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比较性的意义和价值基础开始动摇的分析

比较性的意义和价值基础开始动摇的分析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未来社会,人类将不再讨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讨论更多的是一种选择、一种天赋性的兴趣。这就使得以“价值与意义”为基础的教育,必然要让位于以“选择和兴趣”为条件的“学育”。在前期打天下的功劳,在小阶段中是可以挂靠着意义和价值。于是,人类拼命构造外在的现象性“实在”,达到依附意义和价值的目的。实物消失,还留有阴影,就是影响的阴影、惯性的阴影,于是意义和价值依附在消失物的阴影上。

比较性的意义和价值基础开始动摇的分析

(1)为什么未来社会,是一种没有比较意义的社会。意义,等于社会的震撼力除以个人之过程动力。价值,等于人生过程综合总量除以目标意义。未来社会的社会震撼力、凝聚力将会减弱。现在的一个总统、一个团体头目的震撼力,不如从前。今后再也没有“希特勒”有“希特勒”的市场。希特勒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盲目的追随者?这些追随者缺乏精神寄托,个人没有能力满足自身的愿望,便开始到处游走寻找一个有号召力的、有凝聚力的目标,就像蚂蚁找到食物而群聚过去一样。这种震撼力的减弱,是由于物质性追求欲望的减弱以及追求目标不断的丧失,人类自主满足的逐渐成功的之所以导致。这么微弱的震撼力,相对于这么大的宇宙空间,加之人的认识区域又不断的扩张和膨胀,由此的震撼力,会极度削弱,以至没有它明显的作用性。从我们小小的村落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走向地球乃至走向地球以外的宇宙,而震撼力又不断地减弱,这种减弱所得的最后值相对于这么大的宇宙空间,就趋于零了。所以,这个意义的分子值便趋于零了。当然,这种震撼力相对于局部性区域,还是存在的,对于一个村的震撼力,对几百人的震撼力,乃至对几万人的震撼力,还是存在的(人之认识域扩大,其对于事物认识的过程动力将增大)。但是对于人的整个认识空间来说,就变成零了。那原来为什么具有这么强的震撼力呢?因为相对于一个国家,几千万人,而人的认识区域又非常小。所以当时的震撼力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现在震撼力不断减弱而人的认识又非常之大,大到宇宙空间,所以这个震撼力不但是减弱,更有趋向零的趋势。决定“意义”的分子逐渐变小,那意义也就不断的趋于不存在了。过程动力,也就是说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个人所付出的劳动力。这种劳动力包括精力、思维力、体力在内。不管劳动力有多大,分子已经等于零,所以意义就不存在了,或是减至最低。

价值,是人生过程的综合总量除于人生目标而所以得的“值”。所谓的人生过程综合总量,就是人在生活过程中所付出和得到的差值总量。总量无所不包。目标意义等于零,即分母等于零,那不管分子有多少的总量,价值都不存在了(当然,分母为零的此分式值不存在,是当前人之认识无法理解的结果,并非是真正的不存在,应当是存在于将来人之认识性深入的那一天)。未来社会,人类将不再讨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讨论更多的是一种选择、一种天赋性的兴趣。这就使得以“价值与意义”为基础的教育,必然要让位于以“选择和兴趣”为条件的“学育”。

(2)价值与意义挂附在哪里呢?价值和意义在某个小阶段是可以有具体目标挂靠的(事物的存在,相对于区域性小,必有具体的目标),在一个大的过程里,“价值和意义”没地方挂靠的。所谓“大的过程”,是指事物存在的背景,是以宇宙作为背景的定义区域。清朝鳌拜、多尔衮为清政府冲锋陷阵,建立丰功伟绩,从某种角度来讲是有意义和价值的。在前期打天下的功劳,在小阶段中是可以挂靠着意义和价值。清政府肯定其功劳,给予相应的荣耀富贵作为报酬,这意义就体现出来。但时间轮转,朝代更迭,他们以前冲锋陷阵的意义不复存在,意义和价值失去了挂靠的具体时间段指项,由此的意义和价值,不可能再存在。即便是很具历史性价值与意义的,也有它终止的那一天。只是所谓的“过程”大小而已(这里的大小,强调的是一种时间跨度)。现在很多的意义和价值,在小阶段都有挂靠的过程和具体的目标(意义与价值须得以目标作为基础或条件,方能成立),但最后结局是消亡,没有地方可挂靠(这里历史时间的功能性表现)。如果把思维的空间拉宽(这里被拉宽的思维,应当是一种思想),把挂靠的时间拉长,意义和价值便没有着落了。所以,人类认识和探索的空间不能局限在一小段里,一定要扩展。在一小段里意义和价值是有地方挂靠的,但一扩展就没有地方挂靠了,这种没有挂靠,也是人之认识性扩展的必然。鸡栏里的鸡不断地争食、打架,它的意义在哪里呢?是让自己吃饱,长得又大又胖,让人来吃,还是不断地使自己强大,占有鸡栏里的一席之地?但鸡毕竟是鸡,而且是笼子里的鸡。随手一抓,一宰,它的意义就没了,价值也就没有地方挂靠了。意义和价值的最后,挂靠在哪里,值得人们深思。一旦没有挂附,就像掉落在地上的衣服一样,便成为脏衣服,就不是挂在衣架上随风飘扬的干净衣服了。价值和意义一旦不复存在(这里的不复存在,是指古典定义的“价值与意义”的不存在,而并非是指否定事物在于新认识区域大背景下的新意义与新价值的存在),人们的生活观念,将会有个180。的转弯。教育所以转弯的最好归处,那就是学育。

(3)价值和意义依附的物,在未来社会不复不存在。现在支撑着整个教育系统运行的,是人们所以物质性追求的人生价值和意义(注意,强调的是物质性为基础)。因此,人生要有价值,要有意义,就要拼命努力奋斗,实现人生价值的意义目标。价值和意义的支柱被抽掉了,那整个教育大楼必将坍塌。(www.xing528.com)

为什么事物的价值和意义不存在呢?因为价值和意义的依附物不存在了。那么,事物价值和意义的依附在哪里呢?主体就是依附在人的身上,这里所说的人身上,是指人的认识性。也就是说,价值与意义是依附在人的认识性上。也就是外面的观念是人类社会的比较结果,里面的观念是人的心灵深处的天赋禀性。当人不存在了,这个价值和意义就没有必要存放了。当人的认识性改变了,原本的价值与意义也就不可能存在了。于是,人类拼命构造外在的现象性“实在”,达到依附意义和价值的目的。就是说人死了以后还有精神,还有很多的思想理念,还成为价值和意义的依附载体。但随着认识领域的扩展、虚无时间的拉长,这种现象的“实在”也不存在了,意义和价值就失去了依附物。价值、意义依附的开始,我们把意义和价值依附在实物上,实物是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也是存在的。实物消失,还留有阴影,就是影响的阴影、惯性的阴影,于是意义和价值依附在消失物的阴影上。但阴影不可能永久存在下去,受时空限制,包括认识时间和空间,阴影的存在存在空间也会消失。

价值和意义依附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实物阶段。价值和意义是依附在具体的实物上。二是阴影阶段。实物不存在了,它就寄生在实物的阴影上。即物质性的消亡,思想性取而代之。三是消亡阶段。阴影不存在了,它就再没有地方可寄存了,(“寄生虫”将“饿死”)。在实物阶段,“寄生虫”(意义和价值所依附而反映的现象性)十分活跃,这种活跃,使之人的认识时空逐渐拉大。时空被拉大后,达到一定程度,实物便消失。但“寄生虫”在阴影的余热里继续存活、跳跃。时空继续扩大到后面“空白”的地方(何谓“空白”,那就是宇宙为背景的相对于人之认识的虚无),“寄生虫”就没有地方好依附了,被活活饿死,可怜至极。就像秦始皇对后世的影响一般。在秦始皇时代,他的意义和价值最充分。秦始皇死后,影响继续存留。然而再过一段时间,又有谁还去谈论秦始皇呢?意义和价值,是在特定的时空域内呈现。而一旦超过该时空域,意义和价值便消失得无踪影。

(4)意义和价值是建立在事物存在过程阶段中的一种相对于人之认识的人类社会性评价。如果放置在终端加以评价,那就不存在它原本的所谓“意义和价值”。过程,是“意义与价值”评价的必要条件。未来人的认识,走向了对事物的本质性认识,也就是走到了事物存在的终端性认识。由此相对于人对事物的认识性过程中而体现的“意义和价值”,将在人的认识性中消失,也就是没有了该事物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由此而建立的“教育”,便暗然失色。任何事物在物质时代,都是有意义和价值的。应该强调的说,现阶段的“意义和价值”,是人类社会物质性发展的基石,因为这都是在于阶段性过程中加以评价的结果。现阶段的有意义有价值,并不意味在于未来的同样有意义,有价值。有价值,有意义,只能表明三个观点:一是物质性的;二是过程性的;三是现象性的。未来,人的认识一旦走到了事物存在性的终端,也就是在于事物的本质性认识,那原有的价值与意义,便会自然消失。这也意味着以往价值观没有存在的必要。在过程中评价事物与在于终端评价事物,所得的相对于人之认识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未来社会,人类往往把对某个事物的认识,会放在终端上来认识(人们已经有这种能力判断事物终端的存在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