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瞒天过海:低调艺术-低调:藏与露的艺术

瞒天过海:低调艺术-低调:藏与露的艺术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8章鹰立如睡,虎行似病 ——瞒天过海弱胜强做人不要太刚,过刚易折,柔弱胜刚强。郑国的国力弱小,如果与楚国硬拼,无异于以卵击石;坐以待毙更不可取。于是,下令对孟获只许活捉,不得伤害。当蜀军和孟获的部队初次交锋时,诸葛亮授意蜀军故意退败,引孟获追赶。最后还不是让赵高揪住小辫子,处以腰斩之刑。与世无争,自显其高洁;于无声处,彰显其风度。

瞒天过海:低调艺术-低调:藏与露的艺术

第8章 鹰立如睡,虎行似病 ——瞒天过海弱胜强

做人不要太刚,过刚易折,柔弱胜刚强。太刚容易让亲近自己的人受伤。光芒夺目的太阳周围是没有群星闪烁的。

《菜根谭》中有这样一句话:“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它攫人噬人手段处。”意思是:准备捕食前,雄鹰站在那儿就好像在打盹,猛虎走起路来则似乎生了病——这其实只是它们故意示弱的一种障眼法罢了,通过这种方法来麻痹对手。因此,君子的性情也应该如鹰如虎,注意掩藏自己的智慧和才华,才能肩负起重任,以实现鸿鹄之志。

软绳子能捆得住硬柴火

人生有时候就像砍柴,当一大堆柴火堆在那里,与其费尽周折把它们都掰成小段,然后拿麻袋装回去,还不如找根绳子把它们捆起来背回去,简单又轻而易举。

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碰到强大的对手,这时候,你准备如何对付他们呢?是针尖对麦芒以硬碰硬,还是斗智不斗力,不战而屈人之兵呢?后一种答案无疑是肯定的。

楚庄王率部队攻打郑国。郑国的国力弱小,如果与楚国硬拼,无异于以卵击石;坐以待毙更不可取。聪明的郑国国君采取了一个令人拍案叫绝的对策:他袒胸露臂、赤手空拳领着子民们在路上欢迎楚庄王。楚庄王看到这样的场景只好说:“郑国国君一定会礼贤下士,老百姓们会拥护他,会为他拼死效命。”于是便撤军回去。

这便是《左传》里记载的“肉袒相迎”的故事。在那个时代,两军交战是非常讲求礼节的,尽管春秋无义战,但人们都极为崇尚礼节与道德。如果楚军继续和郑人打仗,即使他们不费九牛二虎之力把仗打赢了,也会在众人面前失礼,所以郑军以其道义战胜了楚军。

炼铁冶钢,须用柔火才能将钢烧熔。立身处世,也最忌用强。倘若对方跟你以强对强,必然出现杀敌一千自伤八百这一两败俱伤的局面;要是碰上善于以柔克刚的高手,恐怕更要败个稀里糊涂。

孟获三国时南方少数民族的首领,率众起兵反叛,诸葛亮奉命率兵去平定。当诸葛亮听说孟获不但作战勇敢,而且在南中各个地区的部族人民中很有威望时,便想到如果把他争取过来,就会使蜀国有一个安定的大后方。于是,下令对孟获只许活捉,不得伤害。

当蜀军和孟获的部队初次交锋时,诸葛亮授意蜀军故意退败,引孟获追赶。孟获仗着人多势众,只顾向前猛冲,结果中了蜀军的埋伏,被打得大败,自己也做了俘虏。当蜀军押着五花大绑的孟获回营时,孟获心知此次必死无疑,刁钻使横,破口大骂。谁知一进蜀军大营,诸葛亮不但立即让人给他松了绑绳,还陪他参观蜀军营寨,好言劝他归降。孟获野性难驯,不但不服气,反而倨傲无礼,说诸葛亮使诈。

诸葛亮也不气恼,放他回去,二人相约再战。

孟获跑回去之后,重整旗鼓,又一次气势汹汹地进攻蜀军,结果又被活捉。诸葛亮劝降不成,又一次把孟获送出大营。孟获也是个犟脾气,回去又率人来攻并同时改变进攻策略,或坚守渡口,或退守山地,却怎么也摆脱不了诸葛亮的控制。一次又一次遭擒,一次又一次被放。到了第七次被擒,诸葛亮还要再放,孟获却不肯走了,他流着泪说:“丞相对我孟获七擒七纵,可以说是仁至义尽,我打心眼儿里佩服,从今以后,我绝不再提反叛之事。”

孟获回去之后,说服各个叛乱部落全部投降,南中地区重新归蜀汉控制。自此,蜀国的大后方变得稳定,南方各族人民也得以休养生息,安居乐业。

孟获的硬石头碰到了诸葛亮的软棉花,有劲没处使,除了臣服别无选择。

常言说,事不过三。忍让一次两次都可以,再三再四就有些按捺不住。可是诸葛亮却为了自己后方的稳定而对孟获捉了放,放了捉,耐着性子忍下去,并没有因为孟获的行为而放弃。诸葛亮之所以这样做,就是想以德服人,使孟获心悦诚服,不再叛乱。这就能够使自己获得一个稳固安定的大后方,使国内人民免于战乱之苦,同时也能逐渐积蓄力量以对付魏、吴的觊觎和侵略。如果诸葛亮对孟获的傲慢失礼和不识时务无法忍耐,抓住之后一刀杀掉,那也只能出一时之气,反而会激起其他族人的仇恨,竞起反叛,那么他不但会对此疲于应付,而且会因无暇顾及他处而使曹魏和东吴有机可乘,丢了天下。

学会用软绳子去捆硬柴火,才能在人生中春风得意,才能在竞争中游刃有余。有时候,在行动中反其道而行之没准是一种最好的选择。

强大者处下,柔弱者处上

处处表现强大并不能让自己真正强大起来。事实上,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凡是强大的必处于下方,凡是柔弱的必处于上方。

老子有一句名言:“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老子透过人和草木的生理现象揭示出这一客观规律:柔弱、柔脆皆因生,坚强、枯槁皆因死。

然而老子所要揭示的不仅是这些自然现象,所谓透过现象看本质,老子正是要透过这一现象揭示其内在的本质,即坚强与柔弱、死与生的辩证关系

枯叶蝶只拥有枯叶般的外表,在色彩艳丽的蝴蝶家族中显得如此丑陋。然而这正是它的智慧——以枯叶般的外表换来了平安

古人云:甘井先竭,良驹先死。蝶族皆以色彩绚丽之美为追求,殊不知,色彩绚丽的蝴蝶相继定格于人类标本夹中;而枯叶蝶能自守其丑,躲避了人类的捕杀,故生生不息。人世亦是如此。人往往不会在其短处上跌跟头,却经常败于自己的长处。吴起死于其智,西施死于其美,故有“天妒英才,红颜薄命”之说。一个人,于纷乱中能守其静,于激流中立得住脚跟,甘于淡泊宁静,故能安身立命,这就是枯叶蝶的智慧。

有时,人真的不如枯叶蝶,不知掩饰,不知收敛,终招杀身之祸。

李斯年少时作小吏,见吏舍厕中鼠与官仓之仓中鼠的不同遭遇,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在他心目中,地位越高越安全,于是他经过一番奋斗,终于攀上了权力的顶峰,成了秦国的丞相,这又如何呢?最后还不是让赵高揪住小辫子,处以腰斩之刑。临刑前,他对儿子李由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谁能想到,一个农夫触手可及的山风、原野,竟成了大秦丞相最后的梦呓。

历史上,有不少像李斯这样的人中之杰,有着一双色彩绚丽的翅膀。然而,正是这双翅膀,让他们忘记了危机,一步步走向危险的境地。

清静无为,是老庄的追求;镜台空明,是佛家的愿望;政治修明,是孔孟的理想。与世无争,自显其高洁于无声处,彰显其风度。道家的餐风吸露,如来的慧雨莲花孔子的沂水春风。人自羡慕其至纯至洁,至真至美。这是圣人的风度,此乃大智慧。

《老子》第二十八章云:“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就是说,一个人心里虽然是非分明,但要貌似蒙昧,以沉默自处,和光同尘,方能安然立世。自然万物是这样,为人处世也是如此。一个人身处社会,不应以强大者的姿态出现,否则会成为众矢之的,为自己的人生带来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

上善若水,以柔克刚

刚正的东西因为过于坚硬,更容易折断,而圆融如水,可以随意变形,就不会因为环境或者外力的原因而受到任何的损伤。

上善若水,以柔克刚。做人要有原则,同时也不能缺少弹性。圆融的人,能够看透对方的需要,适时地调整自己,以更能适应社会,获得别人的支持和认可。

传说,商容疾是商纣王时的大夫,因屡次直谏荒淫无道的纣王,结果遭到贬谪。后来纣王剖比干,囚箕子,逐微子,商容疾感到心寒,便躲进深山之中,避世隐居,不问世事。武王推翻商朝后,天下大定。周室表彰商容疾,想召他出山,商容疾婉言谢绝。他遗世独立,静心养性,修得一副道骨仙颜,虽然年岁已过数百,仍然精神矍铄,面色如童。到了春秋末年,老子降世,商容疾知道他不是平凡人物,便收他为弟子,传授他天地玄机,处世妙道。

有一次,商容疾得了重病,自知将不久于人世。老子匆匆赶来问候老师。他先询问了老师的病情,然后对老师说:“先生的病确实很重了,有什么要嘱咐弟子的吗?”

商容疾说:“乘车经过故乡的时候要下车,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老子说:“过故乡而下车,大概是表示要不忘故乡吧?”

商容疾说:“对了!那么,经过高大的古树的时候,要快速地走过,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老子说:“经过高大的古树要快速地走过,这大概是说要尊敬德高望重的长者吧?”

商容疾说:“是啊!”

然后张开嘴给老子看,说:“我的舌头在吗?”

老子说:“在。”

商容疾又说:“我的牙齿还在吗?”

老子说:“不在了。”

商容疾说:“你知道这是什么道理吗?”

老子说:“舌存而齿亡,这不是说刚强的东西已经消亡了,而柔弱的东西还存在吗?”

“说得好啊!天下的事理正是这样。你没看见那水吗?天下万物,没有什么比水更柔弱的了。然而积水为海,则广阔无际,深不可测,大至于无穷,远极于无涯。百川灌之,无所增加;风吹日晒,没有减少。上天则为雨露,下地则为润泽。万物没有它不能生长,百川离开它不能成功。奔流起来不可遏止,无形无状不可把握。剑刺不能伤害它,棒击无法打碎它。刀斩不会断,火烧不能燃。它锋利无比,可以磨灭金石;强健至极,可以承载舟船。深可渗进无形之域,高可翱翔于缥缈之间。涓涓细流回旋于川谷之中,滔滔巨浪翻腾于大荒之野。水为什么能够具有如此大的威力?因为它柔软润滑,所以能够出于无有,入于无间,攻坚克强,无可匹敌。弱而胜强,柔而克刚,世上没人不知,然而无人能行。你明白了吗?”

老子说:“先生说得太好了!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确实是万世不易的定理。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柔软脆弱,死后尸体就变得僵硬坚挺。草木活着的时候,又柔又软,一死就变得枯槁坚硬。所以刚强的东西是走向死亡的东西,柔弱的东西是生机勃勃的东西。军队太强大,容易被消灭;树木太坚硬,容易被吹折。两国相争,强国胜;两仇争利,柔者得。皮革太坚固,容易破裂;牙齿比舌头硬,所以先消亡。坚强的东西能胜不如自己的东西,柔弱的东西则克超过自己的东西。所以强大的东西处于劣势,柔弱的东西居于上风。积弱可以为强,积柔则就为刚。欲刚必以柔守之,欲强必以弱保之。”

商容疾欣慰地笑了:“你已经得大道了。天下道理都已经被你说尽了,我还有什么需要留给你的呢?”

以柔克刚,以弱胜强,是道家守柔主静的动静观。这里面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商容疾对老子讲的“舌头与牙齿”的故事,还有“水”的能量,均在证明“柔”与“刚”的辩证关系。

从大宇宙的时空观念来看事物,我们会品味出道家人生态度的独特理念。宇宙间的一切生命本体,很难说有大小、弱强之分,任何事物都在变化中运行,没有绝对的胜者和败者。明白这个道理,有助于人们把握自己对待人生的态度。

适时以弱示人,麻痹对方

适当地表现出自己的“懦弱”并不意味着真的胆小怕事,以弱示人往往会有更大的收获。

三国中的曹操可谓乱世枭雄,当世豪杰他没把谁放在眼里,“青梅煮酒论英雄”,更是预见准确,那些所谓“英雄”都被他琢磨透了。

“智者千虑,终有一失。”他这一疏忽,就被司马氏抢了江山。

据说曹操知道司马懿有大志,又听说他有“狼顾”之相。什么是“狼顾”?狼的头和脖子可以左右转180度,司马懿生有异相,身躯、肩膀不动,头可以向后转180度。曹操认为司马懿“狼顾”,就是狼心狗肺、心术不正。

尽管如此,司马懿依然每天勤于公务,废寝忘食;从公文到马匹,从内务到外勤,事必躬亲,吃苦耐劳,工作做得井井有条;对曹操更是毕恭毕敬,唯马首是瞻。久而久之,生性多疑的曹操也放下心来,认为他是一个胆小怕事的人。殊不知这些都是司马懿装出来的。

司马懿不仅骗过了曹操,也骗过了曹丕。他无论身居何职,都用各种方式不温不火地向曹丕表示忠诚。在他的努力下,曹丕一步步登顶,司马懿的权力也越来越大。(www.xing528.com)

曹芳继位后,曹爽掌权,为排挤司马懿,对司马懿明升暗降,剥夺了兵权。自此曹爽放心玩乐,后来听说司马懿有病,派人假意辞行以探虚实。司马懿老态龙钟,听不清说话,双手颤抖,进食困难(当然这又是装的),至此曹爽心中的戒备一丝都没有了。谁想当他在野外游兴正浓时,却被司马懿父子端了老窝,稍后又被夺取了兵权,曹爽后来被斩首。

适时示弱是自我保护的重要手段,它会减少遭到别人暗算或报复的机会。司马懿在自己的上司面前,巧妙地表现了自己的“懦弱”,从来没有功高盖主的举动,将自己的真实力量和野心都掩藏起来,最终赢得了天下。

孙膑和庞涓都是鬼谷子的学生,后来各为其主领兵打仗,昔日同窗今日却成了对手冤家。孙膑计高一筹,斗智不斗力,隐强示弱,逐渐减少兵灶数目,庞涓认为孙膑兵力在逐渐减少,自然大喜,命令手下军士抛下辎重,轻装上阵,紧迫不舍。最后两军战于马陵,孙膑集合全部兵马给庞涓以迎头痛击,大煞敌人威风。可怜庞涓羞败,只好自刎而死。孙膑减灶,逼死庞涓,传为千古美谈。

古人云:“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任重道远的力量。”以弱点示人,既可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当条件成熟时,还可叫敌人防不胜防,一举成功。

扮猪吃虎,以弱胜强

与人相处,难免会发生利害冲突。低调处世,不妨学学“扮猪吃虎”的诡计。

猎人要捉老虎,在无法力擒的时候,就装扮成一只猪猡,学猪叫,把老虎引出来,待走近时,出其不意,猝然向它袭击。结果就能给老虎造成伤害,甚至要它的命。

所谓“扮猪”,即孙子所说的“藏于九地之下”,“吃虎”是“动于九天之上”。以此策略施于强劲的对头,一样可以使用。在其面前,尽量把自己的锋芒敛蔽,“若愚”到像猪一样,表面上百依百顺,脸上展开微笑,嘴边抹上猪油,装出一副为奴为婢的卑躬样子,使他对自己不起疑心,一旦到了时机成熟、有隙可乘之时,才一下子以闪电手段,把他结果了。这就是“扮猪吃虎”的妙用。

历史上有很多人都成功地使用过“扮猪吃虎”这一招。比如战国时期的越王勾践,三国时期的王允、司马懿,当然还有民国时期的蔡锷。

1913年,国会大总统袁世凯将时为云南都督的蔡锷调配到京,目的是借蔡锷之力建立强势政府。蔡锷虽知袁世凯是野心家,但仍选择赴京协助之,除了因为大总统之命不可不从外,更重要的是因为综观全国,唯有袁世凯可以独挑大梁。因此蔡锷进京向袁世凯表明效忠之心,但前提是袁世凯以民为重。但是到后来,袁世凯意图恢复帝制,让蔡锷极为愤慨。但是在袁世凯的严密监控下,蔡锷无法脱身回到云南起义。于是蔡锷便想出了种种计策。先是以患过肺病,后又以患上了咽喉病身体不佳为由,特请袁世凯准予休养一段时间再任职;随后又伪装堕落,贪图女色,经常出入戏院或妓院,并在妓院中结识了小凤仙。两人双宿双飞,俨然一对神仙眷侣。袁世凯认为蔡锷已经沉迷其中,对自己的威胁不大了,这才放松了对他的警惕。袁世凯盯着蔡锷和小凤仙,而蔡锷和小凤仙也在盯着袁世凯。等到袁世凯彻底放松警惕的时候,蔡锷马上抽身离开了北京。1916年,蔡锷在云南举行的“倒袁起义”,打碎了袁世凯的皇帝梦。

“扮猪吃虎”是以弱胜强的一个计策。如果你深处不利的位置,与人争夺无胜算的时候,可以采取这个策略来迷惑对手,乘其不备,反戈一击,胜算往往就很大。

藏刚示弱,避免冲突

人与人之间,应避免正面冲突,避免争论。因为争论,对方即使口服,但是心里也不会服。应当藏刚守柔,以理服人,冷静温和地化解纷争。

人与人之间相处,可以说到处都是纷争与矛盾,这些矛盾是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目标不同、价值观不同以及对工作安排和资源分配的看法不同造成的。正确处理纷争,是人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现代观点认为,出现纷争是不可避免的,纷争有消极一面,也有积极一面,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地处理。通过正确处理,达成新的共识,进一步推动组织的创新和发展。

处理纷争,就是要与有情绪的人打交道。人的问题不同,处理方法也不尽相同。有的需要用安慰法,调解矛盾,消除怨气;有的需要用弥合法,如一些非原则纠纷,你如果小题大做,不仅使人不服,而且会加深矛盾,使问题复杂化;有的需要用转移法,有意识地将争执双方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面去,从而降低对方的过激情绪;有的需要用冷却法,有时人正在火头上,如急着处理不会有好结果,不如先“挂起来”,等冷静后再处理效果会更好;有的需要用宣泄法,有的怨气很大,甚至受了委屈,这时领导可以耐心听其倾诉,让其一吐为快;有的需要用拒绝法,对于不合理的要求应拒绝,但在拒绝时需要讲究拒绝艺术,并根据不同的对象、环境、条件、时间和地点等因素,选择不同的拒绝方法,如幽默拒绝、说服拒绝、引导拒绝等。总之,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矛盾不同,处理方法不同,才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个人爱辩论,经常与人据理力争,这样的人很难与人和谐相处。美国政治家、科学家富兰克林说过:“如果你老是抬杠、反驳,也许偶然能获胜,但那是空洞的胜利,因为你永得不到对方的好感。”国外一家保险公司规定的一条纪律就是:“不要争论。”

要记住:除非不得已,绝不要陷入是非争论之中。置身于是非之外,而后才可以判断是非;置身于利害之外,而后才可以发现利害的变化。

无论我们选择什么,都不要选择与人较劲。我们一旦选择与人较劲,陷入与人纷争的旋涡,就很难再走出来。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有不少人选择与人较劲,大都两败俱伤,甚至造成家破人亡。选择与人较劲,在人与人之间造成一种隐性的敌意,这种敌意是不能调和的,它伤神、让人苦恼、愤怒,甚至做噩梦,对人生影响很大。人际关系中的较劲、摩擦,对人才的损害相当大,可以说搞得身心疲惫,甚至一事无成。

从心理上来说,喜欢与人较劲,是一种灰色心理,是人格不健康的一种表现。我们应该看到,生活从来没有把同样的机遇给予每个人,也很少出现获得同样机遇后也获得了同样成就的情况。因为人与人素质不同,把握机遇的能力不同,付出的汗水不同,人际的环境不同等等,这些必然决定事物发展的结果是不同的。

人生一定要跳出“与别人比高低”的思维模式,要自己和自己比,不断地自我超越,在与事业较劲上下工夫。我们应该智慧地面对人生,认识自我,我有我的天空;莫管他人,他有他的舞台。对一些纷争,必要时你可以采取“隔山观虎斗”的策略,但自己决不要陷入与人较劲、与人纷争的旋涡里去。

适时示弱,保全自我

争强好胜,往往到处树敌,危机四伏;适时示弱,反而更能够保全自我。

示弱是麻痹他人的一种手段,这种手段可以保全自己,取得最终的胜利。

然而,历史上也有些人确实不懂得示弱,他们生怕不能表现自己的长处,结果导致悲剧下场。

东汉王朝从汉和帝起,即位的皇帝大多是小孩,最小的是只生下一百多天的婴儿。因为皇帝年幼,所以由太后临朝执政,而太后会习惯性地把政权交给她的娘家人,这样就形成了外戚专权的局面。有的皇帝死后没有儿子,太后和外戚就从皇族里找一个孩子接替皇帝,以便他们控制政权。

公元125年,东汉第七个皇帝汉顺帝即位,外戚梁氏掌了权。梁皇后的父亲梁商、兄弟梁冀先后做了大将军。梁冀是一个十分跋扈的人,他胡作非为,公开勒索,完全不把皇帝放在眼里。等到汉顺帝死了以后,接替他的冲帝是个只有两岁的孩子,只过了半年也死了。于是梁冀就在皇族中找了一个8岁的孩子接替,就是汉质帝。汉质帝虽然年纪小,但十分聪明,对很多事情都看得清楚明白,他对梁冀的飞扬跋扈看不惯。

有一次,他在朝堂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朝着梁冀说:“真是个跋扈将军!”梁冀听了,十分生气,当时虽然没有发作,但后来一想,这样聪明的一个孩子如果长大了,定然会对自己不利。于是他暗暗把毒药放在煎饼里,送给质帝吃。汉质帝哪儿知道饼里有毒,吃了以后马上觉得肚子不舒服,不久也就死了。从此梁冀更加跋扈,但后来也没有落得个好下场。

虽然梁冀死有余辜,但是汉质帝的死却让人觉得十分惋惜。他是很聪明的一个娃娃皇帝,但是他不够明智,在自己羽翼还没有长成之前就公然对手握重权的大臣挑衅,最后落得个被毒死的下场。

如果汉质帝“驽笨”一点,或者即使聪明也不表现出来,表面上表现得懦弱些,而暗地里操作自己的计划,那么他的结局也不至于让人如此惋惜。

收敛强大,示敌以弱

大多数人是同情弱小者的,当你把自己的弱点展示出来时,很多人就不会把你当做一个“完人”,在很大程度上,你的“敌人”也会放下对你的敌意,而慢慢接受你。

有位记者去采访某个大政治家的下属的丑闻真相。这位大政治家明白记者的来意后,把兴致勃勃开始质问的记者拦住:“时间多的是,慢慢来好了!”然后一屁股重重地坐下。他的这种态度,首先便把记者的开场白抑制住了。

过了不久,咖啡送来了。随后,采访不断地被这个政治家制造的偶发事件打断。那个政治家看来像是不敢喝热饮的人,刚喝了一口咖啡便大叫起来:“烫死了!”把杯子都打翻了。收拾告一段落后,谈了不一会儿的话,政治家又把香烟放颠倒了,就要在滤嘴上点起火来。“先生,香烟放反了!”由于记者的提醒,政治家便慌慌张张把烟头给换回来,以致把烟灰缸也碰倒了。据说只要大喝一声,便能令普通的国会议员打哆嗦的这位了不起的大政治家,却让记者意外地看见了这些丑态。因此,不知不觉中,记者的挑战情绪消失,甚至对这位大人物感到亲切不已。

但是,是不是大政治家真的这么弱呢?显然不是的,他的那些做法只能说是一个手腕。

人们在看到眼前威严的人露出丑态和弱点时,对这个人所抱的紧张感便会消失,相反还具有接受这人的心理倾向。反用这种倾向的话,也可借着故意显露自己的丑态,使对方疏忽,甚至也可能将对方拉拢成为自己人。在为人处世中,要使别人对你放松警惕,给人以亲近之感,只需要很巧妙地、不露痕迹地在他人面前暴露某些无关痛痒的缺点,出点小洋相,表明自己并不是一个高高在上、十全十美的人物。这样就会使人在与你交往时松一口气,不以你为敌。这就是故意示弱给人看。

有一位在一流企业担任要职的领导。他在荣升经理时,在就职的寒暄中宣布道:“我一向对数字感到头痛,所以希望大家多多帮忙!”光这一句话,就让为了迎接能干的经理而战战兢兢的属下们的紧张感一扫而空。

但是,当属下提出书面报告时,他却总能一眼看出差错:“这地方数字有错哟!”若无其事地督促其注意。这个指正其实很细微而且相当重要,这样继续一段时间的话,属下们之中便会建立一种评语:“这经理明明说他什么都不懂,其实却是相当不含糊呢!”短期内属下对他的信赖感也增强了。

如此这般,为了解除人们的警戒心和紧张感,并拉拢他人到己方来,暴露自己的缺点、弱点,是能发挥相当功效的。这点大概可以说是越用在头衔显赫的人身上,就越能产生巨大的威力。

刚强内藏,低调示弱

人在社会行走,与人相处,需要低调做人。要做到这一点,有时就需要弯腰低头,以弱示人。

弯腰示弱,就是“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明知故问,给别人一个表现的机会;明明知道他不如自己,也去向他请教;明明自己懂得很多,但把它埋藏在心底,表面上做出一副什么都不懂的样子。这样,你就可以减少一些来自于他人的攻击和中伤了。

现实中,有的人张扬个性,争强好胜,表现自我,不懂得弯腰做人的道理,争面子,争所谓的一口气,结果给自己造成很大的伤害,有的伤害覆水难收,永远都无法弥补。为人处世,要知进知退,退一步,路更宽,暂时弯腰,是为了养精蓄锐,以待时机,这样的退后再进则会更快、更好、更有效、更有力。这弯腰中本身已包含了进的含义,是一种进取的策略。

生活中,有时必须学会弯腰做人,以退换进,特别是遇到比自己强的对手,更是要如此。只有做到暂时的“退”,才能有以后的“进”,否则就会像台风中的树木被连根拔起,或被拦腰折断。

武则天年方14岁时便已艳名远扬,被唐太宗召入宫中,不久封为才人。又因性情柔媚无比,被唐太宗昵称为“媚娘”。当时宫中观测天象的大臣纷纷警告唐太宗,说唐王朝将遭“女祸”,有一个女人将代李姓为唐朝皇帝。种种迹象表明此女人多半姓武,而且已入宫中。唐太宗为子孙后代着想,把姓武之人逐一检点,作了可靠的安置,但对于武媚娘,由于爱之刻骨,始终不忍加以处置。

唐太宗受方士蒙蔽,大服丹丸,虽一时精神陡长,纵欲尽兴,但过了不多久,便身形枯槁,行将就木了。武则天此时风华正茂,一旦太宗离世,便要老死深宫,所以她时时留心择靠新枝的机会。她没有就此“撤离”,而是分析形势,为下一步的发展做好了打算。太子李治见武则天貌若天仙,仰羡异常,两人一拍即合,山盟海誓,只等唐太宗撒手人寰,便可仿效比翼鸳鸯了。

唐太宗自知将死时,还不忘如何确保李家江山的千秋万代,要让颇有嫌疑的武则天跟随自己一同去见阎罗王。临死之前,李治和武则天都在他床边,他当着太子李治的面问武媚娘:“朕这次患病,一直医治无效,病情日日加重,眼看着是起不来了。你在朕身边已有不少时日,朕实在不忍心撇你而去。你不妨自己想一想,朕死之后,你该如何自处呢?”

武媚娘是冰雪聪明之人,当然听得出太宗这话的用意!怎么办?她心里清楚,只要现在能保住性命,就不怕将来没有出头之日。然而要保住性命,又谈何容易,唯有丢弃眼前的一切,方有一线希望。于是她赶紧跪下说:“妾蒙圣上隆恩,本该以一死来报答。但圣躬未必即此一病不愈,所以妾才迟迟不敢就死。妾只愿现在就削发出家,长斋拜佛,到尼姑庵去日日拜祝圣上长寿,聊以报效圣上的恩宠。”

唐太宗一听,连声说“好”,并命她即日出宫,“省得朕为你劳心了。”唐太宗本来是要处死武媚娘,但毕竟自己很喜欢她,心里多少有点不忍。现在武媚娘既然敢于抛却一切,脱离红尘,去当尼姑,那么对于子孙皇位而言,就不可能有什么危害了。武媚娘拜谢而去。一旁的太子李治却如遭晴空霹雳,动也动不了。唐太宗却在自言自语:“天下没有尼姑要做皇帝的,我死也可安心了。”

李治听得莫名其妙,也不去管他。借机溜了出来,径直去了媚娘卧室。见媚娘正在检点什物,便对她呜咽道:“卿竟甘心撇下我吗?”媚娘满脸无奈的忧伤,她回身仰望太子,叹了口气说:“圣命难违,只好走了。”“了”字未毕,泪已雨下,语不成声了。太子道:“你何必自己说愿意去当尼姑呢?”武媚娘镇定了一下情绪,把自己的担心告诉了李治:“我要不主动说出去当尼姑,只有死路一条。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殿下登基之后,不忘旧情,那么我总会有出头之日……”

太子李治佩服武媚娘的才智,当即解下一个九龙玉佩送给媚娘作为信物。太子登基不久,武则天即被召入宫中。

武则天的聪明之处在于,能识别“风紧”还是“风松”。她在危难面前能迅速分清主次,并能果断地选择“退”,从而保住了自己的性命。“风松”了,她又再回来。等到时机成熟,武则天果断地由退转进,成为中国历史上声名赫赫的一代女皇。

向别人故意“弯腰示弱”,可以减少乃至消除不满或忌妒。才华出众或位高权重被人忌妒是难免的,在一时还无法消除这种社会心理之前,用适当的“弯腰”方式可以将其消极作用减少到最低程度。

“弯腰示弱”能使处境不如自己的人保持心理平衡,有利于交际时掌握主动。在人际交往中,“弯腰示弱”并不是无能的表现。一个人,总有他不知道、不太了解的事物。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事事都“知道”的人反而会引起别人的不信任,倒不如坦率地承认自己的弱点,让别人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这样他会觉得你更加诚实可信。

在我们的一生中,如果要使自己在人生旅途中一帆风顺,少遇挫折,学会“弯腰低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门必不可少的修炼功课。弯腰做人也是一个人步入社会必备的自我保全手段,熙来攘往的社会处处风雷激荡,时时风云变幻,只有甘于弯腰之人才能在社会的风雨中获得更多的人生保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