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云南侨乡文化形态发展变化及其在凝聚不同时期海内外华侨华人向心力中的作用

云南侨乡文化形态发展变化及其在凝聚不同时期海内外华侨华人向心力中的作用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开创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给海内外华侨华人输入了正能量,描绘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愿景。毋庸讳言,侨乡观念或者说关于侨乡文化形态的宏观理解和动态把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为不同方向的侨乡文化形态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记录着侨胞对祖国的悠悠长情,以历史和现实的视角,将海内外侨胞紧密联系起来。

云南侨乡文化形态发展变化及其在凝聚不同时期海内外华侨华人向心力中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广泛团结联系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开创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给海内外华侨华人输入了正能量,描绘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愿景。然而,无论过去还是当下,侨乡都是联结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的重要桥梁,也是反映中国社会发展的多面镜。从传统侨乡到记忆侨乡到再造的侨乡几种不同文化侨乡的出现,体现了侨乡文化的多种发展方向,让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不同经历的侨胞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时,侨胞不仅从整体上深深感受到浓浓的侨情,厚重的中华文化,还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中体现“凝侨心,聚侨力”的真实写照。

引起注意的是:一方面,当刻有时代印记的“老归侨”逐渐老去,侨二代、侨三代成长起来,与海外的联系淡化甚至消失,桥梁的作用减弱;另一方面,海外华人华侨的侨二代、三代加入了侨居国国籍,更多在政治上认同所在国;而新归侨的回流和新移民的输出,为处理新时期海内外侨胞关系带来了新的困境。毋庸讳言,侨乡观念或者说关于侨乡文化形态的宏观理解和动态把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为不同方向的侨乡文化形态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记录着侨胞对祖国的悠悠长情,以历史和现实的视角,将海内外侨胞紧密联系起来。就这个角度而言,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画出最大的同心圆

作者简介:徐敏南京大学在读博士,云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副教授。

【注释】

[1]范可:《迁徙与离散》,《族群迁徙与文化认同——人类学高级论坛,2011卷》,2011年,第97-106页。

[2]参见:Eugene K.B.Tan,2001 From sojourners to citizens:managing the ethnic Chinesemi⁃nority in Indonesia and Malaysia,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24:6,949-978;Godley,Michael R.and C.A.Coppel,1990a,The Indonesian Chinese in Hong Kong:a preliminary reporton aminority community in transition.Issues and Studies,vol.26,no.7,pp.94-27.

[3]陈达:《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3页。

[4]程希:《侨乡研究:对华侨、华人与中国关系的不同解读》,《世界民族》,2006年第5期。

[5]方雄普:《中国侨乡的形成与发展》,载庄国土,《中国侨乡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79页。

[6]黄晓坚:《广东澄海侨情变化与思考》,《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1年第4期。

[7]潘翎主编、崔贵强编译:《海外华人百科全书》,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第27页。

[8]程希:《侨乡研究:对华侨、华人与中国关系的不同解读》,《世界民族》,2006年第5期。

[9]参见:郑一省、王晓欧、喻艮:《“海外华人与中国侨乡文化”国际研讨会综述》,《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4年第1期;张秀明:《侨乡与侨乡研究:基本问题的探讨与思考》,载侨联华侨所编《中国侨联课题研究成果文集(2011—2013年度)》,第1036-1037页。

[10]熊燕军、陈雍:《侨乡可持续发展的新视角:从“经济侨乡”到“文化侨乡”》,《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www.xing528.com)

[11]蔡勇:《云南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研究》,开明出版社2016年,第90页。

[12]李明欢主编:《福建侨乡调查:侨乡认同、侨乡网络与侨乡文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页。

[13]赵灿鹏:《“目光向外”:中国现代华侨研究的一个倾向暨“侨乡”称谓的考察》,《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8年第1期。

[14]段颖:《作为方法的侨乡——区域生态、跨国流动与地方感知》,《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7年第1期。

[15]《云南省志·侨务志》(卷六十五),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65页。

[16]李明欢:《福建侨乡调查:侨乡认同、侨乡网络与侨乡文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页。

[17]《云南省志·侨务志》(卷六十五),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40、43页

[18]黄小坚:《归国华侨的历史与现状》,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年,第476页。

[19]朱力:《社会风尚的理论蕴含》,《学术交流》,1998年第4期。

[20]参见:郑一省、王晓欧、喻艮:《“海外华人与中国侨乡文化”国际研讨会综述》,《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4年第1期;张秀明:《侨乡与侨乡研究:基本问题的探讨与思考》,载侨联华侨所编《中国侨联课题研究成果文集(2011—2013年度)》,第1036-1037页。

[21]习近平:《习近平会见第七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代表》,2014年06月06日,http://www.xinhuanet.com/photo/2014-06/06/c_126588952.htm

[22]Manning Nash,1989,“The Core elements of Ethnicity”,The Cauldron of Ethnicity in the Modern World Chicago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3]参见:郑一省、王晓欧、喻艮:《“海外华人与中国侨乡文化”国际研讨会综述》,《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4年第1期;张秀明:《侨乡与侨乡研究:基本问题的探讨与思考》,载侨联华侨所编《中国侨联课题研究成果文集(2011—2013年度)》,第1036-1037页;熊燕军、陈雍:《侨乡可持续发展的新视角:从“经济侨乡”到“文化侨乡”》,《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