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前教育的科学化:中外学前教育简史

学前教育的科学化:中外学前教育简史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陈鹤琴认为,要办好中国的幼教事业,必须要解决一个科学化的问题,即把幼儿教育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要了解儿童,研究儿童,按照儿童心理、生理的特点去教育儿童。陈鹤琴是建立科学化学前教育的提倡者和实行家。教育的科学化从广义上讲,包括教育的全过程和教育内容上的各个方面,这里仅以陈鹤琴对科学化最根本的依据——儿童心理特点与分期,做重点论述。

学前教育的科学化:中外学前教育简史

陈鹤琴认为,要办好中国的幼教事业,必须要解决一个科学化的问题,即把幼儿教育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要了解儿童,研究儿童,按照儿童心理、生理的特点去教育儿童。

对于办儿童教育不讲科学,他曾提出尖锐的批评。在20世纪20年代,当学前教育的研究在西方已经有近百年历史的时候,中国仍按几千年以前的封建传统,对幼儿教育不加研究,他十分焦虑和痛心,向社会呼吁,必须打破旧中国教育儿童不讲科学的落后状态,他指出:“栽花有栽花的学识技能,花才能栽得好;养蜂有养蜂的学识和技能,蜂才能养得好;育蚕有育蚕的学识和技能,蚕才能育得好;甚至养牛、养猪、养羊、养马、养鱼、养鸟莫不都有专门学识技能,唯独对于教育孩子反而还不如养猪养羊重要,倒不讲究教育孩子的学识和技能!”

陈鹤琴是建立科学化学前教育的提倡者和实行家。从1920年起,以自己的孩子和实验幼稚园等众多孩子为对象,苦心钻研和实验,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50年代以前就撰写出科学论著《儿童心理及教育儿童之方法》、《儿童心理之研究》、《儿童心理学》、《从一个儿童的图画发展过程看儿童心理之发展》、《家庭教育》等,对推动中国学前教育科学化的进程具有开拓性的作用。

教育的科学化从广义上讲,包括教育的全过程和教育内容上的各个方面,这里仅以陈鹤琴对科学化最根本的依据——儿童心理特点与分期,做重点论述。

(一)儿童心理研究,是科学教育儿童的基础

科学地教育儿童,也就是要遵循儿童自身的特点施以教育。陈鹤琴主张,对儿童的培养与成人不同,不能给他们成人化的东西,要适应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要做到儿童化。懂得了儿童的特点,就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施以适当的教育,找到最经济、最有效的办法,收到优良的教育效果。他指出,中国儿童教育的严重弊端之一,就是不按儿童自身特点进行教育,而错误地将孩子看成缩小了的成人。这种传统观念是违背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是不科学的。逼着小孩子一举一动和成年人一样,叫他端端正正地坐在屋里,不许到户外游戏,甚至穿的衣服也和成人一样,叫儿童也穿起长衫马褂,他们会感到万分的难受。把儿童当作成年人一样看待,去施以教育,是摧残儿童的活泼天性的。他认为,这种谬误的观念必须改变,要正确地认识儿童的价值和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才能收到教育的良果。

儿童期是人发展智力,学习语言最快的时期,是道德、习惯养成最容易的时期。幼儿教育就是要抓住这个最佳时期,为整个人生的发展打下一个好的基础。研究儿童心理特点的意义,就是要把儿童教育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承认并且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认识这个时期的特殊价值,以便更有效地教育儿童。

(二)儿童心理特点与教育

对儿童的培养要科学化,就是要符合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做到儿童化。把幼儿教育的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就要掌握其生长发展的科学规律,就必须对于作为幼儿教育基础的儿童心理做全面、系统、切实的科学实验研究。

陈鹤琴研究科学化的幼儿教育,是从自己的孩子出生起步的,他逐日对孩子身心变化和各种刺激反应进行周密的观察和实验,做出详细的文字记录和摄影记录。从这些大量的材料中,具体剖析了孩子身体的发展,动作的发展及模仿、游戏、好奇、惧怕、言语等各方面的规律。以后又不断地对大量的儿童进行观察、实验,总结出了儿童的心理特点,这样的总结自然就具有民族性和科学性的特点。他所总结的儿童心理特点重要的有:

1.好动心

儿童生来好动,不像成人那么有自制力。陈鹤琴说:

儿童生来好动的,他喜欢听这样,看那样;推这样,攫那样;忽而玩这样,忽而弄那样。忽而立,忽而坐;忽而跳,忽而跑;忽而哭,忽而笑。没有一刻的工夫能像成人坐而默思的。

他曾认真地观察记录了大量有关儿童动作的材料,如口的动作、头的动作、手的动作、臂的动作、坐的动作、立的动作、爬的动作、足的动作、走的动作、跳的动作、腿的动作等。根据他对孩子多方面动作的研究,对于儿童为什么那么好动,做了科学的回答。他认为,这是因为孩子的感觉与动作都是连通的,只要想到了或是接受了什么外来刺激,就立刻要去做。比如,一想到吃,就得去寻找东西吃;一觉得痛,就要哭;一听到门外有欢呼声,即刻就要跑出去看。总之,儿童还没有养成自制力,行为完全为冲动与感觉所支配。好动就成为儿童突出的特点。教师和家长就要了解和研究儿童的这个心理特点,不但不因儿童正常的动作去责罚他,而且要给儿童以充分的机会,使他们多与事物接触,以促进儿童身体、道德、智力的增进。

陈鹤琴强调儿童好动的心理特点,认为应该尊重儿童好动心,并利用这个特点,给其提供发挥的空间。同时他也指出,儿童这样好动,动作是否合乎社会的情形和个人的需要?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他这样动、那样动,是否妨害别人的自由,比如家中有病人,当然不能叫喊喧哗;看见好吃的东西,当然不能随便吃;在路上行走,当然不可乱跑乱跳;在公共场所,当然不可随便吐痰;看见别人的东西好玩,当然不能随便拿走,等等。因此,还研究了儿童动作的抑制及其抑制的方法,如利用谴责、惧怕、感官刺激、儿童喜欢的东西、发生过快感的东西、回忆不快乐的经验等,都可以起到抑制动作的作用。起初这种抑制的作用很少,后来儿童从经验中就可以慢慢学会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候,他应当动作或不应当动作。

2.模仿心

模仿心对儿童的发展十分重要,儿童能力的获得大大依赖这种模仿心。陈鹤琴在研究大量的国外学者成果和自己试验的材料的基础上,探讨了模仿是什么,模仿的种类,模仿在教育儿童上的意义。最后他指出,教育者要了解儿童的模仿心,将其正确地运用到教育中去。例如:

(1)模仿的动作与所模仿的动作是不一样的,如儿童学说话的声音,儿童学写字握笔的位置和姿势,都不会与成人一样,当他模仿这些动作时,教者就要格外当心,发现错误,要立刻给以校正,千万不可养成错误的习惯。

(2)模仿只是初做的时候,后来继续做的动作,是感觉这个动作的快乐而做的,就不是模仿了。儿童的这种快乐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生理的,就是从肌肉筋骨以及其他感觉器官所得的快乐的感觉;一种是社会的,就是他模仿的时候,别人称赞他鼓励他而得到的快乐。因此,我们就可以利用这种心理。凡不能发生这两种快感的事情,不要给他模仿;凡能发生这两种快感的事情,便做给他看,叫他模仿。

(3)模仿包含模仿的能力,不同年龄的儿童,模仿能力不同,这种能力有一个发展过程。比如四五个月的小孩,不能模仿写字、读书、缝纫等,只能模仿声音。所以不能勉强儿童模仿他所不能模仿的东西。

(4)儿童模仿是无选择的。儿童善恶的观念很薄弱,容易接受环境的影响,所以他不能有选择地对事物加以模仿。古代孟母为给幼小时的孟子选择良好的模仿环境,曾三迁择邻,就是这个缘故。因此,作师长的,要以身作则,同时要为儿童选择和创造模范与法则,教儿童逐渐学习鉴别是非善恶,使之能“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儿童是易受暗示的

陈鹤琴说暗示和模仿,看起来是一样的东西,不过模仿是从儿童一方面着想,暗示是从环境一方面着想。对于儿童来说模仿是主体,对于暗示,环境是主体。比方说,儿童因为看见别人骑马,也要骑马,这种被外界刺激的心理,叫“暗示感受性”。他受外界刺激愈容易,他的受暗示性愈大。

(1)儿童是容易被暗示的。对这个问题,陈鹤琴自己曾作过试验。有一天,他拿了一条玩具马缰,给自己的小孩,心想他一定是喜欢玩的,便把它挂在孩子的头颈上。不料,他不但不喜欢,反而哭起来。便立即取下,放在孩子堂兄颈上。堂兄戴上马缰便向前跑,像是马奔的样子,陈鹤琴便牵了马缰在后面追。孩子见如此好玩,也抢着要马缰了,放在颈上也向前跑去。这件事使陈鹤琴受到启发:第一,孩子最初因不了解马缰,也不知道父亲的意思,便对它产生一种惧怯的态度。第二,孩子看了别人追跑也要模仿着去做。这样看来,一方面不可贸然任一己之欲,迫儿童做不明了所做的事情;另一方面儿童既然是很容易受人暗示,我们可以利用这种心理去支配他的动作。比如,为了让孩子喜欢刷牙,可以用画着儿童正在刷牙的美丽图画来暗示孩子,便可达到训练儿童良好习惯的目的。

(2)儿童暗示感受性的特点。陈鹤琴指出:根据外国科学家的研究证明,儿童暗示感受性有这样的特点:第一,年长的儿童比年幼的儿童的暗示感受性来得薄弱。第二,年长的女孩比年长的男孩暗示感受性来得强,但年幼的女孩比年幼的男孩暗示感受性来得弱。

除这两项以外,根据陈鹤琴本人的试验,他又补充两点:一是孩子幼小时(如两岁半以前)常常随着别人末了一句话或者一个字说。二是有一种消极的暗示是不宜采用的。这种消极的暗示,是儿童本来没有觉得要做什么不该做的事,后来是你暗示了他一个思想,才引出他有了这个意思,反倒要去做这个事了。比如儿童跌了一跤,做母亲的忙抱过来哄着说:“不要哭!不要哭!”孩子本来不想哭反而大哭起来。或在教育里,教师对学生说:“不要讲话,不要向窗外看。”学生不知不觉地,或者不由自主的反要讲话和向外看了。这种暗示不能起到教育的效果。因此,他告诫人们,不要用消极的暗示去矫正孩子的错误。

(3)暗示在教育上的作用。儿童容易受暗示,怎样利用这个特点进行教育?陈鹤琴认为应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关于良好的举动、习惯、风俗等,我们都可以利用暗示来养成。

第二,暗示可以增加儿童的痛苦,这类的暗示就要避免使用,如前述小孩跌跤的例子。

第三,戏剧的暗示当善为取缔。戏剧影响儿童的作用往往很大。甚至儿童看到影剧中各种欺诈抢掠的事,也便学着去做这类事,可能导致儿童的犯罪行为,因此这种戏剧的暗示应当取缔。

4.好奇心

陈鹤琴认为儿童好奇心强,这种好奇心在教育上有很高的价值。

儿童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会有各种不同的举动。按陈鹤琴研究自己周围的孩子和国外史密斯及霍尔研究儿童好奇心的结果分析,这种举动有:①凝视观察。根据他对陈一鸣的记录,孩子出生后第5天能熟视灯光,第23天眼睛能随灯光转移。②自动观察。如4岁的男孩,到客人家,蜜蜂引起了他的好奇,便去敲蜂巢,结果被蜂刺痛。③试验。比如一个5岁的小女孩,见地里萝卜很感兴趣,于是每天把园里所种的胡萝卜掘起来,要看看它是怎样生长的。④问句。如3岁半的女孩,会问“为什么太阳会发光呢?”“谁把这些明星放在太空中呢?”⑤破坏的好奇。如4岁的男孩,把一只钟拆得粉碎,因要想晓得钟为什么会响?

陈鹤琴还论述了儿童的好奇心不是永久不变的,而是随着年岁而发展的。比如儿童在未能行走以前,他的主要兴趣在经历新的感觉,并且注意感觉的关系;当儿童开始学会讲话,就会不断地问他所见到的新鲜事物“这个是什么”、“那个是什么”,以后他又会不满足只知道名词,兴趣会进一步发展,常常要追问:“这个有什么用处?”“你怎么做的?”“你为什么这样做?”甚至追根求源问:“这个东西从哪儿来的?”再长大些,到三四岁,儿童“为什么”的问题增多,多问的是一般公理,如“天黑因为太阳下山了”。他的兴趣常常在应用真理方面,不断地问:“太阳下山了吗?”“没有。”“那么为何天如此地黑暗呢?”在这个时期儿童的问题,爱加“为什么”三字,而且要一直问到底才肯罢休,或问到成人责骂为止。

这些好奇心都会引发出儿童研究学问的兴趣,教育者是完全可以利用的。儿童生而无知,后来长大一些,逐渐与环境相接触,他的好动的能力与模仿的能力逐渐滋长,好奇心也逐渐发展,见了新鲜事物,就要追究,甚至会弄坏了玩具或其他什么东西,但这样便得到了新的知识。成人对儿童的好奇,要耐心地指导,正确地解答,不可厌恶禁止儿童的问话,更不要假作聪明,牵强附会,颠倒了儿童的思想。

5.游戏心

儿童好玩这个极其重要的心理特点,在教育上有很高的价值。陈鹤琴说:“儿童好游戏是天然的倾向,近世教育利用这种活泼的动作,以发展儿童之个性与造就社会之良好分子。”

他对游戏有很深的研究,曾研究和评述了国外六种关于游戏的学说,在这个基础上,他亲自做了试验探索,形成了自己的关于儿童游戏的理论。概括如下:

(1)游戏是什么?

游戏虽然是天然的,但也是有条件的。第一,要有游戏的力量,比如小孩子“吸指”、“吃拳”,也必须要有吸的能力;第二,要有反射的动作,如要把一个木棒放在他手里,他必有握的反射动作;第三,要有联合的动作,如小孩子看见桌上有个摇铃就伸手去摇,这动作就比较复杂,因为“看见”是一件事,“去拿”又是一件事,“拿来摇”又是另一件事,这便是三种动作的联合;第四,要有好动的天性;第五,智慧的作用,这是复杂的游戏所必需的,如记忆力想象力。如做“请客”的游戏,拿草当菜,拿水当茶,这种动作都是要用想象的。

此外,游戏还要靠快感而发生。有时儿童第一次玩什么,纯粹出于随机动作而成。后来继续玩,却因为第一次玩的时候发生快感的缘故。一直到太容易做而不能发生兴趣时为止。按陈鹤琴分析,这种快感,包括生理上的快感、心理上的快感和社交上的快感。

(2)游戏的种类。陈鹤琴将游戏分为五大类:

第一,关于发展身体的游戏,包括感官游戏——如听的、看的、触的、嗅的各种游戏和动作游戏——如儿童自己动作的游戏。

第二,关于发展社交的游戏——凡各种团体游戏,如捉迷藏及各种比赛都属此种。

第三,关于发展语言的游戏,又包括言语游戏和歌唱游戏。

第四,关于发展手的游戏,包括手工游戏和球戏。

第五,关于发展人生观的游戏,包括化装游戏,如装作父母和手指游戏(指手指在灯光下作出各种形状的游戏)。(www.xing528.com)

(3)游戏与年龄的关系。人生从幼至老都是喜欢游戏的,只是年幼时更甚,且各时期有不同的内容。陈鹤琴将学前儿童游戏分为幼稚期与儿童初期两个阶段。

幼稚期指从出生至3岁。他认为,这个时期,儿童所爱的游戏,是属于感觉与动作方面的,遇到小的东西,就要捻捻它,尝尝它,遇到大的东西,就要推推它、动动它。儿童在这个时候,不但喜爱触觉的游戏,也喜欢听觉的游戏。很爱听声音,常常用棒敲这里、击那里。所以在这时候,幼儿教师应当给他们各种会响的玩物,发展他们的听觉。

儿童初期指4至7岁。在幼稚期,婴孩大概喜欢独自游戏。到儿童初期,就要与伴侣同玩了。假使没有同伴,儿童也会想象出一个或几个同伴出来,与他玩耍。但这终究不是真伙伴。应该给儿童找良好的伙伴才好。陈鹤琴还指出,这个时期儿童喜欢化装游戏或叫模仿游戏。比如两三个孩子一起拿许多小凳连起来,玩“火车来了”的游戏。这类游戏使儿童无形中学习社会上的风尚和习惯,所以要为儿童设置良好的环境,使他们不知不觉地模仿才好。

(4)游戏与玩具。陈鹤琴对儿童玩具的研究和制作曾花费不少精力,也为儿童设计和制作过不少好玩具。

玩具自然与游戏有关,不少游戏是要通过玩具的使用而实现的。陈鹤琴说玩具的范围很广,不仅是街上所卖的供儿童玩的东西,其实儿童看的、听的和接触的都可以作为玩具。给儿童好的玩具,教他实地练习,便可以促使儿童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各种机能以及智力和身体有发展的机会。

(5)游戏在教育上的价值。游戏不仅使儿童得到快乐,而且有很高的教育价值,陈鹤琴阐明了下列几点:

第一,发展身体。游戏是一种自然的、有兴趣的、活泼的运动。游戏的时候儿童不知不觉地会将他的全部精神拿出来。因此游戏可以锻炼儿童的筋骨,辅助儿童的消化,促进儿童的血液循环,增加儿童的肺的呼吸。

第二,培养高尚道德。各种高尚道德,几乎都可以从游戏中学得。如自治、克己、忠信、独立性、共同作业、理性的服从、纪律性。这种种美德之养成,没有再比游戏这个利器来得快,来得切实。至于公平、信实、尊敬别人、履行个人的义务等德行,也是游戏的副产品。

第三,能使脑筋锐敏。游戏也能发展智力,如判断力、知觉力、观察力、想象力、创作心、冒险心,都可以在游戏中渐渐养成。

综合陈鹤琴多年对儿童心理特点的研究和实验,最重要的有好动心、模仿心、容易受暗示、好奇心、游戏心,此外他还论述了儿童喜欢成功、喜欢野外生活、好群心、赞许心等特点。只有了解儿童的这些特点,才能科学地教育儿童,正如陈鹤琴所说:“我们教小孩子必须要了解小孩子的心理。若能依据小孩子的心理而施行教育,那教育必有良好效果的。”

【小故事】

陈鹤琴教子故事“我们也来拍手”

陈一鸣1岁3个月的时候,有一次,陈鹤琴带他去看小学生演戏。剧场里有300多个小学生,戏演得很精彩,看节目的人常常兴奋得齐声鼓掌。陈鹤琴想,这个时候小孩子一般会产生惧怕的心理的,所以他一抱一鸣进门,就笑嘻嘻地对他说:“你看,这儿有这么多的小孩子!”后来,当戏演得十分精彩时,陈鹤琴预料观众一定会鼓掌,就先对一鸣说:“我们也来拍手!”一鸣一听小孩子鼓掌,也就欢欢喜喜地鼓起掌来。

“蟾蜍,你好吗?”

有一天,阳光和熙,陈鹤琴同一鸣(1岁10个月)在草地上玩耍,他们一起观赏花草,识别昆虫,玩得兴致勃勃。突然,有一只大蟾蜍蹦了出来,一跳跳到一鸣眼前。这只蟾蜍长得特别大,一鸣以前从没有见过这么大的蟾蜍,他脸上顿时露出害怕的神色。举起手来向后退,并且喊叫说:“咬!咬!”陈鹤琴走过去,从地上拾起一根小草棍,轻轻地去刺着那只蟾蜍说:“蟾蜍,你好吗?你也来同我们一起游戏吗?”一鸣见爸爸在同蟾蜍说话,也就凑了上来,后来,他接过爸爸递给他的草棍也去刺蟾蜍,起初一触就缩回来,仍显出有些害怕的样子,但慢慢地他就平静下来,不再像当初那样害怕了。

“汽车倒翻哉!”

在一鸣一两岁的时候,每逢乌云聚集雷电交加的天气,父母总是带他到屋檐下,露台上,用手指着云对他说:“这里像一座山,那里像一只狗,这是狗的尾巴,这是狗的耳朵。”又指着闪电对他说:“这闪电像一条带,多么好看!”于是一鸣也很快乐地用手指指点点,看云看电,对雷鸣电闪毫不惧怕了。平时,一鸣走路若跌跤了,父母总是让他自己爬起来,即使跌破了也不大惊小怪。他稍大一些学骑三轮小车,偶尔车子倒了,人也翻倒在地,父母并没有对他说什么,他也慢慢地爬起来,嘴里说一句:“汽车倒翻哉!”然后扶起车子重新骑起来。

(三)儿童年龄分期与教育

陈鹤琴经过多年观察、试验、研究,对学龄前期各个不同阶段的心理活动特征做了科学的阐述。

他认为,要进行儿童的教育工作,就要研究儿童的心理生活,除了要掌握儿童一般的心理特点以外,还应该将儿童的生活过程分为几个阶段,进行细致的研究,尤其对学龄前期的儿童更有必要在这个大时期中再细分出几个小阶段进行研究。因为这个时期,是人类独立的人格生活奠定基础的时期。人类独立人格的生活方式,就是心理活动的种种表现,如感知觉、动作、言语、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自我意识等,陈鹤琴将它概括为反射生活、感觉运动生活、情绪生活、智慧生活与社会生活。这四种生活内容,在人类生活的过程中虽然是统一表现,相互发展的,可是,就其发展的程序看,他们都是在相当的年龄中有先后发展的趋势,按陈鹤琴的研究,大概感觉运动生活(如听觉)在新生后一个月左右就已发展;情绪生活则在新生一个月至一年左右具有发展的雏形,其后到6岁为智慧奠基之时,到12岁社会生活有显著的发展。据此,他将儿童从出生至学龄分成四个阶段:

1.新生婴儿的心理与教育

新生婴儿指从出生到一个月左右这个时期。陈鹤琴以陈一鸣为对象详细地观察了这个时期婴儿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动作(包括口的动作、头部与四肢的动作)、情绪(包括哭、快乐、惊恐等)、生理现象(如循环系统、胃壁收缩、内分泌、头、胸、骨等),根据这些心理与生理的发展,施以人生最初的教育。

陈鹤琴批评了对新生儿谈不上教育的谬误见解,他说:“在这种观念支配之下,真不知有多少儿童,终生受其祸害!根据科学的研究,每个儿童自出生之日起就已开始学习(甚至可以说在胎内已开始学习)。”

比如每回哺乳之前,给婴儿5秒钟的声音刺激,经过10天训练,多数婴儿一听到声音,即开始吸吮动作。说明即便是新生儿,学习能力却已开始这一事实,因此就应该给予教育,并且这种教育还会影响儿童的一生。不过,这时期教育的重点是建立儿童健康身体的基础,同时,对优良习惯的形成有一个初始的基础。这时的教育,他列举了下列三方面:第一,环境的教育。因新生儿初离母体,刚开始进入一个新的世界,他适应的能力很薄弱,父母应控制环境,使之适应婴儿的要求,如要使环境安静,房间空气要流通等。第二,饮食的教育,如哺乳要定量定时,排泄也要养成定时的习惯。第三,睡眠的教育,要养成睡眠的好习惯,如独睡、熄灯睡、不要抱着睡。

2.乳儿心理的发展与教育

乳儿期指出生后1个月到1岁左右。这个时期儿童最显著的特征是需要母亲哺乳,所以称这时期为哺乳期。他观察研究了婴儿在这个时期各种动作的发展,认为乳儿时期,儿童的生活已开始从新生时的反射生活范围发展为许多复杂的、联合的运动的范围。这个时期儿童各种动作十分重要,特别是坐、立、爬行等动作的发展,是儿童后来独自站立、行走、跳跑的基础。

他研究了这个阶段婴儿的情绪表现与发展,介绍了用观察法与实验法研究这个问题,阐述了这个时期情绪的表现,包括生理上的表现、面部的表现、全身筋肉的变化、声音(如哭声、泣声、笑声、惊叫等)的表现、动作的表现,都可以说明婴儿情绪的变化。

陈鹤琴指出,如果新生婴儿的教育,我们所注意的是生理方面的调护,而乳儿的教育,就不仅要注意到他的生理调护,而且还应有正确的教育。他阐述了这个时期动作的教育与优良情绪的培养。

关于动作的教育,就是儿童身体筋肉活动时,所应受的指导与维护。这往往对人的一生都会发生深刻的影响。为了便于儿童的动作,他指出,应为儿童准备适宜的衣服。这时期儿童衣服要合乎卫生、舒适、自由、方便,使孩子觉得愉快。鞋袜的大小、质料,都要便于乳儿学习走路。在儿童学习爬行、走路时,做父母师长的还要特别注意态度。

3.步儿心理的发展与教育

步儿时期指1岁至3岁半,步儿是指开始步行的儿童。陈鹤琴指出,在这一时期中,儿童心理上最大的表现,便是步行。他学习步行,开始步行,乐于步行,对跑、跳特别感兴趣,进步特别迅速,同时,这个阶段,儿童的语言、智力也表现出显著的进步。

关于儿童行走的发展,陈鹤琴首先说明行走的意义,指出儿童由不会行走而能独立行走,有赖于儿童主观、客观的原因,是有条件的,如健全的骨骼、筋肉和神经的作用,适当的智力程度,有行走的动机,有行走的机会等。

要遵循孩子行走的规律与习惯,恰当处理成熟与练习的关系,适时予以帮助指导。儿童学习行走的过程,也是大筋肉活动迅速发展的过程,儿童这些能力的取得,扩大了他的活动空间,使他由一个不独立或半独立的个体,逐步向独立个体过渡。

关于儿童言语在这时期的发展,陈鹤琴指出,儿童学习言语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一般分为四个阶段:言语模仿、将字结合、应用代名词与复数、应用叙述字。他记录观察了陈一鸣言语发展的情形,通过对孩子99天至2岁5个月的观察,他指出,一般孩子在出生后五个星期,便开始牙牙学语;满6个月,母音和子音已经发生;满12个月,大多数儿童均能模仿一两个字;满18个月,能应用简单句子;满两岁能应用一般的句子;满3岁,儿童言语与成人的就相差不多了。用游戏的形式教儿童学习言语是儿童比较乐于接受的方式。

这个时期除行走与言语的发展以外,其他如在习惯的发展、心智活动的显露方面都应给予指导。

4.幼儿心理的发展与教育

幼儿时期指3.5岁至6岁。这个时期他重点阐述的是儿童的思想活动、社会性的发展、情绪的转变等。

(1)关于思想的活动。

成人要了解儿童思想发展的特点,并寻求良好的发展思想的教育方法。陈鹤琴从五方面总结了这个问题:第一,儿童自己能想到的,成人切不可替代;第二,使儿童得到充分的思考机会,应该特意发生种种新环境、新问题,叫儿童来适应、来解决;第三,使儿童得着丰富经验;第四,教儿童善用言语文字以及学习种种美术;第五,改正儿童的思想谬误。这种总结很有现实意义。比如新动静、新问题是引起儿童思想的条件,父母师长要去设计一些新动静、新问题,不要一切都包办,尤其是很多“好心”的母亲,遇到一点事,还不等孩子的思想发生,便立刻代之解决,这种“爱”,是培养“傻瓜”的办法。

(2)关于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儿童的社会性指儿童与儿童、儿童与成人的个别关系,同时也表现在儿童社会组织性活动的建立。儿童是好群的,不喜欢独自孤处,一两岁的婴儿也喜欢有人在他旁边。因此,儿童对于人与人的关系的感觉发生得很早。但真正社会生活的发展,陈鹤琴指出应当是在3岁前后。以前他是独自游戏,或者看别人游戏。现在他开始对其他儿童的游戏发生兴趣,参加其他儿童团体,共同游戏;对于成人,以前总是采取依赖与期待的态度,现在他一切都开始借自己的力量来做自己所要做的事情。对于成人的帮助或干涉常持反抗的态度。可是他自己却非常高兴帮助其他儿童,更喜欢帮助比自己年幼的孩子。

儿童社会性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个别差异,有各种不同类型,每个儿童由于环境和教育的不同,都具有自己特殊的社会态度。

(3)关于情绪的转变。到了幼儿期,儿童情绪的激起,不仅来自自身生理上的要求,而且来自与日俱增的社会环境的刺激。儿童这种情绪的表现,就是从自我到他人、从机械到繁复、从个人到社会的转变,尤其是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对其情绪的转变影响很大。

根据幼儿期儿童思想活动、社会性的发展、情绪的转变等的研究,说明这个时期儿童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陈鹤琴说:

无论在生理方面和心理方面,幼儿期的教育都是非常重要的。儿童对社会适应得是否健全,儿童生理方面或心理发展的程度是否表现着常态的前进,儿童对于卫生习惯有否养成,以及儿童身体健康是否得到健美的发展,幼儿期的教育都该担负相当的责任。

在幼儿期教育的实施中,应注意什么,他总结了很多有价值的经验。例如,以积极的启发、暗示和鼓励,代替消极的限制、批评;不姑息、不严厉;让儿童使用自己的手脑;让儿童有自己的活动园地;发展儿童的好问心;父母师长应以身作则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