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作用:大众文化意识形态控制的影响与效果

社会作用:大众文化意识形态控制的影响与效果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争取人民大众的支持是政党执政的根本,通过大众文化的传播能更好地实现下情上传,能及时了解民意民情,做出有效的政治沟通,避免大的社会矛盾的出现。大众文化作为现代社会重要的文化力量,它在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社会作用:大众文化意识形态控制的影响与效果

对于现今的主权国家来讲,必要而合理的主流意识形态控制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为了实现统治阶级利益,任何一个主权国家都需要牢牢掌握着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大众文化承载着意识形态控制的功能,以其娱乐性、隐蔽性、非强制性、广泛性的特征影响着大众的思想和观念,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社会矛盾,强化大众对国家政治权力的认可,同时大众文化的发展存在的消极因素,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会形成冲击。因此,大众文化承载的意识形态控制功能对于现代社会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一)大众文化意识形态控制的积极作用

大众文化作为一种软控制,所宰制的对象是人们的思想和观念,文化通常并不具备政治的强制方式,但是当文化成为一种意识形态时,也会发挥出一种不可估量的社会整合作用。

1.化解社会矛盾

大众文化的发展给国家政权提供了一个亲民式宣传平台。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经验获取方式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直接从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取获知识转向更多从大众传媒汲取。大众文化作为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为大众的政治参与和国家的政策宣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信息平台,在政治信息传播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大众文化鼓励人们在民主参与方面实现更广泛的利益表达,改变了传统社会中大众对于社会发展的参与度低的情况,大众文化带来广泛的信息流动,使更多的人能接触到、参与到大众文化中来,这本身就是一种政治进步。对于政府来说,强调人民是权力的主体是现代政治文化的一个特征,在西方,“主权在民”的思想为其现行的民主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在中国,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争取人民大众的支持是政党执政的根本,通过大众文化的传播能更好地实现下情上传,能及时了解民意民情,做出有效的政治沟通,避免大的社会矛盾的出现。同时在当代国际关系中,每个国家的政治主张常常不是借助于传统的政治外交手段,而更多的是借助于文化的沟通与交流来达到目的,缓和国家间的紧张状态。

大众文化给大众提供了娱乐消遣的空间,缓解了现代都市人生理和心理的压力,具有抚慰人心的作用。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生活节奏的逐渐加快,人们的生活和精神压力越来越大,迫切需要工作之余的减压阀和润滑剂。并且随着可供休闲时间的增多,随着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满足大众娱乐的生活方式逐步占据大众生活,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不断地上涨,急需精神文化和娱乐生活来填补内心的渴求。大众文化的出现成为满足大众闲暇时间里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最好形式。

世俗化的文化娱乐消费成为大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等大众传媒为大众提供了众多的娱乐、消遣和休闲节目,涉及了流行文艺、旅游购物、生活琐事、娱乐猎奇、情感消费等大众文化内容,不知疲倦地向大众传递着娱乐休闲的信息。遍地开花的娱乐场所,如KTV、电玩城、体验中心等通过一些游乐设施和服务来出售快乐的消费品。各种流行文艺作品中,宣泄着某种情感、感受和观念,大众都能从中找到与自己切合的那种情调,从中获得情感的支持和安慰。同时经济收入的增加和可供休闲时间的增多,旅游成为大众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娱乐消费,大众从中体验到了愉快和新鲜的感觉,感受到了不同的风土人情,对于大众来说,这是一种情感的解脱,缓解了生活中的压力,让普通人觉得自己的生活也同样充满了阳光和惊喜。

大众文化以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用于满足人的感官需求和即时性的情感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大众在现实生活中的心理紧张和内在焦虑,起到了减压的作用,同时也强化了个体对社会的认同感和安全感,这对人们心理压力的释放以及社会的有序化都具有明显的作用。在这种意义上大众文化充当了安全阀门,使相反或不同的意见或情绪得到暂时的释放,而大众的相反或不同的情绪一旦在大众文化中消耗掉,实际上就是避免了社会矛盾的激化,维护了正常的社会秩序。

2.加强人们对社会制度的依赖

任何一种社会制度或社会形态,都会相应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实现服务于维护现存关系的总目的。任何个人,都有一个从自然存在物向社会存在物的转化过程,这一转化过程就是教化的过程。[20]因此,社会中每个人都不能从整体上逃脱意识形态的规约与影响。大众文化作为现代社会重要的文化力量,它在维护政治制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约瑟夫·奈认为,文化是制度的基础,任何制度又都是建立在道理和观念之上的,谁掌握着文化的领导权,谁的制度就有合法性。这种软实力本身就是文化与政治的交融,而在其运用过程中,文化就直接成为政治的手段。而意识形态对于获取人们的支持具有深厚、持久、广泛的力量,它潜入人们心底,使人们承认某种政治权力,对该政治权力的存在与权威视为当然。大众文化作为现代社会重要的文化力量,它在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一方面,大众文化借助现代大众媒体在主流意识的支持下对大众无所不在地进行着意识形态的灌输,并努力提高大众对政治生活的关切度和增强大众的主动参与意识,尊重大众的意见,重视大众的参与,使大众在自觉或不自觉的状态下,将主流意识形态植入个体的心理结构模式中,能够认同现存的制度和现行统治的合法性。

另一方面,大众文化是满足大众精神方面需求的产物。现代社会,当人们基本的生存需求获得满足之后,精神方面的需要会随之显露出来,而大众文化正适时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大众文化依靠科技的发展不断地满足着人们的需要,同时制造虚假的需求来强加于大众,使普通大众都沉溺于世俗化的文化娱乐之中,而无暇思考其他与个体利益无关的国家大事,只关注个人的实际生活,进而更加认同和依赖现存的政治制度。

3.强化国家权力的合法性(www.xing528.com)

合法性是近现代政治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在政治领域、政治活动中经常使用,合法性是国家或一种政治秩序所具有的属性,必须通过意识形态对其加以论证,从而使之合法化。“合法性意味着某种政治秩序被人认可的价值。”[21]马克思曾经深刻指出,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根源来自于经济利益的矛盾和冲突。因此社会发展过程中经济利益的分化导致了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和冲突,大众在接受和认同意识形态的过程中就存在着比较和选择的问题,这样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引起政治上、文化上的分化和冲突。那么如何保持和重建社会的凝聚力,如何保持社会政治权力的合法性是执政党和政府一直重视的问题。

意识形态能够催生“社会意识”,而且意识形态能够对社会政治权力进行叙述和解释,被大众意识承认和接受从而获得社会政治秩序存在的合法性。而后现代大师詹明信认为,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文化与意识形态有使现实秩序合法化的功能,因此在任何文化形式中,都可以同时找到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声音。[22]大众文化也不例外,大众文化对政治的潜在影响决定了政治权力对大众传媒实施控制。但是大众文化对政治的能动作用也不可否认,大众传媒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现实,反映公众意见和呼声,它在整体上可以和阶级、党派、政府、国家保持一致,可对政治权力的行使进行监督,可以通过大众文化的影响力强化主流意识形态,进行价值观念的渗透,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从而强化国家权力的合法性。

(二)大众文化意识形态控制对政治社会的消极作用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C.A.冯·皮尔森曾指出:大众文化的负面效应及其所带来的文化发展绝不会必然地导向一个更好的事态……它作为进步的同时又联系着这样的一个事实,它也含有一定的消极成分。[23]他明确地表达出这样一个事实,大众文化带有它与生俱来的不足,对于政治社会就体现如下两个方面。

1.对主流文化的价值解构

大众文化和社会主流文化的文化取向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主流文化是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主导力量倡导的文化,主流文化都具有同化和整合大众意识的凝聚力,以社会安宁、秩序稳定、道德伦理和谐为主要目标,使整个社会在统一的思想、目标和方向中迈进。大众文化是商业化和工业化的产物,它被商业利润驱使,为创造出具有商业价值的作品,按照大众文化自己设定的模式进行创作,这样生产出来的作品往往是脱离社会现实的,不成型的价值态度、文化品位,有时会在话语上不断嘲讽、闲侃主流文化,导致大众文化与主流文化的价值取向的冲突。如莫言的小说《丰乳肥臀》中,对人民军队的丑化几乎在作品中随处可见。这与主流文化中对人民军队的保家卫国、服务人民的正面形象肯定有着本质上的差别。大众文化作品虽然在主观上不是有意构成对主流文化的冲击,但在客观上却构成对主流文化的冲击,在大众观念中形成弱化主流文化的效果。大众文化对于主流文化价值的瓦解,是不容忽视的。

大众文化作品里体现出来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加深了对主流价值的解构。后现代主义是西方文化学术思想的舶来品,是对于此前的现代主义追求的终极价值、意义、权威的一种消解。在后现代主义看来,世界本无终极价值与意义,也没有什么中心,没有绝对的权威,于是碎片化、平面化、消解权威、倡导感官愉悦、强调消费成为后现代主义的基本导向。后现代主义的这些思想与大众文化的旨趣不谋而合,大众文化的世俗化促使作品更为鲜明地表现出普通百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旨趣,因为大众文化的受众群体没有太多的兴趣去思考主流文化的宏大叙事,也没有太多的余裕之心去沉思终极追求和终极价值,他们对于接近世俗的内容更感兴趣。同时大众文化的商业性,追逐利益的本质带来的重利轻义、重欲轻理的个人主义价值观,过分强调个人的自我性在大众文化中的宣扬和表现,与主流意识形态所提倡的以社会价值为本位,以集体主义原则为核心,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兼顾合理的个人利益的价值观念是相背离的。2005年,一部内地情景喜剧《武林外传》红遍中国大地,其中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文本中的后现代意味,剧作通过戏仿、反讽,对中国近年来的诸多社会现象、文化热点做了辛辣的讽刺,造成了强烈的喜剧氛围的同时,对主流价值进行了解构。

2.使精英文化被边缘化

大众文化是商业化制作的结果,大众文化产品从机械化的流水生产线上大批量生产出来,不同地域和环境里的人们可以享用同一种文化。大众文化的蓬勃发展改变了文化结构的力量格局,大众文化占据了文化圈中的显要位置,抢占了精英文化的发展空间,精英文化被其边缘化,从而风光不再。

大众文化正不断地削弱精英文化的创作空间和符号载体的地位。精英文化由知识分子创造和欣赏,这个群体的文化旨趣是高雅文化,以对社会良知的守望,对精神世界的终极性思考为己任。在大众文化出现以前,精英文化受主流文化的信任,一直处于对社会大众的指导地位,这一切都在大众文化出现后发生了变化,大众文化凭借其平民化、世俗化的特性,打破了精英文化的神秘面纱,吸引了大众越来越多的目光,使得精英文化受到大众的冷落。精英文化以其孤标傲世的姿态卓然而出,它对社会良知的守望,对精神世界的思考,对艺术的精深探求,使其从骨子里就与大众文化形成了冲突、对抗的紧张关系。但在大众文化的冲击下,一些知识精英进行了角色转型,自动地退出自己原来固守的精英文化领域,转变成大众文化的创作主体。随着精英文化队伍的不断缩小,影响力也就越来越减小。

大众文化以其数量巨大抢占了精英文化的市场占有量。精英文化是以对社会的守望,对精神世界的终极思考为创作的本源,因此和大众的日常生活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基于这样的原因,在商业社会中,获取商业和大众的支持的可能性就很有限。因而,在文化市场中和大众文化相比,就会处于劣势。而以娱乐性、商业性、大众性为特征的大众文化就拥有极大的优势,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把精英文化挤向了文化市场的边缘。

大众文化对精英文化最强大的冲击是解构了社会大众对精英文化的崇敬心态。在精英文化占据社会文化的重要位置时期,在精英文化的指导下,社会大众对知识精英和精英文化长久地抱有崇敬、尊重的情怀,他们以知识精英的思想和行为为榜样,力图在自己的实践行为中实现知识精英所设定的生活方式。中国社会的普通大众都具有精英文化情节,这种情节是精英文化存在的最坚实的根基,而大众文化的横空出现则构成了对大众精英情节的强大的冲击。大众文化所渲染的物质性、享乐性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都和精英文化的理想引导是相悖的。尤其是在当今的社会,大众文化全面关照着人们的衣、食、住、行,当人们看到电视、电影中明星们所创造的各种生活时尚时,大都被其吸引而放弃了原有的精神寄托和生活理念,加入到对时尚生活的不断追求中。可见,大众文化实现了对大众消费的最直接的引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