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信息化建设成果:公务支出管理改革研究

信息化建设成果:公务支出管理改革研究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十多年来,财政信息化建设立足财政改革和管理需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取得了显著成就。不少地方也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方式推进财政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财政业务的融合。同时,也成为廉政建设一项重要措施。办公自动化建设取得较大进展,给财政整体工作带来新活力全国不少省级财政厅(局)已基本实现无纸化办公,部机关在领导办公、公文、人事、党务等方面也实现了信息化、网络化管理。

信息化建设成果:公务支出管理改革研究

可以说,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也是财政信息化建设稳步发展、支持财政改革与管理发挥作用越来越大的时期。三十多年来,财政信息化建设立足财政改革和管理需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取得了显著成就。

1. 财政业务系统应用取得较好成效

财政信息化最初用于编制汇总报表、办公自动化、信息查询等,主要作为业务人员日常办公的辅助工具;随着财政业务系统的不断开发与应用,实现了预算编制、国库资金支付、工资发放、资金运行监督等核心业务的信息化处理,特别是信息系统借助网络,收到了原有手工操作不可想象的工作效率,提高了业务处理能力,财政信息化成为财政业务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1)开发并成功应用了一系列业务系统,促进了财政改革和管理

成功开发应用了预算管理系统、国库集中支付管理系统、全国非税收人收缴管理系统、工资统一发放系统等业务管理系统,并在中央各部门以及地方推广实施。不少地方也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方式推进财政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财政业务的融合。通过部门预算编制系统,支持深化了部门预算改革,将部门所有预算内外收支、部门所有单位收支全部纳入预算,实现了一个部门一本预算,有效提高了政策协调和各部门统筹安排资金的能力,增强了各部门占有财政资源、支出结构和分配资源方法及过程的透明度。通过国库集中支付系统,支持确立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财政财务管理中的基础性地位,将绝大部分政府性资金纳入国库单一账户,财政财务支出主要由国库集中支付,减少了中间环节,有效降低了传统的资金层层拨付方式导致滞留与挪用的可能性。通过工资统一发放系统,财政供养人员工资由国库单一账户及时、足额直接拨付到个人账户,基本杜绝了拖欠挪用工资的现象,维护了社会稳定。通过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系统,支持深化了“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规范了非税收人收缴管理,有效遏制了乱收乱罚、截留挪用和坐收坐支,保障了非税收入的应缴尽缴、应收尽收。同时,也成为廉政建设一项重要措施。

(2)强化了财政资金监管,提高了资金使用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随着财政管理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央和各地方都相继建立了财政资金管理信息监控系统,并与代理银行支付系统联网,初步建立了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和对预算单位支出的实时监测制度。基本实现了对财政资金运行的动态监控,保证了财政资金按规定用途使用和安全运行。如通过国库单一账户集中支付的管理机制,严把资金使用关,使尚未支付的财政资金集中在国库单一账户,提高了财政调度资金的能力,为降低财政筹资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创造了基础条件。通过涉农直补“一卡通”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中央和地方各项惠农补贴资金安全、及时划拨到农民的存折或银行卡中,确保中央政策不折不扣贯彻落实。

(3)初步实现了数据集中管理,服务了财政科学决策

初步建立了全国预算执行分析和决算汇总管理体系,形成了覆盖资金运行的总体框架,并分别建立了预算编制、集中支付和工资统发监控等一些基础数据库,其中中央包库管理实行财政收支“一本账”,初步实现了财政收支数据的集中统一管理。初步建立了财政经济统计数据库、财政经济数据整合处理和统计分析平台,为开展财政经济预测分析和政策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实施财税库行联网,实现了财政、税务、银行、国库等多部门数据资源共享和信息综合利用,为加强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提高财政决策水平提供了准确、翔实的财政收入数据资料。

(4)办公自动化建设取得较大进展,给财政整体工作带来新活力

全国不少省级财政厅(局)已基本实现无纸化办公,部机关在领导办公、公文、人事、党务等方面也实现了信息化、网络化管理。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降低了行政成本,而且规范了行政程序和行政职责,促进了依法行政和科学管理,给各项财政工作带来新活力。

2. 应用支撑平台成功开发并开始上线运行

(1)成功开发金财工程应用支撑平台(www.xing528.com)

2005年9月启动平台开发工作,历时7个月开发完成了测试版。2006年5月,启动了基于平台构建的预算指标管理系统(简称新指标系统)、国库支付管理系统建设工作,历时8个月开发完成了测试版,先后组织预算司、国库司及8个部门司业务人员进行了两次集中业务测试。经过测试后的修改完善,于2007年6月底完成了平台和新系统试运行版的开发。2007年7月,财政部选定水利部科技部等6个具有代表性的试点部门开展试运行工作。目前,平台及基于平台的新指标系统已在中央本级正式上线使用并平稳运行。

(2)推进平台在地方试点

2007年年初,财政部选择山西、四川、宁波三省市进行了平台试点,2008年又选择河北、青岛扩大试点。五省市根据财政部统一部署,分别采取不同模式积极推进基于平台的系统整合工作,取得了较快进展。山西省采用“系统接入”模式,于2007年底在省本级上线使用,目前应用良好。四川省采用“系统生长”模式,于2008年4月在省本级正式上线运行。在汶川“5·12”特大地震中,四川省平台和新系统在上线不足一个月且资金拨付量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很好地支撑了紧急业务处理,保障了抗震救灾工作的顺利开展。宁波市采用基于平台整合的系统模式,新系统已于2008年5月份投入正式使用。河北省采用“系统嫁接”模式,于2008年6月在省级财政部门上线使用,并推广应用到了120多个县级财政部门。青岛市采用系统统一整合模式,目前正在开展方案设计修改完善、相关基础数据整理和平台业务组件配置等工作。

(3)应用支撑平台促进了一体化建设

为配合财政改革的实施和推进,从1999年开始,财政部在不同时间内分别开发实施了预算管理、国库集中支付等业务系统,这些系统独立运行,系统间数据规范、基础编码不统一,信息不能共享,中央财政地方财政也不能实现数据交换。后期陆续开发的“数据接口”,也没能从根本解决这些问题。应用支撑平台的成功开发,建立了财政业务系统整合与统一以及信息交换和共享的平台和机制,为财政信息系统一体化建设、实现财政业务“三个贯通”(即本级财政内部业务贯通、上下级财政之间业务贯通以及财政和预算单位之间业务贯通)奠定了基础。

3.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

(1)基本建成财政系统“三横三纵”网络体系

财政系统网络建设发展较快,1991年利用当时微机点对点通信方式,财政部初步建立了与地方的信息传输,改变了旬报、月报通过电话手工抄报方式。1997年财政部建立部机关局域网和连接地方的广域网,2002年建立连通中央部门和预算单位的城域网。随着财政核心业务系统应用,地方网络建设发展较快,目前,中央本级、省级、地市级与同级部门及预算单位、银行等部门的横向连接(三横),中央与省级、省级与地市级、地市级与县级财政部门的纵向连接(三纵)已基本建成。

(2)安全建设不断加强

2005年8月建成财政部机关涉密网,并制定信息安全与保密管理办法,加强网络安全管理与监控。按照国家电子政务网络身份认证系统有关要求和技术标准,研究拟定《财政身份认证与授权管理系统规划方案》,该方案已通过专家论证。其后按照方案组织开展项目集成商和设备招标采购工作。同时加强对地方网络安全建设的指导,强化安全标准统一,统筹规划,统一组织了网络安全产品选型招标工作,统一选定了网络安全工程监理单位。

(3)信息化标准规范和制度体系逐步完善

在标准建设方面,先后制定并下发了《财政业务基础数据规范》《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网络建设技术标准》《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安全总体标准》等一系列技术标准。在制度建设方面,相继研究制定了《金财工程系统软件开发、应用管理暂行办法》《金财工程网络建设和安全运行管理办法》《财政部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及其7个配套管理办法等,规范了金财工程建设管理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