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江西瓦屑坝的移民传说:江西填湖广的地方版本

江西瓦屑坝的移民传说:江西填湖广的地方版本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江西瓦屑坝”的移民传说:“江西填湖广”的一个地方版本“江西填湖广”一语为人们耳熟能详,正得益于清代学者魏源在著名的《湖广水利论》中的一段话:当明之季世,张贼屠蜀民殆尽,楚次之,而江西少受其害。故当时有“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之谣。更有甚者,黄陂《喻氏宗谱》在记录始迁祖的来历时,竟将“瓦屑坝”版本与鄂东地区另一个较为流行的移民传说“南昌筷子巷”混为一谈。

江西瓦屑坝的移民传说:江西填湖广的地方版本

(一)“江西瓦屑坝”的移民传说:“江西填湖广”的一个地方版本

“江西填湖广”一语为人们耳熟能详,正得益于清代学者魏源在著名的《湖广水利论》中的一段话:

当明之季世,张贼屠蜀民殆尽,楚次之,而江西少受其害。事定之后,江西人入楚,楚人入蜀。故当时有“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之谣。[1]

由此可见,这段记载专指清初的移民运动,并且强调了江西——湖广——四川三地移民过程的递进关联。时至今日,学者们通过研究,将“江西填湖广”所描绘的移民过程的时间提前到了元末明初。谭其骧先生在半个多世纪以前根据地方志中的氏族志,以及少量的家谱等资料,深入分析了湖南人口的由来,并且指出:其一,湖南人口大部分由江西迁来;其二,他们迁移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元末明初之时。[2]对于本书所研究的鄂东地区,学者们同样根据方志及其家谱的资料,证明了元末明初移民浪潮的存在。[3]可见,学者们的研究成果,相当程度上依赖于地方志及民间的家谱等资料,因此,对于“江西填湖广”的反思就必须从这些资料入手。

检阅各姓族谱的具体记述,的确反映出这一移民过程的存在。首先,许多族谱都肯定了本族乃至所知其他宗族大多是江西移民的后裔,现仅摘录数例如下:

(麻城)毛氏之先,江西人也。居江西者名字乡郡无传,惟季二公始可纪。公生丁闰,时民人倚徙而不遑宁,处志欲北回,涉彭蠡,阽于危,誓诵青苗度人经,并然中元下元,遂济至黄之亭州,会邑中兵燹后黔黎萧条,田庐榛旷,得随作止而创基焉。[4]

(黄冈)罗氏聚居黄冈者,无虑数十,大抵各祠其始迁之祖,而皆来自江西。[5]

(麻城)外籍不一,而江右独多。以余所见、逮余所闻者,皆各言江西云,夫邑之来江西者,不止万族。[6]

现今大姓之杂于(黄)冈、(蕲)水、麻(城)、(黄)安者,类皆发源于江右。[7]

类似这样的记述在鄂东的族谱中屡见不鲜,其视野大多超出了本族的范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地的社会概况,其中《黄氏宗谱》关于“大姓”的说法就有些意味深长了。

这些族谱指出,由于元末明初的战乱使得本地原来的土著人口或亡或逃,从而呈现出“土旷人稀”的景象,于是在官府相关谕令的号召,以及江西本身“土满人多”推力的双重作用下,大量的江右之民迁居本地,从而形成如此大规模的移民浪潮。前揭黄冈《黄氏宗谱》即云:“元季,宇内鼎沸,齐安一带,诸郡尽为禾黍。有明定鼎,迁饶民于湖北等处。一时间各大姓接壤而居,类皆发源于江右焉。”[8]又据黄冈《蔡氏宗谱》记载:

元朝末年,红巾猖獗,楚中郡邑及乡曲村巷屠戮殆尽,不啻靡有孑遗之惨,户口百无二三。下诏招集安插,一时技能术数辈立草为标,永为世业。[9]

此外,在地方志之中同样可以发现有关元明之际江右之民移居本地的记载,早者如明万历年间黄冈知县茅瑞征在论黄冈形胜之时提及:“异时红巾啸聚,倾市迁蜀,事定,授廛多江以西人。”[10]晚者如同治《黄陂县志》卷一《天文志·风俗》所称:“风俗与世易,或十年而一变,或数十年而一变,况乎百里不同风,城与乡异,乡与乡又各异。元末流贼之扰,至明初而土著者多迁四川,所有江右迁来之家,又或各自为俗,是风俗固难概论也。”[11]在这里,县志的编纂者不仅指出了元明之际江右移民浪潮的存在,甚至声称这股移民浪潮对本地的风俗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见解同样影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方志编修,如修成于2000年的新洲《三店镇志》便称:“据有关史志和谱牒记载,三店居民多数为元末明初从江西迁来,本地土著居民极少。”[12]

不仅如此,在黄冈、麻城、黄安以及黄陂等县族谱的记载中,其移民的迁出地惊人地集中在了“江西瓦屑坝”一地,从而形成了与全国其他地区的“南雄珠矶巷”、“洪洞大槐树”等相类似的移民传说。(www.xing528.com)

关于“江西瓦屑坝”,有的认为是“饶州府余干县瓦屑坝”[13],有的认为是“饶州府鄱阳县瓦屑坝”[14],更多的则认为是“江西饶州府乐平县瓦屑坝”[15],另外,也有称“瓦屑墩”、“瓦屑岭”者。更有甚者,黄陂《喻氏宗谱》在记录始迁祖的来历时,竟将“瓦屑坝”版本与鄂东地区另一个较为流行的移民传说“南昌筷子巷”混为一谈。该族谱记载:“吾喻氏籍原江右,始祖庆二公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江西南昌府筷子巷瓦屑墩,过籍于湖北黄陂县骆家山,至喻家稻场,迁居姚家集。”[16]

就今所见,在鄂东地区的族谱中最早的有关“江西瓦屑坝”的说法,出现于黄冈《陈氏宗谱》中。据该谱记载,正德二年(1507年),陈道隆为本族始迁祖所立的传记之中说道:

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红巾徐寿辉、邹普胜等攻屠蕲黄,赤其地,士民多徙他处实之。当是时也,一望原隰,有地无人。迨洪武六年(1373年),我祖福五公与弟福六公自江西饶州府乐平县瓦屑坝,同至此地崔家墩,拾饭甑一口,见其白饭满载,与其弟曰:“我两人衣禄在此矣。”爰立标准,十余里外可无间焉。[17]

如果这个记载属实的话,可见“江西瓦屑坝”一说至迟在正德二年(1507年)就已经出现了,此时距离洪武六年(1373年)有134年的时间,并不十分遥远,似乎表明这个传说具有一定的可信性。另外,上述黄陂喻氏在其族谱中转载了一篇《靖果园太史瓦屑墩考》的文章,有如下说明:

冈邑靖氏亦来自江右瓦屑墩,果园太史尝求其地,两次考核,亦可见孝子仁人之用心,如此缠绵无尽也。兹就万氏谱中讳岩公节录其梗概如此,云读冈邑万府谱中所载,知瓦屑岭之地,来自江右者无不附和,有同声而未得其实,借录此篇,特景仰于邱首之仁焉尔。[18]

这篇《靖果园太史瓦屑墩考》不只是出现在《喻氏宗谱》之中,黄冈熊氏、林氏[19]等族之谱均转载了此文,其中《熊氏宗谱》在文后亦加说明:“按同郡各姓宗谱多有云明初自江西饶郡瓦屑坝来者,吾族始祖亦发迹于此时。”[20]此处的靖果园太史即指靖道谟,考《黄冈县志》,靖道谟,“字诚合,号果园……康熙辛丑(康熙六十年,1721年)进士,选庶吉士,雍正元年(1723年)官云南姚州知州……以病乞归,主鳌山、白鹿、江汉书院……乾隆十四年(1749年)修黄州府志”[21]。如果上述各姓的说法可靠的话,那么至迟在康熙后期至乾隆年间,“江西瓦屑坝”的传说在当地就已经广泛流传了。于是,在鄂东地区就出现了这样一个“江西填湖广”的微型地方版本。

各族为何从瓦屑坝迁出?族谱除了强调楚地因战乱的破坏而出现地广人稀的原因之外,还进一步指出瓦屑坝所在之处因受到吴宏等人的保护,并较早归顺朱元璋,因而甚少受到战乱的冲击,也就有了洪武年间向外移民的基础。靖道谟在《瓦屑坝考》中便称:“洪武初,徙大姓实江淮,鄱阳一府为多。尝求其故,鄱当元季,保障西南为吴公宏,保障东北有于公光,率先纳土,太祖嘉之,故罹患稍浅,大姓之多,想原于此意。其徙时,皆择豪右,如汉募民徙塞下,实关中,必如楚之屈景,齐之诸田,始与其选。”[22]在这段文字中,特别强调从瓦屑坝迁出者为豪右大姓。

通过上述简要梳理,可以发现学者们所依据的主要是大量的民间谱牒,以及方志中的部分记载,而这些谱牒大多为晚清或民国时期所编修,说明了这些宗族在民国时期甚至今日仍然生活在当地。由此可见,“江西填湖广”之说,或者是鄂东地区的“江西瓦屑坝”之说,有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元末明初的江右移民浪潮确实存在;第二,这些移民的后裔至今在当地人口中仍然占据着大部分。

元末明初发生移民浪潮不难理解,毕竟这一时期的战乱确实对鄂东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从而呈现出“土旷人稀”的景象。这批移民大部分从江西迁居而来也不难理解,毕竟江西东、南、西三面皆为大山,明人张瀚在《松窗梦语》中即称:“江西三面距山,背沿江汉。”[23]通过鄱阳湖进入长江,从而迁至鄂东地区是一条便捷可行的途径。然而,颇难理解的是,为什么当代居住在本地的大部分人仍然声称自己是元末明初的移民后代?要知道明清之际的战乱对于当地社会的摧残程度,丝毫不亚于元明之间。仍以黄陂县为例,据称:“照得楚地(明清之间)频遭寇祸,迭遇荒灾,幸存孑遗,皆汤火余生,为民上者,即百计抚绥,尚不能转颠连于衽席,忍不聚所欲以困吾民哉?”[24]这样的描述在有关当时鄂东及湖北的记载中俯拾皆是[25],而且魏源对于“江西填湖广”民谚的记录,正是针对清初的战乱而言的,应该说此时同样有大量的江西移民迁居此地。那么,为什么清初的移民浪潮在族谱这样的民间文献中没有得到充分的反映,反而成为了一个消失在茫茫鄂东大地之上的幽灵了呢?②

如果说鄂东地区许多人在经历了明清之际的战乱而顽强地活下来,导致清初的江西移民淹没在这些遗民之中的话,那么元明交替之时亦同样有为数不少的人口仍在本地生存并且繁衍,如朱元璋于洪武九年(1376年)旌表“蕲水县民王焘七世同居,少长三百余口,庭无间言”[26],王焘之家在洪武年间即已七世同居,可见这个大家庭的形成应当早于元明之际。又如蕲州之康茂才:“元季兵乱,茂才团结乡兵御之。”[27]黄冈县之廖永安:“元末江淮兵起,聚保乡里。”[28]他们“聚保乡里”的行为自然使本地的元代遗民得以生存。康、廖两人功绩甚伟,在有同样作为的人中当属佼佼者。方志中类似的记载实不少见,据嘉靖《蕲州志》记载,燕子崖“在青山下乡,去州北一百二十里,元至正间,汪不花团结乡兵,立寨于此,筑垒御红巾贼”;许家洞“在六合山鸡公尖,元末许姓者避乱于此,因名”。[29]这些记载均反映出,本地有许多人仍然在元明之际的动乱中顽强地生存下来。

如果虑及明代的人口较元代有所增长,因而在经历了战乱之后清初本地的人口数远较明初时期为多,然在方志中仍可看到明万历年间此地仍有大量荒闲的土地,茅瑞征即言“团风、阳逻堡,西北百里而遥,田多闲旷,有十亩价仅数金者”[30];万历时署黄梅知县曾维伦亦曾提及本县:“至其风俗大端,土广人稀,一夫受瘠田不下十余亩。”[31]此现象不独鄂东地区如此,明人包汝楫在谈及汉水流域时曾指出:“襄江道中,沿堤上下,芦荡不知几千顷,土色青黄相错,地形亦不洼,此吾乡腴田也。不识何故,弃不树艺,竟作樵渔汤沐邑,海内旷土,总不如湖广之多,湖广真广哉。”[32]虽然这些所谓“旷土”的记载并不能直接反映当时的人口状况,但它仍从一个侧面透露出鄂东地区在明代人口增长的规模,应当比清代要小许多。清初迁居本地的移民,他们的后代仍会不断增长,事实上,却只有少数人声称自己是清初移民的后裔。因此,上述人口增长因素尚不足以解释清初的移民浪潮在谱牒等资料中消失的缘故。

数县移民的迁出地惊人地集中于瓦屑坝一处,着实让人费解,且不论此地原有的人口数不足以构成如此规模的移民运动,单就姓氏而言,据靖道谟于康乾时期的访求,该地“其姓,则有余、有陈、有邹、有杨、有王、有赵、有董、有张、有彭”[33]。黄冈县人谢葵在编修宗谱时,曾曰:“我和四公自江右迁居,则今黄冈上伍乡谢氏之一世祖也。葵于道光甲辰(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交卸婺源印务,赴院时道出鄱阳,访所谓瓦屑坝者,民居不满十家,并无谢姓。”[34]由此可见,瓦屑坝一地所能容纳的姓氏数量是十分有限的,他们实在不足以支撑这股移民的浪潮。如此种种疑问,使人不得不对这一移民传说的真实性产生质疑。

众所周知,方志中有关氏族与风俗的记载,通常依靠编修者在民间所收集的族谱等资料或是通过采访汇编而成[35],因此,这个说法的立论基础,毫无例外地都指向了宗族,以及记载宗族历史的族谱之上。由于正史中有关记载的缺失,使得大量采用族谱资料成为了对移民运动进行探讨的一个切实可行的途径,如此看来,族谱记载的真实性就成为了检验“江西瓦屑坝”传说的试金石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