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操作要领:步骤与方法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操作要领:步骤与方法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师如何基于课程标准制订“学年/学期”课程纲要?首先,需要依据物理课程标准来确定“学年/学期(或模块)”的课程目标。其次,基于课程标准制订“学年/学期”课程纲要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对标准、教材、评价三者的对照分析,获取三者之间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学年/学期”课程纲要。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操作要领:步骤与方法

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学的一般程序,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都有别于传统的基于教师经验或教科书的教学。

(一)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的一般程序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也需要一套专业的程序。具体地说,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一般由以下八个步骤组成:明确内容标准,即“如何分解课程标准中的相关内容使之更加具体、清晰”;选择评价任务,即“证明学生达到上述标准的最好途径是什么”;制定评价标准或开发评分规则,即“用于判断学生表现的准则是什么”;设计课程以帮助所有的学生做出出色的表现,即“怎样选择和组织内容才能帮助学生在完成评价任务时表现突出”;规划教学策略,以助力所有的学生完成课程的学习,即“什么方法和策略才能最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实施规划好的教学,即“怎样实施上述选定的那些方法和策略”;评估学生,即“利用学生表现证据确定上述标准实现程度”;评价并修正整个过程,即“是否需要补充教学,补充什么”。

(二)基于课程标准编制学年/学期(或模块)课程纲要

课程纲要是以纲要的形式呈现某个“学年/学期(或模块)”某门课程的各种课程元素,它是教师对“学年/学期(或模块)”课程教学的总体规划。课程纲要通常回答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范围与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方式与安排以及所需的教学条件等问题。

教师如何基于课程标准制订“学年/学期”课程纲要?首先,需要依据物理课程标准来确定“学年/学期(或模块)”的课程目标。这样,物理课程标准便得以贯穿“学年/学期课程(或模块)”纲要之始终;教师实施“学年/学期”课程纲要的过程,也就是有计划、有步骤地落实课程标准的过程。那么,如何判定一个学年/学期课程纲要质量的好坏?我们可以通过三个指标来衡量:对所有学生而言,课程纲要中的目标是否来自于课程标准,且都是易于被检测或证实的;内容选择与组织、实施方式的选择是否有利于上述目标的达成;评价方案是否具有准确性与可行性。其次,基于课程标准制订“学年/学期”课程纲要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对标准、教材、评价三者的对照分析,获取三者之间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学年/学期”课程纲要。

【案例】 《高中物理(必修2)》模块课程纲要

课程类型:必修

教材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必修2》

课程名称:高中物理必修2

课时/学分:36课时/2学分

适用年级:高中一年级(下学期)

背景分析

《高中物理(必修2)》教材是高一下学期的学习任务。我们通过高一上学期的学习,了解了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掌握了物理学中运动和力的一些基本规律,知道了物理学研究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树立了科学探究精神,分析、归纳、推理等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必修2》模块与《必修1》模块一致,理论体系更加科学、完整,思想方法更加严密、抽象,同学们通过机械能、曲线运动的规律和万有引力知识等内容的学习,能够进一步理解物理学的核心知识,掌握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为后续物理模块学习的选择以及提升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奠定良好基础。

课程目标

1.理解运动合成与分解的过程,会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把复杂的曲线运动分解为简单的直线运动来处理。

2.会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知道匀速圆周运动的运动特点,能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匀速圆周运动问题。

3.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形成过程,了解科学定律对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作用,会运用匀速圆周运动知识解决天体运动问题。

4.知道经典力学的价值与意义,认识经典力学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

5.通过实验理解功和能的关系,知道动能定理的导出过程,会用动能定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理解守恒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6.初步了解物理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通过实例分析体会物理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以及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课程内容

课程实施

一、课程资源

1.课本:以课本为基本的学习资料,主动自学和理解课本内容,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认识,对课本中给出的物理知识、物理观念、物理思想和方法进行系统化、结构化。。

2.练习:力求在课堂上自觉完成课本每节后面的“思考与练习”,自主完成《学案导学》的达标检测。

3.实验室:积极利用学校现有的仪器和设备,并能开发自制简易教具,注重物理实验的学习。

二、实施手段

1.根据老师编制的学案导学的要求和内容,配合课本进行主动学习。

2.分组实验:按照班级分组,到实验室完成三个必做的实验。(www.xing528.com)

三、学习方法

1.问题驱动法:能根据每节课学习目标,收集、筛选有关生活和实际中的学习素材,并与教材相整合,通过自主学习,与同学进行交流与讨论,完成学习任务。

2.合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主动与同学合作完成教材中规定的探究性实验,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3.小组讨论:在小组内,主动积极地与其他同学合作,善于主动交流自己的学习感受和认识,主动尝试用物理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勇于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课程评价

1.根据学习态度和学习活动(学习态度与兴趣、注意力、课堂活动参与度、学案完成情况、实验技能、课堂提问、课堂纪律、课外作业完成情况、出勤等)由自己、同学和老师分别进行学习评价,按照百分制进行评定,接受老师对自己的学习评价。

2.期中、期末采用纸笔测试,获得80分以上为优秀,70—79分为良好,60—69分为合格,60分以下为待提高。

3.学分认定:学习态度端正、学习主动积极、学习成绩优良,按照规定进行学分认定。其中平时过程性学习成绩占30%+期中考试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40%,总分达到60分以上,即可认定本模块测试成绩合格,获得2个学分。总成绩60分以下者不能获得学分,应经过补修后再参加补考,补考后达到合格者,可获得2个学分。

学年/学期(或模块)课程纲要最好是教研组/备课组成员以合作研讨的方式来共同完成。教研组/备课组成员共同分析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高质量的目标检测方法、教科书的内容、配套的练习和教辅材料,将讨论的相关内容以纲要的方式填入上述表格。这些过程的记录可以形成非常有价值的资料,对于促进教学改进、教材修订和评价的完善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最后,教师在编制课程纲要时还可以结合如下问题深入思考:如何将相关的内容标准均匀地安置到不同的教学时间中,如何处理课程标准、课程纲要、课时教案之间的关系,如何依据课程标准对教科书的内容加以改进以完善教学内容,如何保证在教师之间既能达成必要的共识又能保留相当的专业自主。

(三)基于课程标准设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计需要掌握一些教学设计的方法与技术,教学目标要满足四要素:即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行为结果。一个好的、有效的教学目标表述必须体现这四个要素。下面通过一个实例,按照六个步骤来分析说明如何将课程标准逐步转化为课时教学目标。

【案例】 以《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物质的属性”内容标准(2)“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为例,说明如何将课程标准分解为学习目标。

第一步,确定内容标准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物质的属性”内容标准(2)规定:“知道质量的含义,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属于“结果性目标”陈述方式,核心概念为质量,表述的结构为“行为动词+核心概念”,行为动词应为:认识和测量。

第二步,解析核心概念

说明:质量概念比较抽象,只有在整个概念体系建立以后,学生才会有清晰的认识。

第三步,剖析行为动词

说明:由于质量概念的抽象,这里的认识只能是初步的,学生学习了基本物质量(质量)的测量方法后,应该体会到感觉是不可靠的,在这过程中,学生才能对质量单位大小增强认识,对质量概念也会变得越来越清晰。

第四步,确定行为条件

说明:要建立质量的概念,首先要对物体和物质的概念加以区别;学生对生活中的质量大小也是感性认识,缺少估算能力,所以要综合生活体验加以讨论;学生第一次接触托盘天平,充分观察和讲解、讨论也是必要的;正确测量出固体、液体的质量是重点,也是难点,要做好组织和指导工作。

第五步,确定行为程度

说明:质量概念的引入有难度,学生对其认识是逐渐加深的。行为表现程度经历了“简单表述”“感受”“认识”到“正确操作”“准确得出结果”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六步,设计确定的课时教学目标(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联系其他物质属性和实例初步认识质量概念,结合生活体验感受1kg质量的大小,并能正确进行单位换算。

2.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认识托盘天平的构造,并能正确调节和使用托盘天平。

3.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测量固体和液体质量的方法,进一步形成正确调节和使用托盘天平。

4.学生通过对质量估算的讨论,以及对其他小组测量结果的评价,养成科学、严谨的态度与良好的协作精神。

说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不是割裂的,设计教学目标时应该用整合的观点进行表述。每一条教学目标都应体现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行为结果四要素,这样的教学目标才可操作、有效、可评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