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前教育目的与理论概述

学前教育目的与理论概述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教育目的、教育方针、教育目标的关系教育目的、教育方针、教育目标是三个相互联系而又有内涵区别的不同概念。它一般包括三个部分:一是指明教育的性质和服务方向;二是规定教育目的,即教育总的培养目标;三是指出实现教育目标的根本途径。教育目的、教育方针、教育目标相互联系、结合,共同构成完整的国家教育目标体系。

学前教育目的与理论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理论界对教育目的这一概念有着各种不同的界定或表述。譬如,教育目的就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的人的总要求”;[14]“所谓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15]“所谓教育目的就是人们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在头脑中预先存着的活动过程结束时所要取得的结果,它指明教育要达到的标准或要求,说明办教育为的是什么,培养人要达到什么样的规格”;[16]“简单说,它是人们在观念上、思想上对教育活动的设计以及借助一定教育手段通过一定的教育途径去达到某种结果的设计”;[17]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总目标,关系到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和具有什么样素质的根本性质问题”;[18]“教育目的是对教育对象所要达到的规格和要求做出的规定”[19]等等。

以上种种表述从不同侧面揭示了教育目的的特征,或繁或简地界定了教育目的的基本内涵。首先,教育目的是对教育的一种预期要求、设想或规定,是通过教育活动去达到的价值追求;其次,它关注受教育者个体的总体发展规格,是对个人发展的综合素质要求,同时也以对受教育者个体素质的理解与把握为前提;再次,它具有社会性,体现了社会发展对受教育者的基本要求;最后,在形式上,它表现为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或教育理念,影响和指引人们的教育实践。有学者基于上述认识,对教育目的的定义作出这样的界定:“所谓教育目的,就是根据一定社会需要和对人的认识而形成的关于教育对象的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它以观念或思想的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20]通俗地说,教育目的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的自身发展需要,以观念或理念形式体现出来的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关于受教育者素质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

(二)教育目的、教育方针、教育目标的关系

教育目的、教育方针、教育目标是三个相互联系而又有内涵区别的不同概念。

教育目的(aim),如上所述,其实质是对学校教育所要培养造就的人才个体的质量规格或要求标准的预期设想或规定。它一般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规定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才具有什么样的社会功能,即是否具有为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力发展服务的价值;二是规定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才具有什么样的素质,即具有怎样的个体身心内在素质及其结构合理与否。

教育方针(principle),在一些国家、政党或某些时期也称之为“教育大旨”(如日本)或教育宗旨(如我国清末至解放前国民党统治时期)。它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而制订的教育工作的总原则和行动指南(指针)。它是制定各项教育政策的根本依据。它一般包括三个部分:一是指明教育的性质和服务方向;二是规定教育目的,即教育总的培养目标;三是指出实现教育目标的根本途径。在阶级社会里,教育方针是根据不同时期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对教育方向的规定和对培养人才的总的要求而制定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统治阶级教育意图的整合,具有行政法规的效力。可见,它具有阶级政治性、行政法令性以及规范性、时代性、发展性等特点。

教育目标(goals),在不同的场景上有不同的理解。目前从人们使用上看,它有两种含义:一种即是教育培养目标,或称培养目标(goal),它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各级各类学校或不同专业培养人才的具体要求,是这些学校或专业培养受教育者的身心素质的具体标准。二是作为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的教育目标(objective)或教学目标。美国的教育学布鲁姆(B.S.Bloom)所著《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所述的“教育目标”就是这种含义的教育目标。他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其中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又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等[21]

可见,教育目的、教育方针、教育目标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按其内涵大小或层次高低排列依次是: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教育目标(教育培养目标、教学目标)。前一个是后一个的上位概念,它们之间具有包含和被包含的种属关系。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组成部分。教育方针的内涵比教育目的更加广泛,它除了规定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目的问题,还规定为谁培养和怎样培养人这两个大问题,因而教育方针具有更为鲜明的政治性。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它往往表现为教育行政部门或教育(办学)机构将比较笼统而一致的教育目的具体化,表现为各级各类学校甚至各专业、学科以及各门课程的培养目标或教学目标,并以课程计划(教学计划)等教育教学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形式作出具体规定。三者相对来说,教育方针具有政策指向性、行政命令性;教育目的具有核心指导性、概括统一性;教育目标具有具体多样性、实践操作性。教育目的、教育方针、教育目标相互联系、结合,共同构成完整的国家教育目标体系。

(三)教育目的的相关理论

教育目的的提出和制定,一方面要反映客观的需要,有客观的依据;另一方面它是思想的产物,离不开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探讨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有利于我们形成正确的教育目的观。

1.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1)个人本位论

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坚信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就是真善美的体现。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需要为本,强调根据儿童的本性,以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的一种教育目的的理论。这种教育目的观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智者学派。正如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所言:“人是万物存在的尺度。”[22]主张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国家利益和社会发展,而在于发展人的个性和理性,使人成为真正的人,这是个人本位论的理论萌芽。18世纪和19世纪初是这一理论的全盛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卢梭、瑞士的裴斯泰洛齐、德国康德、福禄贝尔等。

(2)社会本位论(www.xing528.com)

社会本位论认为个人的发展有赖于社会,受社会的制约,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促使个人社会化,适应社会需要,培养符合国家根本精神的有用公民。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应服从和服务于社会需要,教育除了社会目的之外,没有其他目的。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和我国战国时期荀子、19世纪的孔德、涂尔干、纳托尔普、凯兴斯坦纳等都持这种观点。

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观和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观从理论上讲,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同时也存在片面过激的一面。只有将社会发展需要与人的发展需要结合起来才是科学的,制定教育目的应反映出社会需要和个体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

2.文化本位论与生活本位论

(1)文化本位论

文化本位论强调教育目的要围绕文化来展开,认为教育活动就是一种文化活动,其最终目的在于唤醒人们的意识,使其能够自觉地追求理想价值,创造新文化。其所要培养的“与其说是善于处理当前问题的务实的人,不如说是有丰富教养、能在风云突变的时代潮流中不失本质因素和永恒因素的有教养的人”。[23]文化本位论的主要的特点是:第一,崇尚精神,关注生命价值;第二,强调文化,倡导人与精神文化的融合。文化教育学在论述教育目的的同时,希望通过文化陶冶和文化理解来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即通过文化来说明人,通过人去界定文化。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狄尔泰和斯普朗格。

(2)生活本位论

生活本位论主张教育要和生活相联系。最具代表性的是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提出的教育准备生活说和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适应生活说。斯宾塞提出:“为我们的完美生活做准备是教育应尽的职责,而批判一门教学科学的唯一合理办法就是看它对这个职责尽到什么程度。”[24]而杜威则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25]他主张应该把教育理解为教育生活,并提出“教育即生活”。虽然这两种观点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我们重新认识教育目的和价值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生活本位论把教育生活看作是生活,把生活理解为生长,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生长,这种观点偏颇之处在于没有为生长建立一个正确的标准。因为,生长是方向性的,有好坏之别。这是我们在分析生活本位论教育目的观时需要注意的。

3.人文主义目的观与科学主义目的观

(1)人文主义目的观

人文主义目的观是以人为中心和以人自身的发展与完善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目的观。认为人性是美好的,并且是永恒不变的,教育的本质和根本目的是培育人性。另外,在人文主义教育者看来,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就是人的理性,唯独人才具有理性,所以对人的教育要尽可能地实现或显示人的心灵或理性。人文主义非常注重个人价值,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其最高层次是个人的自我完善自我实现,是形成完善的人性和获得美好的精神生活。因此,人文主义在价值观上是重个人轻社会,重内在轻外在,重精神轻物质,重人文轻科学。其代表人物是马斯洛罗杰斯

(2)科学主义目的观

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是以社会性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科学为中心的功利性教育目的观。它是伴随着科学的发展以及科学功能的日益显现而产生的。代表流派是实用主义教育和学科结构主义教育。由于受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特别强调教育的变化性以及教育的有用性。他们认为人性是可塑的,教育必然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学校教育应该更实际些,要增加更多的活动,设置较多的职业课程和技术课程,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职业的能力。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有下列特点:第一,重视教育目的社会适应性;第二,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功利性;第三,重视科学教育,强调提高学生广泛的适应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智力。

4.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包括以下三点:第一,人的发展同社会生产的发展相一致。马克思曾经说过:“个人怎么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么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也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此,个人是什么样,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26]第二,社会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现代工业要求人的全面发展。现代生产的发展,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客观上要求逐步打破传统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实现脑体结合。第三,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教育让他们摆脱现代分工对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同时马克思还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改造社会的有力手段,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途径。这一学说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指明了人的发展的必然规律,它为制定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提供了正确的方法论的指导和重要的理论依据。[27]因此,理解和应用、发展和创造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