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曾子寝疾:曾子与乐正子春、曾元、曾申、童子隅执烛之情景

曾子寝疾:曾子与乐正子春、曾元、曾申、童子隅执烛之情景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曾子曾子寝疾,病。乐正子春坐于床下①,曾元、曾申坐于足②,童子隅坐而执烛③。曾子闻之,瞿然曰:“呼?”曾子也就是曾参,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曾参病倒在床上,病情恶化,快要不行了。当把他再扶回席子还没有躺好的时候,曾子就去世了。这个故事强调了曾参对“志”的重视,他既然能满足父亲之“志”,当然也希望儿子满足自己之“志”。

曾子寝疾:曾子与乐正子春、曾元、曾申、童子隅执烛之情景

曾子

【原文】

曾子寝疾,病。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执烛。童子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曰:“呼?”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

【注释】

①乐正子春:人名,曾参的弟子。乐正(YuèZhèng),复姓。②曾元、曾申:曾参的儿子。③隅坐:坐在墙角。隅,音yú,墙角,角落。④睆:音huǎn,光泽、鲜亮的样子。⑤箦:音zé,竹席。⑥瞿:音jù,惊视的样子。呼:音xū,虚弱无力的叹声。⑦革:急,危急。⑧细人:小人。⑨没:音mò,死,去世。

【品读】

“礼”作为儒者安身立命的根本,不是空洞的口号或华丽的美辞,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态度,需要尽最大的努力去实践。对于“礼”的恪守就像是佛陀的修行,需要有坚定的意志和刚毅品质,不是所有人都能恪守“礼”的要求的,尤其是在人即将离世的时候,还能惦念“礼”的要求,发扬“礼”的精神,更是难能可贵。本章就体现了曾参在他人生的最后时刻,还不忘去实践“礼”的要求,展现了其高尚的节操和坚毅的品质。(www.xing528.com)

曾子也就是曾参,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曾参病倒在床上,病情恶化,快要不行了。他的学生乐正子春和他的两个儿子都守候在他的身边,乐正子春坐在床下,两个儿子曾元和曾申坐在床角,僮仆手里举着蜡烛坐在墙角。僮仆说:“华丽而鲜亮的席子,不是大夫的席子吗?”子春听见了,对僮仆轻声呵道:“闭嘴!”曾子听见了,突然惊醒过来,吃力地说:“啊?”僮仆又说:“华丽而鲜亮,是大夫的席子吧?”曾子说:“是啊。这是季孙氏赠送给我的,我没能把它换掉,曾元啊,起来换掉席子!”作为儿子,在父亲病危的时候,肯定是希望老人家能安安稳稳地度过他最后的时光,所以曾元说:“您老人家的病已经很危急了,是不可以再移动的,希望能到明天早上,我再给您换掉席子。”曾参说:“你啊,爱我还比不上那个僮仆,君子爱人用美德,而小人爱人却是姑息迁就。我现在还有什么需求呢?我只希望自己能够死得合于正礼,死得心安理得罢了。”于是大家就扶起曾子,给他换了席子。当把他再扶回席子还没有躺好的时候,曾子就去世了。

曾子为什么在自己弥留之际还要坚持换掉自己的席子呢?就是因为他恪守着“礼”的规范。按照当时的礼制,大夫的席子和普通人的席子是有区别的,《礼记·礼器》说:“天子之席五重,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这是数量上的区别,当然品质和规格上肯定也是有区别的。曾参虽然德行出众,名声很大,但他却始终没有做过官,不是大夫。对于鲁国贵族季孙氏赠送给他的席子,按照当时的礼节是不可以享用的,因此,僮仆才会有那样的疑问。作为学生,乐正子春肯定也知道这不符合礼制,但是,老师处于弥留之际了,还有必要这样苛求吗?于是他就心生责难,要求僮仆“闭嘴”。曾子听到之后面露惊恐,说明他很在乎僮仆所说的话,僮仆的话触动了他的神经。作为奉守儒道的知名儒士,保持自己品行的端正与纯洁,既是其生活的准则,也是其毕生的心愿。由此想到《孟子·离娄》中关于曾参的另外一个故事:曾参孝养父亲曾晳,顿顿有酒肉。吃完撤下时,还要问父亲:剩下的菜给谁吃?如果曾晳问:还有吗?一定说:还有。可是到曾元赡养曾参时,饭桌上虽然也有酒肉,可撤掉时不再问给谁。如果问:还有吗?就说:没有了。——其实是想留到下顿再端上来。孟子因此评价说,曾参侍奉曾晳,叫“养志”(让父母心情愉悦);而曾元对待曾参,只能叫“养口体”!这个故事强调了曾参对“志”的重视,他既然能满足父亲之“志”,当然也希望儿子满足自己之“志”。那么曾参此时的“志”又是什么呢?就是名节,就是得正而毙。生死对于人来说是最重要的两件事情,对生自己无法决定,但对死自己是可以选择的,没有人希望自己死后留人以话柄,晚节不保,留有遗憾。曾参也是这样,因此对于换席这种旁人看来无足轻重的事情,对于曾参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孔子说“正名”,孟子说“舍生取义”,都是这个意思。

【扩展阅读】

导言:曾子追求“得正而毙”,孔子谈为政自“正名”始,其实质是一样的。

正 名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选自杨伯峻《论语译注·子路》,中华书局,1980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