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医传统扭曲,需找新出路

中医传统扭曲,需找新出路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大胆说一句,百年来,实际上我们中医的传统面貌是被扭曲了,包括我们的教科书,恕我直言。因为中医的发生在五千年前就出现了,不是最近五百年的事。

中医传统扭曲,需找新出路

陆广莘

1926年生于浙江,是当代著名中医,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深研究员,曾任中央保健局高级顾问。他18岁拜师学医,早年师从陆渊雷、章次公、徐衡之等中医大家,50年代又考入北京医科大学系统学习西医理论。在之后半个多世纪的临床工作和理论研究中,陆广莘教授以其精湛的医术和独特的医学理念在中国中医界享有盛誉,被公认为中国中医界的代表人物之一。

曾子墨:欢迎走进《世纪大讲堂》。这里是思想的盛宴,这里是学术的殿堂。去年,韩剧《大长今》在中国大陆热播,引发了一个出人意料的效果:那就是,重新掀起了国人对中医的热情。尽管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医是中国的国术,尽管中医即便在今天仍在创造一个又一个医学奇迹,尽管中医被西方人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但遗憾的是,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医被边缘化了,中国人对中医越来越陌生了。那么,什么是中医的传统,中医的出路又在哪里?今天我们《世纪大讲堂》有幸邀请到了著名中医、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深研究员陆广莘教授为我们演讲。

陆老,从您的简历当中,我们知道您出生于1926年,算一算今年您应该已经是80岁的高龄了。但是见到您,我想如果不知道您的年龄,可能以为您才50岁出头,不知道这么年轻的外表和中医的养生之道是不是有关?

陆广莘:可能吧。我想,第一是爹妈给的遗传因素。第二是心态。第三中医这门学问对我有很大的帮助。

曾子墨:给了您什么样的帮助呢?

陆广莘:一个就是吃得很少。第二,基本上没什么太多禁忌。姜太公叫做百无禁忌,别搞那么多清规戒律,潇洒一点,洒脱一点。

曾子墨:最早您是怎么走上中医这条道路的?

陆广莘:我原来是学工的,在日本鬼子占领中国的时候,抗战,我学不下去,我们学校的工厂就被日本人没收了,我住的地方被日本宪兵队包围了,于是我就逃了。逃了以后就回家,没事怎么办呢?家里父母说,你总得学个本事吧,学个能够混个饭吃的本事吧,这样就学了中医。

曾子墨:那后来您进入大学去学习西医的理论,有没有觉得不适应?有没有觉得有的理论跟您原来拜师、在实践过程当中所学到的一些实用的技能是不一样的,有冲突的?

陆广莘:我到北大,是中央卫生部在全国60万中医中准备找60个人从事中医研究工作。实际上没招满60人,全国只招了43人。干吗呢?到北京医科大学学习西医,目的就是要接受一下西医的思维方法,从而有一个对立的参考系。好像一面镜子,当你有了一面镜子以后,你就能看到自己脸上的东西了。

曾子墨:您通过这面镜子,找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陆广莘:我毕业以后,一直在西医院里呆了30多年,跟西医同道们一起工作,通过这面镜子,更感觉到中华医药是全世界的一个财富

曾子墨:这些年呢,陆先生走南闯北,到过世界上很多地方,我想走到不同的地方可能也会了解到世界上不同地方的人们对中医是怎么看的,有没有什么事情让您印象特别深,让您觉得特别自豪,觉得中医其实是我们的国粹,应该让它好好地保留下来?

陆广莘:应该说中医当前的形势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全世界大概有140多个国家都有中医,我90年代初到美国去,我发现,我们北医的有许多原来我的西医同道,有的搞骨科,有的搞别的,都到那儿搞中医去了,用中医的办法去为当地人民服务了。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值得高兴的事情。所以我说中医队伍是越来越扩大的,特别是国外,但国内就不一定。国内很多中医同道,好像对中医缺乏自信,根本理由就是他缺乏实践,缺乏用中医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实践,他没有从这里边尝到甜头,大概是这么一个问题。

曾子墨:看得出,陆先生这么多年来作为一名老中医,对中医有着非常深刻的体会,所以,让我们一起来欢迎陆广莘先生给我们演讲——《中医的传统和出路》。

陆广莘:“中医的传统和出路”这个题目,社会上非常关注,或者说中医本来是什么传统,本来面目是什么。为什么提这个问题呢?我大胆说一句,百年来,实际上我们中医的传统面貌是被扭曲了,包括我们的教科书,恕我直言。所以我想把今天的演讲题目换一下叫“中医是怎么大难不死的”,是不是比较现实一点?百年来我们遭受了什么大难呢?最早就是1912年,北洋政府时期,定大学的教程的时候,就把中医排斥出教育系统之外,包括我们的北大。然后大家请愿,告到教育部,当时教育部长叫汪大燮,他决心废止中医,不用中药,这是教育界头一个向中医开刀的。1929年,南京政府时期,政府居然通过了一个《废止中医案》,从行政上废除中医。那么为什么两届政府对中医都要下这么狠心呢?理由是中医不科学。这个“中医不科学”的命题怎么来的呢?来自于这样几个问题。第一,梁启超当时提个问题,就是说中医“尽能愈病”,尽管你治好病,但是没有人能够把中医的愈病之理,治好病的道理说清楚,这个问题叫“梁启超问题”。接下来1915年,陈独秀在《给青年的一封信》里边提出来,说中医不知道科学,或者中国的医学不知道科学,理由有三条:第一条,不解人体的构造,没有解剖学,没有解剖定位。换句话说,没有现在说的药理的作用八点。第二条,不重视药性的分析,没有药物的化学分析,或者叫成分论,有效成分论。第三条,“菌毒传染更无闻与”,细菌和病毒的传染中医没听说过。符合事实吗?符合事实。因为中医的发生在五千年前就出现了,不是最近五百年的事。最近五百年以来的,从1543年的人体的构造开始,我们中医没有等到,没有,不可能等到人体的解剖,药性的分析和菌毒的传染。接下来,也是我们北大的胡适,他说了这么一句话,陈独秀说中医不知科学,胡适说西医能治好,能说清楚他得的什么病,这个病在什么地方,什么性质,什么原因,虽然治不好,但是西医是科学的。因为它回答了病在什么地方,什么性质,什么原因,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是科学的。中医呢,他说中医啊,能治好他的病,就是说不清楚他得的什么病。就是中医说不清楚这个病在什么地方,什么性质,什么原因,就是中医没有病因、病理、病位,没有解剖学,所以中医不科学,严格说来是中医不认识病,所以不科学。

因此到了1935年,《中华医学》杂志的总编于英秀就提出了“废医存药论”。也就是废掉中医的诊疗思想,认为中医的阴阳五行、三部九候皆为谬论,中医的诊断理论没用,不知道病在什么地方。第二,治病必求本,用药如用兵。这两句话,作为废中医的治疗思想而有余。好了,中医的诊断,治疗思想都没有了,但是中医能治好病,这点也承认。他就说治好病的道理在哪里?就是药物方剂,就在药物方剂上。所以研究国药,使用成方,发扬国产药物而有余,所以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20世纪以来,基本上就是用病因、病理、病位的疾病分类学的诊疗思想来研究中药,研究针灸有效没效,有效在什么地方。解放后,第一次药理学会交流了全国各大医学院校和研究院所筛选中药的成果。所谓筛选,药理筛选,就是用病因、病理、病位的药理学,就是能不能消除病因,能不能纠正病理,能不能作用于八点,这样一个药理学观念来筛选中药的结果。很惨,绝大多数的中药是阴性结果,这句话是很客气的,就是没效。少数阳性结果的,有点效的,比同类的西药大大地不如,有点降压的作用不如一瓶呱乙啶,有点降血糖的作用不如一点胰岛素,有点抗炎的作用、抗菌的作用,不如一点青霉素。完了。1961年,1962年,这个时候中医工作大滑坡,原来进入医院的那些中医大都退出去了,但是很奇怪,苏联远东研究所研究我们东北三味药,一个是吉林的人参,一个是辽宁的五味子,一个是黑龙江的刺五加。他们做实验就发现了三个现象:一、血压高的能下来,血压低的能上去。二、血糖高的能下来,血糖低的能上去。三、白细胞高的能下来,白细胞低的能上去,这三个现象。英国《New Science》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就引用苏联研究我们东北的三味药的结论,它说,人参在中医里头是作为药中之王,上品,它之所以如此,因为中医强调的是内环境的稳定以抵抗疾病胜于治疗疾病,就是homeostasis,稳态,胜于直接治疗疾病,这是60年代。为什么60年代会出现这样一个命题呢?60年代是一个重大学术转型的问题,这是第一,就是卡逊发表了《寂静的春天》,《寂静的春天》揭露了什么?揭露在农学里边农药化肥带来的祸害,这个不用展开了。医学界向农学进行学习,就发现我们医学界所用的所谓抗菌素什么等等相当于农药,我们的激素维生素相当于化肥,所以人们就警惕了,说到70年代开始发现药物病、药物公害的问题,现在证明WHO说,全球死亡的三分之一主要来源于药物的不合理的使用,药物祸害。药物祸害带来什么问题呢?药物大量淘汰、更新,很快新的药出来没有三年五年又完了,从磺胺到青霉素,一直到万古霉素,寿命很短,就是它的寿命很短,淘汰率很高,因而研究费用也很高,从而不断地提高了医疗费用。医疗费用不断上涨的结果又带来了对社会服务的分配不公,有钱人治,穷人就是因病致贫,因贫反贫,这样的命题就成为当代世界性的医疗危机,这个医疗危机一直到了1993年,有14个国家进行了一个国际研究计划,这个国际研究计划的题目叫什么?叫“医学的目的再审查”,就是医学到底是干什么的?搞了几千年的医学,医学到底是干什么的,《医学的目的再审查》特别提到当代的世界性的医疗危机主要来源于近代医学模式的针对疾病的技术统治医学的长期结果。什么叫“针对疾病的技”术?无非是侦查技术和治疗技术。什么叫“侦查技术”啊?是努力找病,我们现在发明的那些仪器,千方百计找病,然后我们发明的药物,千方百计地除恶务尽。

这个想法是很好,但是效果呢?效果不行,刚才说了,它带来了世界性的医疗危机。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从六七十年代以来,人们就提出了这样一个命题,就是在药物病这样猖獗的情况下,到哪里去寻找健康的钥匙呢?西方也在不断地在思考这个命题。但是这方面收效甚微。怎么由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转化?这就给我们中医带来一个命题,带来一个历史的责任和世界的责任。

跟西医不一样,西医是努力找病,除恶务尽。中医的传统是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这两句话是毛泽东在1958年对中医问题的一个批示,说中医药是我们伟大的宝库,应该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这八个字对我很有启发,中医药之所以大难,就是因为它不是努力找病,除恶务尽,它是努力发掘,加以提高,所以中医药的传统是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努力发掘什么?努力发掘你自己身体的防卫抗病能力。1993年,美国邀请我去讲学,给我出了个题目,叫做healing force,就是人的自我痊愈能力,你伤口好了,谁长好的,是你自己长好的,对不对?

所以中医的传统一言以蔽之,就是努力发掘,加以提高,那么它的诊疗思想就是养生、保健、治病,必求于本。它是实践必求于本,并不是认识论必求于本,这是一个重大的区别。所以两首歌曲,一首歌曲就是,“你从哪里来”,对吧?这是西方的思维。东方的思维是什么呢?“不要问我从哪里来”,因为生命是,用中医的说法叫神转不回,回者不转,生命只能往前走,时间是不可逆的,今天是2006年的2月28日,过了这一天,没有了,只能往前走,时间拉不回来。生命也是的,生长壮老已,生长化收藏,只能往前走,所以后悔药吃不了。但是西方科学在物质科学的成就上,给我们带来一个思维方法,就是:第一,向后看,问它是从哪里来的。第二,它是什么东西做的?是什么原料、什么成分,就是微观实体的本质论,病在什么地方,细胞,分子,往下走。第三,原因是清楚的,现行的因果论,病怎么得的,细菌病毒,病怎么好的,方剂药物,好了。SARS来了,禽流感来了,我们盯住了它的病毒,然后所有该杀的杀,鸟啊,鸡啊,该杀的杀,有病毒啊,但是农业部那天在电视里就说了,现在全球的禽流感,死亡100多人,感染者多少,感染者是1000万人,1000万人里头死亡率100多人,它是个冰山现象。那么换句话说,1000万人里边,大多数人不得病,只有少数人得病。我们现在的医学给社会带来的两大问题,第一,宣传疾病的恐惧。第二,宣传对药物的依赖,医学有了吗?医学没有了,都是卖药,都是卖药赚钱,医生要靠卖药赚钱,是悲剧,而社会上对疾病恐惧,这是努力找病、除恶务尽的思维方法。

中医的诊疗思想用一句话来归纳,就是寻找健康的钥匙。这个跟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有什么关系呢?中国的文化传统叫赞天地之化育,天地能够产生生命,这个概念叫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之大德曰生,大家可能不太注意,但西方一个哲学家就提到一个问题,他说如果把中国的哲学翻译成英文的话,是不是可以这样表述,在宇宙演化过程中产生了最为复杂的世界,但是他没写原文,原文中文是什么?没有。我一看,就是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之大德就是宇宙演化,宇宙演化的最大的伟大的事件是物质世界中出现了生命了,出现生命,这是个伟大的事件。因此中医的医生,什么叫医生啊?你的对象是生,因此中医的诊断,阴阳五行,它不是实体论,不是病医学,不是病理学,不是解剖学,是什么?是从更高层次的,信息层次上、调节层次上、稳态的层次上去理解生命、健康和疾病,这是个非常高档的东西,一般人,物质思维的人不理解,所以所谓阴阳五行是不科学的,你看看,韩国国旗就是阴阳,咱们中国人倒把阴阳五行撇到一边去了,实际上说明你是很粗陋,你仅仅是在物质层次上,你根本不懂生命。(www.xing528.com)

五行是什么?五行就是神转不回,是生命的发展过程,所以说中医的传统就是学习“天地之大德曰生”,它是指导中医诊疗思想的理论基础,而你这一辈子就是要赞天地之化育。我们国家21世纪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其中有两个内涵,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背后,潜台词就是长期的以物为本,现在强调以人为本,由物上升到人,以人为本的核心是生,没有生就没有人。第二是和谐社会,和谐。这个社会从哪里来的?就是天地之大德曰生,这个生有两个现象,第一叫做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第二,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气度多大选人在世上活着,也得让细菌病毒都活着,你杀得完吗?某种意义上,细菌病毒,比你来到地球上还要早,几十亿年就来了,你才几百万年,你现在把它赶走,不狂妄吗?杀得完吗?第二,你身体里的细菌数是你的细胞数的十倍,细胞数如果是1013,细菌数是1014,你杀得完吗?你不是狂妄吗?细菌杀得越多,生态遭破坏,微生态遭破坏,上边的细菌走了,下边的细菌来劲了,说得再透彻一点,人实际上是细菌、病毒的寄生体,如此而已。你才二三百万年的历史,你牛气什么?所以如果我们有这样的气度,我们跟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与万物沉浮生长在这个环境,你活我也活,这就是生态。所以中医是一门生态医学,是一门健康医学,是一门稳态医学,是一门动员医学,中医的传统是关于生命的问题,与以人为本和和谐社会的思想是一致的,中医几千年来就是忠实地学习天地大德曰生,忠实地执行赞天地之化育,忠实地去寻找健康的钥匙。什么剧毒药,什么砒霜,都有药用价值,中药里都有,现在好,说这是毒的,就开除出去,那是毒的,开除出去,这种医学是太幼稚了,我们在对医生的管理,在医学的管理上面,基本上还处在一个物质科学的层次,而没有进入生命科学层次。所以英国的Nature杂志的一个主编,当新华社记者采访他的时候,他说,21世纪的前沿是什么?21世纪的科学前沿,就是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的交叉,或者说生命系统里的信息科学,而中医就是这么一门医学,它不是物质的,也不是能量的,是信息的。

现在的问题就是我们中国的年轻人缺乏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这是一个最大的危机,这是自我的他者化,自我从属,是不是?西方有什么新的东西,我们就去赶时髦,然而我们却不知道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各民族中间唯一一个历史没有中断、文化没有中断的民族,这个民族即使遇到大难,但是可以不死。人类健康长寿的影响因素中,现代医疗占多少,只有8%,比六分之一还少,六分之一是16.6%,它只有8%,所以我们做得不够,现代医疗在人类健康长寿的影响因素中只占8%,所以我们从医的人没有必要骄傲。你真正治好病,是神气应乎中的效果,这个药治其外,是病人自己治好的,你是依靠它,帮助它,学习它。等到了八宝山,人百岁了,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和这个世界告别了,这个时候泡在药汤里也没用了。你说药万能吗?所以别迷信药物。我们现在的问题是要振兴中医的诊疗思想,振兴它的医学模式,振兴它的理论基础,这些药和方法都是在中医的理论指导下,人们把它扭曲了,就是我们把医学降低到仅仅是下医的成分。医已病之病是下医呀,中医分三个档次,上医医国,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人,中医医欲病之病、将要得的病,下医才是医已病之病的。

中医的出路,16个字:第一句,厚德载物。大家知道清华的校训吧,厚德载物,就是德行要宽厚,这样你才能把物质科学的成就拿过来,而不是排斥它。第二句,合而不同。君子合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那种把西方的科学称为唯一的科学的说法,就把中医否定了,那是同而不合。而中医就有这个气度,合而不同,各种各样的学问,物理、化学,把它们放在适当的位置,合而不同,要和,就是强调综合,整合。第三句,自强不息。中华民族在21世纪关键的问题就是自我意识问题,自我的主体意识问题,用费孝通教授的话就是文化自主的问题,文化自觉的问题。每个人是自己自给自足的主人,不要做贾桂,不要匍匐在人家脚下,要自强不息。第四,超越包容。医学是科学呢?医学有必要成为一门科学吗?医学是不是需要还原为一门科学呢?这是1998年国外的三篇文章。我们的中医就被科学压着呢,说中医不科学,所以最近中医研究院变成中医科学院了,我说有一个问题了,中医是什么科学?中医是哪门的科学,哪个科的学?这问题经不起追问。但是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精神,我们应该赞成,所以我们要努力做到厚德载物,合而不同,自强不息,超越包容,个人是如此,中医学也是如此。

曾子墨:谢谢陆先生给我们进行的演讲。关于中医,现在有很多的朋友都特别地关心,所以今天我们也收集到了很多网友的问题。他说他过去也经常去中医院看病,但是每次走进中医院,这些中医院一样让他去做各种各样西医药做的那些检查,而且给他开出来的药也常常都是西药,所以他就会觉得,这个中医院是不是披着中医院外衣的西医院,说起来虽然有点拗口,但是我觉得也有点道理。如果是这样的话,他就问您,还有什么必要去看中医。

陆广莘:我想这个现象,说得不好听叫逼良为娼。

曾子墨:怎么逼的,给我们讲讲。

陆广莘:在韩国,中医就是中医,就是开中药方子,不能用西药。我们在德国有个中医院,巴伐利亚州(即拜恩),十几年了,那我就开中药,对吧?就是说能不能西医就不要用中药,中医不要用西药。有人建议过,但是由于西医处在主体的地位,中医要被批评,说你不懂病嘛,所以就学了西医了。但是学了西医以后呢,再加上社会上对西医的认可,对中医不理解,所以产生了这个情况,我不能怪这医院,也不能怪这个医生,问题就在于他对中医的自信缺乏了。还有一个问题,社会。比如说你发炎了,你不用抗菌素,最后会找你算账的,懂吗?这是一个社会问题,所以某种意义上逼良为娼,不是他本人的问题。

曾子墨:但是有一句话,我们听了很久了,就是中西医结合疗效好之类的,这句话您信不信?

陆广莘:我是这么想,中医强调阴阳之和,万物负阴而抱阳,那么中医和西医的结合当然比分离好,是吧?就像一男一女组成一个家庭一样,有什么不好呢,你非得把他们拆开?所以中西医结合是好的,问题在于执行。

曾子墨:怎么结合?

陆广莘:主要在于执行。1998年,朱镕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出个命题,叫大力发展中医药,促进中西医结合。我是全国政协委员,我在讨论时候有一个发言,我加了四个字,只有大力发展中医药,才能促进中西医结合。讨论了以后,我们的卫生部副部长告诉我,他们认为中西医结合才能发展中医药。而我的观点,就比如一个木桶理论,中西医结合比作木桶,如果中医的这个桶比较矮,那么中西医结合是上不去的,我们的中西医结合中,中医很低,所以现在中西医结合不行,没有好中医了,责任在中医。如果有很好的中医,很好的西医,这个结合当然对老百姓有好处,所以我赞成中西医结合。但是浅薄的一点西医的知识和浅薄一点中医的知识就叫中西医结合吗?那就是假的,是假冒伪劣。

曾子墨:好,谢谢您和网友做的交流。今天在现场,我知道还有很多朋友,他们要么是中医药专业的,要么就是对中医药非常感兴趣。如果哪位有问题想和陆先生来沟通的话,请您举手。

观众:陆老,我想请问您一个问题。在2003年的时候,世界范围内SARS猖獗,我们中医介入以后,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前一段我看到一个报道,就是说在河南省有用纯中医治疗艾滋病取得不错的疗效这样的事情。那么我就想请问您,现在世界范围内禽流感流行,我们是否同样可以用我们纯中医的理法、方药来攻克这样一个问题?谢谢。

陆广莘:这三个病基本上都是病毒性疾病。SARS开始的时候,我们请了广州中医学院的教授到科技部来汇报。但是到了北京呢,SARS作为传染病,被列入《传染病管理法》。《传染病管理法》规定中医没有传染病病房,你不能插手,所以我们给中央写了报告。对于这种病毒性疾病,应该说中医的办法比较多了,我有两句话,一句话叫给予出路的政策,第二句话叫不要关门打狗,这是2003年很多记者来采访我时说的。就是当机体在发烧时,你的治疗办法是帮助给他出路,而不是使劲杀死病毒,因为这样会把脏器都弄坏。中医怎么预防啊?我说这个病不是长驱直入到肺吗?在长驱直入前,上呼吸道的防卫功能正常的话,它不就不至于到了肺部。那么提高上呼吸道防卫功能有什么办法呢?我说很简单啊,坚持冷水洗脸,热水泡脚,然后熏一点醋。我就开个方子,一个萝卜,一个橘子皮,三片生姜,两片葱白,再来点香菜,熬一锅汤,大家全家吃。结果电视里播出去以后,内蒙古的萝卜涨到8块钱一斤。我说好啊,老百姓,让他们赚点钱吧,农民太苦了,没有药,就是食物。我想针对病毒性疾病,中医应该是可以发挥它的优势的。

观众:陆老,您好!很荣幸今天来到这里听到您精彩的讲座。我有一个问题就是您能不能谈谈中医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关系?谢谢。

陆广莘:中医几千年的生长、发展,就是在中华文化的土壤中间生根发展的。而文化的拉丁文原意就是栽培,就是养育,古英文就是耕耘,对于生命体的培育。它不仅仅是物质科学的东西,它是对生命的一种赞天地之化育。柳宗元有一篇文章,叫做《种树郭橐驼传》,姓郭的这个人驼背,他种树种得特别好,种一棵,茂盛得不得了,原因就是“顺其性”,就是说庄稼是要顺其性的,什么时候培土,什么时候施肥是有规律的,所以时间的概念就特别重要。上午和下午不一样,这个节气跟那个节气不一样,中医的治疗也是这样。所以说中华文化复兴了,中医才有可能会长足发展。但是反过来,如果我们在关于人类如何健康长寿的这样一门医学上得到更多人的接受,那中华文化的复兴也可以带动起来,它们是互相影响的。

观众:非常高兴能听到陆老师的讲座。现在社会人的压力比较大,竞争也比较激烈。现在有一个名词叫亚健康,就是大家的心理压力承受能力不太好。刚才陆老谈到了“身体的稳态”,那么请您谈一下,心平气和或者是心体浮躁在维持身体的稳态之中占了多大的地位?

陆广莘:现在有许多疾病跟心理因素有关,跟心理的压力有关。西方有大量的抑郁症,以至于抑郁焦虑,抑郁自杀,现在小孩都这样啊。这不行啊,心理很脆弱。所以说不要把病和健康仅仅看成是躯体的问题,或者物理化学的问题,心理因素在人的成长中以及在他的健康维持中特别的重要,或者可以说心态决定一切,肿瘤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呢?恐惧。肿瘤的诊断结果一出来,病人一看,家属一看,医生一看,好了,吓死了。70年代初,苏珊桑塔格写了本书,叫《疾病的隐喻》,苏珊桑塔格最近刚去世,她乳癌39年。她就说这个病一来,自己就投降了50%,吓死了;然后放疗、化疗,毒死了;然后什么也吃不下了,饿死了,这个不是必然。所以说不管你得了什么病,包括心脑血管病,心理因素特别重要,现在有心理免疫学,是吧?当你有一个积极的心理状态,你的免疫功能是好的。所以你刚才问我,我的养生之道是什么?养生之道,我觉得心态很重要,用老百姓普通的话——糙话,就是没心没肺。

曾子墨:好,谢谢您把没心没肺这个养生心得和我们今天在座的各位分享。非常感谢。

其实,“中医现代化”是一个提了太久的口号,而中医的传统在哪里,却在有意无意中被人们忘却了,失掉了传统的中医它还是中医吗?让我们感动的是,陆老八十高龄了,仍然在为中医的未来和出路积极寻找良方,我想有了这种精神,中医的复兴就不会没有希望。再一次感谢陆先生,还要感谢现场的各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北京大学的老师以及同学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