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原生文明:战国时代农业水利的发展

中国原生文明:战国时代农业水利的发展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5农业水利的发展水利建设的大规模、高水准,是战国时代在社会基础方面的巨大进步。这充分说明,治水以利农的自觉意识,始终存在于我们的国家时代。因此,水利建设在各个诸侯国普遍开展起来。进入战国,水利工程得到了大规模地蓬勃发展。农田水利建设的另一基本方面,是各国在田间灌溉系统方面的开发。战国农田水利技术的发展,也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中国原生文明:战国时代农业水利的发展

5 农业水利的发展

水利建设的大规模、高水准,是战国时代在社会基础方面的巨大进步。

远古时代开始,中国就有治水的优秀传统。正是因为五帝时期那次历时将近百年的洪水劫难,才催生了我们民族的国家文明。其后的夏商周三代,水利工程主要表现为对井田制灌溉网系统的建设,江河治理工程与水运开发工程则相对减少。那时候的中央王国与各国政府,都有一个位列三公的重要机构——司空,其主要职能便在于治水。

据《荀子·王制》记载,司空职司是“修堤梁,通沟浍,行水潦,安水臧,以时决塞;岁虽凶败水旱,使民有所耘艾”。这充分说明,治水以利农的自觉意识,始终存在于我们的国家时代。

春秋时代,诸侯国之间的竞争力度空前加大,能否提高农耕生产水平,基本点在于能否解决水旱灾难。因此,水利建设在各个诸侯国普遍开展起来。这主要表现于三个领域:其一,预防水患的江河堤防,普遍在各国修筑起来;其二,利用江河水源的农田灌溉工程,比此前大有增加;其三,水上运输得到了大力开发,距离不长的运河在吴国楚国魏国相继出现;长江黄河两大水系,已经通过吴国修建的一条通向宋国、鲁国的运河——邗沟,实现了联通。

进入战国,水利工程得到了大规模地蓬勃发展。最明显的进步,是战国时代的农田水利建设,得到了大幅度发展。

战国初期的水利建设,以魏国最为兴盛。西门豹在邺郡治水,引漳水灌溉农田,连续修建了12条水渠,同时开创了以灌溉冲洗盐碱地的方法。战国中后期,农田水利建设则以秦国为最盛,其代表作是战国中期在蜀郡修建的都江堰,战国晚期在关中修建的长约四百余里的郑国渠,连带秦帝国初期开凿的联通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的灵渠。这三大水利工程,是战国水利工程的最高峰。(www.xing528.com)

农田水利建设的另一基本方面,是各国在田间灌溉系统方面的开发。由于旧的井田制的瓦解,新的私人土地不断被开垦出来,田间水利的修建,就成为一个紧迫问题。据《考工记》记载:战国时代的田间灌溉系统,主要是一个四级系统:浍(大渠),洫(次级渠),遂(过村小渠),畎(宽一尺、深一尺的入田小渠)。这种直接的农田水利建设,当时的各个诸侯国都非常重视,修建得也很普遍。

战国农田水利技术的发展,也达到了一个新高度。除了修建渠道的种种具体技术的发展,其最具典型性的农田水利技术,是以西门豹首创,经郑国再次大规模实践的消灭盐碱地(恶田)的技术。那时,这种技术被称为“用注填之水,溉泽卤之地”。这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基本技术之一。

其次,在水运开发工程方面,战国时代也有了大幅度进展。魏国在这一时期,开凿了三条运河,其中最大的是沟通黄河与淮水的运河——鸿沟。

从总体上鸟瞰战国,许多基本方面我们还没有涉及。

战国的思想迸发大潮,战国的诸子百家,战国的商旅贸易,战国的社会风尚,战国人的生命状态,战国的技术创造精神等,这些方面,我们在后面具体领域的进展中,将会分别涉及。这里,我们只是就社会进步的总体概貌及其最基本的基础方面给予了概括性的说明,绝不意味着战国的社会进步只有如此几个方面。

鸟瞰战国全貌,一个最根本的观察点是:在整个中国古典文明史上,战国时代的国家效能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由此创造了新思想、新技术能够顺利滋生并迅速走向社会的良性土壤。这一社会环境,又进一步激发了全社会创造性的大爆发。一个时代,如果没有政治文明的率先改变与实质性进步,国家范围内的沉闷环境,就会使新思想难以滋生,更难以传播。各种生产技术的发明,就难以走进生产实践。其结果,必然是遏制社会创造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