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外学前教育阶段、内容与方法概述

中外学前教育阶段、内容与方法概述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上述思想,卢梭提出自己对于教育年龄分期以及各时期的教育任务的主张。卢梭强调父母之间的亲热感情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性,认为家庭生活的乐趣是抵抗坏风气的毒害的最好良剂。(二)儿童身体的养护与锻炼卢梭十分重视婴儿时期身体的养护。卢梭论证的感觉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实施方法,在教育史上是空前的。卢梭认为这是后天毒害所致,或出于个人的原因,或由于社会的缘故。

中外学前教育阶段、内容与方法概述

卢梭指出,每一个年龄阶段,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适当的完善的程度,都有其特有的成熟时期。他要求教育者要按照学生的年龄去对待他。他说:“我的方法……它是根据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时的能力,根据我们按他的能力所选择的学习内容而进行的。”如果教育的方法不太适合学生的个性、年龄和性别的话,要想取得成功是令人怀疑的。

根据上述思想,卢梭提出自己对于教育年龄分期以及各时期的教育任务的主张。他把受教育者划分为4个年龄阶段,并提出了各个阶段身心发展的特征及相应的教育任务与方法。婴儿期(出生至2岁)以身体的养护为主;儿童期(2~12岁)以体育锻炼和感官训练为主;青年期(12~16岁)以智育为主;青春期(16~20岁)以道德教育为主。

下面主要讨论前两个时期的教育。

(一)儿童不应只跟从一个向导

卢梭受到古罗马学者瓦罗(公元前116—公元前27年)的影响,认为教育、教训和教导是三样事情,它们的目的也像保姆、塾师和教师的一样,是各不相同的。但这些区别并没有被人弄清楚。“为了要受到良好的教育,儿童是不应该只跟从一个向导。”我们的第一个教师便是我们的保姆。卢梭理想中的保姆必须是一个身心两健的人。保姆不应当不断更换,因为这会影响保姆的威信,对儿童的教育就会失败。

卢梭更强调父母的责任:“真正的保姆是母亲,则真正的教师便是父亲。”他要求母亲亲自哺育自己的孩子,这是她们的头等责任。这不仅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而且能使社会风气自行好转。父亲在儿童的教育中也有重要的作用。“由明理有识而心眼偏窄的父亲培养,也许比世界上最能干的教师培养还好些,因为,用热心去弥补才能,是胜过用才能去弥补热心的。”卢梭强调父母之间的亲热感情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性,认为家庭生活的乐趣是抵抗坏风气的毒害的最好良剂。

教师的责任是十分重大的。卢梭主张一个孩子的教师应该是年轻的,他能成为学生的伙伴,在分享学生的欢乐中赢得学生对他的信任。教师应教学生做人的天职。“我宁愿把有这种知识的老师称为导师而不称教师,因为问题不在于他拿什么东西去教孩子,而是要他指导孩子怎样做人。他的责任不是教给孩子们以行为的准绳,他的责任是促使他们去发现这些准绳。”

(二)儿童身体的养护与锻炼

卢梭十分重视婴儿时期身体的养护。因为在婴儿时期,他们差不多都是在疾病和危险中度过的。出生的孩子有一半不到8岁就死了。他主张在乡村中养育孩子,认为空气对儿童的体格健康作用很大,尤其在生命开始的头几年更为显著。卢梭把城市称作“坑陷人类的深渊”,认为乡村能更新人类。他反对把新生婴儿捆绑在襁褓之中,认为这会阻碍血液和体液的流通,妨害孩子的成长,损伤其体质。卢梭反对给孩子请医生、用药。他认为,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孩子这是不够的,还应该教育孩子成人后怎样保护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要锻炼他们的体格,使他们能够忍受各种艰难困苦。卢梭反对溺爱和娇惯孩子。在锻炼儿童的具体方法方面,他受到洛克等人的深刻影响,并认为自己在这些方面所说的理由和方法都不如洛克的书中所说的理由好,不如洛克所说的方法更切实际。

(三)论感觉教育

卢梭把人的认识过程分为感觉和判断两个阶段,认为“知觉,就是感觉;比较,就是判断”,“可以感知的客观事物给我以印象,内在的感觉使我能够按照我天赋的智慧去判断事物的原因”。人的智力无非就是比较和判断的能力。我们的感觉力无可争辩地是先于我们的智力而发展的,我们先有感觉,而后有观念。有感性的理解做基础,理智的理解才得以形成。“所以说,我们最初的哲学老师是我们的脚、我们的手和我们的眼睛。”因此,我们必须锻炼我们的感官,通过它们学习正确的判断。

卢梭把感觉教育分为5个方面:触觉、视觉、听觉、味觉和嗅觉。他很重视触觉,认为它发展较早,并且有较多的正确性,所以它的判断是最可靠的。训练触觉的方法一是试用触觉代替视觉,二是试用触觉代替听觉。此外,应经常保持和增进皮肤的敏感,避免由于不断接触粗糙坚硬的物体而迟钝。卢梭注意到,视觉容易发生错误,这是因为它延伸的地方太远,并且总比其他的感觉先接触物体。所以训练视觉的方法,主要是用触觉来辅助视觉的发展。用触觉来鉴定视觉所获得的印象。此外,学习绘画、几何等,能培养和发展儿童敏锐的观察能力。卢梭也谈到“第六感觉”的问题,认为它是由各种感觉很好地配合使用产生的,它能通过事物的种种外形的综合而使我们知道事物的性质。

卢梭论证的感觉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实施方法,在教育史上是空前的。他认识到感觉在人的认识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价值,把感觉教育视为儿童时期主要的教育任务,这是继培根和夸美纽斯之后对于崇尚理论灌输的传统教育的又一次改造。但卢梭的感觉训练与知识学习相脱离,并且从时间上来说也过于漫长,一直到12岁以后才进入知识教育阶段,显然有失偏颇。(www.xing528.com)

(四)童年时期的德育奠基工作

1.良心与理性

卢梭认为,在人的灵魂深处生来就有一种正义和道德的原则,它能使我们不差不错地判断善恶。他把这个原则称作“良心”。它的内容是对自己的爱、对痛苦的忧虑、对死亡的恐惧和对幸福的向往。人是通过跟他的同类息息相关的固有的情感才成为合群的。“良心之所以能激励人,正是因为存在着这样一种根据对自己和对同类的双重关系而形成的一系列的道德。”卢梭虽然把良心的直接本原解释为天性的结果,是独立于理智的,但他又认为:“只有理性才能指导我们认识善和恶。使我们喜善恨恶的良心,尽管它不依存于理性,但没有理性,良心就不能得到发展。”既然人人都有良心这种天赋的道德本能,罪恶又是如何产生的呢?卢梭认为这是后天毒害所致,或出于个人的原因,或由于社会的缘故。尤其是腐朽邪恶的社会对于天性的戕害造成的,错误的教育使自爱心变成自私心。

2.德育的奠基工作

在卢梭看来,童年时期是理性睡眠时期。在达到理智的年龄以前,我们为善和为恶都不是出于认识,在我们的行为中无所谓善恶,对精神的存在和社会关系是没有任何概念的。因此,在这个阶段进行德育是超越自然的安排。真正的道德教育是青春期的工作,在童年时期只能进行一些德育的奠基工作。这种工作的基本精神是:少让他们养成驾驭人的习惯。自己多动手,少要别人替他们做事情。卢梭认为,由于儿童本身柔弱,起先是想依赖他人,随后是想驾驭和役使别人。结果他的需要日益增多,又经常将自己和别人进行比较,因而从来没有满意的时候。体力柔弱和役使人的心连在一起,是必然要产生妄念和痛苦的。因此,如果让儿童尽早养成自己多动手和少要别人替他们做事的习惯,使能力与欲望保持平衡,就可以把他们的欲念导向为善,防止自爱心变成自私心。根据上述根本思想,卢梭把童年期的德育奠基工作的内容规定为:培养博爱精神和为人忠厚的品质,绝不损害别人;让儿童从小知道简朴,而不要让他习于奢侈;坚韧不拔也是孩童时期应学习的美德。卢梭反对实行过分讲究礼仪的教育和功利主义的所谓“慷慨”“大方”的教育,认为这样做会把儿童教育成虚伪的人。在这些问题上他和洛克的意见分歧是明显的。

3.德育方法

卢梭根据自己所理解的童年时期的发展特点,提出了一整套德育方法,内容包括:反对向儿童说理,主张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儿童去模仿善行,用“自然后果”的方法去遏止和纠正儿童的恶行;利用游戏和其他活动的方式教育儿童;在研究和了解儿童个性的基础上因材施教

卢梭认为,童年德育方法中的首要因素是教师的榜样。他指出,善于模仿是人类的一种良好的天性。像孩子那样的年龄,心灵还处在懵懵懂懂的状态,所以需要使他们模仿我们希望他们养成习惯的行为。教师要为人公正和善良,把自己的榜样刻画在学生的记忆里,深入到他们的心中,以便儿童最终能够凭他们自己的判断和对善的喜爱去实践这些行为。

“自然后果律”与洛克的“恶有罚”是异曲同工的。卢梭认为,上帝在使人自由的同时,对人的力量也施加了极其严格的限制,以致即使人滥用给予的自由也不能扰乱总的程序,即人做了坏事,就自受它的恶果。尤其在理性处于睡眠的童年时期,儿童是不懂道理的,与其说理无异于对牛弹琴。正确的方法是应当尽量用可以感觉得到的事物去影响他们。如果儿童有冒失的行为,你只需让他碰到一些有形的障碍或受到由他行为本身产生的惩罚,就可以禁止他。他打坏他所用的家具,你别忙着给他另外的家具,让他感觉到没有家具的不方便。他打破他房间的窗子,你就让他昼夜都受风吹,别怕他受风寒。总之,“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当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

卢梭反对儿童学习寓言,反对儿童读书,因为这样做只能教我们谈论我们实际上是不知道的东西。他把读书称作孩子们在童年时期遇到的“灾难”。卢梭认为,无论怎样努力把寓言写得很简单,但由于你想通过它去进行教育,就不能不在其中加上一些小孩子无法理解的思想。“只要你长期同曾经学过寓言的孩子在一起,你就可以发现,当他们有机会把所学的寓言拿来应用时,他们的所作所为差不多同寓言作者的意图完全是相反的;对于你想纠正或防止的缺点,他们不仅满不在乎,而且还偏偏喜欢为非作恶。”

卢梭的儿童德育理论以性善论为基础,以博爱和自食其力为内容,而以事物的影响为其方法。他把道德品质的形成视为天性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兼具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成分。卢梭重视教师的示范和人格感化以及儿童的善行,但在关于说理的问题上,则偏激并自相矛盾。一方面,他认为儿童不懂道理,因而反对向儿童说理,以为是把目的误当为手段,结果害多于利。但在反对儿童学习寓言时,又说应对孩子直截了当地“讲真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