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武汉文化:黄陂泥塑和木版年画

武汉文化:黄陂泥塑和木版年画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加之许多寺庙由于兵燹、摧拆等因素损毁后需要进行修复、重建等工程,为黄陂泥塑技艺的蓬勃发展和艺人队伍的不断壮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宗教活动的繁盛同样催生了木版年画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在黄陂地区的盛行,最有名的莫过于位于滠水河东岸、木兰山南麓的黄陂长轩岭张都桥村,是有名的木版年画之乡。到了清代中后期,黄陂的木版年画曾远销到日本、朝鲜和东南亚各国。抗战时期,黄陂木版年画作坊基本全部关闭。

武汉文化:黄陂泥塑和木版年画

明清时期,黄陂木兰山地区的宗教活动极为繁盛,山上寺庙殿宇林立,鼎盛时期有“七宫八观三十六殿”,每座寺庙殿宇内自然都少不了精雕巧饰的神佛塑像、浮雕。据《木兰山志》记载,神像“多为泥塑木雕。最盛期达千余尊”。这些神像,除少量用铜、铁和木雕铸造外,大量都是用泥巴塑成。有的神像高达丈余,从脱胎到干透、补裂、打磨、镀金等数次工序需历经两三年才能完成。加之许多寺庙由于兵燹、摧拆等因素损毁后需要进行修复、重建等工程,为黄陂泥塑技艺的蓬勃发展和艺人队伍的不断壮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明清时,黄陂泡桐镇的泥塑也很有名气。泡桐泥匠、“杵师”从事泥塑、木雕制作,曾到河南洛阳、湖北的武当山等地从事神像塑制。明代黄陂有西上古寺,寺中的高大塑像都是泡桐泥匠所塑,汉阳归元寺的500 罗汉也是由黄陂王氏父子花了七年时间才塑造成的。

汉阳归元寺于清顺治年间(1644—1667 年)修建,耗时十七年。清道光(1821 年)后开始修建罗汉堂,通过张榜招聘雕塑师,黄陂王煜父子因手艺高超而被聘用。王煜父子是黄陂人,在归元寺的史籍中略有记载,但其生卒年代不详。父子也是师徒,以塑造神像翔栩如生而誉满城乡。他们二人被聘用后,遍访名刹古寺,后来决定归元寺500 罗汉的形象按照常州天宁寺石刻500 罗汉拓本塑制,为了确保形象逼真,王煜父子又先后到宝通寺、龙华寺、栖贤寺、灵隐寺、兴国寺、七方寺、黄龙寺、头陀寺、寒溪寺等地揣摩高僧大德的行动坐卧,历时九年才塑造而成。关于500 罗汉的最后完成还有两个传说。一说老塑师王煜呕心沥血,但是没等500 罗汉塑造完成就病故了,其子继承父业,待塑造到499 个罗汉时,忽然灵机一动:这么多罗汉都倾注了父亲的心血,应该把他老人家也供奉于此,给后人留个纪念,于是老塑师王煜就成了第500 个罗汉。二说王煜父子历时九个寒暑,塑造成498 尊罗汉,500 罗汉还剩下两尊时,父子两人都积劳成疾,相继病倒。方丈无奈,请来新塑师,新塑师仿照拓本,发现老塑师父子二人按照拓本将塑像已经全部塑造完毕。方丈心里想:王煜父子功德无量,应尊为罗汉,受人间供奉。于是委托新塑师按照王煜父子的形象塑造罗汉。当新塑师塑造完最后两尊罗汉时,王煜父子最后才安详地离开了人世。现在人们在罗汉堂看到的韦陀像左右两尊塑像,一尊擎日,一尊托月,浩气贯天,相传就是王煜父子二人。

宗教活动的繁盛同样催生了木版年画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在黄陂地区的盛行,最有名的莫过于位于滠水河东岸、木兰山南麓的黄陂长轩岭张都桥村,是有名的木版年画之乡。木版年画的制作是明朝永乐年间从杭州传入的。因为明成祖朱棣极力推崇道教,全国各地大造寺观,信教之风盛行。此时,木兰山上的道教、佛教得到了发展,兴建、扩建和维修了不少庙宇、宫殿和牌坊。各地来木兰山朝山进香者也络绎不绝。当时,傅家大湾、周前湾的艺人印制的《如来佛》《观音菩萨》《木兰山图》等在木兰山上畅销,香客争相购买。

木版年画的雕版是油梓树(又称乌桕)、枣树、棠梨树,还有枫香树和檀树。这几种树纹理细密、木质坚硬、耐腐蚀、不变形。版型多为长方形,规格有长96 厘米,宽54 厘米,厚2 厘米的;有长73 厘米,宽44 厘米的;有长100 厘米,宽26 厘米等20 个型号。也有少数正方形、菱形和椭圆形的。

木版年画有中堂、吊屏、佛像、人物故事等。中堂有《童子拜观音》《增福财神》《福禄寿》《天官赐福》《八仙过海》等;吊屏的内容主要有山、水、花、草、鸟、兽、虫、鱼等。其中山水主要有《桂林》《蓬莱》《峨眉》《九华山》等;花鸟主要有《牡丹》《海棠》《兰花》《菊花》《凤凰》《鸳鸯》《八哥》《鹤》《喜鹊》等;鱼虫主要有《鲤鱼跳龙门》《金鱼》《海虾》《蜻蜓》《蟋蟀》等;兽有《狮子》《老虎》《麒麟》等;佛像主要有《如来》《观音菩萨》《十八罗汉》等;人物故事主要有《渭水访贤图》《三顾茅庐》《穆桂英》《蟠桃会》《武松打虎》等,还有尧、舜、禹、秦琼、尉迟恭程咬金单雄信关羽张飞黄忠、秦明,等等。

张都桥一带几乎村村户户都印制木版年画,有的是农闲时候印制,农忙时候歇息;有的是一年四季不停地印制。每到秋后,印制事务就更加繁忙,晚上还挑灯夜战,“一熬一盏油”,曾出现过“碗筷一放忙印画”“边啃米粑边印画”的情景。有的农户印制年画的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十分之七八;甚至有人靠印制年画而发家致富。销售年画的黄金季节是每年的冬月和腊月。省内销年画最多的要数汉口统一街和红安、孝感麻城、大悟、云梦、新洲、京山;省外销售年画最多的是甘肃、江西、陕西和四川。到了清代中后期,黄陂的木版年画曾远销到日本、朝鲜和东南亚各国。清末民初,随着现代铜版彩画的兴起,木版年画逐渐减少。抗战时期,黄陂木版年画作坊基本全部关闭。

【注释】

[1]皮明庥、欧阳植梁:《武汉史稿》,中国文史出版社1992 年版,第224 页。

[2]皮明庥、欧阳植梁:《武汉史稿》,中国文史出版社1992 年版,第225 页。

[3]冯辉等:《嘉靖汉阳府志校注》,武汉出版社2015 年版,第23 页。

[4]范植清:《论古汉水下游主河逆入江口之变迁》,《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3 年第3 期。

[5]冯辉:《乾隆汉阳府志校注》,武汉出版社2013 年版,第155 页。

[6]《大清一统志》卷261,转引自袁北星:《论外来人口与近代汉口经济发展与变迁》,《江汉论坛》2007 年第9 期。

[7]石莹:《清代前期汉口的商品市场》,《武汉大学学报》1989 年第2 期。

[8](清)范锴、江浦等:《汉口丛谈校释》,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138 页。

[9]武汉地方办公室:《民国夏口县志校注》(下),武汉出版社2010 年版,第615 页。

[10](清)查慎行:《敬业堂诗集·汉口》,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版。

[11]武汉地方办公室:《民国夏口县志校注》(下),武汉出版社2010 年版,第615 页。

[12]刘献庭:《广阳杂记》卷4,中华书局1957 年版,第193 页。

[13]李国钧:《中国书院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年版,第555 页。

[14]陈元晖等:《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年版,第97 页。

[15](清)张廷玉等:《明史》卷116,列传第四,中华书局,第3573 页。

[16]王葆心:《续汉口丛谈》,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 年版,第170 页。

[17](清)佚名、王锺翰:《清史列传》卷七十《文苑传一》,中华书局1987 年版,第5714 页。

[18](清)熊伯龙:《无何集》,中华书局1979 年版,第6 页。

[19](清)熊伯龙:《无何集、读论衡》卷首,中华书局1979 年版,第14 页。

[20](清)熊伯龙:《无何集、读论衡》卷首,中华书局1979 年版,第98 页。

[21](清)熊伯龙:《无何集、读论衡》卷首,中华书局1979 年版,第14 页。

[22]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2004 年版,第334 页。(www.xing528.com)

[23]金毓黻:《中国史学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年版,第337 页。

[24]周贞亮:《汉口丛谈·跋》,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437 页。

[25](清)范锴、江浦等:《汉口丛谈校释》,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74 页。

[26]章学诚:《湖北通志检存稿·食货考》,转引自朱文尧主编《汉正街市场志》,武汉出版社1997 年版,第2 页。

[27](清)范锴、江浦等:《汉口丛谈校释》,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138 页。

[28](清)范锴、江浦等:《汉口丛谈校释》,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71 页。

[29]王葆心:《续汉口丛谈》卷5,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年版,第147 页。

[30](清)范锴、江浦等:《汉口丛谈校释》,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76 页。

[31]沙月:《清叶氏汉口竹枝词解读》,崇文书局2012 年版。

[32]沙月:《清叶氏汉口竹枝词解读》,崇文书局2012 年版。

[33](清)范锴、江浦等:《汉口丛谈校释》,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381 页。

[34](清)范锴、江浦等:《汉口丛谈校释》,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199 页。

[35]沙月:《清叶氏汉口竹枝词解读》,崇文书局2012 年版,第1 页。

[36]沙月:《清叶氏汉口竹枝词解读》,崇文书局2012 年版,第72 页。

[37]沙月:《清叶氏汉口竹枝词解读》,崇文书局2012 年版,第72 页。

[38]沙月:《清叶氏汉口竹枝词解读·序》,崇文书局2012 年版。

[39]沙月:《清叶氏汉口竹枝词解读》,崇文书局2012 年版,第47 页。

[40]沙月:《清叶氏汉口竹枝词解读》,崇文书局2012 年版,第226 页。

[41]沙月:《清叶氏汉口竹枝词解读》,崇文书局2012 年版,第242 页。

[42](清)范锴、江浦等:《汉口丛谈校释》,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136 页。

[43]沙月:《清叶氏汉口竹枝词解读》,崇文书局2012 年版,第257 页。

[44]沙月:《清叶氏汉口竹枝词解读》,崇文书局2012 年版,第247 页。

[45]武汉市地方志办公室:《明万历汉阳府志校注》,武汉出版社2007 年版,第51 页。

[46]江浦:《汉口丛谈校释》,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 年版,第74 页。

[47]皮明庥、吴勇:《汉口五百年》,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年版,第21 页。

[48]涂文学:《文化汉口》,武汉出版社2006 年版,第314 页。

[49][美]罗威廉:《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第33 页。

[50]涂文学:《文化汉口》,武汉出版社2006 年版,第373 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