐游戏的种类有哪些?幼儿美术游戏的种类有哪些?

2.简述幼儿艺术活动为什么要以游戏为主要方式。

3.中班幼儿音乐节奏的特点是什么?

4.陈鹤琴先生也曾指出:“从前的艺术太注重技能,现在的艺术是注重儿童的个性,儿童的天真,儿童的创作。”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二、实践性练习

组织与实施一次幼儿园小班艺术游戏活动,并撰写活动方案。

微课资源与习题答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