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欧中世纪儿童观点:中外学前教育简史

西欧中世纪儿童观点:中外学前教育简史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罗马帝国之后的欧洲一度成为基督教的天下,中世纪成了神性时代。在中世纪,禁欲主义成为基督教会所提倡的世界观的主要特征。(二)预成论及成人化的儿童教育在欧洲中世纪,还有一种与“性恶论”相并存的儿童观叫“预成论”。在这一观点的影响下,欧洲14世纪以前的绘画,总是不变地以成年人的身体比例和面部特点来画儿童肖像。

西欧中世纪儿童观点:中外学前教育简史

西罗马帝国之后的欧洲一度成为基督教的天下,中世纪成了神性时代。基督教会在思想意识上极力提倡“原罪说”和“禁欲主义”。教会宣布“肉体是灵魂的监狱”,要求禁绝或控制一切成为万恶之源的欲望(包括犯上作乱的念头以及饮食男女等人生本能的要求)。在中世纪,禁欲主义成为基督教会所提倡的世界观的主要特征。

为了让人们相信禁欲主义的荒唐说教,为了使上帝的神话成为人们的信仰,基督教会还宣扬蒙昩主义、愚民政策,鼓吹一切认识都来自“神启”,一切真理都存在于《圣经》中。禁止文化教育的传播,禁绝独立思考。这样,科学哲学就成为教会恭顺的奴仆。

(一)性恶论体罚教育

基督教的“原罪”这一重要概念被著名的基督教会神学理论家奥古斯丁发展为“原罪论”,成为基督教的重要教义之一,并成为罗马教会的官方学说。这一学说大肆渲染“性恶论”,鼓吹儿童是带着“原罪”来到人世的,故儿童生来性恶,要想控制儿童的邪恶本性并使其成为高尚的人,就必须惩罚他们的肉体,压制他们的欲望。

以性恶论及禁欲主义为依据,教会要求摧残肉体以使灵魂得救,声称“不可不管教孩童,你要用杖打他,就可以救他的灵魂免下阴间”。从幼年起就抑制儿童嬉笑欢闹、游戏娱乐的愿望,并采取严厉的措施来制止这类表现,戒尺、棍棒是中世纪学校不可缺少的工具。对儿童的约束与惩戒成为中世纪学前教育的重要特征。在教育中体罚盛行,体育完全被取消。教会对崇尚和谐发展的雅典文化教育,持敌视态度。(www.xing528.com)

(二)预成论及成人化的儿童教育

在欧洲中世纪,还有一种与“性恶论”相并存的儿童观叫“预成论”。预成论认为,当妇女受孕时,一个极小的、完全成形的人就被植于精子或卵子中,人在创造的一瞬间就形成了。儿童(或曰新生婴儿)是作为一个已经制造好了的小型成年人降生到世界上来的,儿童与成人的区别仅是身体大小及知识的多少的不同而已。因此在社会上,儿童被看成“小大人”,一旦能行走和说话,就可以加入成人社会,玩同样的游戏,穿同样的服饰,要求有与成人同样的行为举止。按照预成论的观点,儿童与成人不应有重要区别,从幼儿开始,儿童的身体和个性已经成人化了。在这一观点的影响下,欧洲14世纪以前的绘画,总是不变地以成年人的身体比例和面部特点来画儿童肖像。显然,预成论的要点是否认儿童与成人在身心(尤其是后者)特点上的差异,也否认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节律性、阶段性。

预成论的形成与流行除与古代自然科学(尤其是与人身心有关的医学、生物学、生理学等学科)的落后或滞后有关外,还有两种原因:一是由于古代儿童死亡率高,因此人们不愿对儿童的特点给予较多关注;二是与成人的自我中心主义有关。

由于预成论的影响,人们无论是在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中,都忽视儿童的身心特点,忽视儿童的爱好及需要,对儿童的要求整齐划一,方法简单粗暴。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例如,从中世纪一直到18世纪,在法国的贵族家庭中保留着这样一种习惯:小男孩被要求穿骑士服,佩带宝剑,犹如成年男子的装束;小女孩则要求浓妆艳抹,穿拖地长裙,打扮得像贵妇人。有人称这样的小孩为“小大人”或“6岁小妇人”。近代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及教育家卢梭曾与这种理论及社会现象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