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元代诗文概况:《宋元文学史》精要

元代诗文概况:《宋元文学史》精要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元代的诗文概况元代的文学领域里,戏曲成了主流;诗词文赋之类的传统文体,没有多大的发展和革新。元代的诗文创作,主要是这些人。具体点说,在元代近百年间,诗文创作情况还是有所变化的。元代的诗词与文章的状况一样,因为其作者基本上属同一类人。按上述文风变化的大致倾向,一般将元代诗文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元代诗文概况:《宋元文学史》精要

第一节 元代的诗文概况

元代的文学领域里,戏曲成了主流;诗词文赋之类的传统文体,没有多大的发展和革新。其间,既没有大匠巨擘型的作家出现,也没有振聋发聩的作品产生,只不过是在前代波澜壮阔的文学长河里,保持着继续流淌之势罢了。但由于元代是一个历史的特殊时期,其诗文创作不可避免地打上了这一时期的历史烙印,有着一些自己的特色和成就。

元代是我国少数民族掌权的统一封建王朝,蒙古贵族成为国家的统治核心,他们的思想文化没有什么建树,但他们懂得,单纯靠武力统治中国是难以长久的,因而也需要学习汉文化,要利用汉文人。从元初开始,宋代遗留的理学就影响着官方的意识形态,一些进入到统治阶层的汉人,大多具有正统封建士大夫的思想,有的本身就是理学家。元代的诗文创作,主要是这些人。他们和另一批受排斥的汉族知识分子不同,那些人完全丧失了进仕的机会,或隐居山林,或混迹花柳,与下层人民生活接近,从事着杂剧散曲或其他民间创作,作品充满着新鲜气息和战斗精神。而这一批士大夫作家,大多有一官半职,有些人地位还很高,如刘秉忠、吴澄、王浑、姚燧、刘因、赵孟等。但由于元代统治者的民族偏见,对汉人总是限制使用的,即使地位高,也是些没有实权的翰林学士之类的闲官。

这样的时代,这样的政治环境,这样的作家队伍,自然体现在创作上,是一种无深刻人生意义、无重大社会题材、无新鲜艺术创造、平平淡淡、不痛不痒的书斋文学,闲情文学,至多也就是郁闷文学了。这是就总的情况而言的。具体点说,在元代近百年间,诗文创作情况还是有所变化的。杨维祯《王希赐文集再序》说:

我朝文章肇变为刘、杨,再变为姚、元,三变为虞、欧、揭、宋,而后文为全盛。以气运言则全盛之时也,盛极则亦衰之始。自天历来,文章渐趋委靡,不失于搜猎破碎,则沦于剽盗灭裂,能卓然自信,不流于俗者几希矣。(见杨维祯《东维子文集》卷六)(www.xing528.com)

这大致概括了元代散文创作的盛衰情况,初期有刘因等人始变,后有姚燧等人继续,再有虞集等人殿后,到了这时,即大德、延祐年间(1297—1320),文章渐至全盛,约30年,至天历(1328)后,文章又走向衰落。

杨维祯的概述主要是文章。元代的诗词与文章的状况一样,因为其作者基本上属同一类人。欧阳玄在《赠舜美诗序》中说:“我元延祐以来,弥文日盛,京师诸名公咸宗魏晋唐,一去金宋季世之弊,而趋于雅正,诗丕变而近古。”他不仅讲了诗文的盛衰情况,还讲了兴盛之时的文风和诗风,趋于雅正。可见元代诗和文的发展变化是同步的,而与杂剧和散曲的发展进程却不相同。诗文是前后衰弱而中期兴盛,杂剧和散曲是前期盛而后期衰。其原由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作者的队伍相关的。

元代诗文在中期趋于雅正的表现,主要是理学与诗文走到了同一道路,即理学家和诗文作者合二为一。所以,明代宋濂在编《元史》时,把以往史家“儒林传”和“文苑传”分立的惯例改为二者合一的“儒学传”。并说:“经非文则无以发明其旨趣,而文不本于六艺,又乌足谓之文哉。由是而言,经艺文章,不可分而为二也明矣。”(《元史·儒学传一》)这正好表明,元代的理学家,是用诗文来传道的,文学是经世致用的工具,文因理而正,理因文而传,它们之间相辅相成,这就是元代诗文所谓雅正的基础。除这一特征外,元代的诗文,可以说始终没有形成一两种较为持久、稳定的特色,往往是二三十年一变,作家群体复杂。初期作家多为宋、金遗老,他们受元好问的影响较大;后来,诗又以唐为宗,对宋诗多加排斥,后期又学晚唐秾艳之风。散文前期有宗唐与宗宋之分,姚燧师法韩愈,有雄健深邃的风格,而刘因则学习欧、苏,文风平易畅达。到了后期,又有吴莱、杨维祯等人,求新奇而取法秦汉。但都没有成为影响整个文坛而较稳定的主流文风。至于骈体文,基本绝迹。但姚燧、赵孟、虞集等翰林学士,作制诰时或用骈体。在杂剧等演唱文学中,骈体只作为一种表现手法,还广泛地被运用着。按上述文风变化的大致倾向,一般将元代诗文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前段为蒙古王朝入主中原到统一中国后约十年间,即元大德前,近二十年,这一时期战火初灭,诗文派别复杂,文风无定,有由宋入元的作者方回、戴表元等,有元代的开国功臣、契丹族将领耶律楚材,有由金入元的元好问等。文学主张也不相同。中期社会较稳定,从大德到天历年间(1297—1333),约三十年,是元代诗文较繁盛的时期,理学家的哲学观与文学观统一起来,诗文追求温柔敦原和歌功颂德的“雅正”风尚,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作家。被称为元诗“四大家”的虞集、杨载、范椁、揭傒斯四人,就生活在这时。后一阶段天历后到元灭亡(1368),约三十年时间,此时期元王朝政治更加黑暗,民族矛盾趋于激化,反抗暴政的活动层出不穷,社会相对稳定的局面被打破,诗文的雅正倾向也受到冲击,作家们的写作内容和艺术风格,又有了一些新的追求,反映现实生活矛盾的作品多了起来,出现了王冕、杨维祯、萨都剌等作家。由于每个阶段的时间都不长,有些作家生活跨越了两个或三个文学阶段,有的甚至还跨越了不同朝代。

下面按时间顺序划分为前后两期进行讲述,以延祐(1314)前后为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