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思维之特质:中国古典戏曲诗性研究

中国思维之特质:中国古典戏曲诗性研究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民族文化心理与中国戏剧思维的关系也是如此。两者之间的中间环节或中介,是中国思维的特质。中国的民族思维特质,正是在被影响于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民族文化心理的同时,又施影响于中国戏剧思维的。我们不妨把这种主观感应的倾向和色彩视为中国古代的民族思维特质之一。

中国思维之特质:中国古典戏曲诗性研究

6.3.1 主观感应:中国思维之特质

中国戏剧思维的这种独特性是如何产生的呢?要正确回答这个问题,仅仅追寻到传统的美学思想显然是不够的。一旦窥测到更深的层次,就不难发现,中国戏剧思维的独特性,与我们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民族文化心理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民族文化心理对中国戏剧思维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恩格斯认为:“一切差异都在中间阶段融合,一切对立的东西都经过中间环节而互相过渡。”(66)民族文化心理与中国戏剧思维的关系也是如此。民族文化心理通过由它所决定的中国思维特质与中国戏剧思维发生联系,并对中国戏剧思维的独特性产生影响。两者之间的中间环节或中介,是中国思维的特质。因此,我们的思路只有以中国思维特质这个中间环节或中介,向两端——民族文化心理和中国戏剧思维的独特性延伸,才有可能探寻这种关系的本相,找到关于中国戏剧思维的独特性形成原因的比较正确的答案。

所谓思维特质,是一个特定的民族在特定的社会历史阶段所形成的思维方式的特殊基质。从人类文化的历史发展来看,一个民族的思维特质的形成,首先并且主要受到该民族特定的文化心理的影响。而民族文化心理,则是一个特定的民族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观念形态的文化在民族心理中的积淀,是特定的民族文化的基本内核。中国的民族思维特质,正是在被影响于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民族文化心理的同时,又施影响于中国戏剧思维的。思维作为主体(人)对于客体(物)的一种能动反映,乃是人类运用大脑认识事物或描绘事物的积极的活动方式。在古代中国人那里,主观思维对客观事物的把握,更带有一种主观感应的倾向和色彩。我们不妨把这种主观感应的倾向和色彩视为中国古代的民族思维特质之一。(www.xing528.com)

主观感应倾向和色彩的形成,是与民族传统文化在民族心理中的积淀分不开的。自古以来,在中国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哲学思想,尤其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之中,始终泛动着一股不同程度的注重主体,注重主体的体念和感应的思想潜流。自孔子开始,中国古代儒学首先把思想的目光更多地投向人本身。思想史论著中反复述及的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思想,其特点之一就是把“无生物、植物动物、人类和灵魂统视为在宇宙巨流中息息相关乃至相互交融的实体”(67)的同时,充分注意到天在天人关系中的作用。“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68)这里,儒家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作为充分挖掘天地中自然万物的潜力的根本前提,即所谓的不能尽人之性,也就不能尽物之性。孔子的仁学,正是从维护既定人际关系、社会秩序,维护作为氏族贵族的人的地位、人格尊严出发而形成的有创造性的“人”学,所谓“仁”,即是“礼”的心理情感化。问“伤人乎?不问马”(69)的孔子,不仅将人们的思想视线引向人自身,引向以亲情为纽带的人人关系,而且引向人的内心,化为特定情感的世俗伦理和日常心理。这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可谓开主观感应倾向和色彩的先河。“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70)孟子的这一番话,正是对仁学的发挥。荀子承继孔孟之余绪,进一步提出了“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君子者,天地之参也”,(71) 把人提到了参天的地位。孔、孟、荀的上述言论,都为后世那些旨在重建人的哲学的宋明理学家们,尤其是王、陆心学家们将理性心灵化、感性化,提供了某种理论基础。“在人曰仁义,故仁义者,人之本性也。”(72)陆九渊的这句话,反映了理学家们对主体心灵的重视,有一定的代表性。撇开王、陆哲学中将“道心”“人心”亦即将天理人欲对立起来而桎梏人的心灵的一面不论,王、陆等人将理学引向纯粹心灵的结果,对中国古代主观感应思维特质的强化起了一定的作用。

对中国古代思维的主观感应倾向和色彩影响更大的,或许是庄禅哲学。宋明理学在其形成的过程中,就很大程度上受到过庄子哲学和佛教禅宗的某些思想的影响。对人自身作为生命和精神的个体存在投注了几乎全部关心的庄子,是非常强调主观精神、十分注重感性体验的。且不说那汪洋恣肆、恢宏绚丽的文字中,主体意志才情的自由驰骋和放纵流溢,在世界的天幕上投影出多少主观感应的波澜图画,仔细咀嚼那隐藏在华美的文字中的思想,更可以感受到哲人对主观的某种依赖。庄子《逍遥游》中对于人的主观精神自由的追求,执著得近乎狂放,将人的主观感应推衍得淋漓尽致,可谓旷古未有,这正是他本人内心世界的栩栩如生的写照。魏晋玄学与庄子哲学的相通之处,也正是在肯定自我、把握真我这一点上。超形质而重精神的嵇康阮籍,虽然非汤武而薄周孔,却尊重孔子,崇尚情感。魏晋玄学与庄子哲学一样,以其人格化、心灵化的思想因素,成为民族传统文化心理构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佛教传入中国后,历经变迁,终于与中国古代的民族文化心理融合,产生出具备鲜明的主观感应思维特质的中国佛学——禅宗思想。禅宗主张以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因强调觉悟所谓众生心性的本源即佛性,而又名佛心宗。在禅宗看来,“如是一切法,尽在自姓(性)”。“今学者顿伍(悟)菩提,各自观心,令自本性顿悟。”“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73)禅宗以悟解客观世界的不真实和虚空为最高的精神境界,这种带有神秘主义的唯心论因素我们可以撇开不论,但其以心性问题为本宗的明心见性和顿悟成佛的心说,在理论倾向和思致方式上,确有与庄子哲学、魏晋玄学以至宋明理学渊源有自、脉络相连之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