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外学前教育简史:幼稚园课程发展与标准

中外学前教育简史:幼稚园课程发展与标准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尤其是欧美宗教式、日本小学式的幼稚教育普遍盛行,当时尚未有中国人自己的幼稚园课程标准。1929年9月,《幼稚园课程暂行标准》拟定完成,由教育部令各省市作为暂行标准试验推行,并于1932年10月由教育部正式公布,称《幼稚园课程标准》。可以通过“故事和儿歌”“社会和常识”两项课程大体了解幼稚园课程标准的目标和具体内容。

中外学前教育简史:幼稚园课程发展与标准

“新学制”虽然将幼稚园正式列入学校系统,但对幼稚园的师资培养、幼稚园教育的调查和实验研究、乡村幼稚园的推广、幼稚园课程和教材的审查及编辑等问题,还没有一个详细的办法和统一的要求。尤其是欧美宗教式、日本小学式的幼稚教育普遍盛行,当时尚未有中国人自己的幼稚园课程标准

1928年5月,在南京召开的全国第一次教育会议上,陶行知和陈鹤琴提出了“注重幼稚教育案”(由陶行知五个提案和陈鹤琴的两个提案综合而成),其中一项是“审查编辑幼稚园课程及教材案”。会后,受大学院(后改为教育部)之聘,由陈鹤琴、郑晓沧、张宗麟、葛鲤庭、甘梦丹、杨宝康等人,依据南京鼓楼幼稚园的课程实验成果、中央大学附属幼稚园以及晓庄乡村幼稚园的经验,负责起草《幼稚园课程暂行标准》,并通过《幼稚教育》月刊和各种教育杂志的《幼稚教育专号》进行交流研讨。1929年9月,《幼稚园课程暂行标准》拟定完成,由教育部令各省市作为暂行标准试验推行,并于1932年10月由教育部正式公布,称《幼稚园课程标准》(1936年又予以修正)。

《幼稚园课程标准》是我国自己制定的第一个统一的幼稚园课程标准,使得幼稚园课程达到了比较完善的程度,促进了当时中国幼稚教育规范化、科学化的发展。

课程标准包括幼稚教育总目标、课程范围、教育方法要点三部分。

(一)幼稚教育总目标

幼稚园教育的总目标是将“尊重儿童自身的快乐,竭力追求儿童身心健康和幸福及为人生发展奠基”作为根本内容,并以以下四个方面作为最终目的。

第一,增进幼稚儿童身心的健康。

第二,力谋幼稚儿童应有的幸福与快乐。

第三,培养人生基本的优良习惯(包括身体、行为等各方面的习惯)。

第四,协助家庭教养幼稚儿童,并谋家庭教育的改进。

(二)课程范围

《幼稚园课程标准》规定幼稚园的课程包括音乐、故事和儿歌、游戏、社会常识、工作、静息、餐点7项内容。在每一门课程里,都详细规定了授课目标、内容大要和所要达到的最低限度。

可以通过“故事和儿歌”“社会和常识”两项课程大体了解幼稚园课程标准的目标和具体内容。

1.故事和儿歌

(1)目标

①引起对于文学的兴趣。

②发展想象。

③启发思想。

④练习说话、吟唱,增进表达能力

⑤发展对于故事的创作能力。

(2)内容大要

①各种故事如童话、自然故事、历史故事、生活故事、爱国故事、民间传说、笑话寓言等的欣赏和演习(如口述、表演、创作等)。

②各种故事画片的阅览。

③各种有趣而不恶劣的儿童歌谣,谜语的欣赏、吟唱和表演。

(3)最低限度

①能吟唱四则以上的儿歌、童谣和谜语,而且字句清晰。

②能述说四则最简单的故事而且意思明确。

③能创作一则最简单的故事而且有明显的内容。

④能参加表演故事一则。

⑤能做简单明白的应对。

⑥能看图说图中大意。

2.社会和常识

(1)目标

①引导对于自然环境和人文活动的观察和欣赏。

②增加利用自然、满足生活、组织团体等的最初步的经验。

③引导对于人和自然环境的关系的认识。

④养成爱护自然物和卫生、乐群、互助、合作等好习惯。

(2)内容大要

①关于衣、食、住、行等生活需要、卫生方法,以及家庭邻里、商铺、邮局、救火组织、公园、交通机关等社会组织的观察研究,本地名胜古迹的游览。(www.xing528.com)

②日常礼仪的演习。

③纪念日和节日(如元旦、国庆、总理诞辰日、“五九”、“五卅”、儿童节以及其他节令)的研究举行。

④集会的演习(以培养公正、仁爱、和平的态度精神为主)。

⑤党旗、国旗、总理遗像……的认识。

⑥习见的鸟、兽、鱼、花草、树木和日、月、雨、雪、阴、晴、风、云等自然现象的认识和研究。

⑦月、日、星期和阴、晴、雨、雪等逐日气候的填记。

⑧附近或本园内动植物的观察采集,并饲养或培植。

⑨身体各部的认识和简易卫生规律(如不贪吃糖果、不乱吃杂食、食前必洗手、食后必洗脸、不随地便溺、不随地吐痰、不吮手指、不用手挖耳揉眼、早睡早起、爱清洁等)的实践。

⑩健康和清洁的查察。

(3)最低限度

①认识自己日常生活所用的主要衣、食、住、行等各项物品。

②略知家庭、邻里、商铺、工场、农田以及地方公共机关的作用。

③知道四肢、五官的机能作用。

④认识家禽、家畜及五种以上植物,并了解太阳、风、雨的作用。

⑤认识总理遗像、党旗、国旗。

⑥对于师长、家长有相当的礼貌。

⑦有爱好清洁的习惯。

(三)教育方法要点

《幼稚园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教育方法特别注意儿童社会化和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提出要量力而行、因材施教,并采取奖励机制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运用团体、分组和个别的方式,组织儿童进行各种活动并使儿童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从而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之人。

具体共列了17条教育方法:

第一,各项活动在实施时,应该打成一片。确定一日或两三日内作业的中心,一切活动都离不开这个中心的范围。

第二,儿童每天在园时间,全日约六小时,半日约三小时。各种活动不可呆板的分节规定。

第三,各种作业,可由儿童各从所好,自由活动。

第四,故事、游戏、音乐和自然,大部分都可由教师引导,施行团体作业,工作则大部分由儿童个别活动,由教师个别指导。

第五,教师应该充分准备,以免遇到临时困难。

第六,教师需体察儿童的心理,切合儿童的经验。

第七,幼稚教育所用的是日常生活可接触至少是可想象的实物、事实。

第八,幼稚园的教学设计,应从儿童的活动中发现设计的主题,应体察儿童的能力,将不能做的部分省去,设计的材料要以易达目的易达结果为最好。

第九,教师是儿童活动中的把舵者,要使儿童跟着他的趋向而进行。

第十,教师是最后的裁判者。

第十一,教师应用奖励,以鼓励儿童对于某种作业的兴趣。

第十二,技能应该用练习的方法,使儿童纯熟。

第十三,园中的事务,凡儿童能做的,如扫地、拔草等,应充分地由儿童去做。

第十四,每半年举行体格检查一次,每月举行身高体重检查一次。

第十五,教师应做好观察记录,作为研究和施教的资料。

第十六,教师应和家长尽力联络感情,宣传幼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方法。

第十七,幼稚园教育除利用户外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外,也要利用废物、天然物和日用品。

《幼稚园课程标准》是我国第一个由国家颁布的幼稚园课程标准,是由我国的教育专家和学者在总结自己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了西方学前教育思想与教育方法的结晶,建立了符合我国实际与儿童身心发展需要的幼儿园课程理论体系,结束了中国自清末以来幼儿园课程外国化、宗教化和非科学化的混乱局面,有力地促进了幼稚园和幼稚园课程趋向规范化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