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康定土司:汉藏边界的彩与静

康定土司:汉藏边界的彩与静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书中,康定和土司,是两个关键词。今天人们提到康定城,耳熟能详的莫过于一首《康定情歌》。勾勒康定的历史,反映了康定的“文化复合性”,第一层指康定是汉藏文化的复合体,二者交织缠绕在一起而无从逐一辨析;第二层意思,指的是“将自身区分于文明之外,却同时将文明纳入己身”的这样一种特征。

康定土司:汉藏边界的彩与静

郑少雄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5月第1版

定价:40.00元

现任职于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的郑少雄先生,专注研究清末明初的康定末代明正土司,意在为认识当代汉藏关系提供历史的智慧,因而这本书还有一个较长的副标题“清末民初末代明正土司人生史”。(www.xing528.com)

书中,康定和土司,是两个关键词。今天人们提到康定城,耳熟能详的莫过于一首《康定情歌》。学者敏锐地捕捉到这首歌背后的故事,指出由此折射出了论者们不同的民族、地域、身份以及心态;今天甘孜州的首府康定,以“打煎炉”在汉文史书中首次出现是在明初,可见其名字可能元代即已形成,到康熙年间记载为“打箭炉地方”,专指今天的康定城,而“康定”第一次出现已是清光绪末年。勾勒康定的历史,反映了康定的“文化复合性”,第一层指康定是汉藏文化的复合体,二者交织缠绕在一起而无从逐一辨析;第二层意思,指的是“将自身区分于文明之外,却同时将文明纳入己身”的这样一种特征。书中以明正土司作为研究对象,详细讨论了元、明时期土司封授及与中原王朝互动的过程,指明随着康定成为汉藏“贸易港”,土司在汉藏关系中建立起独特的主体性,并借用“权威中间性”的概念,指认一个社会中的权威并非终极的,如土司社会的权威来自中央王朝的象征授权,意图是表达一种既有别于科层制之刚性、但又有效维持文明内部秩序的治理方案。最后凭借对末代土司人生史的恢复,试图推进对康区土司政治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明确指出:相比于此前从国际文化政治视野来讨论汉藏、川康关系的研究,从汉藏之间的模糊边缘——王明珂所说的在文化、宗教等方面呈现由汉到藏或由藏到汉的渐变光谱——出发,来认识汉藏关系模式,或者更确切地说,来理解今日汉藏人群应当以何种方式相处及互动,至少可以提供一个基于内部肌理的历史洞见。我感兴趣的部分在于,近年来对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历史学和人类学研究,发生了认识态度和研究范式的转变。此书可以作为以“中间地带”为视角的新探索成果,对文明的互动力量和成效,给出了客观公允和理性深刻的见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