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众文化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指导原则解析

大众文化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指导原则解析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大众文化建设必须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一)坚持一元引领与多元发展的引导原则现阶段中国社会文化蕴含了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和传统文化等多种形态。[16]同时促进大众文化与多种文化形态的整合,为大众文化赋予符合时代精神的新内涵。大众文化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生态中都不可能只有商业文化、大众文化,也还需要精英文化和主导文化。

大众文化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指导原则解析

中国大众文化建设必须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一)坚持一元引领与多元发展的引导原则

现阶段中国社会文化蕴含了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和传统文化等多种形态。社会文化由过去封闭单一的状态转变为现在多样开放的状态,文化发展的多样性会带来不同文化间的沟通与融合。在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循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众文化也不例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所在,它由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一些最基本的价值理念所组成,凝聚着党和国家在民族价值追求上所持的社会核心理念,集中地反映出国家的意识形态的理想追求。从精神生产的特有属性和内在规律来看,文化都是包含的精神价值与承载的物质载体之间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文化的灵魂。而作为承载这些精神价值的物质载体就包括文化产业体系以及各种形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正确认识“灵魂”与“载体”的关系,做到强“魂”健“体”,才是中国大众文化发展的最高境界。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引领,能够为形式多样的大众文化提供普遍性的价值标准,能够真正体现“一主多样”的发展理念。一方面把形式多样的大众文化整合为多层次的大众文化结构系统,主旋律与多样化并存,主旋律与多样化互为表里,从而使大众文化结构和谐发展。[15]另一方面,大众文化与其它文化形态的整合,也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正确把握。大众文化在主流文化、精英文化指导下进行文化价值提升,从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中汲取人文精神,同时大众文化也为主流文化、精英文化提供了更好的借鉴形式,当今的主流文化越来越多地关注民生,注重以人为本,精英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也要立足于服务民众。大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整合既吸收又批判,在批判中继承发展传统文化。丰富悠久的传统文化资源是大众文化发展的文化源泉,但是传统文化中良莠混杂,瑕玉互见。因此对待传统文化要立足于当前的国情和文化发展的需求,辩证地去扬弃,提炼采用符合现代文明要求的,能够充分体现优秀民族精神的成分,用于大众文化产品的制作。

坚持一元引领,多元发展的价值引领,就是强调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在任何时候都不能突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底线,都不能违背人类共识性的价值要求和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共识性的价值要求。[16]同时促进大众文化与多种文化形态的整合,为大众文化赋予符合时代精神的新内涵。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诉求,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曾设想的未来社会,就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7]以人为本就要树立一切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根本的价值取向,真正做到以人为中心就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18],努力为人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不断满足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让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取得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将人民的主体地位真正地落实在实处。

大众文化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具体来说,就是要不断创新大众文化形式来创作满足大众需要的文化作品,要充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保证大众文化产品从群众中来,又回到群众中去;要根据从不同层次、不同年龄大众群体关注的现实生活中贴近大众的价值诉求,制作满足不同职业、不同年龄大众群体喜爱的文化作品,满足人民对文化的需求,充分体现文化的人文关怀。这里要值得注意一点是,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少数一些人出现了一些封建迷信等低级趣味的文化需求,这些人的不健康的文化需求与人的全面发展相背离,在大众文化创作中是不能给予考虑的。

同时发挥人民群众在大众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实践的观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大众文化发展为了大众、大众文化发展依靠大众、大众文化发展成果由大众共享,同时还要允许人民群众作为文化的主体自己来创作大众文化作品,保证人民群众享受文化的基本权利,促进大众自身的全面发展,从而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到实处。(www.xing528.com)

(三)坚持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

为了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健康发展,坚持大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是十分重要的。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起步较晚,并且面临着资源相对贫乏、人口过于众多、文化素质滞后等特别国情。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带来社会化的协作的同时,也滋生着极端的个人主义。消费文化刺激着人们的原始欲望,人们开始片面地狂热追求着物质利益,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为了追求商业利润,生产者极力推崇消费扩张,人们疯狂地追逐物质财富,忘记了文化的高尚与崇高,放弃和泯灭绿色的追求,于是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压抑,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整个文化系统中的种种失衡和难题摆在了人们的面前。

坚持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对于社会的全面进步,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及大众文化自身的发展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大众文化作为现代社会对大众的价值观念影响极大的文化形态,它本身的发展就是一个文化生态的重新组合的过程。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生态中都不可能只有商业文化、大众文化,也还需要精英文化和主导文化。只有当整个社会都处于生态平衡过程中,这个社会才能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势头,人民才能真正地享有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幸福。大众文化的健康发展有赖于一种好的文化生态的安排,首先要关注的是人性生态,凡是能给人民带来真实的幸福,美好、发展和快乐的感受的文化,能促进人性的丰富而不是萎缩,健康而不是病态的文化都是要重要发展的文化;其次要关注的是文化生态,大众文化进入产业化、信息化时代,市场的竞争机制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来引导,同时对于大众的思想道德也在进行规范引导,因此,制度化、法律化的环境和整个文化系统的协调发展可以为大众文化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最后要关注整个社会生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需求,重视具体的文化情境中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19]批判和反思消费主义对人的生产、生活方式的侵蚀,找回传统文化中民族精神的精髓,按照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三共三赢”来建设生态文化。

(四)坚持本土化发展原则

本土化的中国大众文化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得到初步发展。所谓本土化的大众文化是根据中国大众的生活方式、审美取向、文化品位、语言风格和思想内容创造的文化形式及作品,反映当代社会生活实践和社会发展的文化形式及作品。[20]

坚持本土化发展原则,就是要从民族传统文化中挖掘出属于中国的文化特质,将它们进一步开发变成文化的经济语言,现代化的中国文化符号。中国是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民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维系着文化传承的精髓成分,这些文化又通过饮食服饰、日常生活、节日庆典、风俗习惯等反映出来,今天,我国已把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中国最具亲情的节日定为法定节日,这是对于民族传统最好的坚持。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成为本土化发展的重要渠道。

坚持本土化发展,还需要在大众文化发展过程中做到不仅要继承优良传统,更要坚持创新发展,走大众文化的自主发展之路。具体来说,就是大众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不仅要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内容来为现代人的生活进行阐释,保留着传统文化的精华用以传承;同时又要根据现今大众的需要和现实条件加以改造和发展,增添一些新的大众文化个体形式,如最近出现的相声剧,就是在相声这种传统曲艺表演的基础上,融合小品戏剧的表现形式而创作出来的一种大众文化的新形式。

创新性是在现实条件下对以往的大众文化作出新的创造性的发展,是一种基于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创新是要植根于先前的大众文化,根据现实发展的需要,赋予大众文化以新的时代内容和气息。《印象·刘三姐》的成功就是对民族传统文化创新性开发的一个典范。《印象·刘三姐》有效利用和加工开发了广西本土传统文化资源、旅游景观资源,这里就包括刘三姐的传说等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通过张艺谋等人进行创造性的加工,通过现代理念、现代传媒手段制作成了一个具有国际性的、时尚性的现代大众文化产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