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漳州木版年画:彩版九流图,传承经典,文藏艺术品

漳州木版年画:彩版九流图,传承经典,文藏艺术品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漳州的年画以木版年画为主。漳州城内主要的木版年画作坊有“多艺斋”“锦华堂”等几家,而颜氏家族的“锦华堂”可算是漳州木版年画的代表。漳州木版年画还以黑色底纸套印彩版,大胆地用金、银色线条压色,这也是年画精品中独一无二的方法。在众多的木版年画中,有一幅《九流图》特别引人注目。如今的漳州木版年画已经完成了从日常民俗用品走向文藏艺术品的转型,并深受广大文人雅士的喜爱。

漳州木版年画:彩版九流图,传承经典,文藏艺术品

旧时,中国民间多数地方都有张贴年画门神的习俗,年画是最普及的艺术品之一。过年前,家家户户都在室内贴年画,门上贴门神,以祝愿新年吉庆,驱凶迎祥。年画因为一年更换一次,所以才称作“年画”。

漳州的年画以木版年画为主。早在宋朝,漳州的刻版行业就甚为发达。漳州作为闽南商贸重镇,毗邻的月港又曾是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因此工商各业发展迅速,经济繁荣,也带动了传统的木版年画的发展。漳州城内主要的木版年画作坊有“多艺斋”“锦华堂”等几家,而颜氏家族的“锦华堂”可算是漳州木版年画的代表。

颜氏先辈是泉州府永春县人,曾在福州当过总兵。明朝时,颜氏先辈迁来到漳州杨老巷总兵府定居。

颜氏后人看到漳州是闽南各地学子进行乡试之地,就开办了“锦华堂”刻字铺,分设红、黑两房:“黑房”印册〔1〕,刊刻《四书》《五经》《二十四史》《古文观止》《应考范文》《尺牍》等科举考试必读之书,供学子科举考试之用;“红房”专营民间木版套色年画,供民间过年过节及操办婚事喜庆之需。

“红房”创办时名为“腾蛟书画店”,清乾隆年间曾先后改名为“骏记”“永记”“恒记”等。同治更名为“文华堂”,清末改名为“余珍亭社”,1925年改回为“锦华堂”,1930年又改名为“锦源纸店”,1945年后恢复为“锦华堂”的名称。颜氏家族各房分每年轮流负责经营管理“锦华堂”。

锦华堂最辉煌的时期,作坊面积达1200多平方米,工人多达60人,道口街一带还设有几间刻字铺,可见规模之大。颜氏家族中有许多人本身就是民间书画家、雕刻家,能在木版上作画雕刻,独立完成一系列出版过程。

漳州木版年画的题材广泛、形式多样,都根植于生活的土壤,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是日常生活所需。年画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其一,是以门神为主,为群众日常所需的木版年画。明清时代,不同造型的门神画已达数百种式样。有象征吉祥喜庆的“福禄寿喜”“财神献瑞”,供结婚用的“添丁发财”“天仙送子”“胖娃娃”以及“灶君”“八卦图”“狮头衔剑”“春招财子”“佛祖像”“三仙姑”“魁星爷”“老鼠娶亲”“养猪织布”等。其二,是供张贴花灯用的,以及以民间故事和戏曲人物故事为题材的连环画形式的木版年画,如在漳州家喻户晓的陈三五娘一见倾心的曲折恋爱故事《荔镜记》前后本,《八仙的故事》《孟姜女》《三伯英台》《奇风缘》的动人情节,《封神榜》《三国演义》《说唐》《反唐》等小说故事的热闹场面。其三,是属于供纸扎铺做商品出售的筹办丧事用的“灵厝”,五彩或黑底纸印的“八仙图”“八宝”“四宝”“麒麟献瑞”“天姬送子”“土地公婆神像”“ 龙凤图案”等。此外,还有全年十二个月令的迎神花灯画:一月麒麟灯,二月博古四屏灯,三月孝子灯,四月猴鹿图灯,五月长八仙灯,六月荔枝灯,七月皇都市灯,八月大八仙灯,九月龙灯,十月祈求平安灯,十一月狮子灯,十二月富贵寿考灯。这些年画细腻、鲜妍,特别是有些图案用黑纸或深蓝色纸印制,是其他“所在”〔2〕罕见的。

漳州木版年画全部采用刻版套色印刷,不用笔绘。对本版的选择十分讲究,线条柔美、简朴古拙,又善于处理分版套色,保持了我国民间木版年画的优秀传统,让人们一见都爱不释手。

用不同的纸张印出来的年画也有不同的名称,如选用玉扣纸印制的叫“幼神”,用特制万年红纸印制的叫“粗神”。色彩中既有矿物质的原料,也有酸性的染料。色调常用红、黄、青、盛、白、粉红、绿等,底色衬枣红或朱色。印“粗神”的色彩加些白土,能显出厚度的质感,黄色的加点“槐花”,大桃红的略加点桃胶、乌烟,混水胶及冰糖能产生发光的效果。漳州木版年画还以黑色底纸套印彩版,大胆地用金、银色线条压色,这也是年画精品中独一无二的方法。(www.xing528.com)

在众多的木版年画中,有一幅《九流图》特别引人注目。画面上的道士、剃头师傅、江湖卖艺人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生活,已接近风俗画,颇有趣味。还有一幅《老鼠中状元》尤为生动,众鼠类为一个同伴“状元及第”而手舞足蹈,有的为它抬轿击鼓,有的为它举伞打旗……简直就是一幅现实版的“状元游街”图。使人深思的是,在图的右上角,还画着一头凶狠的大猫,眼露凶光,身子蜷伏,似乎随时准备跃起扑击,这样的年画简直可以看作古代童话的读本。

如今的漳州木版年画已经完成了从日常民俗用品走向文藏艺术品的转型,并深受广大文人雅士的喜爱。

(芗城)

素材提供者:蔡刚华

【注释】

〔1〕册:书籍

〔2〕所在:地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