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微纪录片:认识背景、特征及受众心理

微纪录片:认识背景、特征及受众心理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无论是12分钟还是15分钟,都是从时长这一角度对微纪录片作出的界定,尤其是12分钟的标准,受到业内人士的广泛认同。为了能够正确认识微纪录片的概念及其特征,首先需要对微纪录片产生的背景进行梳理。相对于情节性、表演性较强的微电影,微纪录片因其真实、感染力强的特点,很大程度上比传统广告更易于使观众接受。这就要求纪录片的形态作出相应调整,而新兴的微纪录片是能够适应上述受众心理和接受行为的纪录片新种类。

微纪录片:认识背景、特征及受众心理

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学习了多种题材与类型的纪录片,也认识到纪录片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的,在各方面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便会产生新的纪录片类型。微纪录片便是近年来在新兴媒体迅速发展、技术器材轻便化、创作活动普及化的基础上兴起的一个新片种。

在个人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桌面和移动信息终端快速普及的基础上,以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的蓬勃发展为代表,人类的信息传播活动开始进入“微时代”,纪录片的创作和传播也呈现出不同于传统媒体时代的特点,微纪录片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纪录片片种应运而生。

在“微时代”,媒体内容和传播方式的各个层面都体现出短小精悍的特点,微纪录片也是如此。微纪录片的首要特点是时长短,比如在2012年举办的首届“凤凰视频纪录片大奖”中,以“不超过30分钟”的标准来界定微纪录片的时长;在2013年举办的第二届“凤凰视频纪录片大奖”中,则将标准调整为“不超过15分钟”;2012年举办的“中国纪录片学院奖”开设的“最佳微纪录片奖”规定参赛作品的时长在12分钟之内。无论是12分钟还是15分钟,都是从时长这一角度对微纪录片作出的界定,尤其是12分钟的标准,受到业内人士的广泛认同。但时长并不是决定微纪录片的绝对标准,比如业界还存在着“4—10分钟”“25分钟”等不同标准,创作者关注的重点应该是如何在微小之中表现出应有的意义,而非仅仅在意形态层面的时长。

为了能够正确认识微纪录片的概念及其特征,首先需要对微纪录片产生的背景进行梳理。

数字传媒技术的发展和革新,是微纪录片能够产生的重要前提。技术的进步推动传播环境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传播环境的变革推动纪录片内容与形态的创新。

在近年来传播环境的变革中,传播方式与平台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纪录片传播也随之出现了很多新的方式。在传统媒体时代,报刊、广播、电视是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受众接受纪录片的渠道被局限于电影和电视。但是,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进步,网络新媒体得到迅速发展,互联网、智能电视、手机、平板等各种新兴的信息终端使人们观看纪录片的方式产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可以不再受时空的限制,用最便捷的方式观看最喜欢的纪录片,甚至能与创作者进行及时、有效的互动。

新的传播环境表现出两个重要的特点:“微”和“快”。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使人们的阅读、观看行为日益碎片化,短小精悍的内容更符合受众的接受需求,进而也能够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所以,“微电影”“微访谈”“短新闻”“微咨询”等形态纷纷涌现,“微纪录片”同时也应运而生。“快”是传播环境变化的另一种体现,人们的生活节奏和工作节奏不断加快,获取信息、消费信息的节奏也在加快,人人都希望用更高的效率得到自己最需要的信息内容,而“微纪录片”正好可以基于各种智能终端满足观众的这一需求。

数字媒体技术的进步和传播环境的变化,也推动着纪录片生产方式和创作条件的改善。影视创作设备的性能越来越强大,价格却在不断下降,且操作越来越便捷,体积越来越小巧,使纪录片生产开始从一种纯专业性的小众行为变成人人都可以尝试的大众行为。创作门槛的降低,使得人人都能够成为纪录片创作者,纪录片迎来了“全民纪录”的时代。

全民纪录与专业纪录在生产方式和创作条件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专业化生产可以从构思、时长、画面等多方面实现宏大、精致的效果,但是对于全民纪录来说,这种效果很难实现。因为其创作团队一般人数较少、专业性不强、设备相对简单、创作周期较短,这些也正是微纪录片的特质,于是,一批选题视角新颖、创作方式独特的微纪录片开始涌现出来。

传媒环境变化的另一个突出表现是传媒市场格局的变化,在此背景下,纪录片市场也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智能终端与社交平台的普及催生了广大受众对优质纪录片内容更大的需求,纪录片市场份额与空间持续加大。为了满足市场的要求,纪录片创作不仅要在内容上推陈出新,同样也需要在形式上与时俱进。

这意味着内容和形式都独具创新的微纪录片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逐渐运用到广告、宣传、营销等活动中。为了能够在海量的信息中脱颖而出,取得预期的传播效果,广告商、营销者必须寻找更有效的表达方式长度适宜、制作便捷、成本相对较低的微视频成为首选。相对于情节性、表演性较强的微电影,微纪录片因其真实、感染力强的特点,很大程度上比传统广告更易于使观众接受。除了广告、宣传、营销等领域,微纪录片在教育医疗财经等领域也都得到良好的应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不同职业、不同背景的人投入微纪录片的创作中来。

无论是在传统媒体时代还是新兴媒体时代,受众都是需要考虑的核心要素,受众心理和信息接收行为更是其中的关键。新媒体的发展使受众的主体性地位不断得到强化,“传者为王”的时代已经过去,受众需求成为创作者和传播者不可忽视的因素。寻找能够符合受众心理和接受行为的内容表达方式是决定创作者能否在新媒体环境下更好地生存的前提。

受众自主性的增强要求纪录片创作不仅要满足传统纪录片的共性特点,还要与受众新的心理需求相符合。传统媒体时代,受众更喜欢叙事格局宏大、持续时间长、结构完整的作品,但是随着信息传播与消费节奏的加快,人们逐渐倾向于“轻阅读”“浅思考”和“碎片化欣赏”,观看场所也从影院和家庭转移到了公交、地铁、休闲娱乐场所等碎片化特征日益强化的场所。这就要求纪录片的形态作出相应调整,而新兴的微纪录片是能够适应上述受众心理和接受行为的纪录片新种类。

基于以上传播环境的变化和受众主体性地位的增强,信息传播的交互性得以大幅提升,传受双方交互的频率、方式和有效性都是传统媒体时代所无法比拟的。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受众能够积极参与到信息的评论、转发当中,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传播者,创作者的思路和作品的构思都受到受众的直接影响,产生受众“参与到创作过程”的效果。纪录片创作者要适应这种变化,就需要在传播过程中密切关注受众的反馈并及时作出回应,而微纪录片的创作比较灵活,能够更有效率地把受众合理、科学的意见体现在创作过程中,确保作品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传受双方的共同需求。

微纪录片这一概念是近年来才开始出现并被广泛接受的,但是微纪录片作为一种影视艺术形态,也经历了从萌芽到产生再到成熟的发展历程。因为微纪录片的诞生主要是基于数字媒体技术和传播环境的变化,所以此处仅对新媒体兴起之后的微纪录片进行梳理。传统媒体时代也存在大量的纪录短片,虽然它们的外在形态与微纪录片没有显著区别,但是其生产和传播机制与本章所探讨的微纪录片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在此不将其纳入探讨的范围。

网络新媒体平台的分享最初仅局限于文字和图片等形态,随着视频网站的兴起,视频逐步成为人们在网络上分享、传播、观看的主要内容。2005年4月15日土豆网上线,2006年12月21日优酷网上线,此后视频网站在我国逐渐兴起,技术和资本开始向这一领域聚集,诸多视频网站纷纷上线。网友除了能够更加便捷地观看电影、电视剧、视频节目之外,还能上传、分享自己拍摄的视频和短片,极大地激发了网友参与短片拍摄和制作的热情。于是,网络“拍客”开始出现。

《天使的翅膀》(www.xing528.com)

拍客充分利用DV、相机、手机等便携设备拍摄视频,经过简单的剪辑制作之后上传到网络进行传播。虽然因拍摄和制作手法简单,很多片子在技术层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拍客善于发现并捕捉生活中的细节,记录老百姓身边发生的点点滴滴,其作品更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所以由网络拍客生产的大量“拍客纪录片”在网上迅速形成一股新生的力量。这一阶段的代表案例有“西单女孩”:2008年12月20日,拍客在北京西单拍摄了任月丽在地下通道中演唱《天使的翅膀》的纪录视频,随后这一段“微纪录片”在网络上被广泛传播,打动了万千网友,一度成为热点事件,任月丽还因此在2011年登上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由此可见,微纪录片在萌芽阶段就表现出巨大的传播力和感染力。

“拍客时代”的微纪录片虽然在质量上还有待提高,但已经成为网络平台上广受欢迎的内容,其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包罗万象,大到国计民生、新闻热点,小到拍摄者对自己生活细节的分享,在主流、专业的纪录片传统之外开辟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同时,随着各大高校对一批批影视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具备专业背景的制作力量的进入、拍客自身专业素质与技能的提高,微纪录片的整体制作水准也在稳步提升。总之,从拍客兴起到2010年,“草根性”是微纪录片最显著的特点,但专业化水平也始终处于不断提升的状态。

2010年之后,微纪录片迎来新的发展阶段。随着国家层面颁布《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我国的纪录片市场潜力开始被激发出来,对优质纪录片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纪录片样式和形态发展的需求也进一步凸显。

在这一阶段,以人人网、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平台发展到新的高度,为微纪录片的传播提供了更大的便利,各种题材与样式的“微视频”成为网络传播的宠儿。这种能够满足受众碎片化收视需求的视频形态,不仅满足了网友分享的需要,还在广告推广、品牌塑造、公关等多种活动中得到有效的应用。无论是主管部门、专业机构,还是网络平台都已经充分认识到微纪录片的发展前景,开始通过各种措施来规范和引导微纪录片的发展,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推动微纪录片创作。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凤凰卫视在凤凰视频主推微纪录片,一批客观真实、具有权威性和表现力的微纪录片推出之后受到各方的好评,提升了凤凰视频的影响力,吸引了许多高端企业主动洽谈广告合作。凤凰视频为了满足客户需求,根据客户个性特点创造性地策划微纪录片,例如,为奔驰、一汽等厂家拍摄表现其品牌历史的“定制”微纪录片,为本田拍摄纪实性活动纪录片,还有表现企业文化的人物微纪录片等。这些探索突破了传统的广告形态,不仅提高了微纪录片的创作水准,还拓宽了其应用范围。此外,凤凰视频于2012年主办了我国首届“凤凰视频纪录片大奖”,同年“中国纪录片学院奖”也开设了“最佳微纪录片奖”。微纪录片摆脱了“草根化”的形象,开始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态走向成熟。

自2012年至今,微纪录片发展的各方面条件都已经成熟,传播渠道日益通畅,各界普遍接受并重视微纪录片,共同推动其进入繁荣发展阶段。无论是主流媒体还是新媒体平台,无论是广告客户还是影视爱好者,都热衷于微纪录片的拍摄,由此推动了优秀作品陆续进入大众视野。

2012年以后,以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为代表的主流电视媒体开辟了专门的微纪录片版块,重点依托央视网和凤凰视频等网络平台,推出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微纪录片作品,例如《资本的故事》《故宫100》等。同时,在国家相应政策的引导下,更多纪录片爱好者投入到微纪录片创作中,各种竞赛、评奖、培训相继涌现,对营造微纪录片的创作氛围和提升微纪录片的创作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过对我国微纪录片发展历程的梳理,我们发现微纪录片与传统纪录片、传统媒体背景下的“纪录短片”在内容选题、风格形态、传播方式等方面都有着诸多不同,也正是这些由新的媒体环境所赋予的诸多不同构成了微纪录片与众不同的特征。

《插旗》

短小精悍是微纪录片的首要特征,“微”最明显的表现便是短小,即作品的时长比较短。虽然对于“微”的时长还没有明确的界定,但无论是时长不到5分钟的《插旗》(曾获得中国纪录片学院“最佳纪录片奖”),还是时长接近30分钟的《花朵》(曾被凤凰视频评为“最佳微纪录片奖”)都得到了业界的充分肯定。短小不是由明确到几分几秒的时长来决定的,而是由叙事简洁、便于传播等特性决定的。短小的特征使微纪录片节奏明快,符合当下的时代特征需求,既能够为电视纪录片技巧的应用保留足够的空间,又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互联网传播的优势,微纪录片也正是因为这一特征才得以走近广大受众。

短小的特征限制了微纪录片的篇幅,“精悍”便成为微纪录片的另一个典型特点,即创作时需要做到在有限的时间内表达主题、呈现亮点。虽然微纪录片制作的成本较低、周期较短,但是在表现特定时间、特定场景、特定细节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与指向性;同时,创作过程比较自主、随意,不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所以适合于集中表现对象。

微纪录片因篇幅所限,内容更需集中,以便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表达主要内容,因此显得内容单一。一般而言,纪录片创作的时间周期较长,素材量较大,因此,如何从海量的素材中筛选出精彩的瞬间和丰富的细节并在较短的时间内说清楚一件事,便成为微纪录片创作者需要具备的基本功。但内容单一,并不意味着故事干瘪、没有内涵,它仍需要丰富的细节;如果缺少细节,故事就会拖沓,其内涵的表达也会受到影响,也就是说,不能因时长的限制和内容的单一而影响主题的深刻表达和内涵的鲜活呈现。

母爱37度》

微纪录片的内容相对集中、生产周期较短、传播速度快,便于创作者通过微纪录片的形态反映时代主题、关注当下热点、聚焦人间冷暖,从而使作品最大限度地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在主题和内容的选择上,微纪录片创作者可以把当前的社会热点、百姓关注的人与事作为拍摄对象,深入挖掘、引发思考,使作品更加鲜活、生动、饱满,更有温度,一言以蔽之,使微纪录片更接地气。例如,淘宝网推出的《母爱37度》,用微纪录片的形式润物细无声地歌颂母爱的伟大,并选择在母亲节这个时间节点上线,既具有营销价值,又因贴近现实,受到广大网友的好评。

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不断深入的当下,微纪录片的传播已不再局限于单一形态的渠道,而是在立体化、多样化的渠道中传播。对于微纪录片来说,视频网站、门户网站、社交平台成为其传播的主要途径。以优酷、土豆、爱奇艺、腾讯视频为代表的视频网站为微纪录片的发布、传播提供了优良的平台;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为微纪录片的“裂变”式传播创造了条件,能够使优秀的微纪录片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达到“10万+”级别的传播效果。

同时,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设备成为微纪录片传播的另一重要载体。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网友选择通过移动化的方式观看微纪录片,这也是微纪录片在传播形态和方式上不同于传统纪录片的一个典型表现。但是,传统媒体在微纪录片传播过程中依然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方面,具有权威性的主流电视媒体能够进一步提升优秀微纪录片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传统电视媒体也认识到微纪录片的发展前景,逐渐重视微纪录片的创作,使传统媒体在微纪录片的多元、立体化的传播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