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策略

中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策略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良好的思维能力是中学生知识学习的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中学教育的目标。向学生提出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是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手段。(四)克服思维定式,培养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不容忽视的。总之,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而持续的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持续一贯地实施教学才能达到培养良好思维技能和品质的目的。

中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策略

良好的思维能力是中学生知识学习的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中学教育的目标。要培养中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思考愿望和兴趣

课堂教学中创设具有启发性的情境,激起学生的思考兴趣是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习惯的有效手段。富有启发性的课堂情境有两个特征,一是能为学生参与富有意义的思维活动提供机会,二是能激起学生参与思维活动的兴趣。向学生提出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是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手段。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可以刺激学生思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去解释条件,提出和验证假设,发现新的东西,产生新的结论或争论。如“哥伦布发现了什么”算不上是一个富有思考性的问题,而“探险需要什么样的准备,为什么”就是一个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在课堂中,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含有矛盾冲突性的问题,与自己生活经验有关的问题,都容易激起学生思考的兴趣。

(二)重视课堂提问,使学生思维的隐性过程外显化

学生对一个问题的解答通常有一个较长的思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可能有许多零散的想法,一个正确答案的获得往往是一个对这一系列零散想法进行修正的结果。要改善学生的思维,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这些想法是怎样起作用的,要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当前是怎样思考的,然后要清楚地了解比自己更好的思考者的思维是怎样进行的。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使表面上不可见的思维过程变得可见和外显,尤其是当学生正在进行新的和复杂的思维操作时使内隐思维外显化。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让学生反复思考他们在完成一种思维推理时做了些什么,即元认知反思。另一种方式是把一种思维操作发展为思维模型,即让学生一步步说明一种思维是如何执行的。实际上,要实现这些过程,教师要注重自己的课堂提问,给学生说明自己思考过程的机会。

(三)架设探索的桥梁,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具体和深化

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仅局限于在课堂之初创设问题情境,还要在接下来的课堂中层层设问,层层深入,不断激起学生探索思考的兴趣,使学生的思维过程不断地具体化和深化。这就要求教师对自己所教课程有清楚地把握,又能清楚地了解哪些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

(四)克服思维定式,培养发散思维(www.xing528.com)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不容忽视的。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形成一种思考的习惯,被称为思维定式。思维定式有其积极的一面,在解决常规问题时,可以使学生轻车熟路,迅速解决问题。又有其不可忽视的消极面,思维定式会阻碍学生解决新的问题,阻碍其思维发展。有些学生对一些常规问题解答准确而迅速,而同样的问题稍加变换他们却不能解答就是思维定式在起作用。克服思维定式的有效手段就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所谓发散思维就是从一个问题出发,向多个方向去寻找答案的思维形式。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利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精解巧解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五)做好归纳总结,升华思维

每一节课、每一单元的课程结束时都要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将所授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既要总结本节、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又要将知识浓缩成一个或几个知识点,由点连成知识主线,再编织成知识网。在这一知识的积累和重组过程中,学生通过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与规律,自觉地理解知识,从知识的整体再去理解局部的知识,逐步学会驾驭知识,使思维升华。

(六)把思维的教学和知识的教学完美结合起来

需要强调的是思维的训练是与具体内容联系在一起的,这就好像一个人的身体和精神是不能分离的一样,离开内容的思维是没有对象的,没有思维参与的知识是没有生命的。思维的教学不能脱离具体学科的教学而进行,两者必须结合起来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总之,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而持续的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持续一贯地实施教学才能达到培养良好思维技能和品质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