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中国日本史研究的回顾展望

新中国日本史研究的回顾展望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日本史研究的希望在新生代宋成有前不久我去香港大学,参加国内日本史研究学术刊物的讨论会。从论文作者的学术世代来看,大约每20年算一代,构成国内日本史研究梯队的四代人。第一代早在40年代就开始活跃,周先生、吴先生、邹先生算是那一代人,新中国成立后日本史研究的奠基者。希望在第三代,最有希望的是新世纪涌现的第四代等新生代。他们是中国日本史研究的希望。沈老师历来主张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日本史研究体系。

新中国日本史研究的回顾展望

中国日本史研究的希望在新生代

宋成有

前不久我去香港大学,参加国内日本史研究学术刊物的讨论会。有两点收获:一是了解到被国内奉若神明的CSSCI原本是论文索引目录,订书单的参考,未必能全面反映研究成果的学术水平。二是香港大学的日本史研究有长远的构想,他们打算申请基金搞合作,把中国日本史研究成果翻译成英文推向世界。汉字在世界上还是有局限性,译成英文推向世界的想法很好。香港虽是弹丸之地,但港大的想法还是挺宏大的。当然,具体如何可能会有一些问题。

在会上,我介绍了北大《日本学》的编辑情况。这一年刊已经出了15集,前10集由沈老师主编,发表了国内外不少有名学者的论文。后5辑轮流主编。从论文作者的学术世代来看,大约每20年算一代,构成国内日本史研究梯队的四代人。第一代早在40年代就开始活跃,周先生、吴先生、邹先生算是那一代人,新中国成立后日本史研究的奠基者。在座的各位都是第二代,我算二点五代吧。第三代是杨栋梁等80年代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一批人。再过20年,是新世纪崭露头角第四代研究者。前10辑以第一、二代学者为主,在座不少位曾经惠赐大稿;从2001年到现在的后5辑,主要作者是第三代学者,也有第四代学者的成果。(www.xing528.com)

代代薪火传递给人以希望,但也有些值得思考的问题。第一代学者功底厚、造诣深,集国恨家仇一身,研究日本的目标明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自觉,把握问题准确。第二代学者如叶(昌纲)老师所说,小时候有遭受日本侵略的经历,也是印象深刻。改革开放后,第一、第二代学者很多人访问过日本,日本国际交流基金提供了很优厚的条件。但这两代学者的独立观点和理论立场不会因此而发生变化,虽然他们也不拒绝新鲜事物,但基本的东西是不会丢掉的。

希望在第三代,最有希望的是新世纪涌现的第四代等新生代。他们有很多特色,一是国际化,好多人都有联合培养的经历,既在国内读书,又到日本学习,然后拿一至两个学位,比如在北大拿一个,在东大或者其他日本大学再拿一个。二是年轻化,一般是30岁左右。三是高学历化,基本都是博士。他们是中国日本史研究的希望。新世纪成长起来的第四代有自己的优势,也有弱点。缺少一番人生经历的人要把握历史学,总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他们很容易接受日本学者的观点、看法,包括语言,写东西就有些日语的味道了,因为日本人也用汉字,词义又差不多。

沈老师历来主张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日本史研究体系。那么,靠新生代能不能实现这个目标?希望是如此。我们很多学生去日本留学,受日本老师的影响很深,包括一些研究方法。注重实证研究当然有学术价值,日本学者确实在知其然上狠下功夫。但他们的不足,是在知其所以然上往往不怎么给力。作为中国新一代的学者,需要掌握新资料,就像孙(仁宗)老师说的,资料拿不到,怎么研究?但是,中国学者研究日本史的目的何在?有哪些进展和不足?有中国特色的日本史研究努力方向何在?应采用哪些史学理论和方法?这些问题应该给予关注。新生代学者外语能力强,但是单靠语言优势还不够,怎样把老一代学者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是今后亟待解决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