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近现代史论: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形成

中国近现代史论: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形成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会议经过讨论,多数中央委员出于尊重共产国际的指示,接受了以党内合作的形式,建立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大会的中心议题是确定国共合作的方针政策。在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方针政策形成过程的同时,由于多种原因,孙中山及国民党也在发生重大的转变。

中国近现代史论: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形成

一、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形成

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的政局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而出现了新的特点。特点之一是帝国主义协同侵略中国局面再度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形成在华的优势。战后,美国为削弱和限制战时形成的日本在华的优势,提出组织新四国银行团并召开华盛顿会议。1920年10月,由英、美、法、日组成的新四国银行团在纽约成立,由它受理一切对华的政治借款和实业借款,打破了日本在经济上对华借款的垄断地位。为了在军事和外交上遏制日本,由美国提议,1921年11月到1922年2月,美、英、日、法、意、中、荷、比、葡九国在华盛顿举行会议。会议通过《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和《九国公约》,打破了日本独占中国的局面,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形势的重大变化之一。

华盛顿会议以后,各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商品输出、工业投资和增设国际垄断组织机构等形式,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仅在商品输出方面,帝国主义各国对华贸易总额,如果以1913年为100计,1922年则增加到165.8。帝国主义不仅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而且唆使各自支持的军阀进行混战,这就形成了20年代初中国形势的另一特点:直、皖、奉三系军阀为抢占地盘,特别是争夺北京政府的控制权,进行了连年不断的战争。1922年爆发了英、美支持的直系军阀和日本支持的皖系军阀之间的直皖战争;1922年爆发了直系军阀和日本支持的奉系军阀之间的第一次直奉战争。直系军阀在两次战争中均取得胜利,控制了北京政府。吴佩孚企图建立直系的专制独裁统治,公开提出“武力统一”的主张,而各省军阀则提出“联省自治”或“自治”相对抗,以保住自己的地盘。这就使国内政局不稳,处于分裂和混乱之中。

由于帝国主义共同侵略中国和封建军阀的连年混战,广大劳动人民生活苦不堪言,不得不奋起求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蒙受了巨大经济损失,决定了他们能够接受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纲领,而与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结成革命的统一战线,打倒共同的敌人——帝国主义、封建军阀。

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政局的变化和革命斗争的发展,要求中共制定出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革命策略,开展革命斗争。1922年7月,中共二大通过的《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指出,无产阶级必须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组织民主联合战线方能打倒共同的敌人——本国的封建军阀和国际的帝国主义的压迫。

1922年8月,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和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提议,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召开特别会议,讨论党内合作问题。马林在会上传达了共产国际的指示,再次提出“加入国民党的组织”。会议经过讨论,多数中央委员出于尊重共产国际的指示,接受了以党内合作的形式,建立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会后,陈独秀李大钊等中共领导人先后加入国民党。

为统一全党思想,制定出正确的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1923年6月,中共在广州举行了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到会代表有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张国焘毛泽东瞿秋白等30余人,代表党员420人,马林出席了大会。大会的中心议题是确定国共合作的方针政策。会上,对全体党员加入国民党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马林、陈独秀等赞成全体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但他们提出“一切工作归国民党”的右倾观点。张国焘等不赞成陈独秀的意见,他们不拒绝与国民党联合,但不相信国民党改组后能成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认为全体党员加入国民党就会搞乱无产阶级思想,丧失党的独立性。会上多数代表着重批评了张国焘的“左”倾关门主义观点,但也不赞成“一切工作归国民党”的右倾观点。

大会经过两天的激烈讨论,最后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大会正式决定在改组国民党的条件下,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实现党内合作,但共产党要保持自己在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从而确定了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

中共三大关于革命统一战线方针政策的确定,促进了国共合作的形成,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但这次会议的决议和共产国际的决议对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农民土地问题和革命武装问题没有作出明确决定。(www.xing528.com)

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方针政策形成过程的同时,由于多种原因,孙中山及国民党也在发生重大的转变。辛亥革命失败后,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及护法战争接连失败。这时,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他以极大的鼓舞。在对俄进行长期观察后,他认为,我党今后之革命,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功,从而奠定了联俄的思想基础。五四运动的胜利,使他看到人民群众的威力,给他以很大启示。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面貌的变化和共产党人的献身精神对孙中山有很大的影响,他产生了“容共”的思想。

1920年,孙中山发起第二次护法运动,又一次遭到惨重失败。这次失败,使孙中山陷入了极度的苦闷,甚至绝望之中。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处于困境中的孙中山表示支持,中共先后派李大钊、陈独秀,林伯渠等同孙中山会晤,商谈国共合作问题。孙中山表示欢迎俄国人中国人的帮助,欢迎共产党同他合作。他决定实行联俄、联共政策,并主张共产党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希望共产党人帮助改组国民党,使国民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获得新生。从此,开始了他政治生涯中的巨大进步。

1920年9月,孙中山在上海召开国民党改组会议,指定包括陈独秀在内的9人为国民党党务改进案起草委员会,开始进行国民党改组工作。1923年1月,孙中山发布《中国国民党宣言》、《中国国民党党纲》和《中国国民党总章》,提出依靠工农,反对帝国主义,修改不平等条约等思想。同时,孙中山还指定一批包括共产党人在内的干部担任国民党本部和一些地方党部的负责人,这为实现国共合作奠定了基础。10月,国民党改组特别会议在广州召开,11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发表《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12月,中共派李大钊到广州,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和筹备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至此,改组国民党的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完成。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在孙中山的主持下,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出席大会代表共165人,孙中山指定胡汉民汪精卫、林森、谢持、李大钊5人组成主席团。孙中山致开幕词并作多次讲话,反复强调联俄、联共原则。

大会通过了有共产党人参加起草的,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宣言,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是:对外反对帝国主义,主张“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对内反对民族压迫,主张“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承认中国以内各民族之自决权。民权主义是:主张实行直接、普遍、革命的民权,“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而凡卖国罔民以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无论其为团体或个人,皆不得享有此等自由及权利”。关于民生主义,提出“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两大原则,反对土地权为少数人所操纵,反对私人资本操纵国计民生,凡有独占性或规模过大的企业,如银行、铁路航运,都由国家经营管理,工人失业者,国家为之谋救济之道。新三民主义既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也代表了广大工农反帝反封建的基本要求,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相同,构成了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成为各革命阶级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

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章程》,确认中共党员、青年团员可以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大会选举了中国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在24名中央执行委员中,有共产党人李大钊、谭平山等;17名候补中央执行委员中,有共产党人毛泽东、瞿秋白、林伯渠、张国焘、于方舟等。一些共产党人还担任了国民党中央的部长和秘书工作。

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这次大会标志着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会后,各地共产党员、青年团员纷纷加入国民党,他们和革命的国民党人共同努力,使国民党成为一个以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为主的各革命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

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建立,有效地组织了革命力量,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一个新的革命高潮即将到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