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研究与反思

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研究与反思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寡人之于国也》对梁惠王解答“民不加多”的真正原因,从中就贯穿他的“仁政”思想。

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研究与反思

孟子》是一部全面反映孟子思想的语录体散文集,全书立论的根本点是“性善论”,核心是“仁政”思想,孟子主张行“仁政”而“王天下”,“仁政”的具体内容是“省刑罚,薄税敛”,使民有“恒产”,“养生丧死无憾”。所以,《寡人之于国也》对梁惠王解答“民不加多”的真正原因,从中就贯穿他的“仁政”思想。教学此文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透彻、清晰、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王道之成”与“王道之始”之间的关系,学生的理解容易浅尝辄止,老师要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唯有如此,学生对孟子思想的理解才能透彻、清晰、深刻。

一、学生阅读与说课阶段

面对这篇课文,把孟子的这种仁政思想传授给学生,我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让学生去阅读。只有通过阅读,才能把握文本思想的脉络。为了增添学生阅读的效果和情趣,我特地从网络上下载音频,先让学生听一遍,然后组织学生阅读,弄清楚层次及特殊句式,理解文章重点句子的含义。学生勾画出谈及“民不加多”的语句,并以此续写标题。学生阅读两遍之后,在把握文章意思的前提之下,我要求各组再进一步讨论,委派一名学生来说说这篇课文。

二、学生互动探究阶段

第一组探究认为:“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这句话,应前句轻读,后句重读。语调沉郁,语速滞重,表情苦闷。“尽心”是梁惠王自评的核心语,要重读。“尽心”表现在“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换为“尽心矣”削弱了表达效果,“焉耳矣”三个句末助词重叠使用,是为了加重语气。突出反映了这一国之君对自己劳而无功的抱怨、困惑心理。“劳”表现在“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无功”表现在“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困惑”有“何也”为证。

第二组的王强: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我们经过探究总结认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列国战争和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以及生产力水平低下,造成人口减少、地广人稀、兵员和劳动力匮乏。为达到富国强兵、拓扩疆土、问鼎天下的目的,各国诸侯的当务之急是千方百计地争夺、吸引和控制人口,以增加劳动力和兵员,发展生产力。增殖人口,是时代前进的需要和新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人口的决定性作用,梁惠王理所当然会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忧心忡忡。

夏于红:我认为,“王道之始”的三条措施分别是“农、渔、林”,主要强调“不扰民”;“王道之成”四条措施分别是“纺、畜、农、教”,既强调“不扰民”,又强调“制民产”,还强调“兴教育,治礼仪”。因此,前者是王道的初步措施,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王道的根本措施,是前者的深化。

以上是学生在相互探究与回答中提出的问题。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三、学生动手

1.学生动手画

图13 《寡人之于国也》思维导图

这一环节,我给学生留下7分钟的时间,让各组学生根据刚才探究的内容,结合文本画思维导图,各组委派一名代表上台展示。图13是第二组的杨洋展示的导图。

2.学生动手写

孟子的理想

高一(6)班 杨洋

学习了《寡人之于国也》之后,我深切感受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的伟大。他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有这样一句话:“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矣。”孟子认为,学校教学的重义,应该放在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上面。对“孝悌之义”的反复强调,不断突出,其功用绝不仅仅只是体现在家庭关系的和睦上,而且也能够使学生将这种亲情推及到他人身上,使得素不相识的“颁白者”也能够“不负戴于道路矣”,从而真正体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和谐美好的社会

实际上,孟子这一主张,完全是关注天下苍生,关心他们最细微的物质生存之艰难,是真正在用心爱百姓。

更难能可贵的是,孟子深刻意识到教化百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让他们懂得孝敬父母,尊老爱幼,这就是教育。同时还要大力发展农业、渔业林业。让老百姓有吃穿,不受饥受冻。这是何等的大爱思想啊!让百姓物质上丰富,在精神上安乐,民无怨情,安居乐业。这是孟子畅想中的理想生活状态。

四、课后反思(www.xing528.com)

《寡人之于国也》是必修三中的第一篇文言文,篇幅短,语法简单,学生很容易读懂。因此,我把诵读指导作为主线,采用思想串字词的模式,在串讲中突出重点字、词、句,并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诵读时间,从而达到基本成诵。第2课时的教学,通过作业强化训练,课堂教学效果还是很好的。

(一)教学亮点体现生态课堂教学的特点

1.课堂思路清晰,过渡衔接自然,重点突出

在教学时我既让学生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又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掌握了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和特殊句式的特点。

因为文言文重在朗读和背诵,同学们在课前就已经反复朗读接近成诵。我在引导学生把握语言的节奏,对语言特点和文言语气词进行了强化。如,“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学生很容易读成“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而这里的“然而”并非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转折连词,而是“这样却”的意思,它是两个词。又如,第五段每句末几乎都用一“也”子,而第六段则几乎是“矣”字,此两者语气不同,表达的情感内容也不同,这就需要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认真体会。

2.诵读指导详细,学生朗读文章的气氛较浓厚

我在教学本课时,懂得学习《寡人之于国也》先要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归纳文言句式。其次是了解孟子施行王道、推行仁政的政治主张和具体措施。再次是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的论辩方法。

3.师生互动性比较强,探究自主学习比较到位

课堂上,学生的鉴赏活动是贯穿教学始终,无论是对文本意义的读解,还是对意境的感悟,都不是由教师传递、告知的,而是由主体通过探究发现的。学生拥有比较充分的鉴赏权、思考权、发言权,这就为主体“发现”提供了保证,学生不再是名义上、形式上的主体,而是实质性主体——成为学习过程的真正主人。具体教学中让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阅读课文,理清作品线索,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作业设计巧妙,既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又让学生对文言句式有较深的感悟

我利用了研究性学习的方式,重视培养学生搜集和筛选信息。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课外分组、结合话题指导材料查找、搜集、筛选,改变了学生原来被动接受的局面。

5.注重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例如,对文本内容的感知,要求学生通过自学来完成;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采用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在合作中切磋,在合作中探究,在合作中学习。如小组解析疑难语句,对孟子的王道思想的深入理解。引导学生走进课文,联系历史和现实,结论虽不一定准确、全面,但在思考、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二)不足之处:

1.导语所涉及的内容太多,所用时间过长。

2.如果学生事先没有预习,那么这节课将难以进行。

3.内容安排较多,时间比较紧凑。

4.还未真正遵循生态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同时还有严格按照生态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去实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