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背景分析:大众文化意识形态功能的研究

背景分析:大众文化意识形态功能的研究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众文化表现出来的意识形态功能吸引着理论界的关注。国外学术界的相关研究由于带有较强的主观偏见和较大的语境限制,因此借用西方大众文化理论进行意识形态性问题的研究,对于中国大众文化的现实意义不大。

背景分析:大众文化意识形态功能的研究

纵观中外关于大众文化研究的基本走向,成熟的大众文化研究是在20世纪西方社会出现的。西方大众文化研究的基本趋势是从法兰克福学派走向伯明翰学派。研究的视角伴随着研究学派的学术传统,从哲学、心理学符号学语言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学政治学等不同角度展开。

20世纪30、40年代,英国本土的利维斯派和流亡美国的法兰克福学派同时关注和研究大众文化,标志着大众文化理论的诞生,法兰克福学派的学术传统是哲学研究,因而大众文化研究就是在哲学的思维框架中加以操练,主要运用艰深的哲学语言进行表述,造成文学理解上的晦涩难懂。同时法兰克福学派还采用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心理学方法和文学社会学方法,对于大众文化的标准化、模式化、伪个性化、守旧性和对大众的欺骗性进行批判,认为大众文化即文化工业是为统治阶级和主流意识形态服务的帮手。

20世纪50年代,法国罗兰·巴特运用符号学的分析方法来研究大众文化,给后来的研究者带来新的研究灵感。法国思想家让·鲍德里亚的大众文化符号消费理论就是受益于此的。巴特的符号学方法来自于索绪尔的语言学思想,他将“能指”与“所指”这两个语言学中符号要素运用到文化领域,每个符号系统对现实进行意指时,都包括两个意指即外延与内涵。内涵具有的“言外之意”常被用来承载着某种意识形态。鲍德里亚将这种方法与社会学的方法相结合,系统地运用到对消费社会的分析之中,运用到对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物体系的批判中。

20世纪60年代开始,英国伯明翰学派对于文化研究的关注,大众文化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伯明翰学派从文化主义视角出发,运用多种学科方法进行大众文化的研究。比如运用来自人类学的民族志方法,进入一个特定考察对象内部来发掘和展示相关的意义。运用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和福柯的权力分析理论等政治学色彩浓厚的理论来研究大众文化,认为该领域是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场所。费斯克借用巴赫金等人的身体与快感的理论来研究大众对于大众文化的抵抗等等。这些方法拓宽了大众文化研究的视野,把大众文化研究带入到新的境界。

西方的大众文化发展至今,追根溯源,最具代表和创造性的研究就是上述三个学派研究的大众文化思想资源。它们形成了大众文化理论的德国传统、法国传统和英美传统。[36]

当代中国的本土大众文化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经历了对大众文化的批判阶段和对大众文化的反思阶段,逐渐进入本土大众文化的理性发展阶段。学术界对西方学者的大众文化问题研究的主要著作进行翻译和介绍,像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的《通俗文化理论导论》,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的《启蒙辩证法》,罗钢、刘象愚主编的《文化研究读本》、陆扬、王毅选编的《文化研究导论》、《大众文化与传媒》系列[37]等;同时学者们从多种视角更为全面地进行大众文化问题的研究,文学、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美学、心理学参与的较多,如扈海鹏的《社会学视野中的大众文化》,从社会学角度对于多种大众文化现象进行了解读;周宪主编的《世纪之交的文化景观一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的多元透视》,从文化研究和美学角度来对于中国当代的大众文化现象进行透视分析;金民卿的《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简论》从政治学的角度对大众文化作用进行了阐述等等。尤其是近十多年来,关于大众文化的论著出版了很多,对于中国大众文化出现的世俗性、娱乐性、审美特征、后现代主义、消费主义等发展特点,以及大众文化的传播机制、传播渠道等都有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大众文化研究的本土化发展趋势明显,越来越多的学者针对中国本土的现实情况,对中国的大众文化现象进行更为细致地不同层面的分析。大众文化与意识形态就是其中的一个前沿问题。(www.xing528.com)

现实生活中大众文化消费已成为中国普通百姓不可缺少的生活需求,这种消费模式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甚至塑造着人们的思想和观念,成为人们交流沟通、表达思想的主要方式,成为大众参与公共事务的一种重要渠道。大众文化表现出来的意识形态功能吸引着理论界的关注。

但是国内大众文化意识形态研究起步晚,最早金元浦肯定了大众文化“实际地改变着中国当代的意识形态,在建立公共文化空间和文化场域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38]国内学者在研究中涉及这方面的内容时,其中多数采用从西方大众文化理论中借鉴的对意识形态性问题的批判观点进行“理论平移”,完全忽略或者没有考虑到科学理论固然是没有国界的,而进行理论研究则必须植根于特定的现实,西方的理论对于中国的基本现实是否完全适合。国外学术界的相关研究由于带有较强的主观偏见和较大的语境限制,因此借用西方大众文化理论进行意识形态性问题的研究,对于中国大众文化的现实意义不大。

由于“意识形态”这个词常常让中国人联系到以往的阶级斗争,所以对于意识形态功能认识更是倾向于政治功能,国内还没有形成自己特色的大众文化意识形态性理论,理论性的著作比较少。目前只有徐海波的《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一部著作,是国内一部探讨大众文化与意识形态关系的著作,该书比较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的意识形态内涵、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大众文化中的转化,开创了中国大众文化意识形态研究的先河。

综上所述,中外大众文化研究的各种研究视角和理论研究为大众文化的功能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和跨学科研究法,可以综合应用政治学、传播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知识进行多学科交叉、多角度透视,以获得对大众文化发展的全面认识,同时能够对中国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建设提供更多的现实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