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代军事幕府:解析幕友制与行政幕府

清代军事幕府:解析幕友制与行政幕府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清代军事幕府清代幕府主要包括军事幕府和地方行政幕府两大类别,另外还有学术幕府和专业幕府。历次军事斗争中,均有军事幕府存在,但基本上都是军兴则设,军罢则撤。这些士人所参之戎幕均为临时性的军事幕府。

清代军事幕府:解析幕友制与行政幕府

第一节 清代军事幕府

清代幕府主要包括军事幕府和地方行政幕府两大类别,另外还有学术幕府和专业幕府。

清代军事幕府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

一、清初三藩方镇幕府

清初,清政府曾设吴三桂等三个藩王(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许其世镇云南、广东、福建三地。他们在康熙初年已成尾大不掉之势。三藩拥有军队,享有独立财权,以及独立的任免官职的权力(如吴三桂用人就不受吏、兵二部掣肘,自行任免,号为“西选”)。他们各有幕府,“大以金帛招致文学士”,“阴以自固”[1]。其中有出谋划策之人,如吴三桂的幕客刘玄初,尚可喜的幕客金光。两人均献以退为进之计,假意请求朝廷将自己“撤回安插”,当康熙皇帝竟真的“特诏:从其所请”,并派出大臣分赴三藩促其“撤回”时,他们相继反清[2]。据《清代野史大观》中讲,金光是一位在当时颇有名气的幕客,“金光字公绚,浙江义乌人,知书有权略。尚可喜从辽阳入关,得光甚喜,置之幕下,凡有计议,必咨于光而后行。然光颇自负,意不欲屈人下,乘间潜逃,可喜遣健卒追还,抉其足筋,令不可走,而礼爱益加,于是跛金之名遂著”[3]。尚可喜之子尚之信暴虐不仁,尚可喜不甘受制于其子之信,不得已听从了幕客金光的计策,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四月上书朝廷乞归辽东,留子镇藩。

平定三藩后,清廷意识到藩镇拥权自重之祸对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威胁,此后一直严加地方督抚对军队的实际控制。雍正时,年羹尧在平定西北后权倾一时,不但手握重兵,而且位任总督,且有相当之人事权,其奏请任命之人,朝廷无不允准。雍正猜忌心很重,为防其形成尾大不掉之势,不顾年羹尧为自己“门人”的身份,对这个曾经的心腹痛下杀手。不但年羹尧本人,连他的幕客们都跟着糟了秧,如汪景琪,原为年羹尧的记室,因在《读书堂西征随笔》中说功臣不可当,又有“皇帝挥毫不值钱”的句子,立即被斩,妻、子、妻亲、兄弟、叔侄发往宁古塔不算,连把他五服以内的族人统统革了官职[4],其他幕客获罪的也有不少人。如雍正三年(1725年)议年羹尧罪状时,有“将幕友张泰基等冒入军功共十八案”一款[5]。可见张泰基即使经议叙得到官职,也会被罢官并受牵连而议罪。

此后,清廷严控督抚人选,尤其总督,因其可以节制数省,且可管辖绿营兵及其长官提督,为防其权力过重,总督多由满员充任,汉员不多。对于身任疆寄的汉族地方督抚,清廷也时常放心不下,往往指使满员暗中监视,密报他们的动向。雍正继位后,为便于了解各种情况,监视官员,大力推行顺治年间开始出现的密折制度,并扩大上呈密折者的范围,以利于监视各地方督抚。地方督抚任期都不太长。所以地方督抚看似位高权重,其实往往受制于中央,“不过承号令,备策应而已”。[6]

历经康、雍、乾几代帝王的善治,清代的文治武功达到顶峰,对地方的控制也达到“内重外轻”的程度。

二、文治武功中的军事幕府

清代在康、雍、乾几朝中,为巩固边疆,抵御外侮,统一国家,进行了多次军事斗争。历次军事斗争中,均有军事幕府存在,但基本上都是军兴则设,军罢则撤。如平定三藩时,奋威将军王进宝进兵至蜀,闻刘镳之名,“引为参佐,画策皆奇中”[7]。林徵韩“驰驱蜀粤黔雍江湖间,为亲王及督抚上客,仗策磨盾,时出奇计”。这些士人所参之戎幕均为临时性的军事幕府。此类军幕,多在边远省份,对清代士人的游幕活动有比较大的影响。士人们也把投笔从戎、参赞戎幕,视为实现其经世抱负的重要途径。那些流向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甘肃、新疆、青海、西藏、台湾等边远地区的游幕者就多数属于此类情况。如赵文哲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在阿桂云南军幕“参军幕”[8],赵翼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在傅恒军事幕府“参军事”[9],杨揆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在福康安军事幕府“谋画军务”[10],舒位于乾隆末年在勒保军事幕府从事“军事、文奏”[11] 等。这些军事幕府中的幕宾或是谋划军务,或者是撰写军书章奏书启。军罢或幕主离任,则流入其他幕府。如:舒位,先在勒保幕,后又入王朝梧幕,在幕中仍然经管“军事、文奏”[12],赵翼先后在傅恒幕和李侍尧幕中“参军事”[13]等。此类幕府为军事行动而设,其时主要军事力量仍为八旗与绿营。(清朝开创之时,主要依靠八旗,绿营仅起辅助作用;俟平定三藩时,八旗业已腐败,战斗力大为削弱,攻取战胜,全仗绿营苦战之力。乾隆后期,绿营又重蹈八旗覆辙,战斗力也大为削弱)。统帅多为满人,故其军幕除延聘幕友外,军务方面的幕宾主要靠奏调官员来充实。如长龄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在阿桂幕府“随营”,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在福康安军幕“随营”[14]。孙士毅和刘秉恬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在傅恒幕府,孙“主章奏”[15]、刘秉恬“随营”[16];方维甸与长龄同时(乾隆五十二年)在福康安幕,方主管“营务”[17]。这些人都是奏调入军幕办事的。

三、清晚期军事幕府的全面复兴

由于督抚可以管辖军队,例称“制军”“抚军”,故在此处一并列入分析。

清晚期,清廷陷入了内外交困的窘境之中。乾隆后期各方面的矛盾已开始暴露,贪污成风,吏治败坏。财政与军事状况也日趋恶化,及至嘉庆末年,国库已呈入不敷出之势。嘉庆初年(1796~1804年)镇压五省白莲教起义时,八旗、绿营早已不堪用,主要靠各地团练武装追堵拼杀。国家经制军队全面丧失战斗力,为后来湘军、淮军等团练武装的大发展留下了空间。(www.xing528.com)

当时,为解决这些矛盾,尤其是盐法、河工、漕运三大弊病,缓解财政状况,江南的一些督抚开始利用幕府,延请经世致用的人才入幕,帮助自己出谋划策推进改革,致力于解决以上各项弊政。此一时期著名的幕府有陶澍幕府。尚小明在《学人游幕与清代学术》一书中分析说:“陶澍幕府是规模较小,但带有转折意义的一个”。“它以经世面闻名,不复有此前幕府(按:指学术幕府)浓厚的学术色彩”[18]。幕府中的包世臣,建议时任江苏巡抚的陶澍通过海运将该年[道光六年(1826年)] 漕粮如数北运,节省了大笔费用。道光十一年陶澍任两江总督兼两淮盐政后,包世臣辅佐陶澍筹办两淮盐政,建议在淮北“以纲改票”[19],打破官商对盐业的垄断,实行盐业自由运销。魏源在陶澍幕府十四年,期间协助陶澍组织海运漕粮,推行票盐,疏竣吴淞江、浏河等,多所贡献。此外,李星沅、胡林翼等人均在他幕府中。另有贺长龄幕府,魏源曾在其江苏布政使幕中编辑《皇朝经世文编》,书成刊行,很快风靡神州,开启了当时经世之学的风气,为林则徐、陶澍等人的改革制造了舆论。

这些幕府,以其经世致用的特点,为晚清军事幕府的全新发展制造了舆论,准备了人才,后来进入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幕府中的,有许多是经世之才。

曾国藩幕府,是这一时期军事政治幕府的代表。然而其产生的过程却是曲折多难的。虽然清廷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由于绿营军队毫无战斗力,而连失多省土地,但它在此过程中却始终坚持地方团练只是临时招募之兵,只起辅助作用,限于本省、本地的防剿。咸丰二年(1852年)八月清廷任命了第一个团练大臣,至咸丰三年(1853年)二月底,先后任命的团练有45人。开始是要求太平军所到之省办团练,后来要求全国各省均办团练。团练大臣则主要是丁忧或请假在籍的官员。清廷给团练大臣的任务是“帮同办理本省团练乡民搜查土匪事务”,即利用地方保甲制度,维护地方治安,并无募勇练兵,建立军队的职责。许多团练大臣也都这样执行了。但曾国藩却创造性地把“团”和“练”分开。他说:“团练二字宜分看:团即保甲之法,清查户口,不许容留匪人,一言尽之矣;练则制械选丁,请师造旗,为费较多”[20]。练了勇,建了军,手中就有了可以使用的军事力量,但又存在着先天不足,一是饷源问题,非国家经制军队,国家例不供饷;二是本人身份问题,即非在职官员,又非钦差大臣,非官非绅,处境尴尬;三是无人事任命权。

头几年,曾国藩的事情很不顺,幕府规模也不大,人员流动性也大。咸丰七年(1857年),他在上咸丰皇帝的《沥陈办事艰难仍恳终制折》中,讲到了自己上述三点难处,并明确提出“臣细察今日局势,非位任巡抚有察吏之权者不能以治军;纵能治军,决不能兼及筹饷。臣处客寄虚悬之位,又无圆通济变之才,恐终不免于贻误大局。”其含义是要地方实权。但清廷是只要他打仗,坚决不给他地方实权。直到咸丰十年(1860年)二三月间,清军围困南京的江南大营崩溃,清廷在南方的绿营武装已基本瓦解,江南财富之区也落入太平军之手。这时才不得不将两江总督大权交给曾国藩。这开创了汉臣节制地方军政财赋大权的先例。由此造成内轻外重的局面,为此后类似幕府的开设创造了条件。

晚清军事幕府已经有别于此前普通的督抚之幕(此种幕府为明代中晚期开端,盛行于有清一代的地方幕府,以州县衙门幕友为代表,以刑名、钱谷、书启等幕席为主要幕席)。由于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军事任务繁重,募兵、练军、筹饷、军务等各项任务必须用大量人员,战乱平息之后的地方经济、文化、社会秩序的重建和恢复,也必须用大量人员,传统幕府的规模根本无法满足这些要求。所以传统的“聘请”幕友帮助主官佐治的模式难以满足对人才的大量需求。这是一方面,另外,面对着西方的挑战,这些幕府中出现了一些新的职能,如洋务、工业、新式学校、新式军队、报纸、电报等近代化的新事物,传统的幕学教育无法培养从事这些新事物的幕僚。所以此一时期的幕府任用方式除聘请外,还有奏调、札委。除中国人外,还有洋幕僚。在这些幕府中有幕友,也有幕僚,主宾关系开始更多地成为上下级关系,与唐方镇幕府极为相似。

同时,幕府组织也开始复杂,“局”“处”“所”等幕府内设机构不断增加,职能更加细化。幕府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开始超过对传统佐治人才的需求。儒生、绅士、留学生、在职官员、洋人等成为这一时期幕府的主要组成人员。幕府人员薪水也不再由幕主从个人官俸中支出,而改由从公费中支出。幕府人员可以因出色的工作而被幕主保举,获得各种官品,并补得实缺。这在地方行政幕府中是难以见到的。

据台湾学者凌林煌《曾国藩幕府成员之量化分析》一文统计,“曾氏幕府之全体人员,多达497人,居中国历代诸幕之冠。”经曾国藩保奏,其幕府成员出幕后官至总督(包括署理、护理)者达47人次,官至巡抚者达87人次。[21]

其中最为著名的有李鸿章、曾国荃、左宗棠、郭嵩焘、刘蓉等。他们散布于全国许多地方,形成相当大的势力。晚清内轻外重的政治局面的形成,与其幕府成员的扩散是分不开的。由于幕主用人的倾向性而形成以幕主为中心的派系势力,曾国藩幕府开了先河,形成了湘系。此后李鸿章幕府形成的淮系,袁世凯幕府形成的北洋系等,相继对晚清政坛产生了各自的影响,左右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及方向。

这类幕府由于规模较地方行政幕府大,职能划分较细,故其秘书职能并非个别人承担。据朱东安《曾国藩传》说:“曾国藩幕府的办事机构,大体可分为军政、粮饷两类。其军政办事机构主要有秘书处、营务处、采编所、审案局、查圩委员、善后总局,属于思想文化性质的采访忠义局、编书局也归于其中”,“曾国藩自出山办团练直至去世,身边一直有一些秘书人员帮助他出谋划策、办理事物……曾国藩称这班人员为‘幕府’,实际上是他的秘书班子,故作者名之为‘秘书处’”[22]。实际上从秘书学的角度来看,曾幕中之营务处为军事参谋处、采编所为情报资料处,采访忠义局类似于今天的文宣处,都是秘书机构。且各局、处也均有自己的文案委员,又为各局、处的秘书人员。

美国学者波特(Jonathan Porter)在他的《曾国藩的幕僚》一书中,用了“内幕(Inner Mu-Fu)”和“外幕(Outer Mu-Fu)”两个词来描述曾国藩幕府宾僚。他说:“内幕”这个词,在这里将用来指包括朋友、建议者和顾问的松散群体,他们是曾国藩所最信赖的最为重要的密友和同事。内幕区别于由低级人员和随从人员组成的“外幕”,这些人尽管是必需的,但很少卷入幕府的高层活动。[23]

这种划分倒是很符合秘书学理论,秘书学划分秘书层次有高级、中级、初级三个秘书层次。高级秘书主要是参与决策,撰写重要文稿;中级秘书撰写一般文稿,办理事物;初级秘书则为事务性秘书。高级秘书因为参与机要,参与决策,故距离权力核心最近,在曾幕中“内幕”应指这样的高级秘书,而负有撰写文稿,办理事务的中层秘书有一部分也属于“内幕”。纯事务性秘书,如抄誊文稿、传递文书的小委员,则为初级秘书,和其他事务性部门属于“外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