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阅读的本质回归:阅读中的乐趣与心灵回归

阅读的本质回归:阅读中的乐趣与心灵回归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论阅读的内容、质量、形态发生何种变化,不能否定的是“在阅读中读者扮演上帝的角色”。其实,刻意探求阅读的本质或意义,难免落入以目的为导向的窠臼,减损阅读本身蕴含的无穷乐趣。阅读本无意义,阅读行为的发生可等同于人类呼吸,它应当发生在每一个当下,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该语可能正有此意——抛开任何功利性目的的阅读,旨在发现阅读中的乐趣,心灵回归自然,阅读回归生活。

阅读的本质回归:阅读中的乐趣与心灵回归

阅读到底是什么?该如何定义?彼得·瑞德帕兹认为,整个阅读过程就是剖析文中词句来理解作者意图的行为。[28]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阅读心理”条目中提到,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语言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它是由一系列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曾祥芹、韩雪屏认为,“阅读是读者从写的或印刷的书面材料中提取意义或情感信息的过程”[29]。王余光、徐雁认为,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语言和符号中获得意义的社会行为、实践活动和心理过程,是读者与文本相互影响的过程”[30]。虽然大家给“阅读”下的定义各不相同,但阅读的本质离不开阅读主体对客体意义的获取,读者通过积极主动地认识、解读信息数据,获得感知、体验、知识等。

不论阅读的内容、质量、形态发生何种变化,不能否定的是“在阅读中读者扮演上帝的角色”。认知活动是人类主体之于客体的能动性反映,阅读信息的接受是认识主体与阅读对象之间的交流与持续建构,而对阅读内容的选择、理解及转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为认识主体的人。人在数字环境下的应对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包括能否不被其他信息干扰,自觉自律联网工作、学习;合理应对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环境,迅速查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资源,提升识别与分辨能力,选择真实可信的内容;适应快速浏览、海量存储的信息环境,在广泛接收信息的同时深入思考等。因此,质疑数字环境下阅读深浅、阅读习惯、思维方式等问题,并将这些问题归咎于媒介变革和阅读形式的变化是不恰当的。而与此相对的,读者在接收便利、新奇的阅读体验的同时,应积极发挥阅读主体意识,尽快适应数字环境,注重自身对阅读内容的消化和把握。

1988年,知名组织理论家罗素·艾可夫在其就任国际一般系统研究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General System Research)的主题发言中,勾勒了“数据—信息—知识—智慧(DKIW,Data-Information-Knowledge-Wisdom)”金字塔层级模型。[31]信息时代下,我们轻易地将任何想法、资料发布在巨大且松散链接的网络体系之中,我们每日接触的数据体量惊人,位于金字塔的底层。数据经过组织、整理、利用,成为信息,层级变高一层。然而信息只有经过个人认识、积累、逻辑加工才能成为知识。而阅读正是从信息到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获取文本意义,并通过人脑将零散的信息片段整合为知识甚至智慧。(www.xing528.com)

其实,刻意探求阅读的本质或意义,难免落入以目的为导向的窠臼,减损阅读本身蕴含的无穷乐趣。阅读本无意义,阅读行为的发生可等同于人类呼吸,它应当发生在每一个当下,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常常看到的美言佳句—“阅读,是心灵旅行”,或许可以改成“阅读,是心灵的流浪”,阅读可以没有方向、没有规则,甚至没有终点,是完全出于旨趣的自发而为。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以自况云:“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该语可能正有此意——抛开任何功利性目的的阅读,旨在发现阅读中的乐趣,心灵回归自然,阅读回归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