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宏观命运规律性的结合

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宏观命运规律性的结合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未来的人性,是人的主观能性与人之外在的客观性在一定条件下所以结合的产物。在物质时代,符合人类需要且满足人类目标要求的相对于人之情感的作用性,称之为美。是以人之个的思想性,成为它的本质性),美的定义,也发生变化。这种“异化”,并非是人类的选择,而是人之思想性相对于人类物质性的否定,是“美的定义”作为一种事物存在的在于规律上演绎所发生的现象。但相对于人类,却有对于审美的人类意志倾向。

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宏观命运规律性的结合

(1)教育,是为人的外在性客观服务。学育,是要为人的内在性主观服务。在这服务的对象性上,有着完全不同的着落点。对这两个不同着落点,是如何有着联系呢?这也是教育是借何等第三物而走向学育呢?这中间过渡性的桥梁是什么?就是人性中的“和善”之本。未来的人性,是人的主观能性与人之外在的客观性(命运规律性)在一定条件下所以结合的产物。这个产物的最核心根本,那就是和善。和,是两者的结合。善,是结合后的价值取向。因为此时人的认识扩展,已达于宇宙为背景的认识。这样的认识背景下,万物之和,成为趋势。和者为善,成为必然。从人本身的认识角度,我们可以整理出这样一个逻辑链,也就是宇宙以地球为中心,地球以人为中心,人以人性为本位。所以,从整个教育的大观念来讲,也就是从学育的角度来讲,为人的人性服务,应当成为人的共识,走向“和善”,应当是一种正确的选择。

这里讲一个故事,某村里有一个老太太,她的老公、儿子、媳妇都遇难了,只剩下一个孙儿与她相依为命。这个老太太万分疼爱自己的小孙子,将其自身所有对生命的厚望,都寄托在孙子身上。后来她孙子生一场大病,老太太也没有带他去看医生,而是去求神拜佛。听信歪门邪道之徒说,必须用恶毒的办法去驱除孙子身上的“鬼”(说是“鬼”附体之缘故)。该老太太。先用带刺的柳条,狠狠地抽打孩子,鬼怕痛,就会逃走。再用农村的大便桶去熏,将孙子的头按进粪便桶里去熏,说是可以熏走那附身的鬼。其孙子哭天号地,昏迷不醒,直至被活活折腾死(老人随后也吊死在村后的树上)。

我们的教育手段,是否也有如此这般残忍,值得反思。我们愚味吗?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是不是就是老太太呢?换个背景,或许能有个思考。我们像老太太一样,有美好的愿望,爱护孙子,爱护学生,把中华民族的希望都寄托在下一代。我们迫使他们要赶快成长,撑起民族的大梁,撑起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竭尽全力奋斗。但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方法是不是跟那“马桶熏”,“柳条抽”一样呢?但我们总是不自知,认为自己有一套套自以为完美的教育体系且在于物质性创造中取得辉煌成绩,也有一段沾沾自喜的历史骄傲。难道我们真的错了吗?难道我们竟然跟老太太的封建迷信一样吗?教育的目标,必须为人的本性服务。人的本性是最根本的,由此教育走向学育是历史的必然。

当今人类社会,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构造知识体系,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科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人类学哲学艺术等。这些文化科学成为后代人生活的载体,并由此有了人生来世的价值和意义的取向选择。人类总是用它理性的思维、科学的方法去认识、理解于应用事物的存在性。学习文化科学,用理性的眼光来理解这个世界。成为了显然的事情,也成为了构成教育内容的当然性。那么,这些文化科学知识等,是不是人类所因追求的本质?实际上世界的本质,人的本性,是不是就是理性,是不是就是科学呢?显然不完全是,只是构成人性或是人之本质的作为一种现象性角度的理解罢了。(www.xing528.com)

到21世纪的今天,人类社会所构建的知识体系,达到了空前的庞大,以至像三座大山一样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教育是真正的助推者),乃至迷茫了前进的方向。在理解这些知识过程中,人们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各种因素制约,包括人的时间有限,空间有限,思维场的特定性因素等等。况且人脑的开发,也是有限性的(对于人脑的看法,应当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它本身具有的无限性。另一方面是被激发的有限性。被激发的脑细胞,才有它的作用性)。人脑,它是有机物质,总有一个发展的上限。要突破这种上限,教育是做不到的,只有学育才有可能在于这方面的担当(应当这么说,构成大脑细胞存在的也是两部分,一部分是物质的。另一部分则是思想的,且思想成分占据总额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它是一种弥漫状态性的。教育只在于物质性区域激发。学育旨在于思想性领域作用)。

(2)对于审美认识的异化。什么是“美”?在物质时代,符合人类需要且满足人类目标要求的相对于人之情感的作用性,称之为美。这个“美”的出发点角度,是人类。同时也是归宿点(一切之美的事物,相对于人的认识都是一种封闭性的循环)。这在以物质发展为目标的时代,这种审美观点,得到了充分体现。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物质需求已经得到极大的满足,精神需求成为了新时代的宠儿。由此的人类社会,进入了精神时代(此时的精神时代,它的根据性,是思想性。是以人之个的思想性,成为它的本质性),美的定义,也发生变化。“有用和需要”,人类的角度,不再是判定美的主要标准。“不需要”的有用才是美,每个人不同的思想角度,才是定义美的根据。如青年人的牛仔裤上的破洞,从使用的角度来讲并没有用,但反映在人的情感上,仍觉得很美。也就是说,人类对美的定义,发生了异化。这种“异化”,并非是人类的选择,而是人之思想性相对于人类物质性的否定,是“美的定义”作为一种事物存在的在于规律上演绎所发生的现象。实际上是一种事物存在本身的实质,就是为了否定自身的存在。由此从使用价值意义上的需要走向不需要,从“有用”走向“虚无之用”,从人类的物质满足走向个人的思想性满足,成就了“美”的定义旅程。不过,人类的事物,不同于自然事物,它有两个方面的倾向性选择:一是人类意志性所确定的事物;二是自然规律所以决定的事物。自然事物,就是单一的后一自然规定性。但相对于人类,却有对于审美的人类意志倾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