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文教学:学文立人的基础和开始

语文教学:学文立人的基础和开始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总之,洪宗礼的“端点说”,就是主张要注重分析标与本的关系,把当今语文教学作为学生未来学习、运用语文的一个起点,把语文学习作为一个长过程,突出语文教学的“长期效应”。因此,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洪宗礼的“端点说”,梳理好语文内部多种要素,编写要素健全,序列性、系统性明晰的教材,构建序列化语文教学系统,为学生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奠定坚实的语文基础。

语文教学:学文立人的基础和开始

洪氏“端点说”概述

中学阶段,各科教学的目的与任务,主要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个长远目标而奠定扎实的基础,创设良好的开端。

语文学科是塑人的学科,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造就人、培养人,必须着眼于未来一代的发展,服务于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按照为人的发展奠定基础和形成良好的起点、发端的要求,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按照课程标准,把握恰当的度和量;教学内容和训练也必须适合青少年的认知规律、年龄特征、知识基础和思维状况。

语文学科是中学教育的重要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之一,是“基础的基础”。从纵向看,语文学习是个长过程,可以说贯穿人的一生;从横向看,语文是学习各门功课的工具,“发射”到方方面面,遍及各个领域。语文学习更应当成为学生未来发展以及在校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和发端。在这个端点上,学生不仅要学习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语文能力,培养语文习惯,而且要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语文教学必须压缩体积,加大容量,提高密度,简化头绪,轻装上阵,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帮助学生获取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养成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守住一堂课、一本书,而要使每一课、每一单元、每一册课本的学习,都成为学生未来发展的一个端点,成为学生广泛学习的一个扩展点;要充分考虑语文教学体系的合理性,知识和能力结构的完整性,能力培养的全面性,以及教学的容量和密度的合理性。评价语文教学的效果,不仅要看学生是否学完了一套中学语文课本,或者教师传授了多少语文知识,安排了多少语文训练,变换了多少教学方法,而且要看学生在中学语文学习这个端点上,为未来的发展和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了怎样的基础,在未来从事工作、继续学习中运用语文工具拥有多大的潜能。

品读洪宗礼的“端点说”(又称“发端说”),再统观当下的中学语文教学现状,笔者认为,我们必须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深入学习、领会并坚定弘扬洪宗礼的“端点说”,扎实做好以下几点。

(一)要坚持语言本位观,有格、有序、有恒地进行语言训练

语文学科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这决定了学生学习和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必须通过自己的“历练”。只有经过不同语境的反复的技能训练,语言运用才能达到熟练、牢固乃至巧妙的程度,才能转化成语言习惯,成为语言直觉。语文教学不应当只满足于语言的认知、理解和积累,还必须得重视语言的运用,也就是要强化语文训练。同时还要以训练为中介,促进知识向能力、素养转化,实现知与行的统一。这是洪宗礼一贯坚守的言语实践观。其无疑揭示了语文学科的实质和本务,也指明了语文教学守本务实、简约高效的出路。现在的一些语文课堂,花里胡哨的“亮点”多,浮躁热闹的“乱讲”多,变相灌输的“投影”多,真正实打实地训练学生表达、总结、概括、提炼等语言和思维能力的“正步操”却不多见。目前,学生的语言概括、提炼、加工和表达能力普遍下滑,这与我们的语文课堂严重忽视言语实践应该是有因果关联的。对此,我们必须给予高度关注和深刻反思。(www.xing528.com)

 (二)要着眼学生终身发展,合力打造能力和素养循序提升的链条

 如前所述,洪宗礼向来非常重视打造助推学生能力和素养循序提升并终身发展的链条。其“端点说”强化了语文教学的目标意识,也启示我们必须重视教学目标,绝不可忽视甚或没有教学目标。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必须认真、深刻、全面地理解和把握洪宗礼的“端点说”,并在教学实践中扎扎实实地加以传承和弘扬,把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都置于一个单元、一个学期、一个学年乃至整个中学语文教学阶段的培养总目标来通盘考虑,有计划、分步骤地科学安排,使这些不同层次的目标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由浅入深、循序上升的目标体系,构成一个“端点”环环相扣、节节明晰的“教文立人”的链条。为此,语文新课改必须充分调动课标制定、教材编写、一线教学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同心合力地来打造这根链条,以保证“教文立人”的教育理想得以科学、循序、高效地实现,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和做人奠基。

(三)要从不断“有限”中获取“无限”,充分发掘学生潜能

语文学科教学着实存在着很多的“有限”与“无限”:教科书的形式和内容是有限的,但其人文内涵却是无限的;一堂课的目标和内容是有限的,但它所要采取的教艺和应拓展的空间等却是无限的;教学中预设的问题是有限的,但因问题而激发起来的学生思辨却是无限的;语文学科的领域是有限的,但它所能辐射的天地却是无限的;一本书、一个学段的学习活动是有限的,但学生未来的发展却是无限的……

可见,坚持无限发展观并不仅仅意味着如何发现这些“有限”和“无限”,更要善于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从“有限”中获取“无限”,以充分发掘学生潜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益。当下的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就在于很多语文教师在“有限”与“无限”的辩证关系的处理上缺乏洪宗礼的智慧,不明白处理好“有限”是基础和前提,只有紧紧扣住“有限”才有可能达到“无限”的境界,才算得上对学生的未来负责。很多语文教师要么在“有限”上机械、僵化、重复地兜圈圈,致使教学长期陷于“少慢差费”的境地而不能自拔;要么轻视甚至无视“有限”,随意盲目地应付考试;要么架空或绕越“有限”,搞“人文泛滥”的把戏,害语文更害学生。要改变这样的现状,我们必须用心学习和领会洪宗礼的无限发展观,而且还要扎实地践履。只有这样做,我们才有可能真正从“有限”中获取“无限”,充分发掘学生潜能,提高教文育人的效益。

总之,洪宗礼的“端点说”,就是主张要注重分析标与本的关系,把当今语文教学作为学生未来学习、运用语文的一个起点,把语文学习作为一个长过程,突出语文教学的“长期效应”。因此,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洪宗礼的“端点说”,梳理好语文内部多种要素,编写要素健全,序列性、系统性明晰的教材,构建序列化语文教学系统,为学生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奠定坚实的语文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