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茶道·茶经:神农氏与巴蜀,茶的神奇缘分!

茶道·茶经:神农氏与巴蜀,茶的神奇缘分!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神农氏是传说中有史以来对茶叶最早发现、认识和利用的第一人。就这样,茶正式走进了人类社会,走入人们的生活。神农氏与茶的传说开启了我国人民与茶的神奇缘分。此外,还有诧、茗等称谓,它们都被认为是茶的异名同义字。据研究资料考证,“荼”字就是茶字的古体字之一。另外,它还为茶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佐证。另外,巴蜀一带也是茶的发源地之一。其实,巴蜀一带作为茶叶的发源地不仅有文字记载为证,更有适应茶叶生长的气候条件。

茶道·茶经:神农氏与巴蜀,茶的神奇缘分!

神农氏是传说中有史以来对茶叶最早发现、认识和利用的第一人。古时候,自然条件特别恶劣,人类的生产能力也极其低下,为了生存,只能以采摘野果、捕食野兽为生。由于对食物的品性不了解,经常会出现食物中毒的情况,有的甚至中毒身亡。当时的首领神农,即我们的祖先之一,十分爱戴自己的子民,看到这样的情景,不免心生怜意。为了不让百姓们再在食物上吃亏,神农决定冒着生命危险亲尝百草,以身试毒。他的这种善举在《神农本草经》中有所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

神农有一个固定的生活习惯,从来不喝生水,即使是在野外尝百草的过程中,也不怕麻烦,总是会架起铁锅,把生水煮熟了再喝。有一天,神农还在烧水,却因为尝了一种有毒的草而晕倒。醒来时,他也不知道过了多久,还闻到了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神农口渴难耐,来不及弄清楚清香的气味从哪里飘来,就起身要到锅里舀水喝,却忽然发现,锅里的水变成了黄绿色,里面漂着几片绿色的叶子。原来,那沁人心脾的清香就从这锅里飘来。“这是什么草呢?难道香味是它散发出来的?”神农略微思索了一下,尽管心里担心这是一种有毒的草药,但还是果断地用碗舀了点儿汤水喝。说来奇怪,这汤水刚入口中时,神农只觉得清香中略带一丝苦意,可咽下去后,顿觉十分甘甜解渴,新奇之下,便多喝了几碗。更神奇的是,几个钟头后,神农感到神清气爽,完全没有一丝中毒的迹象!这次因祸得福的经历是神农意想不到的,他非常开心,因为终于得到了解毒的草药。可它究竟是什么呢?神农就开始从身边的植物中仔细查证,一番排查之后,发现锅的旁边有一棵枝叶茂盛的矮树,锅内的叶子就是从这棵树上飘落下来的。于是,神农就采摘了很多树叶回去。

回到部落后,神农拿这种树叶煎熬成汤水来喝,并注意自己身体的感觉和变化。坚持了一段时间以后,他发现这种树叶不仅没有毒,还有生津解渴、利尿解毒、提神醒脑、消除疲劳等作用。于是,神农就将它取名为“茶”,并将其作为部落的“圣药”。如果部落里有人中毒或者生病,神农就用茶来为他们治疗,很多病人服用茶水之后便痊愈了。就这样,茶正式走进了人类社会,走入人们的生活。

神农氏与茶的传说开启了我国人民与茶的神奇缘分。其实,茶参与人们的生活不仅仅出现在上古的传说中,我们古代的很多史料都有关于茶的记载。

早在公元前2世纪,西汉司马相如就在《凡将篇》中提到了“荈”,“荈”就是茶。西汉末年的文学家杨雄也在《方言》中提到茶,并把它称之为“蔎”。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将茶称为“荼草”,与它同时期的《桐君录》中将茶谓之“瓜芦木”。此外,还有诧、茗等称谓,它们都被认为是茶的异名同义字。

据研究资料考证,“荼”字就是茶字的古体字之一。“荼”最早出现在《诗经》中:“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诗·邶风·谷风》)东晋时期的文学家郭璞在《尔雅注》中指出,“荼”就是常见的茶树,它“树小如栀子,冬生(意为常绿)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来者为荼,晚取者为茗”。

而真正的“茶”字出现得比较晚,在唐代才千呼万唤始出来。茶文化在唐代迎来了第一次高潮。由于茶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越来越重要,用作指茶的“荼”字使用的频率变得越来越高,这就使“荼”和“茶”产生了区分的必要。于是,“茶”字就从一字多义的“荼”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字体。

茶字第一次作为茶正式的名称出现,是在《茶经》当中。“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在整部《茶经》当中,关于茶的提法有十余种之多,茶字是用得最多最普遍的。从此,在古今茶学书中,茶字的形、音、义也就固定下来了。

《茶经》是被人们尊称为“茶圣”的唐朝人陆羽的作品。它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全面叙述了茶区分布、茶叶的生长、种植、采摘、制造和品鉴。另外,它还为茶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佐证。《茶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www.xing528.com)

晋武帝在位的时候,有一个宣城人叫秦精,常常到武昌山去采茗(采茗就是采茶之意)。有一次,秦精在采茗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野人。这个野人长得很高大,身高一丈有余,满身都长着毛。野人把秦精带到了山脚下,把一大丛茗指给他就离开了。于是,秦精就开始采茗。不久,野人又回来了,还从自己怀中取出味道甜美的柑橘送给秦精。

故事中提到的武昌山位于今天的湖北省鄂州市西南,属我国的长江流域,与“茶者,南方之嘉木也”的说法完全契合。

另外,巴蜀一带也是茶的发源地之一。据汉代《华阳国志·巴志》记载:“自西汉至晋,二百年间,涪陵什邡、南安(今剑阁)、武阳皆出名茶。”还有,“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丹漆、茶、蜜……皆纳贡之”。秦始皇在一统华夏之后,也曾将六国的俘虏迁到巴蜀地区。这样一来,中原地区和当时地处偏僻的巴蜀地区就有了进行交流的可能,也向巴蜀地区的茶文化敞开了传播的大门。这说明,巴蜀地区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了人工种植的茶园,并将茶作为进献给周天子的贡品。明末大儒顾炎武也在他的作品《日知录》中提供了旁证——“自秦人取蜀后,始知有茗饮之事”。

有关巴蜀地区茶文化的盛行,最直接的证据可以从西汉王褒所写的《僮约》中找到。王褒是汉宣帝在位时期的谏议大夫。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王褒从成都一个姓杨的寡妇府中买了一个叫做便了的家奴,《僮约》就是为便了所立,约中规定了便了需要去做的种种劳役,其中就包括了“烹茶尽具”“武阳买荼”两条。由此可知,饮茶不仅在当时的四川地区已经深入人们的生活,并且还出现了武阳这样的茶叶市场。综合后来的文献记载来看,成都可能在秦汉乃至魏晋时期都是我国茶叶生产和制作的中心以及茶文化的发祥地。

其实,巴蜀一带作为茶叶的发源地不仅有文字记载为证,更有适应茶叶生长的气候条件。这里气候温暖湿润,原始森林茂盛,土壤肥沃,这样的条件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在远古时代冰川时期,很多动植物都因为不适应气候的骤变而陆续死去,而茶树却因为滇贵川特有的自然气候条件而得以生存。

时至今日,云、贵、川一带还长有众多的野生茶树。其中,1961年在滇南勐海县大黑山原始丛林中发现的高达32米、迄今世界上最大的野生茶树。同样在云南的哀牢山,在千家寨的原始森林中,还发现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茶树,据专家考证,这棵大茶树已经有2700多年的历史了。

因此,有科学家指出,茶是以中国的滇贵川为中心向其他区域辐射传播的。更有观点认为,地球北纬45°以南、南纬30°以北区域内所种植的茶树,大部分都源于我国的滇贵川地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