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限制海军武备会议:有效开展的关键

限制海军武备会议:有效开展的关键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世界各海洋大国展开了激烈的海上军备竞争。美国于1921年7月11日向日、英、法、意、比、荷、葡、中等国发出邀请,建议召开会议,讨论限制海军武备问题。这就是华盛顿“关于大平洋问题中的海军装备问题会议”。1921年11月12日,华盛顿会议正式开幕。在激烈的海军军备竞赛中,美国一直把这一同盟视为潜在威胁,拆散英日同盟是美国召开这次会议的主要目的,而英国也认为德国战败后这一同盟已无意义。

限制海军武备会议:有效开展的关键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列强间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更加激烈。世界各海洋大国展开了激烈的海上军备竞争。德、俄等战败国退出了角逐,日本却在东方崛起。英、法两国虽然元气大伤,仍颇有实力,美国则实力大增。列强的竞争集中在海军竞赛上,英国仍是海军强国,法国是欧洲最强大的陆军国,日本则在战后接管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夺取了德国在太平洋上的领地,大大地巩固了它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优势地位,严重威胁到美英的利益。因此,日本成了美国最危险的敌人。

日、美间的战争迟早要发生,一旦发生,日、美海上较量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海军建设耗资巨大,美国国力难以承担。特别是战后国内人民反战情绪高涨,国会也不支持扩军政策。为此,美国发起了国际裁军运动,以此为幌子来达到扩充军备的目的。由于美国在“巴黎和会”和国际联盟中取得支配地位的企图遭到英、法、日等国的反对而未能实现,所以美国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拒绝参加国联,为了保全面子,美国表面上奉行“孤立主义”的外交路线,实际上在世界各地积极参加同英、法、日等国的竞争。《凡尔赛和约》签订后,德、奥等战败国的殖民地全部被英、法、日等国所瓜分,美国却一无所获。

强大的海军是夺取和保持海洋霸权的主要力量,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海洋各国都在扩充海军武备,以便争夺海上优势。就拿美国来说,美国海军于19世纪末崛起,为了使美国海军成为世界首强,美国1919年通过了近年内建造75艘各类军舰的计划。而英国为了重振海上霸主的雄风,不惜一切向海军拨款,用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的话说:“英国将用最后一分钱来使它的海军优于美国和任何一个国家。”1919年,英国拥有主力舰43艘,共102.3万吨,美国仅有22艘(包括巡洋舰),共47万吨。1921~1922年,英国决定再造8艘主力舰。

日本1921~1922年的海军拨款占国家全部军事预算的1/3。这时美、日矛盾成了帝国主义各国在远东和太平洋的主要矛盾。要防止美、日之间日益尖锐的冲突是不可能的。事实上,两国舆论已在公开讨论战争问题了,但是两国都没有宣战。其原因是:双方都没有做好开战的准备。此外,战后双方庞大的军备竞争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国内人民普遍的不满。尤其是日本独吞山东而引起了美、英两国的嫉恨,陷于孤单境地,加上中国掀起的反日运动也使日本在政治、经济上受到沉重打击,处境十分困难。美国便利用这个机会发出裁减军备的呼吁,强烈要求召开华盛顿会议。美国于1921年7月11日向日、英、法、意、比、荷、葡、中等国发出邀请,建议召开会议,讨论限制海军武备问题。这就是华盛顿“关于大平洋问题中的海军装备问题会议”。会议名为讨论裁军及亚太和远东地区的问题,事实上则想利用日本的困境拆散英日同盟,孤立日本,限制日本军备的发展,并阻止其在中国的扩张,从而为美国的扩张铺平道路。

其真正的根据和目的是:美国有战后立即裁军的传统,已积累了扩军、裁军的丰富经验;美国拥有雄厚的工业生产能力,可以在应急时候马上转产军用设备;美国可以通过裁军减少军费开支,缓和国内人民的不满,同时可使主要竞争对手英、日、法三国的军事实力,尤其是英国的海上霸权明显削弱;美国通过发起这一运动而获得对世界事务的领导地位。1921年11月12日,华盛顿会议正式开幕。出席会议的有美、英、日、法、意等“五强”,外加中国、荷兰、葡萄牙和比利时共9个国家。美国是东道国并起主导作用。会议的中心议题是中国问题,实质则是美、日双方争夺远东特别是中国,以及争夺海上霸权。会上尔虞我诈,明争暗斗,异常激烈。最后,会议通过了以下重要文件:

《四国公约》。条约规定:缔约国相互尊重各自在太平洋的属地。但是该条约的实质不在于维持太平洋的现状,而是用它取代英日同盟。英日同盟首先是海军同盟。在激烈的海军军备竞赛中,美国一直把这一同盟视为潜在威胁,拆散英日同盟是美国召开这次会议的主要目的,而英国也认为德国战败后这一同盟已无意义。

《五国海军条约》。华盛顿会议开幕当天,美国国务卿休斯便提出一个裁军方案:停止建造主力舰,拆毁部分旧的现役战舰,确定各种重要舰只的比例,美、英两国主力舰各为50万吨,日本主力舰限为30万吨。休斯认为,结束海军武备竞赛的唯一方法就是马上结束而不是将来。在建造主力舰比例的问题上,日本反对美国提出的10∶6方案,要求保持10∶7的比例。经过各方讨价还价,达成了协议。协议分为两部分:①确定美、英、日、法、意五国主力舰之比为5∶5∶3∶1.7∶1.75。这个规定使日本的方案(美、英、日三国主力舰之比10∶10∶7)受挫,也使英国放弃了历来坚持的“两强标准”,实际上放弃了它200多年的海上霸权,与美国平起平坐。②禁止在西太平洋区域包括菲律宾、关岛阿留申群岛新加坡修建海军基地,以维持西太平洋现状。这无疑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的战略上的好处,使它有机会在太平洋摧毁英、美在远东和太平洋的海军力量。这一条约是现代史上第一个裁军协议,它暂时结束了列强在主力舰上的竞赛,保持了列强们在远东和太平洋的均势。

《九国公约》。美、英、日、法、意、荷、比、葡、中等九国签署。承认中国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国实行“门户开放”、各国机会均等,这就使日本独吞中国的企图受挫。

这次会议,实质上是日、美争夺亚洲和太平洋霸权的会议。美国想以条约保持自己的海上大国的地位,并维持自己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同时捆住别国的手脚,“限制”日本的扩张。

日本虽然受到条约的一定的“限制”,但它的海上扩张的野心并未因此而受到约束,它不甘心居于二流海军国的地位,千方百计要挣脱条约的束缚。

华盛顿会议和巴黎和会所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了战后列强瓜分世界的势力范围。它是战后帝国主义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的结果,但这一体系是不确定的,因为它并没有消除列强之间的矛盾,只不过使矛盾暂时缓和。美国虽然根据条约拆毁了价值3亿多美元的15艘战列舰和战斗巡洋舰,但由于美国主持了华盛顿会议,恢复了在巴黎和会上所失去的领导地位,还成功地拆散了英日同盟,这是美国战略上的巨大成功,为以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击败日本奠定了基础。此外,美国还迫使英国放弃了海上霸主地位。

华盛顿会议后,各国都在“辅助舰只”的名义下,加紧建造巡洋舰、潜水艇等各类舰只,力争夺取海上优势。

英国1924年开始建造5艘万吨级的重巡洋舰,1952年又通过新的造舰计划,建造9艘万吨级、7艘8000吨巡洋舰。日本则开始建造4艘重巡洋舰。

美国不甘落后,1921年海军军费高达2.45亿美元,是国家预算的1/3。1921年美国对战列舰的空中袭击试验获得成功,证明了空军可以击沉战列舰。以后,美国海军一度放弃了建造战列舰的计划,集中力量发展航空母舰、飞艇和远程潜艇。1924年国会通过了扩大海军的法案,决定建造8艘万吨级巡洋舰。1927年国会又通过了法案,把海军预算提高到战前的4倍。短期内要建造各类舰只71艘,以夺取海军优势。其他国家也在扩充海军武备,这时的华盛顿会议协定已名存实亡。(www.xing528.com)

1927年2月10日,美国建议“五强”在日内瓦召开第二次海军裁军会议。法、意两国未参加,只有美、日、英三国于1927年6月20日至8月4日在日内瓦谈判关于限制辅助舰只数额分配的问题。美国要求把华盛顿会议关于建造主力舰的比例同时用于主力舰,遭到英国的反对。英国以恢复英日同盟相威胁,只同意使自己的重巡洋舰相当于美国的2倍,但在轻巡洋舰数额的分配问题上未达成一致意见。

会上美、英对立,最后,宣布无限期休会。

日内瓦会议失败,各国的海军竞争有增无减。1929年2月美国又一次通过扩建巡洋舰的法案,规定在今后3年内建造15艘万吨级的巡洋舰。英、日等国也决定进一步扩建海军。

1929年美、英首脑会谈,打破了海军裁军问题的僵局。英国外交大臣出面邀请日、美、法、意代表到伦敦开会,即“伦敦海军会议”。会议于1930年1月21日至4月22日召开,会上美、日两国严重对立,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各国终于达成了《限制和裁减海军军备的国防条约》(《伦敦条约》),美、英、日三国同意将停止建造主力舰的日期再延长5年;同意总共拆毁战列舰9艘,三国的重巡洋舰之比为10∶10∶6,轻巡洋舰和驱逐舰之比为10∶10∶7,潜艇三国相等。

条约规定:各国1931~1936年不再建造新的战列舰。各国舰艇吨位分配为:英国巡洋舰33.5万吨、驱逐舰15万吨、潜艇5.27万吨,美国巡洋舰32.5万吨、驱逐舰15万吨、潜艇5.27万吨,日本巡洋舰10.55万吨、潜艇5.27万吨。条约中还有一条伸缩性条款,准许任何一个缔约国出于国防需要而增加已经规定的吨位数。条约有效期截至1936年。

该条约同《华盛顿条约》一样,确认美国同英国的海军力量地位平等,击败了英国想重新恢复海上霸权的企图,但此条约不过是一纸空文,各国海军武备竞赛仍在暗中进行。

1934年5月17日,英国向日、美、法、意提议,召开第二次伦敦会议的预备会议,商讨修改条约事宜。会议于1935年12月9日在伦敦召开。日本派山本五十六海军中将等人参加此次会议,日本与美、英竞争极为激烈,日本代表提出制定各国共同的最大限度拥有量,但未被会议采纳。于是,日本在1936年10月16日宣布退出裁军会议。

山本五十六

《华盛顿条约》和《伦敦条约》遂于1936年底完全失败。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具体地讲,1921~1936年长达15年的时间里,世界上有开不完的“限制海军武备会议”,而这种限制,实际上是“扩充”的替代词,由此可见,限制与反限制的斗争十分激烈,海上军备竞赛愈演愈烈,海军武备越“限制”越多,最后使“限制”武备条约变成一张废纸

不久,国际形势紧张,各国又开始了新的一轮海军竞赛。退出“限制海军武备会议”的日本,不受条约的束缚,1936年舰艇产量比1932年增长10倍,1937年开始执行扩充海军的“03计划”,建造超级战列舰“大和”号、“武藏”号,并大力建造新型航空母舰,到1941年日本已拥有战列舰10艘、航空母舰10艘,成为拥有航空母舰最多的国家,航空母舰可载机动性能良好的零式战斗机,携带1枚800千克炸弹(或2枚250千克炸弹)的97式水平轰炸机。这种飞机也可以携带1枚鱼雷,成为97式鱼雷机,还有能载1枚250千克炸弹的俯冲式轰炸机。

在德国,海军头目雷德尔等强烈要求增加海军拨款。从1935年开始,德国建造2艘战列舰,并大量建造潜艇,由邓尼茨担任潜艇支队长,开始研究解决潜艇的协同作战问题,这为后来实施“狼群战术”莫定了基础。

1939年初,德国又废止《英德海军协定》,着手实施“Z”计划,准备建造6艘战列巡洋舰、4艘航空母舰、233艘潜艇。其潜艇主要为517吨的Ⅶb型和Ⅶc型,水面航速17.2节,水下最大航速8节,533毫米鱼雷发射管5个,作战半径可达8700海里。1939年9月战争全面爆发时,德国实际拥有潜艇57艘,能到大西洋作战的仅22艘。战时德国潜艇产量由1940年每月4.1艘提高到1941年每月16.3艘,1942年每月19.9艘,1943年每月23.6艘,1944年每月19.5艘。战争时期总共生产1099艘潜艇。为了便于潜艇能长期隐蔽活动,德国潜艇加装了通气管。特别是战争末期,性能优良的德国新型潜艇开始服役。1945年2月服役的XXⅢ型新潜艇水下航速量大于12.5节,在海上逗留时间为1个月以上,而1945年4月服役的XXⅠ型潜艇排水量1621吨,有通气管,呈流线型,水下最高航速17.5节,以5.5节速度在水下航行时,几乎没有噪声,续航力可达15500海里(10节时)。XXⅠ型潜艇被称为“神秘潜艇”,如果大量装备部队,对盟国护航舰艇将造成很大威胁。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有了航空母舰。其中,英国7艘,日本6艘,美国5艘,法国1艘。一般来说,1艘航空母舰可载20~30架飞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