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初步探索经济建设的理论成果分析

初步探索经济建设的理论成果分析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和统筹兼顾的方针中共八大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四是要做好财政、信贷和物资的平衡,这也是整个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前提条件。1.优先发展重工业,开始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初步探索在1951年2月18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会上,毛泽东明确提出,要以重工业为中心。

初步探索经济建设的理论成果分析

(一)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建设指导方针

1.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

经济发展战略,是指一个国家依据自己的具体国情与条件,所制定的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经济发展的全面性整体性的规划,包括预定达到的战略目标和此目标而采取的战略步骤、战略重点和实现途径等。

1959年底至1960年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1964年底至1965年初的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向全国人民宣告了一定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的宏伟目标。

关于实现现代化的步骤。党中央和毛泽东经过长期的思考和酝酿,于1964年12月,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了“两步走”的发展步骤,即第一步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力争在20世纪末,使我国工业和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这是我们党最早提出的我国经济建设远景规划蓝图。

2.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和统筹兼顾的方针

中共八大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

一是要重视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的客观规律,使我国经济计划尽可能地反映这一规律。二是从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的实际出发,正确处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部类生产的关系,做到既要顾全大局,突出重点,也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综合平衡。三是把国民经济计划放在既积极又稳妥可靠的基础上,同时又注意使计划有一定的弹性,并在实践中及时进行必要的调整。四是要做好财政、信贷和物资的平衡,这也是整个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前提条件。五是按照一要吃饭、二要建设,国家建设与人民生活都要兼顾的原则,处理好积累与消费的关系,使二者保持适当的比例,进而求得生产与需求的平衡。六是建设规模的大小必须与国家的财力物力相适应;发展速度的确定既要考虑需要,更需要考虑可能;既要高速度发展,更要按比例发展。七是在全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基本平衡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实现工业化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要条件。在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如何实现国家的富强,完成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这是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历史难题。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开始进行了大胆的探索,极富创造性地提出了走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道路的初步设想。

在实现工业化的问题上,毛泽东反复强调:不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民族就难于真正的独立,国家就无法完全的统一;不建立新式的工业,共产党的执政党地位也就难于巩固。因此,实现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工业化,关乎民族的存亡、国家的统一、党的生死。把工业化放置在如此重要的战略位置上加以论述,这恐怕是前所未有的,应该说毛泽东是第一人。毛泽东从中国近代百年沧桑的历史事实中,深深地认识到一个国家建立强大的民族工业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前党探索工业化道路的实践:

以第一个五年计划为标志,中国开始了传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时期。

提问为什么建国初期工业化建设从重工业入手,优先发展重工业?

1.优先发展重工业,开始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初步探索

在1951年2月18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会上,毛泽东明确提出,要以重工业为中心。为什么建国初期工业化建设从重工业入手,优先发展重工业?

【提问】为什么建国初期工业化建设从重工业入手,优先发展重工业?

老师点评

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

一是建国初我国工业相当落后,正如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所分析的,就全国范围来说,现代工业只占10%左右,农业和手工业占90%左右。而工业的落后又突出地反映为重工业的落后。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连印度都不如,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加速重工业的生产和建设。二是新中国建立后,面对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军事上威胁、经济上封锁、国际事务中敌对,确保国家的独立和安全,必须加速发展包括国防工业在内的重工业生产。三是苏联的工业化发展模式对当时的中国有着绝对性影响。“苏联过去所走的道路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榜样”,这是当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共识。为此党在选择工业化发展道路问题上,更多地模仿了苏联的模式即优先发展重工业。

在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指引下,在一五期间,集中力量进行以前苏联援助的以重工业为主的156项重点工程,初步建立了电力、生产资料工业、黑色金属工业、机器制造工业、化学与建材工业,建立起具有一定水平的相对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防工程体系,取得了旧中国一百多年没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令世人瞩目。五年内完成基本建设投资总额550亿元,新增固定资产460.5亿元;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6%;产业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在工业总产值中,工业产值所占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56.5%,重工业的比重由26.4%提高到48.4%,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www.xing528.com)

2.深入探索,“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传统工业化道路逐步形成

(1)“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道路命题的提出

一五计划后期,党积累了一定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陆续发现苏联的某些经验并不适合中国国情。1955年底毛泽东就提出了“以苏为鉴”。苏共二十大后,毛泽东的这一思想更加明确。以同年底到次年初毛泽东、刘少奇等开展的调查研究及其最初成果《论十大关系》为起点和标志,开始联系中国一五计划的实践,提出处理好社会主义建设中十个关系,并对苏联经验进行全方位的深刻反思。在国际国内多重背景下,在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反思苏联建设模式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要走出一条有别于苏联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新道路的问题。

(2)“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道路的形成

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就其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进行了充分论述,开始提出探索适合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命题。

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又把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称为“中国工业化的道路”问题,对中国工业化道路问题做了进一步阐述,提出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明确提出要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1959年庐山会议上,毛泽东又提出了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的思想。1961年,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正式提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这一思想成为计划经济时期工业化建设指导思想,标志着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模式的形成。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是党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重要思想,强调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符合中国人口多,工业基础薄弱的实际,对于加快我国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明确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国。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采取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党的八大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在科学技术方面,党中央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在教育事业方面,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在文化工作方面,党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一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重视知识分子工作。毛泽东提出,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都具有重要作用,要建设一支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周恩来提出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观点。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提出了把资本主义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的思想。朱德提出了要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的思想。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积极探索适合我国情况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毛泽东提出了发展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的思想,认为商品生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还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有利的工具,要有计划地大大地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

(三)关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提出了把资本主义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的思想,朱德提出了要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的思想。特别是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

1956年9月20日,陈云在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了题为《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高潮以后的新问题》的报告,在这个报告中,提出了著名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经济思想。即,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的情况将是这样: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但是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这种个体经营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全国工农业产品的主要部分是按照计划生产的,但是同时有一部分产品是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自由生产的。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在市场方面,国家市场是主体,但附有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作为国家市场的补充。

(四)关于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

毛泽东是非常重视商品生产,注重商品交换,尊重价值法则是毛泽东同志的基本思想,认为商品生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还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有利的工具,要有计划地大大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同时提出国家对全民所有制企业要实行等级管理,给企业一定的自主权。这样大家的积极性高。而且认为企业本身也要改进管理制度,倡导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即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群众、领导干部、技术人员三结合。

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毛泽东以及党的其他领导人,还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思想理论观点,其中涉及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实现祖国统一、外交和国际战略、执政党建设等方面。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