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书法和篆刻艺术的起源和特点

中国书法和篆刻艺术的起源和特点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商代与西周时期的文字已具有用笔、结体和章法(布局)这三个书法艺术的基本要素,书法初步形成。除了甲骨文,在商代的陶片、玉石和青铜器上都发现过文字,青铜器上的铸刻文字(金文)最为重要,商代文字是现代汉字的直系先祖,是书法艺术的开端。西周的书法以金文为代表。中国篆刻艺术的特点是将粗细、疏密、轻重等多种对比因素集中在小小的印面上,方寸之

中国书法和篆刻艺术的起源和特点

关于中国文字的起源,传说中有说是由伏羲氏创造,有说是由黄帝的史官仓颉创造。从传世的文字实物看,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的那些类似“文字符号”的图像,以及在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遗址出土的传世最早的甲骨文,证明我国文字始于象形以及后世的中国书画同源说。

河南安阳出土的甲骨文距今有3000多年,是殷商人在龟甲或兽骨上用尖利的工具锲刻或用类似毛笔的工具所写的黑色或红色文字,记载着殷商人占卜的内容,故又称为卜辞。从出土的甲骨文实物中可以看出,甲骨文已出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有的纤细秀美,有的粗犷雄浑。我们对甲骨文的认识源于清代光绪25年(1899年)由王懿荣偶然间从一些被当做中药龙骨”的龟甲和兽骨上的发现,至今已出土15万片以上,字数超过5000个字。甲骨文的内容是商王室利用龟甲兽骨进行占卜时刻写的卜辞,用尖利的工具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出,笔划以直线居多,十分纤细,殷商后期的笔划渐显丰腴,出现弧形线条,可能受了金文的影响。商代的甲骨文都是先用毛笔书写的,一部分甲骨上还保留着朱墨痕迹,毛笔作为书写工具的熟练应用,是书法艺术形成的重要前提。

商代与西周时期的文字已具有用笔、结体和章法(布局)这三个书法艺术的基本要素,书法初步形成。字体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和转注字,为后世的汉字奠定了基础。除了甲骨文,在商代的陶片、玉石青铜器上都发现过文字,青铜器上的铸刻文字(金文)最为重要,商代文字是现代汉字的直系先祖,是书法艺术的开端。

商代中期出现了带铭文的铜器,但字数不多。晚期的铜器铭文字数渐多。大多数金文是把文字书写在软胚上制成范模,然后铸造,可以较多地保留笔意,与契刻而成的甲骨文风格有别,但属于同一个文字系统。晚商金文的特点是笔画首尾尖锐出锋,中间肥厚,收笔处有波磔,笔势方折凝重,端庄古朴,不作过多的雕饰。西周的书法以金文为代表。西周的青铜器种类和数量都超过了商代,铭文也更为常见,字数也逐渐增多。在钟、鼎之类的重要的礼器上,有不少长篇巨制的铭文,因此金文也称“钟鼎文”。如周宣王时期的“毛公鼎”铭文长达497字,是目前所知最长的青铜器铭文。在内容和功用上,金文完全取代了原先的甲骨文的位置,反映的内容更为广阔,更富于现实生活气息,具有历史的性质。金文是比甲骨文更为成熟的文字,从西周早期到战国,字形越趋向规整划一,结构也越趋向定型,距象形图画越远而离抽象符号越近。

西周金文书法风格大致可以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铭文笔画有显著的波磔,线条已有了显著的粗细变化,注重行气与章法,代表作是大盂鼎铭文,字体庄严凝练,用笔方整,行款也趋向整齐划一,气度恢宏。中期大力提倡礼制以振兴王室权威,长篇铭文增多,笔画均匀,饱满圆润,布局完整,字形结构较为简化,代表作品史墙盘铭文雍容秀丽,体势平整。另一代表大克鼎则在方格内填字,工整均匀,舒展端庄。晚期体现出多样的风格倾向,如散氏盘,字形扁平,笔法草率,体势欹侧,奇古恣放,开后世草篆之端倪,毛公鼎用笔纯熟,圆劲雄健。虢季子白盘,字体狭长,典雅灵秀,笔画圆转遒劲,线条粗细划一,不露锋芒,是刻意求工的典型。毛公鼎和虢季子白盘铭文被认为可能是汉字六体之一的大篆(籀文),是西周时期文字规范化趋势的高峰,对以后秦的文字和书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书史作用和社会功能减弱,而人们用以载文的材料和工具不断丰富,有金、石、木、帛等多种。这一时期的金文风格明显加强了装饰性,飘逸秀美,形体修长,线条圆润,代表作有“栾书缶”(图十四)错金铭文。随着王室式微,诸侯称雄,春秋时的金文出现了明显的地方风格,如楚国字体修长,华丽奇诡,秦国固守商周大篆传统,质朴简拔,而吴越等国受东南越文化的影响,好用鸟形装饰的“鸟虫书”,而晋国则是尖头肥腹的蝌蚪文。战国最有特色的是秦、楚两国,楚国书法洋溢着自由浪漫的激情与活力,而秦国则以篆籀为风范,石鼓文是秦文字的遗存。(www.xing528.com)

图十四 栾书缶  春秋晚期晋国 青铜 通高50厘米 口径16.5厘米 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我国正式的石刻文字始见于商代妇好墓所出石磬刻文,而先秦最有名的石刻文字则是石鼓文。石鼓文属于篆籀系统,结字严密,笔法圆劲,布局均匀,气韵古朴浑厚,与虢季子白盘以及战国秦公簋等一脉相承。它的象形意味更少,有的字体仍很繁复,保留着大篆的特点,但多数字已和后来的秦代的小篆接近甚至相同,属于大篆向小篆变化过渡形态。

春秋战国时期还有大量完整的墨迹被发现,存字也较多,它们书写在玉石、竹木简牍、绵薄等材料上。会盟是春秋时诸侯和卿大夫间盛行的一种政治活动,通过盟誓仪式缔结的政治性文约叫做盟书,一般用朱、墨写在圭形的玉板或石片上,又称玉简,主要见于河南、山西的诸侯墓葬中。我国用竹木简牍记事由来已久,考古发现的最早遗物为战国简牍,可以分为楚简和秦简两大类。楚简出于湖北随县、江陵、湖南长沙、河南信阳等地楚墓中,秦简以四川青川郝家坪出土的两件木牍(“即青川木牍”)为代表。青川木牍虽然结构上保留了篆书的成分,但字形上正方、长方、偏方不拘,笔画的肥瘦、刚柔富于变化,点划中有明显的起伏和波势,已经是古隶了。用昂贵的缯帛作为书写材料,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大概是和简牍并行使用的。现在发现最早的帛书是1942年被人从长沙子弹库楚墓中盗出,现存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那一幅,写有900多字,字体为楚国的古文,因为使用有弹性的毛笔书写,笔画首端尖锐,中间略粗,无凝重之感而有流畅之美;写法草率,体势、笔画也较省简,字形扁平,更接近后世的隶书

玺印是权力和信用的凭证,用于文书、简牍及物品的封存、转移过程中。玺文分朱文(阳文)和白文(阴文)两种,朱文玺有的边栏宽阔,白文玺多有界格,还出现了朱白文相间的章法,玺的形状、大小多种多样,长方形、方形、圆形和其它异形,内容有官职、姓名、吉语和肖形图案等,质地以铜为主,制作或铸或凿,工艺精细,也有一部分玉印。现存的战国玺文,除秦玺以外,都是六国古文,统称为古玺文字。古玺文字从大篆演化而来,作了大胆的简化、省略、变形和移位。中国篆刻艺术的特点是将粗细、疏密、轻重等多种对比因素集中在小小的印面上,方寸之地气象万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