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思想品德教科书中的公民意识教育特点分析

思想品德教科书中的公民意识教育特点分析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显然人教版《思想品德》教科书中对于权力主张这部分的内容并没有涉及,这也就可能造成公民权利意识教育的缺陷,不能有效地诉求有利于公民的权利。

思想品德教科书中的公民意识教育特点分析

1.国家意识教育为基础,培养公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国家意识是公民作为国家成员对于国家领土、主权以及国家利益、国家荣誉和国家自豪感的态度和认识,从而产生对国家的归属感。《思想品德》教科书中主要通过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两个方面来培养初中生的国家意识。政治认同是指个体对本国的政治、经济等制度的肯定而产生的认同和归属感,涉及国旗国歌国徽等政治象征符号以及国家的经济体制和政治制度等;文化认同则指“一群人由于分享了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规范及无数的集体回忆,从而形成对某一共同体的归属感”[6]。包括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等内容。

(1)政治认同。

例 2013年版八年级(下)第一单元第一课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在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会址前和各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门前,都悬挂着庄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每当我们看到作为国家象征和标志的国徽时,对伟大祖国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我国的国徽图案庄严大方、内涵深刻。四颗小五角星环绕一颗大五角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人民的大团结齿轮和谷穗象征着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工农联盟;天安门则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传统和民族精神,同时也是我们伟大祖国首都北京的象征。国徽在颜色上用正红色和金红色互为衬托对比,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吉寿喜庆的民族色彩和传统,既庄严又富丽。

(2)文化认同。

例 2013年版九年级(全一册)第二单元第五课

中华文化 博大精深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不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人类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公民意识教育中的国家意识教育注重启发公民对国家的认同,包括在政治上和文化上的认同,认为自己是国家的一员,进而培养公民对自己所在国家的热爱和崇敬,使公民能够感受到爱国意识是每个人最基本的要求。《思想品德》教材中通过对国徽、国旗、国歌以及传统文化等内容的阐述,建构起公民对国家基本概念的认知并树立起国家意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促使公民形成强烈的国家归属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爱国的公民。

2.权利意识教育为核心,培养公民的权利观

《思想品德》教科书主要通过公民基本权利、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三方面来

培养学生的公民权利意识。从权利意识的层次上来说,它包括权利认知、权利主

张和权利要求三个方面。[7]其中,“权利认知是指作为权利主体的个人对自己应该

或实际享有的利益和自由的了解和认知;权利主张是指权利主体对自己应该或实际享有的权利予以主动确认和维护的意识;权利要求是指社会成员根据社会的发

展变化主动向社会或政府提出新的权利请求的意识”[8]。从时间顺序上来看,这三

个层次是由浅入深的过程,而从逻辑上来看,它们之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缺一不可。

(1)权利认知。

例 2013年版七年级(下)第四单元第七课

生活离不开法律

法律伴随我们一生。自从来到人世间,首先享有的法定权利是人身权利,以及获得父母抚养和教育的权利;从儿童、少年到青年,我们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具备劳动能力时,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达到法定年龄,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有服兵役的义务,有登记结婚的权利,有赡养辅助父母的义务;我们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在告别人世前,还可根据法律规定立下遗嘱,将属于自己所有合法财产待死后转移给其他人所有。

(2)权利主张。

例 2013年版七年级(下)第四单元第八课

敢打官司

相关链接:

一天,某县个体工商户小李将从邻省贩运来的1000公斤西红柿存放在自己的家门口。税务局副所长王某正巧从这里经过,见此情形就将小李带到税务所进行审查。小李拿出营业证和进货单。王某见营业证上写有“贩运农副产品”的内容,以西红柿不属于农副产品的范畴为由,将小李的营业证扣押,致使1000公斤西红柿无法出售,全部霉烂。(www.xing528.com)

事情发生后,小李多次到县税务局反映情况,对方不予理睬。万般无奈,小李到县法院提起诉讼,状告王某和税务所侵权。县法院受理了此案,判决县税务局赔偿因非法扣押小李的营业证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小李状告县税务机关的诉讼,就属于行政诉讼。

权利意识是宪法精神的基础,公民意识教育要求公民一方面能够认知和享有自己的合法权利,并且能够对之确认和维护,另一方面还能主动向社会或政府提出新的权利要求。《思想品德》教科书通过列举生活中维权的例子以及介绍维权的途径,阐述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教育学生要了解自己的合法权利并学会从政治和经济等各方面来争取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从而进一步增强初中生的权利意识,培养知权、维权的公民。显然人教版《思想品德》教科书中对于权力主张这部分的内容并没有涉及,这也就可能造成公民权利意识教育的缺陷,不能有效地诉求有利于公民的权利。

3.责任意识教育为重点,培养负责任的好公民

《思想品德》教科书主要围绕个体责任和社会责任两个方面来培养初中生的公民责任意识。个体责任是指“个人所承担的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时所应该履行的相应的责任,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9],例如对自己的言行负责、遵守工作职责等。社会责任是指与公民的社会权利相联系的对社会或他人负担的一定的义务以及由此而承担的责任,包括参加劳动、参与志愿者活动等。个体责任和社会责任二者相互统一,公民既要对学会对自己负责,牢记作为公民应履行的责任,也要对社会负责,服务社会。

(1)个体责任。

例 2013年版九年级(全一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我承担 我无悔

苏珊生于一个音乐世家,从小就受到很好的音乐启蒙,期望自己能够一生驰骋在音乐的广阔天地中。但她阴差阳错地考进了大学的工商管理系。尽管她不喜欢这一专业,却依然学得很认真,每学期各科成绩都是优秀。毕业时被保送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工商管理硕士,最后拿到了经济管理专业的博士学位。如今,她已是美国证券界的风云人物。

对此,她依然心存遗憾:“老实说,至今我仍说不上喜欢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如果能够让我重新选择,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音乐。但我知道那只是一个美好的‘假如’,我只能把手头的工作做好……”

有人问她:“你不喜欢你的专业,为何又学得那么棒?你不喜欢眼下的工作,为何又做得那么优秀?”

苏珊毫不犹豫地说:“因为我在那个位置上,那里有我应尽的职责,我必须认真对待。不管喜不喜欢,那都是自己必须面对的,都没有理由草率应付,都必须尽心尽力,那才是对工作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2)社会责任。

例 2013年版九年级(全一册)第一单元第二课

热心公益 服务社会

读大学的时候,小石就是某环保组织的志愿者,虽然毕业已经几年了,工作换了好几份,但是这份“兼职工作”始终没有放弃。他坚持的理由很简单——没有人不喜欢蔚蓝的天、碧绿的草和优美的环境

虽然工作很忙,志愿者的工作也不轻松,要组织各种论坛、做会务、当翻译,别说双休日,就连节假日也没休息过。可是小石并不觉得做志愿者有多苦,而认为只不过是多付出一些时间而已。他付出了,但收获得更多……

公民意识教育强调承担作为社会公民的责任是每个公民从小应该培养的责任意识,“责任意识”是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思想品德》教科书主要通过“我的角色,我的责任”“关爱集体,人人有责”“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热心公益,服务社会”等语句,结合生活实例和名人经历,让学生从对自己负责延伸到对社会负责,使他们能系统地认识公民责任意识教育的基本要求,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观念,成为负责任的好公民。

[1]基金项目:本文为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政法大学)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虞花荣,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贺苗,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2][美]托马斯·雅诺斯基:《公民与文明社会》,柯雄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1页。

[3][美]托马斯·雅诺斯基:《公民与文明社会》,柯雄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2页。

[4]夏勇、高鸿钧:《走向权利的时代》,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5页。

[5]李正刚:《〈思想政治〉与〈思想品德〉教科书中公民意识教育的比较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12硕士学位论文

[6]江宜桦:《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扬志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版,第15页。

[7]夏勇、高鸿钧:《走向权利的时代》,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5页。

[8]夏勇、高鸿钧:《走向权利的时代》,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5-46页。

[9]王文岚:《社会科课程中的公民教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