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代幕友制的衰落:探寻秘书学角度

清代幕友制的衰落:探寻秘书学角度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宋以后幕府逐渐衰落北宋建立后,吸取唐亡的教训,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加强了中央集权抑制地方行政幕府发展。首先,幕府僚佐的聘用方式由方镇节度使自行辟署改为中央任命。特别是一些军事将领,仍然可以组织幕府。潜邸幕府以宋太祖、太宗两个幕府为主要代表,幕主和幕僚为君臣关系;幕主得到皇位后幕府均转为中枢官制,这是与此前魏晋南北朝及五代时的霸府一脉相承的。总体来讲,宋元之世幕府辟署制度已经逐渐衰落了。

清代幕友制的衰落:探寻秘书学角度

第五节 宋以后幕府逐渐衰落

北宋建立后,吸取唐亡的教训,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加强了中央集权抑制地方行政幕府发展。首先,幕府僚佐的聘用方式由方镇节度使自行辟署改为中央任命。北宋煕宁年间的苏颂说:“在唐方镇盛时,有奏辟郎官、御史以充幕府者,由此幕府增重。祖宗(指宋太祖、太宗)深鉴此弊,一切厘改、州郡僚佐皆从朝廷补授。大臣出镇,或许辟官,亦皆随资注拟,满岁迁秩,并循铨格,非复如唐世之比。”[157] 其次,把幕职纳入官制体系设置幕职官。宋代雍煕年间,诏罢私辟;煕宁年间,将官员的任用权完全收归吏部。据《宋史·职官志》记载:“签书判官厅公事,两使、防、团、军事推判官节度掌书记观察支使”。均为幕职官,其职责为“掌裨赞郡政,总理诸案文移,斟酌可否,以白于其长而罢行之。凡员数多寡,视郡小大及职务之烦简。”[158] 由于幕职官纳入了职官体系,由朝廷委派,向朝廷负责,这就切断了唐代藩镇幕府由府幕主延聘奏辟幕僚而产生的幕僚对幕主的紧密的带有人身依附性质的“私人”关系,从而杜绝了幕主勾结幕僚培养私人势力进而与朝廷抗拒的可能性。在宋代,藩镇之患终于消除了。

但幕僚制度在宋代并没有消亡。宋代允许一些职掌重要政务的官员自行辟署僚佐。特别是一些军事将领,仍然可以组织幕府。如《李舜臣传》:“时虞允文抚师北上,辟置幕府。”[159]《魏了翁传》:“以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督视京湖军马。……开幕府江州,申儆将帅,调遣授师,褒死事之臣,黜退懦之将,奏边防十事。”[160]台湾学者蒋复璁《宋太宗晋邸幕府考》一文考证,宋太宗晋邸幕府组织有六十六人之大。但因为其中人才不多,太宗乃增贡举名额,招用新进,结果难免浮滥,遂致宋代官员冗员过多;太宗复以亲信统领军旅,致使宋代武功不竞,幽蓟永沦,赵宋朝廷世守衰弱。[161]

《宋史·选举志》记载:“宋初,内外小职任,长吏得自奏辟。煕宁间,悉罢归选部。然要处职任,如沿边兵官、防河捕盗、重课、额务场之类,寻又立专法听举,于是辟置不能全废也。”[162]

宋代“建炎初,曾诏河北招抚、河东经制及安抚等使,皆得辟置将佐官属;行在五军并御营司将领,亦辟大小使臣。”[163]

从宋代幕府总体来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潜邸幕府,一类是将帅(使府)幕府。潜邸幕府以宋太祖、太宗两个幕府为主要代表,幕主和幕僚为君臣关系;幕主得到皇位后幕府均转为中枢官制,这是与此前魏晋南北朝及五代时的霸府一脉相承的。而将帅(使府)幕府,则以军事为主,民政为辅,且在发展中大起大落,权势时重时轻;与唐代方镇幕府相比,势力大大减弱了。

元代,朝廷允许诸王投下军州“自举其人”,且允许两广、福建和云南行省的主官“就便铨注”五品或六品以下官员[164]。另一方面蒙古统治者“既取中原,定四方,豪杰之来归者,或因其旧命官。若行省、领省、大元帅、元帅之属者也,或以上旨命之,或诸大王总兵政者承制以命之;若郡县兵民赋税之事外,诸侯亦得自辟用。盖随时创立,未有定制。”[165] 所以元代在辟举制度上,形成了“仕进有多歧,铨衡无定制”[166] 的局面。总体来讲,宋元之世幕府辟署制度已经逐渐衰落了。

到明代,朝廷规定:“凡内外大小官除授迁移,皆吏部主之。间有抚、按官以地方多事奏请改调升擢者,亦下吏部复议,再奏允行。”[167] 朝廷将除授官员的权力统归中央控制,辟署制度完全画上了句号。但明代中期以后,官员以私人名义聘请幕客佐理军务、行政的情况却开始出现。嘉靖年间,山阴秀才徐渭被“总督胡宗宪招致幕府,掌书记。”[168] 胡宗宪招致徐渭是聘请,而无权除授官职。辟署制度变为了招聘制度。应该说,这种变化开启了清代幕友制度的先河。清代幕友制度就是在允许地方官招聘幕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注释】

[1](北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七一六,中华书局,1982年。

[2] 尚小明:《学人游幕与清代学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1页。

[3]《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卷四十六,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第1530页。

[4]《盐铁论·论儒》,第1页。

[5] 李乔:《中国的师爷》,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9页。

[6] 汪广松:《师爷》,重庆出版社,2006年,第2页。

[7] 郭建:《师爷当家》,中国言实出版社,2004年,第2~3页。

[8](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第159页。

[9](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第192页。

[10] 《康熙字典·寅集中·巾部》,成都古籍书店,1980年。

[11] 《康熙字典·寅集下·广部》,成都古籍书店,1980年。

[12] 汉·郑玄注,唐·贾公彥疏:《周礼注疏》卷一。

[13]《周礼》。

[14] 汉·郑玄注,唐·贾公彥疏:《周礼注疏》卷一。

[15]《周礼·天官冢宰》。

[16] 汉·郑玄注,唐·贾公彥疏:《周礼注疏》卷一。

[17] 汉·郑玄注,唐·贾公彥疏:《周礼注疏》卷一。

[18]《周礼注疏》卷二十八。

[19]《周礼》卷二十八。

[20]《周礼注疏》卷二十八。

[21]《周礼·地官·大司徒》。

[22]《周礼·地官·大司徒》。

[23]《周礼·地官·遂人》。

[24] 汉·郑玄注,唐·贾公彥疏:《周礼注疏》卷二十八。

[25] 汉·郑玄注,唐·贾公彥疏:《周礼注疏》卷二十八。

[26] 汉·郑玄注,唐·贾公彥疏:《周礼注疏》卷十二。

[27] 汉·郑玄注,唐·贾公彥疏:《周礼注疏》卷十二。

[28] 郭润涛:《官府、幕友与书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86页。

[29] 郭润涛:《官府、幕友与书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38页。

[30] 周保民:《清代地方吏役制度研究》“第一章 绪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年。

[31] 汪辉祖:《佐治药言》“不合则去”条,辽宁教育出版社、新世纪万有文库,1998年,第1~2页。

[32] 司马迁:《史记》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第1912页。

[33] 司马迁:《史记·晋世家》卷三十九,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第1364~1365页。

[34] 《史记·齐太公世家》卷三十二,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第1248页。

[35] 《史记·刺客列传》卷八十六,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第1963页。

[36] 《孟子·梁惠王上》。

[37] 司马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卷一一二,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第2259页。

[38]《礼记·典礼》。

[39]《孟子·滕文公上》。

[40]《史记·魏世家》卷四十四,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第1490~1491页。

[41]《史记·魏世家》卷四十四,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第1490~1491页。

[42]《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卷四十六,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第1530页。

[43] 金芳等:《西方学者论智库》,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3页。

[44]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卷八十一,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第1905~1907页。

[45] 司马迁:《史记·范睢蔡泽列传》卷七十九,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第1895页。

[46] 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卷六十五,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第1719页。

[47] 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卷八十七,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第1979页。

[48]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卷六十八,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第1767页。

[49] 司马迁: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卷七十九,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

[50] 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卷八十七,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第1978页。

[51] 司马迁: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卷七十九,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第1888~1889页。

[52] 司马迁:《史记·范睢蔡泽列传》卷七十九,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第1888页。

[53] 司马迁:《史记·穰侯列传》卷七十二,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第1826页。

[54]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卷八十一,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第1905页。

[55] 司马迁: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卷七十九,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第1879页。

[56] 司马迁:《史记·张耳陈馀列传》卷八十九,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第1999页。

[57] 司马迁:《史记·孟尝君列传》卷七十五,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第1847页。

[58]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16页。

[59]司马迁:《史记·魏公子列传》卷七十七,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第1863页。

[60]司马迁:《史记·春申君列传》卷七十八,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第1874页。

[61]司马迁:《史记·吕不韦列传》卷八十五,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第1954~1955页。

[62]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卷八十一,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第1908页。

[63]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卷八十一,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第1911页。

[64]司马迁:《史记·张仪列传》卷七十,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第1798页。

[65] 韦庆远、柏桦:《中国官制史》,东方出版中心,2001年,第153页。

[66] 司马迁:《史记·吕不韦列传》卷八十五,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第1954页。

[67] 胡克森:《融合——春秋秦汉时期从分裂走向统一的文化思考》,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332~333页。

[68]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卷八十一,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第1911页。

[69] 司马迁:《史记·孟尝君列传》卷七十五,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第1852页。

[70] 司马迁:《史记·田叔列传》附《褚先生传》卷一百四,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第2140~2141页。

[71] 司马迁: 《史记·淮南衡山王列传》卷一百一十八,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第2346页。

[72] 司马迁:《史记·淮南衡山王列传》卷一百一十八,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第2235页。

[73] 司马迁:《史记·魏其武安列传》卷一百七,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第2179页。

[74] 司马迁:《史记·魏其武安列传》卷一百七,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第2181页。

[75]《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卷十九,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第612页。

[76]《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卷十九,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第612页。

[77]《后汉书·百官志一》,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第2428页。

[78]《后汉书·百官志一》,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第2428页。

[79]《后汉书·百官志一》,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第2428页。

[80]《东汉会要·职官一》。(www.xing528.com)

[81]《三国志·魏书》卷十四,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第343页。

[82] 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21页。

[83]《宋书·百官志》卷四十,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第826页。

[84]《太平御览》卷二六三,庾亮《答郭逊书》。

[85]《宋书·百官志》卷四十,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第826页。

[86] 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904页。

[87] 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404~412页。

[88]《南史》卷七十七,《恩幸传·纪僧真》,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第1277页。

[89] 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904页。

[90]《南史·恩幸列传》卷七十七,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第1290页。

[91] 赵翼:《廿二史劄记》卷八,“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条;卷十二“齐制典签之权太重”条,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凤凰出版社,2008年,第118、172页。

[92]《南史·恩幸·戴法兴传》,卷七十七,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第1278页。

[93]《南史·恩幸·戴法兴传》,卷七十七,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第1284页。

[94]《南史·恩幸·戴法兴传》,卷七十七,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第1286页。

[95]《南史·恩幸·戴法兴传》,卷七十七,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第1292~1293页。

[96] 石云涛:《唐代幕僚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65~75页。

[97] 石云涛:《唐代幕僚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27~132页。

[98]《旧唐书·高适传》,卷一一一,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第2258页。

[99] 戴伟华:《唐方镇文职僚佐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38页。

[100]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第206~207页。

[101] 石云涛:《唐代幕僚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94~196页。

[102] (北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中华书局,1982年,第8517页。

[103] 石云涛:《唐代幕僚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02、141、249、282页。

[104]《旧唐书》卷一五八,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第2838页。又见《新唐书》卷 一六五,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第2933页。

[105]《新唐书》卷一六五,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第3932页。

[106] 《新唐书》卷二O三,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第4430~4431页。

[107] 戴伟华:《唐方镇文职僚佐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99页。

[108]《韩昌黎文集校注》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79页。

[109]《新唐书》卷一七一,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第4022页。

[110] 《韩昌黎文集校注》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81~282页。

[111]《旧唐书》卷一六五“温造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第2938页。

[112]《新唐书》卷二O三,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第4430页。

[113]《全唐文》卷五二六,中华书局,1983年,第5342页。

[114] 《全唐文》卷五O三,中华书局,1983年,第5121页。

[115]《李商隐文编年校注》,中华书局,2002年,第1875页。

[116]《李商隐文编年校注》,中华书局,2002年,第1206、1880、2254页。

[117]《新唐书》卷五十五:《食货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第921~922页。

[118] 卞孝萱、张清华、阎琦:《韩愈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71页。

[119] 《旧唐书》卷一六八,《冯宿传》附《冯定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第2992页。

[120] 傅璇琮《李德裕年谱》,齐鲁书社,1984年,第124~125页。

[121] 缪越:《杜牧年谱》,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29~42页。

[122] 顾学颉:《白居易集》,中华书局,1979年,第1033页。

[123] 戴伟华:《唐方镇文职僚佐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30页。

[124] 戴伟华:《唐方镇文职僚佐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13、314页。

[125] 戴伟华:《唐方镇文职僚佐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14页。

[126] 《新唐书》卷一六六,《杜牧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第3956页。

[127] 《新唐书》卷二O三,《李商隐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第4430页。

[128] 《新唐书》卷一六六,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第3959页。

[129] 《新唐书》卷一六六,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第3959页。

[130] 《新唐书》卷二O三,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第4425页。

[131] 《新唐书》卷二O三,《李商隐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第4430页。

[132] 《旧唐书》卷一七四,《李德裕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第3069页。

[133] 《旧唐书》卷一七四,《李德裕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第3082页。

[134] 《旧唐书》卷一七七,《刘邺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第3141页。

[135] 《旧唐书》卷一七七,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第3142页。

[136] 《唐语林校注》卷二,中华书局,1987年,第153页。

[137] 《旧唐书·刘邺传》后引刘禹锡所撰序文。

[138] 《全唐文》卷六九O,中华书局,1983年,第7070页。

[139] 《旧唐书》卷一五五,《窦巩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第2803页。

[140] 《旧唐书·白敏中传》卷一六六,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第2968页。

[141]《旧唐书》卷一九O(下),《李商隐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第3455~3456页。

[142] 《年谱会笺》卷一。

[143] 戴伟华:《唐方镇文职佐僚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9页。

[144]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唐诗选》(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第260页。

[145] 《唐才子传校笺》卷七:“考之义山行踪,应系楚去世后开成三年(八三八)入泾幕,本年曾应博学宏词试。”转引自戴伟华《唐方镇文职佐僚考》,第24页。

[146] 眭达明:《秘书生态》,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25页。

[147] 《樊川文集》卷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60页。

[148] 《新唐书》卷九七,《魏征传》附《魏谟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第3123页。

[149] 朱东安:《曾国藩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165页。

[150] 《新五代史》卷五十四,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第403页。

[151] 《新五代史》卷二十八,《唐臣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第205页。

[152]《新五代史》卷二十八,《唐臣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第205~206页。

[153] 《新五代史》卷二十九,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第211页。

[154]《新五代史》卷三十,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第217页。

[155]《新五代史》卷三十一,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第225页。

[156] 赵翼:《廿二史劄记》,凤凰出版社,2008年,第315页。

[157] 刘樊:《五代的幕府》《食货》,第5卷第1期(1937年)。转引自郭润涛《中国幕僚制度的特征、形态和变迁》,《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1期。

[158]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一,煕宁三年五月癸卯,中华书局,2004年,第5124页。

[159] 《宋史·职官七》卷一六七,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第2664页。

[160] 《宋史·魏了翁传》卷四三七,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第10112~10113页。

[161] 蒋复璁:《宋太宗晋邸幕府考》,收录于蒋复璁编著《宋史新探》,台初版,正中史学丛书,中正书局,1966年,第77~99页。

[162] 《宋史·选举六》卷一六O,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第2512页。

[163] 《宋史·选举六》卷一六O,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第2513~2514页。

[164]《钦定续文献通考》卷四五,选举考十二,辟举。

[165] 《国朝文类》卷四十,《经世大典序录》,“官制”条。

[166]《新五代史》卷三十,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第217页。

[167]《元史·选举一》卷八十一,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 赵翼《廿二史劄记》,凤凰出版社,2008年,第1339页。

[168] 《嘉庆山阴县志》卷十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