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优化校园文化:学会适当‘留白’的艺术

如何优化校园文化:学会适当‘留白’的艺术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到某地某学校考察校园文化。“哇,真是太像了”“好一只可爱的老鼠”,众臣都情不自禁地惊呼起来。当仆人把几只猫一带入大殿,它们便不约而同地扑向第二位木匠所雕的那只有点不像老鼠的“老鼠”,又抓又撕,又扯又咬,又抢又夺。像不像老鼠,不在于国王和大臣,猫最有发言权。因而校园文化应该立足于师生的视角,回归到师生的主体,服务于师生的发展,应该把师生置于校园文化的中心。

如何优化校园文化:学会适当‘留白’的艺术

到某地某学校考察校园文化。当地教育局长陪同。

一进入校园,雄伟壮丽的文化长廊,就像列队等待检阅的仪仗队一样,呈现在我们眼前。

校长得意地给我们介绍文化长廊上的内容,“这是学校的赋”“这是反映整个校园风貌的浮雕”“这些是学校的校风校训、办学理念”“这里是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镶在精美画框里的是名人名言、名人画像”……

介绍完了之后,校长还特意对局长说:“这是我们在假期中举全校之力打造的,局长,您满意吗?”

我当时在想,什么举全校之力,完全没有费一点力,当然更没有花什么心思,只不过是劳民伤财罢了!

你看,长廊是工匠造的,校赋是花大价钱请名人写的,浮雕是广告公司做的,校风校训、办学理念是校园文化机构策划的,那些规章制度、名人名言、名人画像完全是喷绘的。

我还在想,这种没有师生动手参与,没有体现师生智慧,没有留下师生任何痕迹的文化,有什么意义呢?

这样的文化,陪同的局长会满意吗?即或是局长点头称赞,甚是满意,但是我们问没问过,师生满意吗?

这正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的浮躁与功利,对教育的把持与捆绑,那种拼死拼活、死整蛮干,只有成绩与分数、考试与升学的教育,让“人民满意”,仅仅窄化为“领导满意”“家长满意”。然而,这一切,却往往是以牺牲师生的快乐与幸福为代价,“人民”既包括领导和家长,也包含老师和学生,我们在让领导满意、家长满意的同时,考虑到老师和学生满意吗?

校园文化是给每天生活、工作在这个校园的孩子和老师准备的,师生是校园文化的主角,我们在问“局长满意吗”的同时,问没问:老师和学生满意吗?

这让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则故事。

从前,有两位手艺都很棒,一直难分高下的木匠。

一天,国王为了给全国的木匠们找个首领,便把他俩召进宫里,并叫他们各自雕刻一只老鼠,以此比试谁的手艺更好。谁获胜谁就做木匠首领。

两位木匠雕刻好了老鼠,拿到大殿上,等待国王和大臣们的评判。

第一位木匠雕刻的老鼠,不仅形神兼备、惟妙惟肖,而且还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一个小机关,一拉老鼠尾巴,老鼠的胡须就跟着俏皮似的动起来。

“哇,真是太像了”“好一只可爱的老鼠”,众臣都情不自禁地惊呼起来。

第二位木匠所雕的老鼠,就相形见绌了!远看,倒还像只老鼠,近看,却四不像。

孰高孰低,大家心里有底了。

当国王准备宣布比赛结果时,第二位木匠说道:“尊敬的陛下,要决定一只老鼠像不像老鼠,仅凭人的眼睛,是判断不准确的。请陛下下旨找几只猫来,让猫来裁判。”

国王觉得有道理,便命人找来几只猫。

当仆人把几只猫一带入大殿,它们便不约而同地扑向第二位木匠所雕的那只有点不像老鼠的“老鼠”,又抓又撕,又扯又咬,又抢又夺。

众人疑惑不解,国王也看得目瞪口呆。

第二位木匠说:“其实也没有什么,这只老鼠我只不过是用鱼骨头雕刻的罢了!”

国王听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第二位木匠靠智慧坐上了木匠首领的宝座。

像不像老鼠,不在于国王和大臣,猫最有发言权。校园文化好不好,不在于来参观的人,也不在于局长,而在于老师和学生,老师和学生应该最有话语权。(www.xing528.com)

文化外化于行,内化于心。校园文化是校园的灵魂,是学校的精神引领与支撑,校园文化也是学校内涵发展的硬核。

有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就有什么样的教育。

构建丰盈的校园文化,让校园弥漫浓厚的文化气息与芬芳,这已经成了当前每个学校的共同追求。

然而,稍微留心一下,不难发现,一些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只是校长一时兴起,要么凭校长的爱好和兴趣,要么一味迎合领导的口味和意见,要么满足于参观考察者的认可和赞许,于是大兴土木,风风火火,挥斥重金,不惜一切。

没有考虑师生的感受,没有顾及师生的认知,似乎完全目无师生,也似乎一切与广大师生没有任何关系,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主体性缺失,在校园文化的表达与呈现中,可有可无,一点都不重要。

这样的校园文化,我以为,无论多么豪华,无论多么气派,无论多么壮观,无论多么响亮,无论怎样花里胡哨,都与校园文化的本义相违背,都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背道而驰!

校园文化究竟是为了谁?校园文化究竟是给谁看?校园文化究竟看什么?谁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角?这是我们必须思考和作答的。

学校是教师和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场域,校园是教师和学生的天地,教师和学生才是学校的主人,才是学校存在的终极理由,也才是校园生动的载体

如果说校园是一只泡菜坛子,校园文化就是那坛精心调制的盐水,师生就是所泡的菜蔬。

如果说校园就是那一只美丽的贝壳,校园文化便是那美丽的贝纹,而美丽的贝纹不仅是让游人看和把玩的,而且是为了孕育贝壳里美好的生命,提供一个好的环境和氛围。

因而校园文化应该立足于师生的视角,回归到师生的主体,服务于师生的发展,应该把师生置于校园文化的中心。

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借助师生的智慧,依靠师生的力量,体现师生的愿望,呈现师生的美好,应该使校园文化处处彰显师生的存在。

明白了这些道理,学校的赋能不能发动老师创作,浮雕能不能靠师生动手完成,文化长廊上的那些生硬冰冷的条款能不能够换成师生的作品,喷绘的那些名人图像、名言警句,能不能发动师生书绘,从师生那儿征集。

师生们画的过程、写的过程、动手做的过程,或许就是一个学习与内化的过程,一个影响、浸润、熏陶的过程,一个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一个提升与改变的过程,甚至还是一个达成共识、凝心聚力的过程。

可能,师生们的赋、师生们的字、师生们的画、师生们的作品,还不够成熟,还不够美观,也不够高雅,也许还显得那么稚嫩,那么笨拙,那么歪歪扭扭,但那又何妨呢?

就像自己做的饭菜,可能味道不是最好的,但是吃起来感觉特别舒服;也就像自己的孩子,可能不是最聪明的,但是总觉得是最可爱的。

我始终认为,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不管最终所呈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但其教育意义,总比那些与师生毫无关联的形式文化、商业文化、匠人文化,大多了吧!

我去过的一些学校中,不少学校的校园文化,很接地气,没有一点高大上,校园文化建设,自始至终,装着“师生”,突出“师生”,靠师生动手共同营建校园文化。这样的校园文化,很有特点,也很有特色,还很有说服力,令人流连。

比如,四川富顺县代寺小学,作为农村学校,整个围墙的浮雕,全是由师生创意设计,用泥巴搭塑,既节省了资金,又让校园文化充满着乡土气息。

比如,四川什邡市湔泜中学,这里的文化完全是就地取材,因陋就简,通过师生的用心、用情、用智、用双手点化,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

比如,陕西省柞水县,这里的每一所学校都有着浓郁的校园文化,各个学校的文化,都是用学生们的剪纸、雕刻、刺绣、火柴粘贴、大豆拼贴等作品,还有学生们创作的蛋壳画、砖头画、瓦片画、石头画装点校园,由此构成了一道道亮丽而朴素的文化风景线。

当然,校园文化建设,有些环节,工匠的适度参与,也是可以的,让文化专业公司做一些前期整体架构与设计,也是必要的。但是不能撇下师生,完全包办。校园文化要善于留白,要用师生的智慧生成烙下师生印迹的文化。

让师生站立于校园文化中心,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人,他们为此便会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自我成长的主人、成为学校发展的主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