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代幕友制中的帐房与官场礼仪交往

清代幕友制中的帐房与官场礼仪交往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帐房帐房幕席,出现于晚清,专门负责衙门内银钱收支,是内衙财务总管。帐房幕友职掌,在这一意义上,也是官场礼仪交往应酬的一部分,包括在秘书工作中。而帐房则根据“秘书”所记载的应“孝敬”的“尺寸”支付银两包封,以便随贺禀送出。作为内衙的财务总管,帐房幕友要例支捐款,幕友束修,厨房伙食,凡有定例者,均定章程并照此给发。无定例者,如酬应供给差使之类,则由主官酌定,由帐房照发。

清代幕友制中的帐房与官场礼仪交往

第五节 帐房

帐房幕席,出现于晚清,专门负责衙门内银钱收支,是内衙财务总管。这一幕席一般是由主官的亲属担任,“至帐房一席,尤心腹之所寄托”[70]。之所以列在这里分析,是在其经管的账目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用于官场应酬的。清代官场讲送礼,尤其是下属对上官,必须“礼节”周到并合乎“规矩”,对哪一级的官,哪一种情况以及哪一种人,与上司是哪一种关系,送礼都有一套严格的“潜规则”。礼节不周,礼金不符合“尺寸”,轻则长官不高兴,重则自身宦途难保。所以作为帐房幕友,必须严格遵守这些规则,不敢越雷池一步,否则,主官仕途不保,作为亲属的帐房幕友也就失业了。帐房幕友职掌,在这一意义上,也是官场礼仪交往应酬的一部分,包括在秘书工作中。为说明问题,兹引述清末小说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一回中的一段记载:“向来州县衙门,凡遇过年、过节以及督抚、藩、臬、道、府六重上司或有喜庆等事,做属员的孝敬都有一定数目;甚么缺应该多少,一任任相沿下来,都不敢增减毫分。此外还有上司衙门里的幕宾,以及什么监印、文案、文武巡捕,或是年节,或是到任,应得应酬的地方,亦都有一定尺寸。至于门敬、跟敬,更是各种衙门所不能免。另外府考、院考办差,总督大阅办差,钦差过境办差;还有查驿站的委员,查地丁的委员,查钱粮的委员,查监狱的委员,重重叠叠,一时也说他不尽。诸如此类,种种开销,倘无一定而不可易的章程,将来开销起来,少则固惹人言,多则遂成为例。所以这州、县官帐房一席,竟非有绝大才干不能胜任。缺无分大小,做帐房的都有历代相传的一本秘书;这本秘书就是他们开销的账簿了。”[71] 帐房幕友掌握着一本“秘书”,也就是账簿,上面记有各上级衙门,各类人员应送的礼金数目。必须按此操作,才能合规,主官在官场上才不会遭到非议,仕途才能顺利。而此账簿,就是帐房幕友的“秘书”。帐房幕友与书启(禀)幕友的工作有较为紧密的联系。帐房幕友根据“秘书”中所列定的给各官及上级幕友的孝敬“尺寸”,准备银两包封,而书禀幕友则写贺禀(启)。所以在蔡申之所著《清代州县故事》中,引《公门要略》所载,书禀幕友“凡关乎银两公份等项之件。……或存帐房。”[72] 帐房幕友手中的“秘书”,是记录各官各缺应该孝敬多少银两,“尺寸”如何;而书禀幕友要“设立同官录一本,俾便查阅。某府某县下用浮条帖上,如遇官升调署,亦便更换姓名”,“各州县姓名号行,均要写一清单”,“各上宪官衔品级姓名号行,写一清单”,还要“令坐省之朋友,探听各上宪太太老太爷老太太生日单”,“令号房探听文武同寅各处生日单,及地方大绅士生日号行,均要写明”[73],书禀幕友要根据这些名单,在官有升调、生日等喜庆之事时书贺禀;在官亲和绅士生日之时写贺禀。而帐房则根据“秘书”所记载的应“孝敬”的“尺寸”支付银两包封,以便随贺禀送出。

作为内衙的财务总管,帐房幕友要例支捐款,幕友束修,厨房伙食,凡有定例者,均定章程并照此给发。无定例者,如酬应供给差使之类,则由主官酌定,由帐房照发。“为银钱出入总汇之地,最为综理,得人第一,款项要清,存库银钱有簿,提库批解银钱有簿,支发俸工有簿,支发一切杂项有簿,至私项出入亦分类登记而统入流水,俾总入总出每日有数,则有余有亏按簿可稽矣。”[74]

可见,帐房幕友不但要建立各种账簿,支付各种开支,还要为主官在官场上支付各种人情应酬礼金。他是主官的私人财务管理秘书,不是心腹之人或亲属,主官是不敢把如此重要的财务管理事务交给他的。同治年间山东陵邑县知县戴杰,甚至主张晚间宅门上锁后,钥匙也要送存于帐房,让其主管内衙与外衙的咽喉之处。[75]

以上我们讨论了在清代地方行政幕府中的几个席位,并分析研究了这些幕席与秘书工作的关系。

在清代地方行政幕府中还有一些幕席设置与秘书工作关系不大,如征比、发审、阅卷等席。我们不做讨论。需要提一下的是著作幕席。清代有一部分著作幕席从事的是大型方志及政书类书籍的编纂,由于这些书籍是用于资政的,属于秘书工作中的信息资料工作范畴,也应该归入到秘书职能。

同时,在清代地方幕府中还有知客幕友,专事接待宾客,陪侍上司衙门官员等应酬性工作,但一般在督抚等高级衙门中才设。在州县等基层衙门则由挂号幕友承担这一职能。

【注释】

[1] 《光绪会典事例》卷一四八~一五一。

[2]《光绪会典事例·书吏事例》。

[3] 《光绪会典事例》卷六一八~七O三兵部职掌;卷八六二~九五七礼部职掌。

[4] 《光绪会典事例》卷一五二~二八九户部职掌;卷二九O~五四O礼部职掌。

[5] 《光绪会典事例》卷七八~一四四吏部职掌;卷二九O~五四O礼部职掌。

[6] 戴兆佳:《天台治略》卷七,告示,严饬吏书事。

[7] 潘杓灿:《未信编》卷五,机务上·咨书札。

[8] 章伯锋、顾亚:《近代稗海》第十一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9] 王又槐:《办案要略》“论批发呈词”条;见李乔主编《中国师爷名著丛书·一个师爷的办案经》,九洲图书出版社,1998年,第38页。

[10] 杨思寿:《北流日记》,同治四年七月廿日记。李乔主编《中国师爷名著丛书·一个师爷的案牍生涯》,九洲图书出版社,1998年,第66页。

[11] 王又槐:《办案要略》论批呈词条。见李乔主编《中国师爷名著丛书·一个师爷的办案经》,九洲图书出版社,1998年,第36页。

[12] 李天衢:《刑钱指掌·黄叔琳序》。

[13] 汪辉祖:《佐治药言》,辽宁教育出版社、新世纪万有文库,1998年,第5、6页。

[14] 万枫江:《幕学举要》“总论”,见襄人编译《为官经》,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16页。

[15] 万枫江:《幕学举要》“总论”,见襄人编译《为官经》,第316页。

[16] 汪辉祖 : 《佐治药言》“办事勿分畛域”条,辽宁教育出版社、新世纪万有文库,1998年,第14页。

[17] 郭成伟、田涛:《明清公牍秘本五种》之《招解说》,中国政治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83页。

[18] 汪辉祖:《学治说赘》,辽宁教育出版社、新世纪万有文库,1998年,第101~102页。

[19] 杨恩寿:《北流日记》,见李乔主编《中国师爷名著丛书·一个师爷的案牍生涯》,九洲图书出版社,1998年,第112页。

[20] 澹泊居士:《官幕秘传》,学海书局,1923年,第29页;转引自郭润涛《官府、幕友与书生——“绍兴师爷”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98页。

[21] 张鉴嬴:《宦乡要则》卷三,“通札式”。

[22] 汪辉祖:《病榻梦痕录》卷上,“雍正五年”。

[23] 邓之诚:《中华二千年史》卷五下,中华书局,1983年,第545页。

[24] 汪辉祖:《病榻梦痕录》卷上,“乾隆五十年”。

[25] 蔡申之等:《清代州县四种》,(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75年,第19页。

[26] 陈宏谋:《培远堂偶存稿》卷十七,《酌定文禀条规檄》。

[27] 汪辉祖:《学治臆说》卷上,“禀揭宜委曲显明”条,辽宁教育出版社、新世纪万有文库,1998年,第47页。

[28] 万枫江:《幕学举要》“总论”、《为官经》,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16页。

[29] 万枫江:《幕学举要》“总论”、《为官经》,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16页。

[30] 蔡申之等:《清代州县四种》,(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75年,第18页。

[31] 徐珂:《清稗类钞》,中华书局,1984年,第1393页。

[32] 徐珂:《清稗类钞》,中华书局,1984年,第1393页。

[33] 金安清:《水窗春呓》“书契圣手”条,中华书局,1984年,第44页。

[34] 蔡申之等:《清代州县四种》,(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75年,第18~19页。(www.xing528.com)

[35] 澹泊居士:《官幕秘传》上编“奏折”条。

[36] 宫中档,转引自庄吉发《清代奏折制度》,台湾故宫博物院,1979年,第46页。

[37] 《清稗类钞·幕僚类》,中华书局,1984年,第1384页。

[38] 郑天挺:《清史探微》,《清代的幕府》,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00~301页。

[39] 《清朝野史大观》卷六,“王文端清节”条,上海书店,1981年,第102页。

[40] 阮元:《王文端公年谱》。转引自尚小明编著《清代士人游幕表》,中华书局,2005年,第100~101页。

[41]《曾文正公书札》卷三十,第32~33页。

[42]《曾文正公手札》卷二十二,第18页。

[43] 薛福成:《庸庵笔记》《李傅相入曾文正公幕府》,重庆出版社,1999年,第14页。

[44] 澹泊居士:《官幕秘传》上编,“折奏”条。

[45] 饶崧生:《奏折谱·造作》。

[46]《清稗类钞·幕僚类》,“文宗垂询刘树森”条,中华书局,1984年,第1386页。

[47] 许同莘:《清代牍史》,见李乔主编《中国师爷名著丛书·一个师爷的执笔经》,九洲图书出版社,1998年,第66页。

[48] 周询:《蜀海丛谈》,巴蜀书社,1986年,第175页。

[49] 许同莘:《清代牍史》,见李乔主编《中国师爷名著丛书·一个师爷的执笔经》,九洲图书出版社,1998年,第67页。

[50] 万枫江:《幕学举要》“总论”,《为官经》,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18页。

[51](清)佚名:《招解说》,见郭成伟、田涛点校整理《明清公牍秘本五种》,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53~558页。

[52](清)佚名:《招解说》,见郭成伟、田涛点校整理《明清公牍秘本五种》,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22页。

[53](清)佚名:《招解说》,见郭成伟、田涛点校整理《明清公牍秘本五种》,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12页。

[54] 田文镜、李卫:《钦颁州县事宜》“慎延幕宾条”。

[55] 汪辉祖:《学治臆说》,“幕宾不可轻视”条,辽宁教育出版社、新世纪万有文库,1998年,第41页。

[56] 万枫江:《幕学举要》,见襄人编译《为官经》,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18页。

[57] 费山寿:《官幕同舟录》卷上。

[58](清)佚名:《招解说》“年终汇题各项”“按季汇题各项”二条。见郭成伟、田涛点校整理 《明清公牍秘本五种》,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83页。

[59] 蔡申之等:《清代州县四种》,(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75年,第51页。

[60] 蔡申之等:《清代州县四种》,(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75年,第47页。

[61] 郑天挺:《清史探微》,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99页。

[62]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曾国藩未刊往来函稿》,岳麓书社,1986年。

[63] 蔡申之等:《清代州县四种》,(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75年,第51页。

[64] 汪辉祖:《佐治药言》“检点书吏”条,辽宁教育出版社、新世纪万有文库,1998年,第4~5页。

[65] 何士祁:《学治补说》,“所批呈词宜先发榜”条;方大湜《平平言》卷二,“呈词批语榜示宜速”条。

[66] 汪辉祖:《学治臆说》,“幕宾不可易视”条:“幕宾之名,曰刑名、曰钱谷、曰征比、曰挂号、曰书启”,共五种幕席。辽宁教育出版社、新世纪万有文库,1998年,第41页。

[67] 汪辉祖:《学治臆说》“自序”,辽宁教育出版社、新世纪万有文库,1998年,第38页。

[68] 张鉴瀛:《宦乡要则》卷一,“标硃笔式”,引自蔡申之等著《清代州县四种》,(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75年,第44~45页。

[69] 蔡申之等:《清代州县四种》,《公门要略》,(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75年,第47页。

[70] 何耿绳:《理财》,徐栋辑《牧令书》卷三,“持家”。

[71]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一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710~711页。

[72] 蔡申之等:《清代州县四种》,(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75年,第19页。

[73] 蔡申之等:《清代州县四种》,(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75年,第15~16页。

[74] 何耿绳:《理财》,徐栋辑《牧令书》卷三,“持家”。

[75] 戴杰:《敬简堂学治杂录》卷四,“署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