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流行音乐文化属性的历史演变:从中心到相对

流行音乐文化属性的历史演变:从中心到相对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最后,便是今天的流行音乐文化的出现。在这一时期,流行音乐产业开始了组织更加严密和精细化的专业分工。

流行音乐文化属性的历史演变:从中心到相对

一、流行音乐文化属性的历史演变

流行音乐现象的复杂性在于,它不是一个偶然出现的怪物,而是特定族裔文化、科技经济、媒体以及意识形态等多种文化因素综合作用下,有着特定现实目的的必然性产物。但是,在流行音乐的百余年生命历史中,这些因素在不同历史阶段里呈现出了不同的功能比重,由此而决定着流行音乐文化属性的变化。英国流行音乐学者米德顿(R.Middleton),将欧洲近代音乐史划分为三个演进的阶段:

首先,是中产阶级音乐市场的出现。这个市场的出现,究因于18世纪末欧洲社会出现的“资产阶级革命”。这场以城市中产阶级为主体的社会革命,使原来专属于教会和贵族阶层的古典音乐走出教堂和宫廷,成为以剧院、音乐厅为场所的中产阶级音乐文化。

其次,是单向大众传播的音乐市场的出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由于技术进步导致的大众音像传播媒体(如留声机唱片电影收音机等)的出现,而率先使西欧和北美进入了所谓“大众文化”时期。这时,音乐商品市场开始以垄断资本的文化工业形式从事音乐事象与音乐产品的单向传播。

最后,便是今天的流行音乐文化的出现。“二战”以后,涵盖面更广的音乐市场形成;电子化及数字化的科技进步使音乐的创作、表演和传播产生重大变革,而音乐市场中的垄断型资本则更进一步以发展世界性的市场为目标。[13]

根据米德顿的这个欧洲近代音乐史分期模型,台湾学者简妙如将流行音乐的发展过程套入其中,划分出流行音乐历史发展的三个转折时期。就本书主题而言值得注意的是,流行音乐的每一步发展都与现代媒体的发展息息相关。

1.流行音乐现象的古典时期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30年代,随着新兴工业社会的形成,传播技术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多种大众传播媒体的兴起,以及拥有知识和相当经济地位的中产阶级的出现,使欧美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

19世纪末留声机的发明使音乐可以被录制下来并无限复制,此为唱片工业的出现提供了技术的可能性;而米德顿所谓“中产阶级音乐市场”的出现则使得这一可能性变成了现实。所以“流行音乐的崛起,与其说是音乐创作,还不如说是科技进步与市场经营的共同产物——唱片业的出现。”[14]

但与今天的流行音乐工业相比,那时的唱片工业的商业化程度还不算太高,因为它录制的曲目大多还是既有的古典音乐曲目(而非前文中定义过的、狭义的“流行音乐”曲目),人们录制音乐唱片的目的还主要是为了促销留声机,而不是企图通过唱片销售来获取最大利润;唱片的消费者还主要限于相对富裕的中产阶级,而真正的“大众”由于其经济实力的局限,还未及成为唱片消费的主力。在唱片业的发源地英国和美国,唱片作为独立商品产业而兴起的时间,要迟至20世纪20年代才真正到来。

至20世纪30年代,因收音机及有声电影的出现,唱片销售量开始下跌,唱片业才真正积极地开始扩展其商业化的进程。唱片市场因经济萧条而重整,小唱片公司倒闭,留存下的少数公司以寡头垄断方式控制了唱片市场。这些唱片公司除了开始参与广播音乐节目的制作,也利用电影配乐来销售唱片,并开发所谓的“种族音乐/黑人音乐”市场,以扩大唱片商品的内容。由于这个新音乐曲目及市场的成功,造就了美国纽约“廷潘胡同”(Tin Pan Alley)兴盛的歌曲出版业,并使得源于黑人音乐传统的爵士乐成为当时真正的“流行”音乐。同时,基本的广告促销概念以及“明星”系统的建立,都使得音乐商业化的初期发展模式开始步上正轨:创造以人物品牌为核心感召力的单一唱片的高销售量,比发售缺乏品牌感召力的多张不同唱片更加有利可图。此时,“流行音乐”才开始成为一种更广为人们所接受的音乐表演形式。

基于流行音乐的商业本质,音乐工业逐渐向音乐商业转化,其经营者由最初的以技术人员为主,转型而为以歌曲出版者及跨媒体娱乐事业的经营者为主;音乐商品由曲目收集,蜕变为结合不同媒体娱乐意涵及明星系统的娱乐文化,成为一种企求跨越阶级和族群界限,以达至最广大市场的大众文化商品。[15](www.xing528.com)

2.流行音乐现象的现代时期

如果说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欧美流行音乐的消费者主要是成人的话,至50年代中期,新兴的流行音乐类种(摇滚乐)的出现,为流行音乐开拓出一个新的消费群体——青少年群体。在摇滚乐的刺激下,出生于“二战”后欧美“婴儿潮”时代的青少年为消费者主体的音乐消费市场崛起,流行音乐不再是中产阶级和成人们的专属娱乐。而美国“猫王”、[16]英国的“甲壳虫”乐队(The Beatles)的成功,亦激励了原有的主流音乐企业(如美国的CBS、[17]RCA、[18]WEA,[19]英国的EMI[20]),纷纷进入以摇滚乐为主的流行音乐市场。

在这一时期,流行音乐产业开始了组织更加严密和精细化的专业分工。依托这个分工系统的综合、复杂而协调的运作模式,成为流行音乐产业产品开发、销售及营运的基本模式。

唱片公司特有的“艺人及音乐产品部门”(artist and repertoire department,简称A& R)要不断开发新产品;产业内有雇佣关系、有版权形式、有完整的法务及会计部门,对产品做精密的成本管控;音乐商品市场亦有淘汰,唱片公司需有完整的消费者分析与营销规划。而另一方面,主流的唱片公司亦愈加扩张为大型的音乐工业。除了以雄厚资本收购小型独立厂牌外,亦在单一音乐工业的上下游(包括音乐硬件产业、唱片或卡带产制、零售通路等)进行垂直整合,造成音乐工业的集中化及工业化规模,展现为垄断型资本主义操作模式。

而流行音乐产业,除了音乐,更扩展为媒体娱乐事业。音乐工业的主导者已不再是技术工程师、发明者,也不是歌曲出版商、音乐表演经纪人等,而是贩卖各式各样“唱片”的“唱片公司”。此外,由于唱片公司无法控制消费者的喜好,只能出版较多的产品,以分散风险。唱片业更想尽办法要创造“明星”,明星即是销售数字的保证。这亦使流行音乐成为流行文化事业,而唱片公司更接近为“唱片促销业”,以推动销售为第一要务;所有的演出、报道、与各类不同媒体的连结,皆发展为唱片宣传网络的一环,非音乐的企宣成本也大幅增加。而另一方面,此时期录音技术的更迭,又使流行音乐的“艺术”性质有新争议,与创作无关,但与表演形式有关:音乐不再需要整体的、现场的互动演出,反而可透过分轨录音、剪接等录音室技术,成为真正的“录音”作品。[21]

正是在这一时期,流行音乐与“二战”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的电视媒体结下了相依共荣的不解之缘。在这个时期,唱片公司对唱片的宣传促销这个“第一要务”,逐渐倚重于电视这个效率极高的信息传播媒体;流行音乐由此也成为电视传播的主要信息类别之一,这造成了电视流行音乐节目题材和体裁的极大丰富——譬如我们知道,今天在全球影响甚广的电视音乐节目体裁“音乐电视”(music video),就是因唱片的电视促销之需而产生于这个阶段。

3.流行音乐现象的后现代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后,流行音乐市场扩展为全球化市场,流行音乐也依托多种现代媒体传播而成为全球性的青少年流行文化。一方面,跨国唱片媒体集团的全球市场扩展,使流行音乐成为显著的影视娱乐文化内容;但另一方面,小众的次生音乐类型仍不断衍生。

20世纪70年代末期,由于“二战”结束之后人口快速增长的“婴儿潮”趋于消歇,欧洲和北美的青少年人口开始减少,加之录放音机、卡带、计算机等新媒体的出现与普及,使得唱片销售量大大下降,唱片工业面临生存危机。在此情况下,欧美的大型唱片公司开始将市场扩展及海外,展开跨国经营,成立“跨国唱片公司”,唱片业从此步入跨国经营的全球化时代。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新的影视媒体技术使唱片市场又开始复苏。价位较高的CD市场的出现,不仅增加收益,唱片公司更能以汰换黑胶唱片重新发行旧曲目CD版的策略,增加其商品数量与利润。此外,电视音乐录像带(Music TV,简称MTV)[22]的出现,使流行音乐除了现场、电台播放及特定的音乐电影外,又多了一个结合视觉影像的表演空间。在卫星及有线电视等媒体的跨国传播下,流行音乐开始出现全球性畅销的超级大片(super hits)。跨国性的超级巨星及畅销大片成为唱片业追逐的目标,过去摇滚乐反抗建制的浪漫情怀,已被青少年的认同、享乐使用取代。同时,媒体视觉文化与音乐的结合,亦引起各方对音乐文化的重新理解。流行音乐所造就的话题风潮,不再局限于青少年或次文化族群,反而是能吸引媒体注目的流行文化,甚至是拥有音乐商品、艺术表达以外的更多社会地位——作为一股新兴的媒体传播及社会力量。

此后,计算机技术(包括数字音乐及网络)的帮助与普及,流行音乐的生产与聆听,亦开始有“去中心化”的趋势。……流行音乐的音乐类型,也愈加分化。……20世纪80年代后期,英国的青少年药物次文化,在非法的地下舞会中继续开创出前卫的机械(techno)与浩室(house)舞曲;而差不多同时,美国的西雅图车库摇滚,纽约的黑人饶舌舞曲及嘻哈文化(结合DJ、Rap、涂鸦文化……),亦使所谓的“地下音乐”或“次文化”标志进入大众的视野,造就了90年代以来的新音乐、地下音乐或“另类音乐”等论述在大众媒体上的流传。于是,当代流行音乐景象便形成流行文化与各种小众文化并存、且相互刺激循环的状况。[2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