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和方法评析

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和方法评析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卡尔·奥尔夫作为一个伟大的音乐教育家,他的巨大贡献就是提出“原本性”教育观念。(一)奥尔夫音乐教育所强调的即兴性、创造性,使学校的音乐教育回归自然奥尔夫原本性思想探究的是如何通过音乐教育使音乐回归于人的生命。奥尔夫音乐教育中最突出、最重要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即兴创作”。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实践性原则。(三)奥尔夫音乐教育所践行的民族性、国际性,使本土化音乐教育实践

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和方法评析

世界音乐教育发展的角度来看,由奥尔夫创立的音乐教育体系,经过将近八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不仅成为20世纪全球范围内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音乐教育体系,并且也是中国当代音乐教育史上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被接受、较具影响力的一种外国音乐教育体系。

卡尔·奥尔夫作为一个伟大的音乐教育家,他的巨大贡献就是提出“原本性”教育观念。那么,奥尔夫“原本性”教育观念中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

奥尔夫在音乐学院落成典礼上说过这样的话:“我所有的观念,关于一种原本性的音乐教育观念,并不是什么新的东西。我的任务和天职仅仅是从今天的角度,将古老的、不朽的观念重新说出来,并致力于实现它。所以,我不觉得自己是什么新的东西的创造者,而只是一个把古老的精华继续传递下去的人,就像一个传递火炬的接力跑者,在古老的火种上点燃火炬,并把它传递到今天。我的后继者注定也一样,因为如果这个观念保持着生命力的话,它的生命就不会终结。但是保持生命力意味着演变。随着时间并通过时间而演变,充满希望和一再激动人心的,正在于此。”

由此看来,领会其“原本性”教育观念是把握奥尔夫教育思想及真正全面地认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理论前提,要在音乐教育实践中恰当地运用其教育理念,就要结合本国音乐教育经验正确理解和把握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观念,即从音乐产生的本源和本质出发——“诉诸感性,回归人本”的音乐教育理念下,延伸出来的即兴性和创造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民族性和国际性等,恰恰是现今的学校教育所需要的,也就是说奥尔夫音乐教育是最适合人的教育。

(一)奥尔夫音乐教育所强调的即兴性、创造性,使学校的音乐教育回归自然

奥尔夫原本性思想探究的是如何通过音乐教育使音乐回归于人的生命。原本音乐不只是单纯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它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即: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中。在奥尔夫看来,这种行为方式是合乎儿童天性的。当一个小生命还孕育在母亲的腹中时,外面嘈杂的世界最让他灵动的是——美妙的音乐;在大街上一个刚学会走步的孩子,听到音乐后,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乐曲高潮时孩子高兴得转起了圈圈。这说明人的音乐感知是诱发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奥尔夫强调,在人自身发展过程中,儿童阶段是感受力、想象力创造力最丰富的阶段,我们应该把握机会予以启发,若在此阶段不去培养它,其所造成的损失将难以弥补,它将直接影响人的一生发展。奥尔夫的思想与中国古代乐教思想中的“寓教于乐”“乐者乐也”的观念是相通的,心中的喜悦是儿童生长最重要的因素,而唱歌、跳舞、奏乐是启发孩子智慧的一种源泉。

奥尔夫音乐教育中最突出、最重要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即兴创作”。体现在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唱奏实践,以即兴活动形式发展学生的音乐体验及尝试创造音乐的能力。即兴活动重视学生“做”的过程,以及想象力、独创性的发挥。在这里,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习过程。即兴创作的目的不是要求没有音乐经验的学生当场能创作出什么音乐作品来,而是要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如本书第四章创编打击乐《采茶扑蝶》的活动中,学生在充分赏析歌曲、了解五声音阶的基础上,自由地为歌曲配上自己即兴创编的身势动作,或运用无音高的打击乐器创编合适的节奏型来表现歌曲,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节拍和长度框架内,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再如在本书第四章《桥》的音乐创作活动中,学生在赏析图片的基础上,可以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说说图画中自己可能听到的声音。继而教师可以通过“桥面的特点是什么?”“桥墩的特点是什么?”“桥下流水的特点是什么?”等问题引导学生独立地进行思考,并在思考的基础上发表自己关于如何用音乐表现以上特点的看法。对以上问题的思考都以学生独立思考结果为准,教师不妄加评论,让学生放手、大胆地去想象和创造。又如在本书第二章的嗓音游戏《声响即兴》中,学生可以通过观察老师或同伴的身体动作变化,加以自己的理解,并用自己认为合适的嗓音将其表现出来,这无疑给了学生即兴创造的空间。以上三个例子无不给了学生极大创造和想象的空间,这样的例子在奥尔夫音乐教育中比比皆是。(www.xing528.com)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所倡导的实践性、综合性,遵循人类接受音乐教育的特性

实践性、综合性是人类发展的本来特性,奥尔夫说过:“尝试和做在这里意味着一切。因为语言文字的解释,只有对已体验过一切的人,才能真正被理解。”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实践性原则。在奥尔夫音乐教育活动中,学生必须通过自己实际唱奏甚至作曲来体验音乐并接受音乐教育,通过合奏、合唱、歌舞表演、戏剧表演以及与其他领域知识的渗透来培养综合能力,而不是通过老师的说教、传授和示范来接受教育。

如在第二章儿歌朗诵《把马儿来骑》活动中,教师首先出示节奏谱,引导所有学生边拍手边念学儿歌,继而在师生共同探讨用个性化表情表现儿歌方法的基础上朗诵熟悉儿歌。随后,所有学生一边做动作一边念儿歌相继学习第一声部和第二声部。最后,所有学生再分为两组,站成里外两圈分声部进行表演,还可以交换声部练习。又如在第三章音乐戏剧《挠痒痒》的活动中,师生在着手装扮、学习台词的基础上,分三步进行戏剧表演。第一步,教师讲述整个故事,学生伴随情节进行表演;第二步,老师启发提问,学生设计声势及乐器伴奏谱进行奏乐演练;第三步,所有学生分组协商,分组排练,集中进行交流。再如,在第四章演奏活动《苍蝇的日记》中,学生可以自选音条乐器,尝试不同的打击方法,探索不同的音响效果,并表现不同的意图。根据老师的提醒和伴奏音乐,学生还可以自主尝试、探索发现新的演奏方式。此外,教师还请个别学生来担任指挥,指挥者可自创指挥动作,并在和其他学生的事先沟通下进行指挥,并争取同伴的配合。以上的三个活动中,可以看出奥尔夫音乐教育活动的大部分环节都以学生亲身实践为主,而且这种实践都是音乐、动作、语言、乐器演奏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综合,这就体现了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正是这种实践性和综合性,使得奥尔夫音乐教育更接近于自然,使得更多人能参与进来,享受其所带来的快乐。

(三)奥尔夫音乐教育所践行的民族性、国际性,使本土化音乐教育实践成为可能

奥尔夫的教学活动倡导采用自己家乡的语言、童谣、谚语、民歌和舞蹈作为基本素材,在音乐、语言和风格上都和各国的音乐和文化有着极大的亲和性。而我国的民族音乐和文化是一笔积累丰厚的文化遗产,一些表面上形式简单、短小的民族音乐作品,却往往是经过口头传唱、老幼皆知、雅俗共赏的“经典”性作品。虽然这些音乐作品手法简洁,旋律优美,内容通俗易懂,却不乏丰富的知识。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并以儿歌、童谣、唐诗等表现出来。奥尔夫在我国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也正在进行着民族化。如第二章的闽南童谣——《相牵手、好朋友》,其内容是这样的,“相牵手,好朋友,吃土豆,配烧酒,烧酒仙,走路空空颠”,在这个童谣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采用单声部、多声部的朗诵方式,而且师生还可以根据童谣的内容创编出绘声绘色的小品。又如第三章的声势游戏《吉祥三宝》活动中,通过加入多种声势动作,学生不仅可以感受我国蒙古族的音乐和文化,而且还可以感受到奥尔夫教学法所带来的快乐。此外,儿歌《小白兔》《小熊过桥》《大西瓜》,歌曲《泥娃娃》《两只老虎》《小老鼠上灯台》,童谣《外婆桥》《数数歌》,谚语“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等,这些都可能成为儿童易于理解、容易接触的音乐素材。可见,奥尔夫音乐教育所践行的民族性、国际性,使本土化音乐教育实践成为可能,这是奥尔夫音乐教育能走遍世界,并在各地落地生根、蓬勃发展的重要原因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