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乡村教师职业情怀评判及问题

乡村教师职业情怀评判及问题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以看出,乡村教师们在考虑影响因素时把物质待遇放在了第一位,同时也与国家政策,社会舆论、社区民众,学生及家长、领导同事关系,个人追求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可见,物质条件仍然是影响乡村教师职业情怀的一个重要因素,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当人的较低层次的需要还没有满足时,很难追求较高层次的需要。

乡村教师职业情怀评判及问题

第一,乡村教师职业情怀整体合格,但存在内部构成差异。调查研究显示,乡村教师总体职业责任感较强,职业热爱感稍弱。出于了解更真实数据的需要,在问卷的第三部分,笔者设置了一道题请乡村教师评价身边教师的职业情怀,结果出乎意料。认为身边乡村教师职业情怀“比较高”和“非常高”的百分比不到10%,而认为身边乡村教师职业情怀“比较低”和“非常低”的百分比高达77.6%,另有14.1%的乡村教师选择了“不确定”。

这两个完全自相矛盾的结论让笔者进行了一些思考。首先是量表本身的信效度问题。经过信效度检验,发现量表克隆巴赫α系数数值为0.961,表明量表信度较好;因子分析的结果显示,五个维度可以累计解释23道题的74.597%,说明五个维度具有一定代表性。其次是抽样与发放问卷的问题。本研究由于时间和精力等原因,采用的是分层抽样与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式,即先根据学校类型、教师人数、距离县城的远近等选取一些学校,再直接跟学校相关负责人联系以发放问卷。在发放问卷的过程中有可能会由于学校领导出面的关系,教师们为维护学校与自身声誉,在填写过程中存在往好的方面填的情况。再次,前一个量表中的职业情怀指的是职业热爱感、职业责任感、职业创新感、职业自信感和职业使命感五个维度,但后面一道题中的职业情怀可能会由于每个老师自身的差异理解不一,因而有两个结论不太一样的情况出现。乡村教师职业情怀是否真有表现的那么高?虽然在剔除无效问卷时把全选择“非常符合”的问卷都舍弃了,但是应该还是存在夸大的嫌疑。因此,问卷结果单纯呈现的整体偏高是需要修正的,亦即考虑上述调查工作的影响因素,修正后乡村教师职业情怀只能是在整体上合格而已。同时,整体合格的内部存在差异,诸如职业热爱感偏低的现象。

第二,个体因素与外界因素都对乡村教师职业情怀有所影响。根据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可以发现男教师与女教师、师范类专业与非师范类专业教师、本地教师与非本地教师、未婚与已婚教师、不同政治面貌的教师、不同住所的教师和不同地区的教师在职业情怀五维度上均无显著差异。而不同年龄和教龄的教师在乡村教师职业热爱感、职业创新感和职业自信感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学历的教师在乡村教师职业热爱感、职业责任感、职业创新感、职业自信感、职业使命感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学校类型的教师在乡村教师职业热爱感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职称的教师在乡村教师职业热爱感、职业创新感、职业自信感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工资水平的教师在乡村教师职业热爱感和职业自信感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也说明职业情怀作为教师的内部情感之一,很有可能会随着他们自身因素的不同而产生差异。

表3-16 影响乡村教师职业情怀的因素

同时,为探索更多影响乡村教师职业情怀的因素,问卷第三部分设置了如下问题:“您认为影响乡村教师职业情怀的因素有______”。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多项选择,调查结果(见表3-16)显示根据选择次数的多少排列,有84.1%的乡村教师选择了“工资福利”,59.9%的教师选择了“学生与学生家长的配合程度”,57.2%的教师选择了“社会舆论倾向”,53.2%的教师选择了“国家政策导向”,44.2%的教师选择了“个人追求”,36.3%的教师选择了“社区民众支持”,32.0%的教师选择了“领导、同事关系”。可以看出,乡村教师们在考虑影响因素时把物质待遇放在了第一位,同时也与国家政策,社会舆论、社区民众,学生及家长、领导同事关系,个人追求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而,在分析乡村教师职业情怀时,理应考虑多重因素的交叉影响。

第三,较低的工资待遇影响了乡村教师职业情怀。被调查的乡村教师中每月工资为3000元及以下的教师占比为14.1%,3001~4500元的教师占比为62.9%,如调查中查看到的某校2017年7月工资花名册,发现教师工资基本由四部分组成: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这份花名册显示,教师工资处于4000元以下的为70人,占了66%;处于5000元以下的为89人,占了84%。最低工资为2876元,最高工资为6670元。又如调查中观察到2015年上半年某小学送课下村小教师的生活补助花名册。该校是一所中心校,下属两所村小,由于村小英、体、美学科教师缺乏,因而学校规定每个星期要从中心校派教师到村小送课,每个教师每次下乡的生活补助为70元,一学期下来每位教师的额外收入为1100多元,平均每个月不足300元。一位男教师表示目前的工作只是暂时的,没有打算长期做下去,周围从事其他行业的朋友过着较好的物质生活时,他心里出现了不平衡,并且已经考虑先从事其他的副业了。较低工资水平的乡村教师职业热爱感和职业自信感也都处于较低水平,而随着工资的上升,两者都基本呈现上升趋势。可见,物质条件仍然是影响乡村教师职业情怀的一个重要因素,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当人的较低层次的需要还没有满足时,很难追求较高层次的需要。就像一个人在极度饥饿的情况下,除了饱腹之外基本想不到其他的事情。现在中国的物质财富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乡村教师们生理上的需要,如吃饭、睡觉这些是可以得到正常满足的,但是同时中国又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包括城乡、贫富差距大等,在这种情况下乡村教师如果工资微薄,物质条件难以得到满足,心理上对安全感的需要就难以满足,那么就难以花费更多的精力在更高层次的需要上。我们以前在谈论乡村教师时更多的是从默默付出、无私奉献的角度来说的,但是我们缺乏从“人”这个角度来关怀他们。一个人的经济地位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社会地位,韩国日本社会之所以尊师重教的氛围很浓郁,很大程度上是教师工资待遇高、社会福利好的缘故。(www.xing528.com)

第四,职称评定比较困难的问题降低了乡村教师职业情怀。研究发现高级特别是正高级职称的乡村教师职业热爱感、职业创新感和职业自信感都处于较高水平,但是教师评职难似乎已经成了一个老大难问题,对于乡村教师来说尤其如此。虽然国家在出台政策的时候,尽量向乡村倾斜,在《支持计划》中明确规定乡村教师评聘职称(职务)时不作外语成绩(外语教师除外)、发表论文的刚性要求,放宽了乡村教师评职称的条件限制,但是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现实中还是会有教师抱怨道:“我认为目前最大的问题还是评职称问题,我都要退休了,但是还评不上副高。”他认为对于老教师来说评副高有两个难关:一是对学术有要求,学术论文要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上,至少网上可以查询;二是要上公开课,还要是全县的,在上课的时候要运用多媒体,这对老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他认为:“国家就不应该按职称算工资,而应该按教龄算工资。有些中层领导即使课上得少,也可以评上职称,这就有点儿不公平了。”职称评定的难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教学积极性,也导致乡村教师们在工作中更功利化的倾向。比如学校要求参加培训时,教师们会问参加了之后在评职称时是否可以加分,如果没有加分的话他们就不太愿意参加。

第五,艰辛的生活及艰苦的环境影响了代课教师职业情怀。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清退代课教师,但是还是存在着相当数量的代课教师,并且很多已经任教了几十年。某所村小的五位老师都是代课教师,并且有两位老师已经52岁了,可以说他们为乡村教育奉献了一辈子。李老师是这五位老师中的一员,从与她的交谈中,我发现她真的热爱这里的一切。当谈及学生时,她的脸上总是挂着幸福的笑容,谈到动情处时,又会眼带泪光。李老师2001年毕业于师范院校,考了两次教师编制,由于都是几百个人抢二十几个名额,因而均未成功,后来因为热爱教书就留下来了。她“空间”里的一篇随笔讲述了她当教师的一些心路历程,不难发现其中的艰辛与苦痛,但是李老师和其他几位老师在学校房屋漏雨,吃水自己挑的艰苦条件下还是坚持了过来,可以说,他们是真正有职业情怀的人,然而他们的生活却不尽如人意。

第六,不良的家校关系影响了乡村教师职业情怀。被调查的乡村教师们在选择影响其职业情怀的因素时,有59.9%的教师选择了“学生与学生家长的配合程度”,57.2%的教师选择了“社会舆论倾向”,可见学生、家长及社区环境对他们有深刻的影响。有学者认为乡村教师在“城市—现代”语境中属于低素质者,他们虽然拼尽全力想追上城市教师的步伐,想跟上新的课程改革,然而总是事与愿违。但在“乡土历史”语境中属于高素质者,是农村地区少见的“文化人”。[25]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乡村地区的人们对乡村教师的态度已大不如前。他们认为教师只是众多职业中的一种,并没有什么神圣的地方。再加上现代社会人们对物质的推崇,乡村教师的工资较低,所以有些家长甚至对乡村教师存在较为轻视的态度。而在乡村学校教学,处于乡土社会的大环境中,人们怎么看待他们,学生和家长是否配合他们工作,对他们都有很深的影响。有数据显示,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从全国范围来看,未上过学的占6.4%,小学占37%,初中占48.4%,高中或中专占7.1%,大专及以上占1.2%。[26]他们往往缺乏辅导学生作业的能力且认为教育是属于学校和教师的事,学生一旦在学校出了问题,家长们便“理直气壮”地跑到学校指责教师,追究责任,这给乡村教师们造成了极大的工作压力。笔者和身边已经成为教师的同学交流时,发现他们对职业热爱与否很大程度上受学生的影响,当付出得到认可与取得成就时,他们就会更有干劲地投入工作,当很长一段时间看不到希望时,他们就会慢慢懈怠。

第七,不同教龄教师存在职业情怀差异,青年教师的职业情怀较低。研究发现年龄在25~35岁之间,教龄在5年及以下的乡村教师,职业热爱感、职业创新感和职业自信感都处于较低水平,本科学历的乡村教师职业热爱感、职业责任感、职业创新感、职业自信感和职业使命感都显著低于其他学历的教师。而年龄在56岁及以上、教龄在21年及以上的乡村教师职业热爱感、职业创新感、职业自信感显著高于其他教师,高中及以下学历的乡村教师职业热爱感、职业责任感、职业创新感、职业自信感和职业使命感均处于较高水平。

虽然近年来城市化已出现了一些问题,甚至渐渐开始出现返乡的热潮,然而大多数年轻人还是愿意到城市生活。在调研时,曾访谈过不少教师,有青年教师也有年长教师,问及对目前工作的看法,可以从他们身上看见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老教师一般比较知足,他们多认可目前的工作和生活状态,觉得在乡村教书压力小、工作轻松,而且乡村学校的条件比起以前来说也有很大的进步,特别是2012年以后,很多校舍都翻修一新,很少有以前存在的教室漏水或者房屋有裂痕的情况。即使是某些贫困地区、山区的学校条件也都比过去好了很多。而且比起刚参加工作的时候,现在乡村教师的工资有了很大提升,被调查教师中多数教师每月可以拿到3000~4500元,每月可以拿到4500元以上的教师超过了20%。但是年轻教师们却不这样想,他们大多具有大专或者本科学历,通过公招考试或者“特岗计划”进入到乡村教师队伍,后者占比更高。在与他们交谈的过程中,会发现他们大多对目前的状况感到不满意,很多教师都把目前的工作当成一个临时跳板,一旦有更好的工作就会毫不犹豫地逃离乡村。笔者在调研的过程中,曾多次跟当地的教育局打交道,发现教育局的相关人员很多都是从教师转行而来,且有相当一部分人来自乡村学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