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情感培养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情感培养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培养学生丰富的音乐情感在音乐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三)丰富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情感体验只是达到这个目的的途径之一。赵宋光先生在《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中指出:“高情商使人具有更好的竞争力、调节力、控制力和交际活动能力。”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在任何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都是首要的

情感培养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音乐情感艺术,培养学生丰富的音乐情感在音乐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对音乐产生情绪反应的能力应当是音乐教学的核心,让学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基础上,通过文化的渗透加深对音乐的感悟和理解。

(一)情感体验是音乐教学的核心

为什么说情感体验要成为音乐教学的核心呢?因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通过声音直接作用于我们的心灵,使我们获得某种情绪的感受。音乐是没有语义的,音乐表现的首先是情感。因此,音乐比其他艺术能够更直接、更有力地渗透到人的心灵深处。著名作家肖复兴在《音乐笔记》中也说:“从本质上讲,音乐就是这样天然自然,不带有任何功利,是属于情感和心灵的,而不是属于道德社会范畴,也不属于描绘和叙述方面。”[7]在音乐的创作、表演和欣赏三部曲中,每一部都是以情感体验为核心的。

音乐的表演同样是在感受作曲家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融进表演者情感的再创造。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欣赏者随着音乐的进行,始终伴随着情感的起伏与变化。音乐学家张前先生说:“情感体验在音乐欣赏中具有特殊的意义,这是由于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情感的艺术,音乐欣赏的过程同时也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情感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8]

如大家非常熟悉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既不能表现蓝的色彩,也不能表现多瑙河的具体形象,从音乐流畅和跳跃的旋律中我们感受到的只是一种优美、欢快的情绪,这种情绪体验就是我们理解音乐的基础。既然不能表现多瑙河那为什么又要取名为《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呢?这就要从作曲家创作的背景谈起。施特劳斯应奥地利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指挥赫尔柏克的邀请写一首表现多瑙河的歌曲,施特劳斯非常喜爱大自然,创作了许多表现大自然的圆舞曲,如《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圆舞曲》《南方的玫瑰圆舞曲》等。当他看到诗人格涅尔写的赞美多瑙河的诗歌《美丽的蓝色多瑙河》后,多瑙河美丽如画的景色激起了作曲家的乐思,从他的心里流淌出优美流畅的旋律,很快就完成了歌曲的创作。但是歌曲演出之后,并没有获得较大的反响,直到作曲家把歌曲改编为管弦乐曲后才引起人们的注意。由于音乐的优美旋律和它表现出的对生活热情的赞美,很快赢得了人们的赞赏。在奥地利,这首乐曲甚至成了第二国歌,随着多瑙河奔腾的河水流向了全世界,带给我们无限美好的情感体验。每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都要演奏这首乐曲,只要音乐的主题一出现,就会赢得一阵热烈的掌声,与其说是为那美妙动听的音乐鼓掌,不如说是对多瑙河的热爱,对作曲家及演奏家的致意。现在,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几乎都能听到优美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以上是这首乐曲在情感体验基础上所具有的人文含义,如果就音乐本身来说,是多瑙河还是尼罗河,或是第聂伯河,在音乐中是不能表现的,优美、欢快的情感才是乐曲表现的主要内容。

(二)在文化大背景下丰富音乐的情感体验

虽然音乐具有情感特征,但从音乐本身获得的情感体验是不够的。因为音乐是在文化背景下创作的,了解文化背景也可以丰富音乐的情感体验。音乐中的情感体验不同于生活中的情感体验。生活中的情感体验是随机的、盲目的。音乐的情感体验取决于音乐作品的创作动机、创作背景、创作风格等因素。人类只有通过理解才能获得的情感体验是一种有目的的、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由于生活经验、文化水平、艺术修养的不同,人们的经历也不同。因此,有富与贫、深与浅之分。生活体验越丰富,文化水平和艺术修养越高,那么,音乐体验就越深。

例如,一位中学教师在课堂上讲解钢琴协奏曲《黄河》时,充满了热情和投入。他认为在他的指导下,学生们也会像他一样受到音乐的启发,但他没有想到的是,学生们说:“这是什么音乐,一点都不好。”为什么教师和学生对同一首曲子的情感体验会有如此大的反差?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文化内涵。学生对抗日战争历史比较陌生。他们不可能有和教师一样的情感。因此,在教学中,要正确引导学生了解《黄河》的历史背景,了解日本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苦难,了解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艰苦奋斗。只有随着这一历史文化的积累,人们才能逐渐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当然,这不是一节课就能完成的,要把这种文化意识渗透到教学中,逐步形成对音乐的深刻认识。

(三)丰富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情感体验只是达到这个目的的途径之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重视音乐教育的优良传统。孔子有一句名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是说通过音乐完成个人的修养,使人的精神境界更加完美。作为一名学生,他要具有良好的情绪状态和自我调控能力、健康的心理和与人沟通的能力,将来才能适应社会。赵宋光先生在《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中指出:“高情商使人具有更好的竞争力、调节力、控制力和交际活动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通过多元化的音乐作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www.xing528.com)

音乐世界是一个丰富的情感海洋英国的海里斯认为:“音乐可以在心中引起一系列的感情。一些声音在我们心中激起悲哀,另一些声音在我们心中激起快乐,第三类声音激起尚武的精神,第四种激起温情等。”[9]所有这些情感都是通过音乐作品表达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用多元化的音乐作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如表达爱国之情的《我的祖国》、表达热爱生活之情的《彩云追月》《乘着歌声的翅膀》、表达热爱大自然的《春天在哪里》《多瑙河之波圆舞曲》等。学生在学习这些作品的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在潜移默化中“以美导真、以美引善”,使学生的思想品格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当我们欣赏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时会感到振奋,产生一种奋发向上的动力;在一天紧张的学习工作之余,一首《春江花月夜》可以使人彻底放松,恢复敏捷的思维。一些轻松、愉悦的音乐能带给人以健康向上的情绪感受;健康、高雅的音乐能表现出时代精神面貌,给人以崇高的情感体验或精神愉悦。这些音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情感体验的激发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关系中两个基本的因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在任何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都是首要的因素。

1.教师首先要对音乐有情感体验

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教师自己就要有丰富的情感。正如罗曼·罗兰所说:“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激情感染、激励和鼓舞学生,这样才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有对音乐的情感体验。丰富的音乐情感来源于对音乐的深刻理解,照本宣科肯定不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要大量地欣赏音乐,欣赏曲目要广泛,古今中外、各个历史时期的音乐都要涉猎。要多亲历音乐实践,反复聆听音乐,要分析音乐表现要素、音乐形式与形态,并且还要从中跳出来,丰富自己的文化修养,在文化的大背景中去感受和体验音乐,获得情感体验。对音乐理解得越深刻,情感就会越丰富。

2.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尊重学生

和蔼可亲的态度似乎与音乐无关,其实不然。一位教育专家就学生们喜欢什么样的教师进行了一次调查。从以前的观点来看,大家都会认为教师的专业水平是第一位的。然而,调查的结果出乎意料。首要的是教师和蔼可亲的态度和对学生的尊重。这个结果值得我们深思。在以知识为唯一标准的时代,人们往往把教师的专业水平放在第一位,而在培养全面人才的时代,学生需要平等的尊重。教师尊重学生,学生乐于学习。在现代音乐教学中,必须改变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权威不是建立在所谓的威严之上,而是建立在学生的信任和尊重之上。

3.用充满激情的弹唱吸引学生

音乐的情感只能靠音乐本体去体现,一切音乐之外的手段,如文字的解释、绘画的演示等,只能起辅助的作用,所以,只有真正的演唱和演奏才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有些人说用录音机多媒体不是也可以吗,从技术和音响效果看,录音机的效果有时可能比教师的演唱(奏)要好得多,但是有一点是无法和教师的范唱(奏)相比的,那就是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情感只有在人与人的交流互动中才会更加深刻,所以不能忽视教师范唱(奏)的作用。教师只有努力提高自己的演唱(奏)水平,才能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录音可以作为辅助手段,但绝不能替代教师的范唱(奏)。

教师的情感对激发学生的情感有着重要作用,在平时的言行举止中,要将自己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传达给学生,和学生做朋友,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时刻面带微笑,以婉转的声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以优美的语言启迪学生的智慧;以高昂的情绪鼓舞学生的热情,引导学生以愉快的情绪、饱满的热情投入到音乐的学习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