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典戏曲诗性研究:接受之自然成记忆

中国古典戏曲诗性研究:接受之自然成记忆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诗性是形容中国艺术特色的最为恰当的词语。所以戏曲成为一种易于记忆,并阐释群体偏好的文化结构。

中国古典戏曲诗性研究:接受之自然成记忆

6.2.4 接受之自然:戏曲诗性成为一种构念性的记忆

回顾前面关于戏曲音乐的论述,我们发现,简约的背后意味着一个精密而又颇具深意的体系,这个体系可用“诗”来形容。诗性是形容中国艺术特色的最为恰当的词语。这不仅仅因为诗的抒情性,还因为它具有创作和接受两个方面的独特性:在创作方面,诗具有严格的规范体系,诗的韵、四声、平仄、对仗都有严密的规则;但是,在接受方面,这种严密规范的体系造就的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朗朗上口、脍炙人口并易于流传的佳作。

戏曲的创作正具有这种诗的艺术特性,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能于此种艰难文字,显出奇能,字字在声音律法之中,言言无资格拘挛之苦,如莲花生在火上,仙叟弈于橘中,始为盘根错节之才,八面玲珑之笔……”(59)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沈自晋的解释是:“语曲以律,其在天人相与之际乎。长短未匀,则红牙莫按;高下未节,则丝竹难调。……所谓诗言歌咏,声依律和,千载如是,非臆说也。”(60)音韵声律也是诗歌乃至戏曲创作的合乎自然的客观规律,掌握规律从而达到“从心所欲不逾距”的境界,是创作的难点,也是施展才华的机会。李渔说:“束缚文人,而使有才不得自展者,曲谱是也;私厚词人,而使有才得以独展者,亦曲谱是也。”(61)为此,元代的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归纳了北曲音韵体系,分韵部为十九,将平声字分为阳平、阴平两类;将入声字派入平、上、去三声;他还整理了北曲曲牌。后来的戏曲创作者大抵也是以禀遵词律来要求自己。除了音韵,填词也对剧作家提出了极高的要求:(www.xing528.com)

若论填词家宜用之书,则无论经、传、子、史以及诗、赋、古文,无一不当熟读,即道家、佛氏、九流、百工之书,下至孩童所习千字文百家姓,无一不在所用之中。(62)

剧作家不仅要通览民族文学宝库,还要运用得法,符合戏曲的要求,即“宜自然不宜生造”,(63)“能于浅处见才,方是文章高手。”(64)这种内部以严格的规范作为框架,而外部呈现出易于把握的诗性特征,使得中国戏曲成为民族心理传承的重要媒体之一:戏曲的精密的体系涵盖了中国古代艺术领域的各个方面,不论是戏曲的曲词创作,还是戏曲的其他诸要素,例如舞蹈乐器化妆、色彩等,都是各个方面民族的审美实践和审美理想的载体。戏曲体系符合民众记忆图式的要求:“群体的社会偏好以两种明显的方式来做到这一点。首先,通过提供有利于特殊意象发展的兴趣、激动和情绪等场景;其次,通过提供制度和习俗的持久性框架,它成为构念性记忆的一种图式地结构。”(65)我们看到,中国戏曲正是通过提供鲜明的场景来最充分地调动起民众的兴趣,并且它自身内部具有稳定严密的持久性框架。所以戏曲成为一种易于记忆,并阐释群体偏好的文化结构。这就使得它具有拨人心弦、易于流传的特性。因为这种框架,以及贯穿在其中的精神——简明的主旋律式的把握,使得戏曲能以最快的速度契合观众的心理节奏。通过戏曲审美,个体被唤起一种积极的倾向,去沿着特定的方面进行注意、保持和构念。同时,个体的这种接受也不断巩固和强化这种审美偏好。这样,从空间上来说,戏曲模式与观众之间构成了会心的交流,而从时间上来说,它被自然而然地传承下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