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低调技艺:藏露之美-低调:藏与露的艺术

低调技艺:藏露之美-低调:藏与露的艺术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2章韬光养晦,隐忍图强——沉得住气成大器做人最高的智慧就在“韬光养晦”这四个字上。一个懂得韬光养晦的人,一个懂得择时而动的人,最后会赢得大家的尊重和爱戴,赢得自己人生的极大成功。韬光养晦,待时而动,是着眼长远、图谋大业的韬略。韬光养晦,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公司董事会为了挽救颓势,紧急召开会议商议解决。

低调技艺:藏露之美-低调:藏与露的艺术

第2章 韬光养晦,隐忍图强——沉得住气成大器

做人最高的智慧就在“韬光养晦”这四个字上。韬光是隐藏自己的光芒,养晦是修正自己的不足之处。隐藏自己不是无能和自我封闭,而是在坚信自己力量的同时所表现出来的宽厚,是一种优秀的做人策略,也是一种美德。

十年磨一剑,厚积而薄发,隐忍以图强。一个懂得韬光养晦的人,一个懂得择时而动的人,最后会赢得大家的尊重和爱戴,赢得自己人生的极大成功。

今日韬光养晦,日后方能成王

在时势未到的时候,低调的人一定更善于韬光养晦,静待时机。时机一到,必能一鸣惊人。

韬光养晦,待时而动,是着眼长远、图谋大业的韬略。一个人要牢牢掌握自己的生存之本,有了它,就不用担心自己将来没有发展。

青梅煮酒论英雄”是历史上最为著名的韬光养晦的故事。

东汉末年,正值诸侯割据的混战时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权倾朝野。而刘备尽管招兵买马,组织了一支不小的军队,也结交了关羽张飞这样肝胆相照、武艺超群的兄弟,却也不敢轻举妄动。

为了积蓄力量,保存实力,刘备处处低调行事,并投靠了曹操。曹操表面上非常尊敬刘备,暗地里却防备着他,因为曹操知道刘备是个大英雄,怕刘备以后不利于他。刘备也知道曹操防着他,为了打消曹操的戒心,他就经常在家关着门,在院子里种菜,装出一副对时事漠不关心的样子。

有一天,曹操请刘备喝酒,议论当世英雄。刚落座,曹操不动声色地对刘备说:“你在家做的大好事!”说者无意,而听者有心,刘备顿时面如土色。曹操随即又转口说:“你学种菜,实非易事!”刘备悬着的心这才稍稍放下来。

两人青梅煮酒,至半酣,曹操以当时英雄自比,而后问刘备说:“你认为当世英雄都有谁?”刘备装出一副胸无大志的样子,随口提出当时的几个诸如袁绍之类的人物,皆被曹操否定。

“那谁是当今的英雄呢?”刘备问。曹操从容回答说:“现在天下英雄,只有你我两个人。袁绍之流,算不上英雄。”刘备见曹操把自己说成英雄,以为自己的私心被识破,不觉大吃一惊,手中的筷子也掉在了地上。

这时,正巧天上响起一声巨雷。刘备为了掩饰自己的恐惧心理,低头将筷子拾起,从容说道:“古人说:‘迅雷风烈必变!’这话真有道理。雷震的威力,想不到竟这样厉害。”他把筷子落地的原因轻轻地掩饰过去了。曹操笑着说:“大丈夫也怕打雷吗?”曹操见刘备如此胆小,打雷也怕成这样,以为他是个没有出息的胆小鬼,就对他放松了警惕。

刘备知道曹操始终对自己有戒心,就找机会从他那里逃走了。凭着自己的谨小慎微和低调的为人原则,刘备最终成就一番霸业。

刘备深知,自己羽毛未丰,势单力薄,在势力强大的曹操面前,随时都有被消灭的危险,因此必须将自己的政治抱负深埋于心,不能流露出丝毫的迹象。只有低调行事,故意装傻扮痴,让曹操觉得自己没有远大志向,从而放松警惕,才能摆脱险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需要表现出自己有多聪明,有多能干,事实上,很多人并不喜欢我们的聪明和能干。这种时候,我们要善于保护自己,保全自己的实力。否则过于表现,别人会认为自己恃才傲物,目中无人。相反,只要还有实力,就一定能够有出头的一天。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韬光养晦,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而核心是有所为,是高明的为、巧妙的为、有选择的为。

能够蛰伏一时,才能图谋长远

能够隐忍待机,才能振翅高翔;能够蛰伏一时,才能图谋长远。

维斯卡亚公司是美国20世纪80年代最为著名的机械制造公司,其产品销往全世界,并代表着当时重型机械制造业的最高水平。曾有许多人毕业后到该公司求职遭拒绝,原因很简单,该公司的高技术人员爆满,不再需要额外数量的人才。但是令人垂涎的待遇和艳羡的地位,仍然强烈地吸引着那些有志的求职者。

詹姆斯和许多人的命运一样,在该公司每年一次的用人测试会上被拒绝申请,其实这时的用人测试会已经是徒有虚名了。詹姆斯并没有死心,他发誓一定要进入维斯卡亚重型机械制造公司。于是他采取了一个特殊的策略——假装自己一无所长。

他先找到公司人事部,提出为该公司无偿提供劳动力,请求公司分派给他任何工作,他都不计任何报酬来完成。公司起初觉得这简直不可思议,但考虑到不用任何花费,也用不着操心,于是便分派他去打扫车间里的废铁屑。一年来,詹姆斯勤勤恳恳地重复着这种简单但是劳累的工作。为了糊口,下班后他还要去酒吧打工。这样虽然得到老板及工人们的好感,但是仍然没有一个人提到录用他的问题。

1990年初,公司的许多订单纷纷被退回,理由均是产品质量有问题,为此公司将蒙受巨大的损失。公司董事会为了挽救颓势,紧急召开会议商议解决。当会议进行一大半仍未见眉目时,詹姆斯闯入会议室,提出要直接见总经理。在会上,詹姆斯对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作了令人信服的解释,并且就工程技术上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随后拿出了自己对产品的改造设计图。这个设计非常先进,恰到好处地保留了原来机械的优点,同时克服了已出现的弊病。总经理及董事会的董事见到这个编外清洁工如此精明在行,便询问他的背景以及现状。詹姆斯面对公司的最高决策者们,将自己的意图和盘托出,经董事会举手表决,詹姆斯当即被聘为公司负责生产技术问题的副总经理。

原来,詹姆斯在做清扫工时,利用清扫工可以到处走动的方便,细心察看了整个公司各部门的生产情况,并一一作了详细记录,发现了所存在的技术性问题并想出解决的办法。为此,他花了近一年的时间搞设计,作了大量的数据统计,为最后一展雄姿奠定了基础。

古人云:“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适时让自己表现得愚钝一点、低调一点没有什么不好。暂时的蛰伏,不代表你一辈子蛰伏;暂时的低头,只为了你未来永久的抬头;暂时的屈服,为的就是未来的不服;暂时的忍让,为的是某一天的一蹴而就。

深藏不露,不显真相

处处抛头露面的人,不仅容易暴露自己的弱点,还容易招致他人的反感。为人处世还是要有所节制为好,采取谨慎的处世态度,不可处处占上风。

智者告诫仁者说:一个聪明而富于洞察力的人身上潜藏着危险,那是因为他喜欢批评别人。雄辩而学识渊博的人也会遭遇相同的命运,因为他暴露了别人的缺点。

世上有许多高人其貌不扬,由于不太抢眼,可以避免别人的注意力,所谓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练就一手好字的人谎称不会书法,这样可以推掉许多违心的差事;力大无比的人往往装成手无缚鸡之力,紧急时才能够出乎意料地打败来犯者。做人做事,太过于显露自己的才能,就等于把自己的底细给对方交代得一清二楚,一旦交起手来,首先就输掉了一半。

但做人又不能完全不露锋芒或藏而不露。不露锋芒、藏而不露,总给人一种遮遮掩掩、躲躲藏藏的感觉,让人觉得你虚伪无比。因此,深藏不露的真谛就在于:不刻意显露。有能力终究是要露出来的,只要时机、地点、人事三者合适。如果有一样不合适,那就不要乱露,以免招来不必要的麻烦,徒然增加自己的苦恼。

这种深藏不露的处世智慧与西方注重张扬个性的表现有所不同。西方教育注重“表现”,主张“有能力就要表现出来,有一手就要露出来”,否则和没有能力没有什么两样。西方人不但好表现,到处表现,而且还要随时告诉别人自己表现了些什么东西,甚至随身携带一些以兹佐证的物件,证明自己确实如此。

中国人当然也明白“表现”的道理,知道“老虎不发威”,很容易被当作“病猫”。不过我们更了解“虎落平阳被犬欺”的惨痛苦境,在表现之前,先做好准备工作。所以两者的区别不在于表现不表现,而是怎样表现。前者是舍身哲学,主张能露就露,露光了就走路;后者是守身哲学,主张先打听一下,看一看应该露到什么程度,然后才合理地显露。

深藏不露是为了考察是否有比自己更合适的人走出来。若大家都争着要露,特别是那些才能平庸又缺乏自知之明的人,其结果只能是埋没了真正有才华的人。不强出头,其实就是在不应该自己出头的时候,千万不要出头;非要出头不可,也应该设法让别人先出头。万一让不过,才抱着“我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姿态来出头。当然,没有什么本领的人就无须讲究什么深藏不露了。因为自己很平庸,就算以此来“藏拙”,也只能隐瞒一时,最终会被人识破,结果反而原形毕露。

韬光养晦,玉韫珠藏

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

人类社会的发展一直都处在竞争状态中。为了维持生存,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存本领。在自然界中,当相对弱小的动物受到强大对手的攻击时,往往会以假死来蒙骗敌人、保护自己。韬光养晦实际上也是一种类似假死的行为。由于人比动物更聪明,因此相互之间的竞争也更加复杂和残酷。

韬光养晦有利于隐藏自己,避开众人的焦点,避开不必要的繁杂事物,回到比较隐蔽的位置。这样的位置有助于修身养性、恢复精力,有助于反思和调整,拓展自己心灵的空间,强大自己灵魂的力量。这样,当再一次投入到工作中时,就会有足够的智慧和精力去面对。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楚庄王就曾巧妙地运用韬光养晦之策,使楚国一鸣惊人,夺得春秋霸主之位。

公元前613年,楚穆王死去,他的儿子继位,也就是楚庄王。楚庄王继位后,根本不理朝政,整天打猎、淫乐。大臣们自然心急如焚,纷纷入宫劝谏。楚庄王不但不予理会,后来干脆下了一道指令:“有敢进谏者杀无赦!”如此,日夜淫乐,持续三年。期间,权臣斗克与公子燮合同作乱,失败后竟挟持楚庄王逃跑,幸亏大将戢黎杀掉二人,救回了楚庄王。经此一劫,楚庄王依然故我,没有一点改变。有个叫伍举的大臣忍无可忍,斗胆闯进王宫,正赶上楚庄王怀抱美女在赏乐听曲,见伍举闯入便问道:“大夫来见我,是想来听宫女歌唱,还是想要饮酒?”机智的伍举笑着回答:“我既不想饮酒,也没有兴趣听歌唱,我是来请大王猜个谜语的。”他接着说:“有一只大鸟,停在楚国一座高高的山上,身披五彩的羽毛,样子十分好看。三年多来,它既不飞走,也不鸣叫,不知这是只什么鸟?”

楚庄王明白了伍举的用意,他既没有动怒,也没有将之点破,只是笑了笑,寓意深长地说:“或许这不是一只平凡的鸟。三年不动,是要看清方向;三年不飞,是在将息翅膀。这种鸟不飞则已,一飞将要冲天;不鸣则已,一鸣将要惊人。你去吧,我已经明白了。”

经楚庄王这么一说,伍举心里才有了底,他意识到楚庄王并不是一个昏庸的酒色之徒,而是在韬光养晦。联想到当年楚穆王在世时,由于断断续续地对外用兵扩张,引起了周围国家的不安,使得像秦、晋和齐等中原强国对楚国严加防范。国内若敖氏专权,群臣良莠不齐,忠奸难分,可谓内忧外患集于一身,楚庄王此举正是要让群臣们都亮出自己的本来面目,同时也要麻痹周围那些神经兮兮的大国。想到这些,伍举豁然开朗。

楚庄王韬晦三年,对国内群臣的德行已心中有数,境外周边敌国也不把楚国当成危险对手了。这只大鸟开始振翅起飞。他清除一批专事拍马奉承、无才无德的官员,提拔一批忠实能干的将臣,“所诛数百人,所进数百人”,可谓大刀阔斧。

三年的时间,楚庄王在用身体饮酒作乐的同时,想必他的大脑一刻也没有停止思考,他的眼睛一刻也没有放松观察。应该说,楚庄王既是一位头脑清醒、为政清明的政治家,又是视野开阔、深谋远虑的军事家,更是一位以民为本、爱惜民力的君主。在位期间,凭自己高明的策略和计谋,最终把楚国的地位推向了顶峰,位列“春秋五霸”。

楚庄王玉韫珠藏、韬光养晦三年,可谓深藏不露,这是一种精神和境界,也是一种智慧和修炼。所以,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有时候在别人面前故意贬低自己,抓住对方的心病,有的放矢地排除对方的顾虑,反而会让我们全身而退,从而有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

耐心等待,终会柳暗花明

当你身处逆境或遭逢不幸时,鲁莽行事往往是徒劳无功的。这个时候最好的策略就是耐心等待时机。

观时而动,静静地等待时机,也许要不了多久,就会柳暗花明,在你的眼前出现希望的曙光。刘备的韬光养晦,勾践的卧薪尝胆,都说明成大事者得观时而动。

西汉时也有一个能以退为进、观时而动的人,这个人名叫陈平,是汉高祖刘邦的臣子。

汉高祖死后,吕后专权。吕后是个很残忍的女人,把刘邦的几个儿子和刘氏诸王都处死了,以吕氏一族统治天下,凡是反对者一律肃清。

陈平为了保身,虽然心中不满,表面上仍显得很听从吕后的意见。他知道稍有不慎,就会引来杀身之祸。(www.xing528.com)

吕后看到陈平顺从,渐渐对他放心了,还把他由左丞相升为右丞相。就是这样,陈平也还不敢稍懈戒心。他故意怠慢重要的政务,天天沉溺在酒色之中。这种奢靡腐烂的生活,与他过去精干洒脱的作风大不一样。

这对吕后来说,当然是好事。只要陈平这样不问政事,荒淫放荡,她就可以完全放心了。

陈平装痴装傻,只求保住性命,一心一意等待时机。吕后一死,他便果断地站出来,支持太尉周勃将吕氏一族,杀的杀,抓的抓,政权又重新回到了刘家手中。如果没有陈平的韬晦之计和深谋远虑,是难以办成这件事的。

陈平的退不是自甘堕落,而是为了日后的进。在当时的情况下,吕后专权,吕氏一族势力极旺,如若陈平鲁莽行事,或戒心稍懈,则随时都会有性命之忧,更休谈日后的恢复汉室江山了。保得性命在,等待有利时机,是一种明智的做法。

《易经》上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身藏本领,胸怀韬略,在时机未成熟的时候显露,那样会使自己陷入不利的境地,需要韬光养晦,耐心等待。等到时机成熟、万事俱备时再施展抱负和才能,方能一举成功,如愿以偿。

隐藏锋芒,只为伺机而动

隐藏锋芒,低调做人,才能让自己不过早地被风雨侵蚀,让自己长成参天大树。

隐藏锋芒不是消极被动的处世态度。很多人把它与放弃、逃避、怯懦等词联系在一起,实际上它是一个积聚能量的过程,在自我隐藏中才有快速生长的可能。之所以隐藏锋芒,完全是因为时机尚未成熟,如果强行出头,不仅达不到一鸣惊人的效果,还有可能惹人耻笑,自毁前程。可一旦时机来临,就要反应迅速,在第一时间挺身而出,一击即中。

在隐藏锋芒、隐忍不进的过程中,为了减少对手对我们的怀疑,自损声誉也是一个技巧。从人的正常心态来讲,嫉妒对方才能、猜疑别人会威胁自身利益等负面情绪,往往都发泄在我们自认为和自己处于同等地位,或是高于我们地位的人身上;而对于那些我们不屑与之相提并论、认为水平没有我们高的人,一般情况下,我们会相对降低对其的防范和担忧。同理,当我们发现别人对自己有猜忌时,我们最好能够表现出自己弱势的一面,将一些“缺陷”刻意地显露出来,以避免对方对自己作出不必要的防范,从而阻碍自己走向成功的进程。

战国末年,秦王政准备吞并楚国,继续他统一中国的大业,他召集大臣和将领们商议此事。秦王先是问大将李信,攻灭楚国需要多少军队。李信不假思索地说:“有大王的英明决策,挟秦军胜利之师的雄威,灭楚20万军队足矣。”

秦王政听了,暗暗称赞李信果然是个少年英雄,他又问老将王翦:“王将军,你的意见呢?”王翦说:“因为楚国很有实力,至少要派60万兵。”

秦王政听了,不屑一顾,命李信攻打楚国。

王翦料定李信必败。果然,李信带领20万秦军攻打楚国,被楚军连破两阵,李信率残部狼狈逃回秦国。

秦王政盛怒之下,把李信革职查办。然后亲自去王翦的家乡,请王翦复出,带兵攻楚。秦王政见到王翦,恭恭敬敬地向王翦赔罪,请王翦带兵出征,王翦自然答应。出兵之日,秦王政亲率文武百官到灞上为王翦摆酒送行。

饮了饯行酒后,王翦装出一副惶恐的样子说:“请大王恩赐些良田、美宅与园林给臣下。”秦王政听了有些好笑,说:“王将军是寡人的肱股之臣,日下国家对将军依赖甚重,寡人富有四海,将军还担心贫穷吗?”

王翦却又分辩了几句:“大王废除三代的裂土分封制度,臣等身为大王的将领,功劳再大,也不能封侯,所指望的只有大王的赏赐了。臣下已年老,不得不为子孙着想,所以希望大王能恩赐一些,作为子孙日后衣食的保障。”秦王政哈哈大笑,满口答应:“好说,好说,这是件很容易的事,王将军就此出征吧。”

自大军出发至秦国东部边境为止,王翦先后派回五批使者,向秦王政请求多多赏赐些良田给他的儿孙后辈。

王翦的部将们都认为他老昏头了,胸无大志,整天只想着替儿孙置办产业。面对众人的不理解,王翦说:“你们说得不对,我这样做是为了解除我们的后顾之忧。大王生性多疑,为了灭楚,他不得不把秦国全部的精锐部队都交给我,但他并没有对我深信不疑。一旦他产生了疑念,轻者,剥夺我的兵权,罢免我的官职;重者,不仅灭楚大计成为泡影,恐怕我和诸位的性命也将难保。所以,我不断向他要求赏赐,让他觉得我绝无政治野心。因为一个贪求财物、一心想为子孙积聚良田美宅的人,是不会想到要去谋反叛乱的。”秦王政果然因此而相信王翦没有异心,放心地让他指挥60万大军,发动灭楚战争。仅用了一年多时间,王翦就攻下了楚国的最后一个都城寿春(今安徽寿县),俘虏了楚王熊负刍,兼并了秦国最大的对手楚国。

王翦为打消秦王政的疑心,不惜自损其名,伸手向秦王要求赏赐,使部将以为他老昏了头,但却使秦王深信他不会造反,全力支持他对楚作战,从而使王翦无后顾之忧,一举灭楚。

羽翼未丰,广结人缘人脉

人要量力而为,在准备还不充分、羽翼还不丰满的时候,要学会广结人缘,通过结交人缘来积蓄力量。

要学会在冷庙中烧香,不要只挑香火繁盛的热庙进香。热庙因为烧香人太多,神仙的注意力分散,你去烧香,不过是众香客之一,神仙对你也不会有特别的关照。所以一旦有事求他,他对你只以众人相待,不会特别照顾。而如果你平常就能对冷庙烧香则不同了。

胡雪岩本是浙江杭州的小商人,他不但善经营,也会做人,精通人情世故,懂得“惠出实及”的道理,常给周围的人一些小恩惠。但小打小闹不能使他满意,他一直想成就大事业。胡雪岩想,在中国,一贯重农抑商,单靠纯粹经商是不太可能出人头地的。他想到大商人吕不韦另辟蹊径,从商改为从政,名利双收,于是,胡雪岩也想走这条路子。

当时,杭州有一个小官叫王有龄,他一心想往上爬,又苦于没有钱做敲门砖。胡雪岩与他也稍有往来。随着交往加深,两人发现他们有共同的目的。王有龄对胡雪岩说:“雪岩兄,我并非无门路,只是手头无钱,十谒朱门九不开。”胡雪岩说:“我愿倾家荡产,助你一臂之力。”王有龄说:“我富贵了,绝不会忘记胡兄。”

于是胡雪岩变卖了家产,筹集了几千两银子,送给王有龄。王有龄去京师求官后,胡雪岩仍旧操其旧业,对别人的讥笑并不放在心上。

几年后,王有龄身着巡抚的官服登门拜访胡雪岩,问胡有何要求,胡说:“祝贺你福星高照,我并无困难。”

王有龄是个讲交情的人,他利用职务之便,令军需官到胡雪岩的店中购物,胡雪岩的生意越来越好、越做越大。他与王有龄的关系也更加密切。

故事中的胡雪岩就很好地做到了“冷庙烧香”这点。他的朋友王有龄当年官低人贱之时并没有对他有所帮助,但他仍然甘冒倾家荡产的危险去帮助他。待到王有龄发达了,自然就会对胡雪岩倾力相助了。

其实,“冷庙烧香”并不是很难办的事情,有时仅仅需要随时体察一下别人的需要即可,这是最简单不过的事情了,举手之劳而已。时刻关心身边的人,帮他们一个忙,日后,你就很容易得到他们的帮助。此外,你还需要做的就是趁自己有能力时,多结交些潦倒英雄,使之能为己所用,这样,将来他功成名就之时,你去求他帮忙的成功概率会大大增加。

你或许有过这样的经验:当你遇到了困难,你本以为某人可以帮你解决,于是你就想马上找他,但你后来转念一想,过去有许多时候,本来应该去看他的,结果你都没有去,现在有求于人就去找他,会不会太唐突了?甚至会不会因为太唐突而遭到他的拒绝?

对人情的投资,最忌讳的是讲近利——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这样就成了一种买卖关系。如果对方是讲骨气之人,更会感到不高兴,即使勉强接受,也会不以为然。

俗话说:“常用的钥匙最有光泽。”因此,无论从实用主义,还是从情感价值角度去看,朋友之间的友谊都值得我们保持和维系。

三国时期的刘备,就非常注重对朋友的感情投资。当刘备还在读私塾时,就非常讲义气,经常帮助同学。即使后来大家分开了,刘备还与同学经常保持联系。其中有一个叫石全的朋友,为人真诚,但家中很贫苦。刘备不嫌石全家贫,常邀石全到自己家做客,谈论天下局势。

后来,刘备与群雄争夺天下时,在一次战斗中兵败,受到敌人的追杀,是朋友石全冒着生命危险将刘备藏了起来,救了刘备一命。

可见,朋友有时在很危急的关头能帮上大忙。但是,朋友关系的维系来自于自己的努力。只要你有这份心、这份情,能够真诚地维持分开之后的朋友关系,你的人际面就会更加广泛,路子也会比别人多出几条。

感情投资最主要的是经常交流。平时加强联系,是加深朋友感情的一种方法。平时不注意与人交往,建立关系,等到有求于人时,再去请人出力,就为时已晚了。

暂时妥协,等待时机东山再起

暂时妥协是人生的一大策略,暂时交出或放弃,是在这一过程中等待时机、创造条件,以求扭转乾坤,以图东山再起。

“妥协”就其词义来说,是用让步的方法避免冲突或争执。从词性上看,妥协并无褒贬之分。

《老子》上有这样几句话:“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去之,必固与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后人把老子的这一思想概括为“取予之计”。“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成为我国古代军事上的一种暂作妥协、待机索取的常用策略。

战争中往往有这种情况:在条件不具备时,要想夺取或保存某种东西,必须暂时交出或放弃它,在“交出”或“放弃”的过程中,等待时机,创造条件,最后把它再夺回来。这种“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策略,屡被后代兵家所推崇。

历史小说《袁崇焕》中,谈及“取予之道”,给人启发,也令人感叹。

袁崇焕是明末著名军事家,官至兵部尚书。他屡次击退清军的进攻,战功卓著,结果却含冤被杀。辽东战役时,袁崇焕曾想以暂时的妥协换取准备的时间。他认为,当军事上准备不充分时,暂时与外敌议和以争取时间,历史上不乏先例。汉高祖刘邦曾与匈奴议和,争取时间来恢复、蓄养国力和兵力,到了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才大举反击;唐太宗李世民曾代父皇李渊做主,与突厥议和,等到兵马齐备、军队训练有素时,才派李靖北伐,大败突厥犯敌。同是妥协议和,秦桧与前金的议和同诸葛亮与孙权周瑜的议和,有着天壤之别:前者是屈膝投降,而后者是暂时退让,这种妥协是为将来的进攻做策略上的准备,不可同日而语。然而,袁崇焕当时委曲求全的妥协策略,难以让人理解,其为社稷忍辱负重,行举世嫌疑之事,实属不易。

的确,有进攻必有退守,有冲突也应有妥协。大至军国之重,小至家务琐屑之争,带兵打仗,为官从政,做人处世,必要的妥协往往是不可少的。

小不忍,则乱大谋。对于一个血气方刚的人来说,隐忍、妥协,有时并不意味着胆小、怯懦。含辱妥协,既要战胜自我,消除受辱的复仇心理,又要战胜别人,不顾世俗的猜疑、歧视,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勇敢呢!

暂时的妥协,必要的妥协,的确是一种重要的为政之道、军事之道、人生之道。大道通了,至于邻里纠纷、兄弟失和、夫妻斗嘴之类的日常矛盾,便不难用“妥协”来化解了。学会妥协,学会放弃,实则是人生一大课题。

妥协从退让开始,以胜利告终,表象是以对方利益为重,实则是为自己的利益开道。以小步的退却换取大踏步的前进,何乐而不为呢?人生的算法不是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简单。不合时宜的进,其实是在大踏步地后退;积极巧妙的退,却有可能是实际意义上的前进。

学会妥协,意思是两害相权取其轻,就是以一定的让步换取自己想得到的东西。表面上看是吃亏的,但实际上能获得更加长远的利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