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众文化与意识形态共谋的展示形式

大众文化与意识形态共谋的展示形式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众文化产品里承载着种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大众文化与意识形态共同谋划出不同的表现形态,本书主要论述大众集体无意识、平民意识和现代受众意识。(一)以快乐幻象为表征的大众集体无意识大众文化是以服务大众为主旨的,娱乐至死是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大众文化中的“快乐幻象”出现泛娱乐化的发展迹象。荣格这样理解集体无意识的表现形式,本能和原型是其构成成分。

大众文化与意识形态共谋的展示形式

大众文化产品里承载着种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大众文化与意识形态共同谋划出不同的表现形态,本书主要论述大众集体无意识、平民意识和现代受众意识。

(一)以快乐幻象为表征的大众集体无意识

大众文化是以服务大众为主旨的,娱乐至死是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现今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制作商谋取商业利润惯用手法,就是通过创造种种“快乐、搞笑”的表象来推动大众持续不断的消费欲望,用“快乐”的表现形式吸引大众的关注力,[13]把大众变为其持续不断的消费者;同时大众传媒和科技的发展更加推动了大众文化的全民娱乐发展趋势。大众文化中的“快乐幻象”出现泛娱乐化的发展迹象。报纸、电台、电视台的娱乐性内容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其它版面都受到挤压,连主要新闻版面也不能除外,同时新闻版面中原本包含的娱乐性新闻数量是越来越多,就连严肃新闻也竭力采用娱乐性方式来包装。[14]

“快乐”这个符号已经被大众媒体渗透并广泛采用,在娱乐领域出现大众狂欢倾向,各种以娱乐明星为主的综艺节目,以搞笑为特征的各类喜剧作品,各种真人秀脱口秀等都被大众传媒当作吸引眼球、创造利润的手段。据统计在中国传媒娱乐化的浪潮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湖南卫视创办于1996年的《快乐大本营》,该节目播出后以其新奇的主持风格,轻松搞笑的表演方式以及每期邀请不同当红明星的加盟而风靡一时,最高收视率曾达到33%,节目中植入广告的价格甚至超过了中央电视台的平均价格。[15]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的成功引发了其它卫视的大量跟风制作,此后类似“快乐”为主题的娱乐综艺节目更是层出不穷,如“快乐女生”、“快乐厨房”、“快乐中国行”、“快乐驿站”、“欢乐总动员”、“开心词典”、“开心一百”、“快乐男生”等等,一时间“快乐”、“欢乐”充斥着各个荧屏,各种媒体都在使出浑身解数来取悦大众,不知疲倦地在为娱乐大潮推波助澜。

同时在电影文化领域也出现以“视觉盛宴”为特征的大片现象。许多在制作上的大投入、大手笔以追求票房收入为主要目的,虚构的内容缺乏文化底蕴,缺少对历史的反思,对生命的赞扬,对人性的关注,把精力都放在设置视听奇观,或者说视听打击点上,在主题上没有现实,没有未来,只有过去;在内容上没有真实、没有思想;在形式上只追求视觉效果、追求特技展示。这样的结果是大投入、大制作的影片最终不会有观众来买帐的,导致观众的反感,恶评如潮。张艺谋的电影《十面埋伏》、《英雄》,故事情节不合逻辑,主题思想支离破碎,公映后被国人讽刺为“是摄影而不是电影,是技术而不是艺术”,[16]尽管恶评如潮,但是这两部电影却取得了不错的票房业绩。原因就在于,这两部电影本身定位国际市场,是给外国人看的,国外观众要看的就是武打场面、中国文化,至于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不是他们的兴趣所在,这样,精彩武打片的电影特技、中国传统景观、张艺谋电影的色彩风格,似是而非的故事讲述风格就成为西方观众获得愉悦的因素了。

动漫文化领域出现了简单、快乐、可爱的内容,契合了承受生活工作的压力现代人出现的回归孩童的心理需求。比如,近几年在中国热播的电视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在现实生活世界中凶狠、残暴的狼在动画片中变成了处处被捉弄、遭遇厄运的灰太狼,而在现实生活中温顺、弱势的绵羊在动画片中变成了凭借善良、聪明处处占上风的喜羊羊们。这部动画片不仅小孩子们爱看,更被很多城市白领喜欢,就是因为在动画故事中看到了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梦想,现实的心理郁积都借此得到了某种释放。

纵观这些以快乐表现为主的大众文化作品,其实都是从消遣和娱乐角度来吸引大众的视线,表面上具有很强的亲和力。这种特性使大众一开始就放弃了严肃思考和审美苛求,在大众文化总体娱乐化过程中,在消遣和放松中以无意识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接受大众文化产品所传递的情感,按照这些产品提供的模式,去观察社会现象,接受其承载的情感和思想,但是,对于体验这所谓“快乐”的大众来说,所有的快乐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实质上大众并没有得到真正精神上的享受。

以“快乐幻象”为特征的大众娱乐文化制造者为了其商业目的,表面上看是在迎合受众,实质上却是在麻痹大众。使大众在不知不觉地感受“快乐”中,满足于浅层次的审美享受,放弃精神层次的带有批判理性的真正审美享受;放弃文化的精神提升功能,诱导大众放弃社会理想,造成大众的集体无意识状态。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了集体无意识概念,他在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基础上提出了集体无意识。他认为人的心理包括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意识是人精神世界能被人自己感知的部分,包含着记忆、知觉等,意识是个体在孕育之初就存在,随着个体渐渐长大,每个个体的意识不同于其它个体;无意识与弗洛伊德的理解相似,是受到压抑而没能进入意识里,通常个体没有察觉到的心理过程体验,包含着冲动、愿望、模糊的知觉和一些相关的经验等;集体无意识是来自先天的遗传,它的内容从来没有出现过。荣格特别强调集体无意识的作用,认为集体无意识是意识和无意识的源头,他用海岛做个了一个经典的比喻,高出水面的小岛是人能感知到的意识;水面下因潮来潮去或隐或现的地面部分是个人无意识;而整个岛的最底层海床是人们的集体无意识。

荣格这样理解集体无意识的表现形式,本能和原型是其构成成分。本能是行为的推动力,原型是领悟和构筑经验的方式,也是集体无意识的主要内容。原型是普遍存在的,多种多样的,是群体共同才能产生的现象,而不是个体独有的。集体无意识来自先天的代代遗传,长期潜伏在人们的心灵深处,不被个体所察觉,但是一旦遇到重复出现多次且普遍一致的情形时,集体无意识就会被全面唤醒来指导人们的行为。

在人们的生活中集体无意识现象无处不在,平时人们不会意识到集体无意识的存在,只有当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人人如此的图像一次次地再现,集体无意识就会成为个体行为的动力,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比如,当日本发生海啸时,中国人疯狂抢盐,美国人抢购碘片,其实都是人类的集体无意识的表现,是人类远古时饥饿恐慌的再现。同时人们喜欢扎堆,当某个地方促销某种物品排起长队,路过的人就会被吸引也去跟着排队,购买本来不是真正需要购买的东西;在体育场馆观看体育赛事,当比赛现场出现一些不合理的细节,就会引起某些观众的不满,平时不是每个人都能说出口的污言秽语就出脱口而出,随后你就可以听到数以百计、乃至上千的人群,以山呼海啸之势,让这些平素不可思议的粗痞话,飘洒到场馆的每一个角落,这是一种基于地方文化的集体无意识的体现,等等。同时大众文化消费与集体无意识现象也是处处身影相随的。大众文化本身是幻觉文化的一种,它所有的温情脉脉和刺激,都是以想象的方式向人们提供的,它与人们生存的现实并不发生直接关联,但是人们仍是愿意在这种文化中实现个人的向往和趣味,它的浸染力把世俗生活渲染得令人无可抗拒。[17]

在大众文化产品制作过程中,制作者采用固定的叙事策略获得大众的心理集体无意识的共鸣:财富买不来幸福,美国的《达拉斯》、《豪门恩怨》就是这样的典型。2010年底在全国多个电视台播出的家庭伦理剧《老马家的幸福往事》就是以这样的叙事模式来讲述主人公马拉的悲喜命运的。马拉爱上了旧上海资本家的儿子莫文辉并未结婚先怀了孕,但莫文辉迫于家庭的阻力抛弃了马拉。马拉因此流产,远走东瀛找工,受尽了难言的辛酸,而抛弃了马拉的莫文辉因心怀内疚并没有因此而幸福,他内心一直深爱着马拉。而马拉回国后莫文辉经过千辛万苦的恳求和反复的赎过,最后赢得了马拉的认可,两人终于破镜重圆,得以成婚。这样的故事情节在大众文化作品中是屡见不鲜的,制作者一次次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有情人终成眷属”、“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世俗神话意识,设计安排在大众文本中,让大众在接触大众文本的过程中很容易融入其中,为文本里的人物悲与喜。在这样的消遣过程中忘记自己,完全在无意识情况下接受了大众文化传递的意义和情感,在虚假的满足中含蓄地释放着心中各种无意识的冲动,大众文化正是通过娱乐的方式表现一切社会议题,更隐蔽、更形象、更贴近地对广泛的个体进行反复刺激,以实现集体无意识的情感认同。

集体无意识在广告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广告里面的男性被描述为力量、创造、奋斗、征服的象征,男性出现的背景大都为广袤的草原、苍茫的群山、雪域高原、天空、海洋,通过表情上、行为上表现男性性格的符号性的东西来规制现实中普通的男性,一旦现实生活中的男性不具有上述男人形象的气质特点,就会遭到来自社会不等程度的歧视;同样广告里面的女性多数是贤妻和好妈妈的形象出现,通过妻子为家庭的付出,对孩子的教育,对老人的照顾来表现女性的形象,来引发现实生活中女性对自身角色的认可,这也是利用集体无意识来引导女性,让女性放弃对自身价值的追求。大众文化就是利用娱乐形式表现出这些社会内容,引发广泛沉积于社会大众心底的集体无意识。这些强大的集体意识能量作为个体意识的有力补充,指导着大众的一切不可估量的行为。

(二)以草根文化为特征的平民意识

草根文化是近年来随着大众文化越来越关注于民生,关注于普通人的生活而引起学者们研究的兴趣的,“草根”一词具有强大的渗透性,草根的直义为草的根,引申为底下的,底层的含义,最初“草根”被引入社会学领域里时被赋予“基层民众”的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草根”的使用意义更多是指普通民众,平民大众或者是和社会中精英群体相对的群体的意思。

草根文化,顾名思义,是一种滋生、成长在草根阶层的文化,没有经过主流意识的疏导和规范,没有经过文化精英的加工改造,为草根所创造和传承,为草根所喜爱和享受。那些称为草根的人,来自各个行业领域,有着各自不同的生存状态,草根学者、草根官员、草根CEO,草根歌手、草根明星等没有根本的可比性,但是这些草根们确实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真正地来自社会底层的普通民众,他们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不够强势,还带有民间特色;另一种是持草根立场的社会精英,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他们站在普通民众的立场上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以替百姓抒情,为百姓代言为己任。(www.xing528.com)

草根文化没有高雅文化那么庄严,没有精英文化那么正统和规范,它所表现的都是“原生态式”的生活形态,是对草根们的日常生活的朴素提炼,草根文化的天然质朴,带着泥土味和草根香,深受基层民众喜爱。

草根文化现象在日常生活处处有体现。它以平民化的心态和价值观来观察和思考问题,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以及很强的可塑性。这些年涌起的草根文化以其自觉的底层关怀,扎根民间的生存状态,平等自由的精神,自由通俗的表现形式倍受大众的喜爱。现在国内引起大众关注的草根文化现象有:郭德纲的剧场相声,东北二人转风行,电视选秀征婚节目、西单女孩、旭日阳刚组合、农民工街舞团和草根网民的博客、论坛BBS、播客、微博和微信等的后现代生活等。

草根文化是大众文化的一种,所以草根文化具有大众文化的特征,娱乐性和通俗性都在草根文化那里表现得淋漓尽致。草根文化从诞生之日起,就与普通大众始终相伴,以普通人的理解为基础,不具有“阳春白雪”般的文化品位,是一种为普通大众所喜爱的“下里巴人”的通俗文化形态。娱乐性是草根文化的根本定位,娱乐性的内容和风格是草根文化受喜爱的根本因素。娱乐是人类的天性,这对于所有人都是平等的,草根文化的娱乐性更为直白,更符合普通大众的理解。草根文化的通俗性主要表现在语言的通俗易懂,内容结构的类型化。为了便于大众的接受,在语言风格上采用更多流传于普通百姓中的习惯用语,或是将高深晦涩的精英文化语言变为更为直白的表达方式。内容结构表现上选择契合大众习惯接受的方式进行。百家讲坛的成功就是将历史采用更为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获得普通大众的接受和喜爱。

草根文化本身蕴藏的平民意识使其产品的传播受到大众的青睐。草根文化是平民意识最好的载体。来自于民间大众的“草根文化”描述的都是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关注的是当下的、现实的世俗物质生活,让大众日常的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的琐碎生活披上文化的面纱。这种与大众生活的贴近性,使得大众更愿意接纳并参与自己的平民娱乐。以表演艺术为例,在不少县城和乡镇,人们常常看到,一些穿村入市的土戏班、木偶团、皮影戏的演出备受欢迎,群众逢年过节、结婚庆生、上学参军、新房入住等等,都邀请他们登门演出,增光添庆,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18]

世俗性是大众文化平民意识最贴切的一种表现特征,世俗化体现了人们在日常生活层面上,对于那些体现最广大群众的基本要求和欲望,体现普普通通的生活得以满足的对象和事件的爱好与感动,实现的是人际间在日常生活中那份脉脉温情的渴望、满足生活基本享受的热情。[19]而这恰恰是平民意识所表现出来的。平民意识更重视个体的世俗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欲求。平民意识注重对个体世俗生活的张扬,在娱乐消遣中体现人生意义。

分析草根文化崛起的主要原因,平民因素一定是排在首位的。首先,从受众的角度来讲,大众的需求是文化发展的原动力,而草根文化描述的都是大众身边熟悉的大事小情,这种心理上的无距离作品形式深深地吸引了大众。其次,社会发展节奏给人们带来的生活的紧张以及生存的各种压力,让草根文化以俗文化的娱乐性得以缓和。它不像精英文化那样板起面孔说教,而是同底层人民零距离、心连心,这样的亲和力和民间根基很容易让老百姓接受。第三,当今的娱乐节目迎合了世界文化传播的大潮流,各种“真人秀”节目更多的是向普通的大众敞开大门,互联网更是提供了一个让草根施展抱负的广阔天地。一些草根身份的写手,正逐渐演变为新的精英作者,大众文化的这种人文关怀赢得了广大的认可与支持。第四,从传播者的角度来讲,草根文化的崛起就意味着平民大众的文化选择趋势,传播者要考虑作品收视率,赢得大众就会提高节目收视率,为其带来丰厚的利润。因此,平民意识成为草根文化吸引大众的一个重要特色,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展现出对每一个人的尊重与关怀,这应该成为大众文化发展的终极目标。

同时还有这样一个事实需要注意,由于草根文化是原生态的文化形态,原生态的东西并非一定就是优秀的,其文化价值往往泥沙俱下,良莠不齐,既包含精华,也含有糟粕。但是草根阶层的崛起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应该用一种包容的态度对待这些具有创新精神和平民意识的文化,合理地引导它的发展方向。

(三)以新媒介为载体的现代受众意识

新媒介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传媒界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指“主要依托数字技术的各种新型的传播形式”,同时新媒介也是一种相对提法,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界定。今天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网络、手机、数字电视等媒介常被视为新媒介,主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20]

互联网、手机和移动电视等新媒介的出现,为大众提供了随时随地进行互动性表达、娱乐与信息查询等服务。新媒介的出现打破了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界限,成为连接传播者与接受者的一个开放性双向沟通平台,在新媒体的环境里大众不仅是文化产品的接受者,也能成为文化产品的积极生产者。近年来在网络上出现的各类奇幻文学、青春文学、盗墓文化和悬疑小说都可以说明这一点。新媒介有效地实现了大众的各种诉求表达。如面对一篇网文的发帖、回帖和跟帖都体现出大众的互动性交流。同时新媒介发展范围已经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可以找到新媒体的参与,它已经和人们的现实生活融在一起了。

新媒介在服务大众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出以大众的需要为目标,想方设法满足大众需要,尤其是精神性需要,这种满足是低条件甚至是无条件的,所以新媒介极大程度地影响了社会文化的存在与发展,并且这种渗透能力正在与日俱增。大众对这种媒介方式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依赖,这种依赖关系主要体现在精神性方面,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以新媒介为载体的现代受众意识形态。

首先,以新媒介为载体受众建构出了新的日常生活方式。由于新媒介本身带有商业化和娱乐化的思维方式,它带给人们一种新的日常生活方式。在新媒介时代,大众可以足不出户地凭借新媒介直接进行交友、谈恋爱、购买商品、工作、学习和娱乐。比如,受众可以宅在家里,在网络上就可以开展工作;可以不去商场就能买到需要的商品;可以通过网络的远程授课接受在学校课堂上的知识传授;可以在网络上开展一段异地恋情等等。因新媒介的发展,社会上出现了数量巨大的“宅男”或是“宅女”群体,他们生活、工作、娱乐、购物、交友都在家中,一条网线连接着一台电脑就完成他们的全部需要,这种新的生活方式改变了传统观念里的习惯。再比如,以网上购物为例,目前购物网站囊括了人的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产品种类从数码家电产品、图书音像制品、服装饰品、饮食玩具等应有尽有。中国访问量最大的电子商务网站淘宝网,截至2012年6月,注册会员超过7亿多人,全年成交额近10000亿元。[21]

其次,以新媒介为载体受众使用新媒介的目的性与选择的主动性得到了加强。随着中国网民规模的增长和互联网带宽的增加,网络视频(网络电视台、视频分享和P2P视频软件)的受众规模快速增长。新媒介的使用与内容选择更具个性化,导致大众的使用新媒介的主动性加强,手机成为现代人必不可少的联系工具,电脑是必不可少的办公用品,这在传统媒介时代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同时大众的媒体使用习惯也在新媒介环境下发生了改变,由于工作与生活节奏的加快,大众的休闲时间呈现出碎片化倾向,新媒介的适时出现正好解决了大众处于这种情境时的需要,迎合了人们休闲娱乐时间碎片化的需求。在机场,火车站、医院、乘车途中及时间稍长的等候时间里,到处可见人们拿着手机,手指在上面不断地划动着;乘客在等车时可能会认认真真看完户外广告全部内容,也会把地铁把手上的小字看个仔仔细细;节日里给亲戚朋友送祝福问候的传统风俗,过去通过寄明信片来传递,后来变为电话拜年,现在手机短信、微信形式成为绝大多数人的首要选择。据工信部数据统计显示,短信拜年的兴起的2009年,就农历春节一个节日来说,全国春节期间的短信发送量达到180亿条,此后逐年增长,直至2013年春节期间短信发送量累计达到311.7亿条,[22]以15亿人口数来计算,每个中国人平均要发24条左右的短信。

再次,以新媒介为载体能够增加受众民主政治参与度。新媒介的信息传播渠道多样,它的信息交互平台扩展了受众了解和接受信息的机会,有利于受众对政治事件知情权的实现。现代政府的重要活动及时通过电视、网络等新媒介展现给大众。各级政府部门都建有自己的网站,介绍政府的政策规章、相关职责、工作程序和联系方式,同时还开通网上在线办公,通过网络进行民意调查、问题解答和工作探讨,方便大众能够了解和参与民主政治活动,真正地缩短了大众与政府部门的沟通距离。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网络传播中,网络的新闻媒体的作用很突出,很多重要的新闻事件都是首先通过网络传播,形成社会舆论,最终推动问题的解决。最近几年的“躲猫猫”、“邓玉娇案”、“艳照门”、“保定飙车撞人案”,都显示出网络作为新闻媒体的特殊功能。可以说,新媒体为受众提供了民主政治参与的渠道。

综上,新媒介的出现给大众的思想观念、工作学习、政治参与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人们手机在握能够随时随地地进入娱乐程序,也能更为方便快捷地查寻所需的信息,工作效率成倍地增长。同时也要注意过度依赖新媒介会带来人的异化,导致媒介对人的精神形成反支配和反控制。因此在不断动态发展的新媒介环境下,要充分享受新媒介带来的便捷和愉悦,更要正确掌握使用新媒介的方法。应该牢记一点,媒介是人类开创出来的使用工具,人才是媒介的主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