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曹魏开通的运河:《中国交通史话》揭秘

曹魏开通的运河:《中国交通史话》揭秘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东汉末年曹操崛起之后,积极推行屯田制度,努力恢复北方经济,同时大力发展交通,先后修建10条运河。形成沟通黄河与淮河的重要水运通道。曹操为保障邺城的交通运输线,下令开掘利漕渠。由此可见,贾侯渠是利用西汉时期的“狼汤渠”,即战国时期的“鸿沟”故道开凿的运河渠道,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连接河南东部与安徽北部的重要水运交通线。

曹魏开通的运河:《中国交通史话》揭秘

东汉末年曹操崛起之后,积极推行屯田制度,努力恢复北方经济,同时大力发展交通,先后修建10条运河。

一是“中渎水”。建安二年(197年),曹操命陈登出任广陵太守。陈登随即疏浚鸿沟,扩建为“中渎水”。“中渎水”从淮阴(江苏淮安市楚州区)南下,经过白马湖、樊梁湖(高邮湖)、棠湖(邵伯湖),直到江都(江苏扬州市江都市),全长约150公里。黄初六年(225年)十月,魏文帝曹丕讨伐东吴,挥军直到广陵(江苏扬州市广陵区),“临江观兵,戎卒十余万,旌旗数百里”〔1023〕,就是利用“中渎水”的交通之便。结果“是岁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还”〔1024〕。西晋末年,扬州刺史陈敏又穿凿樊梁湖(高邮湖)与白马湖之间的阻碍,直接沟通到末口(江苏淮安市楚州区淮城镇),史称“山阳水道”,全长约30公里,从此使航运更为便捷。太元十年(385年),东晋著名政治家谢安兼任扬州刺史,又陆续兴建三枚埭(dài)(土坝)、镜梁埭,合理调节水量,进一步保障“中渎水”的畅通。隋唐时期,“中渎水”成为大运河的一部分,宋代改称“真扬运河”,明代改称“仪真运河”,清代改称“仪河”,至今仍然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河段。

二是“睢阳渠”。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击败袁绍,赢得“官渡大战”的胜利。建安七年(202年)正月,曹操为保障前线补给,下令开掘“睢阳渠”。睢阳渠从官渡(郑州市中牟县官渡镇)东向,直到浚仪(河南开封市城区),挖掘运河约40公里,然后利用睢水河道沿东南方向经过杞县(河南开封市杞县)、襄邑县(河南商丘市睢县)、宁陵县(河南商丘市宁陵县)、睢阳县(河南商丘市睢阳区)、下邑县(河南商丘市夏邑县)、临睢县(河南商丘市永城市)、相县(安徽淮北市濉溪县)、沛郡(安徽淮北市相山区)、下邳县(江苏徐州市邳州市邳城镇),直到下相县(江苏宿迁市宿城区),最终注入泗水(淇水),汇入淮河。形成沟通黄河与淮河的重要水运通道。正始四年(243年)九月,太尉司马懿邓艾拓宽睢阳渠,“上引河流,下通淮颍,大治诸陂于颍南、颍北,穿渠三百余里,溉田二万顷,淮北、淮南皆相连接”〔1025〕。进一步发挥“睢阳渠”的灌溉之利,“自寿春(安徽六安市寿县)到京师洛阳市老城区),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每东南有事,大军出征,泛舟而下,达于江淮,资食有储,而无水害”〔1026〕

三是“白沟”。白沟又名“宿胥渎”。建安九年(204年),曹操为进攻袁尚军事重镇邺城(河北邯郸市临漳县菜营乡邺镇村),修筑堤坝拦蓄淇水东向流入白沟,并疏通白沟水道,形成可靠的后勤水运交通线。白沟的前身也是战国时期的古运河,利用太行山水源汇集于获嘉(河南新乡市获嘉县),然后沿河堤东向,经过汲县(河南新乡市卫辉市),直到黎阳(河南鹤壁市浚县)汇入淇水。大业四年(608年),隋炀帝北征高丽,为保障后勤补给,又进一步疏通白沟水道修凿成“永济渠”,形成一条长达900公里的水运航道,是隋唐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北宋时期,永济渠改称“御河”,明代又改称“卫河”。

四是“平虏渠”、“泉州渠”、“新河渠”。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决定东征乌桓〔1027〕,为保障后勤补给畅通,下令开掘平虏渠、泉州渠,形成沟通漳河、滹沱河与潞河的水运航道。平虏渠以平虏城(河北沧州市黄骅市齐家务乡)为中心,南向连接滹沱河,北向沟通潞河(北运河);泉州渠从海河下游北向连接泃(Jū)河(大清河)、鲍丘水(蓟运河),因流经古泉州(天津市武清区)而得名。大战展开之时,由于乌桓集结重兵扼守长城古北口(北京市密云县古北口镇),曹操决定避实击虚,集中主力改道出击东线,于是又开凿新河渠,将泉州渠继续向东延伸到濡水(滦河),使平虏渠、泉州渠与新河渠连通,构成了纵贯南北的水运交通线。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大破乌桓于柳城(辽宁朝阳市朝阳县柳城镇),俘敌20余万,统一中国北方。此后,平虏渠、泉州渠、新河渠就与濡水(滦河)水系、沽河(海河)水系相连,构成以天津为中心,以海河为主体的内河航运交通线。从此奠定天津的河海水运枢纽地位,为天津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历史机遇。

五是“利漕渠”。建安十八年(213年),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以河东郡(山西运城市夏县)、河内郡(河南焦作市武陟县)、魏郡(河北邯郸市临漳县)、赵国(河北邯郸市邯山区)、中山国(河北保定市定州市)、常山国(河北石家庄市元氏县)、钜鹿郡(河北邢台市平乡县)、安平郡(河北衡水市冀州市)、甘陵郡(河北邢台市清河县)、平原郡(山东德州市)等10郡国作为魏国封地,建都邺城(河北邯郸市临漳县菜营乡邺镇村)。曹操为保障邺城的交通运输线,下令开掘利漕渠。利漕渠引漳河水东向到馆陶(河北邯郸市馆陶县),然后北向流入斥漳(河北邯郸市曲周县),航程约120公里。利漕渠开凿之后,白沟与漳河沟通,船队可以从白沟通过利漕渠进入漳河,直接通达邺城,导致了邺城的空前繁荣。据史念海先生所言,当时的邺城“繁荣程度就远在蓟县(北京市宣武区)、涿县(河北保定市涿州市)、邯郸(河北邯郸市邯山区)之上。东汉末年,名义上的首都是许县,实际上的首都则是邺县。以许县和邺县相较,那许县是差得太多了”〔1028〕

六是“贾侯渠”。延康元年(220年),豫州刺史贾逵开掘贾侯渠。《晋书》记载:“贾逵之为豫州,南与吴接,修守战之具,堨(è)汝水,造新陂,又通运渠二百余里,所谓贾侯渠者也。”〔1029〕据专家研究,“贾侯渠乃是贾逵为豫州刺史时所开凿的,开凿时当在汉献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这条渠道上承庞官陂,长二百里余。庞官陂在今河南西华县东北,正在狼汤渠故道的西侧,当是引用庞官陂的水,修复狼汤渠的故道,和颍水会合的”〔1030〕。由此可见,贾侯渠是利用西汉时期的“狼汤渠”,即战国时期的“鸿沟”故道开凿的运河渠道,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连接河南东部与安徽北部的重要水运交通线。

七是“讨虏渠”。黄初六年(225年)三月,魏文帝“行幸召陵(河南漯河市召陵区),通讨虏渠”〔1031〕。据顾祖禹所言,“讨虏渠,在县东五十里。曹魏黄初六年行幸召陵,通讨虏渠,谋伐吴也”〔1032〕。可见“讨虏渠”是曹魏讨伐东吴的水运交通渠道。据专家研究,讨虏渠“就在今郾城县(河南漯河市郾城区)东十五里处”〔1033〕,航程约50公里,是沟通颍水与汝水的运河渠道,由此颍水进入安徽北部,可以支撑寿春(安徽六安市寿县)、六安(安徽六安市裕安区)、合肥等地。

八是“千金渠”。太和五年(231年),魏明帝曹睿命都水使陈协修建千金渠,实际上是东汉阳渠的扩建。《水经注》记载,“千金堨旧堰谷水,魏时更修此堰,谓之千金堨。积石为堨,而开沟渠五所,谓之五龙渠”〔1034〕。千金渠又名“五龙渠”,是引谷水东向流入洛阳,随后与阳渠会合,流经偃师(河南洛阳市偃师市)汇入洛水,然后又经过巩县(郑州市巩义市)连接黄河的漕运渠道。晋武帝泰始七年(271年)、晋怀帝永嘉元年(307年)及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年),都曾经继续修浚千金渠,以保障漕粮运输。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年),又借千金渠的交通之便,修建洛口仓(郑州市巩义市河洛镇),周长达10余公里,依山穿凿3 000窖,每窖库容量约8 000石,总容量约2 400万石。按照隋代1石为120斤,1斤约660克计算,其库容总量达到190万吨,确实堪称是“天下第一粮仓”。

九是“鲁口渠”。魏明帝景初二年(238年),太尉司马懿为北伐公孙渊,在饶阳(河北衡水市饶阳县)境内修建一条引呼沲(tuó)水北上流入泒(gū)水的渠道,因流经鲁口城(饶阳县东里满乡固店村),故名“鲁口渠”。鲁口渠沟通漳水、呼沲河、泒水等天然河道,与白沟并列为纵贯河北平原中部的水运交通线,大大提高了河北平原的水运交通能力。

十是“广漕渠”。正始二年(241年),太尉司马懿“欲广田畜谷,为灭贼资,使(邓)艾行陈(河南周口市淮阳县)、项(河南周口市沈丘县)已(以)东至寿春(安徽六安市寿县)。(邓)艾以为‘田良水少,不足以尽地利,宜开河渠,可以引水浇溉,大积军粮,又通运漕之道’”〔1035〕,“乃开广漕渠,每东南有事,大军兴众,泛舟而下,达于江淮,资食有储而无水害,(邓)艾所建也”〔1036〕。据《晋书》记载,魏正始三年(242年)“三月,奏穿广漕渠,引河入汴,溉东南诸陂,始大佃(耕种)于淮北”〔1037〕。此后,淮北平原一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农业高产区。

【注释】

〔1023〕见陈寿三国志》第2卷第85页《文帝纪》。

〔1024〕见陈寿《三国志》第2卷第85页《文帝纪》。(www.xing528.com)

〔1025〕见房玄龄《晋书》第26卷第785页《食货志》。

〔1026〕见房玄龄《晋书》第26卷第785—786页《食货志》。

〔1027〕乌桓:是中国古民族之一,也称作“乌丸”。乌桓族原为东胡部落联盟的分支,与鲜卑等部落同为东胡部落之一。公元前3世纪,东胡被匈奴击溃之后,余部迁到乌桓山(乌丸山)附近定居,遂以山名为族号,活动于西拉木伦河及归喇里河流域。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军将匈奴逐出漠南,乌桓部落臣属汉朝,南迁到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5郡的塞外。建武二十五年(49年),乌桓部落南迁到辽东、渔阳、朔方等边郡,游牧于辽河下游,及河北北部,受乌桓校尉管辖。曹操东征乌桓之后,大部分乌桓人逐渐融入汉族

〔1028〕见史念海《中国的运河》第4章第118—119页《东汉以后漕运网的破坏与补缀》。

〔1029〕见房玄龄《晋书》第26卷第784页《食货志》。

〔1030〕见史念海《中国的运河》第4章第119—120页《东汉以后漕运网的破坏与补缀》。

〔1031〕见陈寿《三国志》第2卷第84页《文帝纪》。

〔1032〕见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47卷第2191页《河南二·开封府》。

〔1033〕见史念海《中国的运河》第4章第120页《东汉以后漕运网的破坏与补缀》。

〔1034〕见陈桥驿《水经注全译》第16卷第570页《谷水》。

〔1035〕见陈寿《三国志》第28卷第775页《邓艾传》。

〔1036〕见陈寿《三国志》第28卷第776页《邓艾传》。

〔1037〕见房玄龄《晋书》第1卷第14页《宣帝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