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家优先发展人口较少民族教育

国家优先发展人口较少民族教育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近年来对人口较少民族教育发展问题的田野调查和理论思考,笔者建议,在民族教育专题规划纲要中,应该进一步明确:国家优先发展人口较少民族教育。再次,这是人口较少民族教育及社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因此,国家优先发展人口较少民族教育,不仅是建成完善、成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展示中国形塑当代人类文明之新贡献、新成就的实质内涵。

国家优先发展人口较少民族教育

2010年7月29日正式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第九章——民族教育”中规定,“国家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教育事业的扶持力度”,这就明确了国家在改革和发展人口较少民族教育事业上的责任和义务。

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精神,民族教育专题规划纲要编制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吸取制定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有益经验,广泛听取和深入研究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对改革和发展民族教育的意见和建议是极为重要的。

根据近年来对人口较少民族教育发展问题的田野调查和理论思考,笔者建议,在民族教育专题规划纲要中,应该进一步明确:国家优先发展人口较少民族教育。之所以如此建议,是基于下述的诸种理由:

首先,这是维护公平正义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尽管以《正义论》,这本被称为“极其繁复并且在关键之处相当枯燥的书”蜚声国际学界,荣列20世纪政治哲学大师的美国学者罗尔斯(John Rawls)认为,“作为公平的正义”(justice as fairness)要求社会秩序的安置必须遵循的鲜明基本原则,除了第一原则即自由原则外,还有第二原则即机会确实均等和差异原则。罗尔斯向世人揭示和证明的,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是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的“底线原则”。其中差异原则强调,“唯有社会弱势成员可以获得最大利益的条件之下,社会或经济上的任何不平等才可以被容许”(英国学者Nigel Warburton语)。尽管从整体上看,人口较少民族不是中国生活最贫困的民族群体,但从社会文化发展的自主性和脆弱性角度看,人口较少民族却是中国最弱势的民族群体。现代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既可以成为社会进步和民众福祉的源泉和推力,但也可以成为复制社会阶层等级和再生产社会不公平的机器。所以,优先发展人口较少民族教育,大力促进和发挥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的正向积极社会功能,是保障人口较少民族诸种权利的行使和落实,促其参与现代化建设,分享国家改革发展成果,从而维护公平正义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必要之举。

其次,这是维护民族自信尊严、促进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社会科学的研究力图证明,族群性(ethnicity)不是文化差异的产物,却是制造文化差异的源泉;随着时间的流逝,它的“自在抑或原生之物”之“本质”被不断遮蔽隐没,但作为民族间社会政治关系的函数之“特征”却被不断揭示彰显。在人类迈进全球化时代以来,“尊严政治”现象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政治现象,实质上它是社会不平等的表征和产物。化解“尊严政治”现象的有力武器就是维护和保障民族间的形式平等,持续增进和扩大民族间的实质平等。人口较少民族因为人口少、力量小,社会文化发展的脆弱性较大和风险等级较高,在发展过程中容易因不断受挫而面临行为萎缩、思想偏执、文化敏感性和族群认同感过强或变异、传统生活方式难以为继而且社会文化转型困难等问题。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在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实际情况的调研和思考中,社会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发挥出了当代中国极富影响力的人文思想——“文化自觉”思想,“其意义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费孝通语)。而良好的教育是培育人口较少民族包括良好的跨文化交流的心态和能力在内的文化自觉的根本途径,也就是说,良好的教育是维护民族的自信和尊严,促进其社会持续发展的“公器”。(www.xing528.com)

再次,这是人口较少民族教育及社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进入新世纪以来,促进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民族工作的一个亮点,在短短的10年里,人口较少民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教育确实都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就。2005年,国务院批准实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2010年)》使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问题正式进入国家公共政策的视野,对人口较少民族地区改革和发展起到了至为关键的作用。在看到取得的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存在的问题:虽然已整体实现“普初”目标,但尚未整体实现“普九”目标;虽然办学条件已得到基本保障,但是仍未实现根本改善;虽然已基本解决适龄儿童“有学上”的问题,但是“上好学”的问题正在提上议事日程,迫在眉睫需要解决;虽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学校课程与当地自然、社会和人文生态的适切性较差的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致使学校教育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效益仍在低位徘徊;虽然学校教师得到了各种各样的职后培训,但是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现象较为严重,以学校发展和课堂教学的实际需求为导向的(demand-oriented)教师培训体系尚未建立起来;虽然民生得到一定保障和改善,但是生计发展与生态保护、社会转型与文化传承之间的矛盾问题仍然突出等等。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基础教育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培育和提升人口较少民族的自主发展意识和能力,实现“文化自觉、和谐共生”的文明新境界。因此,优先发展人口较少民族教育,提升教育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效益及社会发展的质量,是人口较少民族教育及社会发展内在的迫切要求。

国家如何对待包括人口较少民族在内的处于弱势的社会群体,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高低的清晰准确的尺度。8月20日至21日,温家宝总理深圳调研时再次强调指出,要建设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重视保护和帮助弱势群体,使人们在生活中有安全感,对国家的发展有信心。费孝通先生也曾针对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问题指出:“我心里想的是在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能让小兄弟面临困难,我们有力量帮助他们生存与发展,同时要允许他们在文化走向的问题上有自主权和自决权。……我们要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互相帮助,做出一个实实在在的榜样来,……走出一条新路,其意义不仅是在国内,而且对今后的世界有重大意义。”因此,国家优先发展人口较少民族教育,不仅是建成完善、成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展示中国形塑当代人类文明之新贡献、新成就的实质内涵。

(载《中国民族报》,2010年9月17日第8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