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传播美学:炼字在汉英双修中的应用

文化传播美学:炼字在汉英双修中的应用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汉英双修讲“炼字”诗歌是唯美的文学,是非常讲究文字之美的。因此,翻译工作者译诗尤其是译介中国旧体诗歌时,就应该把传递“文字之美”的要求列入工作目标。如前所述,马红军同志所译“红装”因英语“brave”一词“华丽”字意的用法过于正式、古板,现已基本废弃不用,便只得舍弃。这便是一种照顾双语用法的应有选择态度,也就更需要译者有一份汉英双修的语言功底。

文化传播美学:炼字在汉英双修中的应用

(三)汉英双修讲“炼字”

诗歌是唯美的文学,是非常讲究文字之美的。特别是由于中国文字的精炼、优美、含蓄、传神,以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心性、灵气”等等原因,中国旧体诗歌的文字之美更是举世无双的。因此,翻译工作者译诗尤其是译介中国旧体诗歌时,就应该把传递“文字之美”的要求列入工作目标。不仅要尽量领会诗中文字之妙,而且也要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唐代苦吟诗人学习,为了在目的语中找到一个贴切的对称词语不惜耗费心血,钻研请教,力求到位。这点笔者在读到马红军同志的《翻译批评散论》时,深有感触。马红军同志为翻译毛主席《为女民兵题照》一诗,对用字的考虑可谓费了心思。

原诗:

飒爽英姿五尺枪,

曙光初照演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

不爱红装爱武装

马译:(www.xing528.com)

Stead,smart and strong,all with rifles on,

Drilling on the parade dyed with the dawn,

China’s daughters share this divine desire:

To don martial garb,not girlish attire.

以上译文中,仅“红装、武装”二词,马红军同志便反复参照、查找、请教了几次,最后更坦率承认自己未找到传神之字。这才是一种认真负责的治学态度。

此外,我们在译诗时还应该注意,对文字的要求不仅要优美、精炼、符合原诗风格,也要贴切、妥当,符合目的语的审美、表达习惯,万不可只顾传原诗之字美而忽视外文之用法、风俗。如前所述,马红军同志所译“红装”因英语“brave”一词“华丽”字意的用法过于正式、古板,现已基本废弃不用,便只得舍弃。这便是一种照顾双语用法的应有选择态度,也就更需要译者有一份汉英双修的语言功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